摘 要:以“新財經”改革背景下“國際經濟學”的思政教學模式為基本研究對象,針對高等院校在該課程教學內容上以西方經濟學體系為主,造成理論上不完全符合中國現實,實踐上也與中國社會人才需求不完全匹配等實際問題,開展相應的教學研究,試圖探索以引入中國實際國際經濟案例的方式,幫助思政元素融入知識點,從而增加對西方理論和中國實踐的理解,改善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財經”改革;課程思政;國際經濟學;案例教學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推動了技術體系、生產體系和政策體系的變革[1]。而2024年全國兩會上提出“新質生產力”更是把創新驅動提升到高質量發展中重要的戰略位置,這給高等教育帶來革命性影響和前所未有的沖擊,逆向促進學校學科組織方式、人才培養模式、學術生產范式變革。為應對這一挑戰,各大高校,尤其是財經類院校,都深刻認識到“新財經”改革的重要意義,應勢而動全面推進高等教育的“新財經”改革?!靶仑斀洝本褪窃谶m應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發展的新需求、新趨勢中,以人才培養的理念革新、學科專業的改造升級、科學研究的范式變革、組織形態的優化調整等重要領域的傳承與創新為帶動,整體實現對傳統高等財經教育的創新超越。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對于致力于“雙一流”建設的高校來說,立德樹人就是根本宗旨,為踐行這一宗旨,必須先找準人才培養的自我定位,并按照定位進行分類培養。具體到經濟學類的本科生,高校應該培養出一批具備扎實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掌握現代經濟學分析工具、熟悉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能夠用理論去解決實際問題的高素質人才。鑒于此,本文將“新財經”改革作為背景,課程思政作為課程改革的視角,聚焦于“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的思政案例研究。
“國際經濟學”作為經濟學專業很重要的一門專業課,在我國高等院校中普遍開設,不同高校選用的教材也各有特色。但值得指出的是,現有的教材使用的都是西方體系,在中國和平崛起和世界格局發生巨變的今天,西方理論體系與我國的國際經濟實踐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如果一味講授現有的教材知識,是無法滿足高校“三全育人”培養要求的[3]。因此,本文旨在以“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的教學為例,探討在“新財經”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將思政元素融入知識點,并以適當的思政案例展開討論和講評,來改善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的方法[4]。
二、“國際經濟學”教學現狀
(一)教學基本情況
作為經濟學的一個獨立分支學科,“國際經濟學”已成為經濟學領域中發展最快、影響力最大的分支學科之一,在國內外的經濟學教學中,“國際經濟學”已經被越來越多的高校列為經管類學生的必修課之一,但各高校在教材的選擇上卻各不相同,甚至學分設置也不盡相同。從筆者供職的學校來看,“國際經濟學”是經管類部分專業的必修課和一部分專業的選修課,必修課的教學時長為54學時(3學分),選修課的教學時長為36學時(2學分),每學時45分鐘,采取按不同課程性質分類統一命題、閉卷考試的方式集中化管理;選用的主教材是李坤望編著的《國際經濟學》(第四版),輔助教材可以由任課老師根據實際情況自行選擇;教學時使用統一編寫的教學大綱和教案作為參考,并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線上資源發布在學習通平臺,是由筆者作為課程負責人,帶領團隊6位教師,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精心選取課程中的18個重難點錄制的微課,總時長150分鐘,用于輔助課堂教學。
(二)教學中的障礙與瓶頸
1. “新財經”改革對“國際經濟學”的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較大挑戰
“新財經”是經濟高質量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時代要求,催生了高等財經教育的新形態,改革的重點在于“新”。從模式創新的視角來看,“新財經”更加重視思想政治教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產教融合、科教協同、創新創業教育互融共通的人才培養模式?!靶仑斀洝备母镆笸怀稣n程的交叉融合,包括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思政與專業教育的交叉融合、產教協同育人的交叉融合三個方面。好的課程思政改革可以將上述三方面的交叉融合有機結合起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無疑給“國際經濟學”這門傳統的、理論性較強的課程的思政改革設計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也帶來了較大的挑戰。
2. 課程思政設計的難度較大
基于上述要求,課程思政設計要達到“新財經”改革的多重目的,難度是較大的。這要求課程建設者必須在設計和實踐過程中做出順勢而為、應勢而動的動態調整。其一,從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方面,課程思政設計要將最新的其他相關學科比如“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有機融入專業教學;其二,從思政與專業教育的交叉融合方面,課程思政設計要將合適的思政元素有機融入相應的知識點,不能為了思政而思政;其三,從產教協同育人的交叉融合方面,打造校企政共建實踐教育平臺,要以師生對新時代人才培養要求的正確深刻認知為基礎,這就要求課程思政設計要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整個教育教學全過程。
由此看來,做好課程思政設計是推進“新財經”改革的一種重要途徑,而課程思政改革的內涵其實是非常豐富的,由于篇幅所限,以下將從案例教學設計的角度探討課程思政改革的方法。
三、課程思政改革中的案例教學設計
基于上述討論,課程思政設計在課程的“新財經”改革中承擔了重要的角色,而筆者認為,教學案例設計是一種實現課程思政改革的較好途徑。尤其是對于“國際經濟學”這類傳統的、理論性強的課程,融入合適的教學案例更有助于促進“數字+傳統”的改造升級和“實踐+理論”的高素質教育[5]。
針對“國際經濟學”一些知識點難以匹配合適的思政元素融入點,以及案例教學難以有效融入現有教學設計的兩方面問題,本文試圖給出一些建議性的方案,現以專業必修課為例,教學設計如表1所示[6]。
四、“新財經”改革背景下課程思政的案例教學改革對策
要改善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的效果,關鍵在于構建并優化三階閉環式改革框架(圖1)。
(一)基礎層設計(融合維度)
基礎層設計如表2所示。在基礎層設計中,學科交叉融合是關鍵一環。通過與理工科的合作,高校可以將最新的數字化技術融入“國際經濟學”的教學中,比如利用大數據分析國際貿易趨勢,或者通過模擬軟件來展示國際貿易流程。這不僅能讓學生接觸到最新的技術,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經濟學理論。同時,思政專業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校需要開發一套與“國際經濟學”課程知識點緊密相關的思政元素庫,讓學生在學習經濟學理論的同時,也能接受正確的價值引領和思想教育。此外,高校還可以利用政策語義分析模型,對國際經濟政策進行解讀和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政策背后的邏輯和影響。此外,產教協同融合則是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途徑。通過與企業和政府的合作,高校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平臺,讓他們在實踐中深化對理論的理解和應用。比如,利用現有的國際貿易實習基地,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進行學習和鍛煉;與政府合作開展政策沙盤模擬活動,讓學生在模擬決策的過程中提升政策分析和制定的能力。
(二)執行層設計(數智化課堂)
數智化課堂的建設旨在通過技術賦能,提升教學效率和效果。一方面,可以引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成績進行精準分析,為教師提供個性化的教學建議,實現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可以開發虛擬仿真實驗和在線互動平臺,讓學生在模擬真實經濟環境的場景中進行學習和實踐,增強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執行層設計中,數智化課堂的建設需要校企雙方的共同努力(圖2)。一方面,學校需要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和教學資源;另一方面,企業需要積極參與課堂建設和實踐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指導。通過校企共建的方式,可以打造一個集教學、實踐、創新于一體的數智化課堂,為培養具備扎實經濟學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三)驗證層機制(SPICE評估體系)
表3 驗證層評估機制
[維度 數據來源 評估工具 改革成效評價指標 思政認同 課堂彈幕情感分析 SnowNLP語義識別 正向情緒占比 專業能力 企業命題解決報告 專家盲評系統 方案采納率 數字素養 Python代碼日志 GitLab提交頻次分析 數據處理腳本量增加 創新思維 非標準解提案 專利查新系統 新型專利孵化 倫理認知 政企決策沙盤操作記錄 倫理沖突模擬器 合規判斷正確率 ]
驗證層評估機制如表3所示。其中,思政認同主要考查學生對思政元素的接受程度和情感傾向,通過課堂彈幕情感分析,利用SnowNLP語義識別技術,可以量化學生在聽到或看到思政元素時的正向情緒占比,從而評估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的效果。專業能力則側重于考查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企業命題解決報告的形式,由專家盲評系統進行評價,方案采納率是改革成效評價指標之一。數字素養方面,關注學生運用數字技術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的能力,Python代碼日志、GitLab提交頻次分析以及數據處理腳本量的增加均可作為評估依據。創新思維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鼓勵學生提出非標準解提案,并通過專利查新系統進行評估,新型專利孵化數量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標之一。倫理認知則強調學生在面對復雜經濟問題時能夠做出符合倫理規范的判斷,政企決策沙盤操作記錄、倫理沖突模擬器以及合規判斷正確率均可作為評估依據。
五、結語
盡管西方經濟學在解釋中國經濟時存在局限性,但其理論邏輯及許多具體措施對我國經濟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學習西方經濟學對于理解世界經濟整體狀況、推進本國的經濟發展仍然是必要且重要的。鑒于當前教學主要采用西方理論體系的教材,且傳統教材對“數字化”“人工智能”等前沿要素的融入度也不足,因此,采用案例分析法將思政元素和數字(如中國理念、成就、國情分析等)融入課堂教學,是一種效果較好的實踐思路。這種融入需要結合具體學科的課程內容(如“國際經濟學”)。本文正是基于課程思政的視角(即以“案例融入思政”為主要方法),探討“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在思政融入方面的現狀、存在的困境和瓶頸,目的是探索建立這種教學模式的可行性。
課程思政的成功實施不僅依賴于課堂設計,在教學內容中精心融入思政元素;更在于積極引導和促進學生參與到課堂互動中,并利用收集到的課堂評價與反饋來持續、動態地調整和完善思政教學的設計和實施策略,形成閉環,最終實現改善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 程瑞芳,趙霞,梁倩.價值引領·科技賦能·文化滋養·產教融合:新財經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23,23(3):11-19+63.
[2] 盧晨.課程思政融入經濟學專業課程教學的探索——以《國際經濟學》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7):164-165.
[3] 李瑞琴.新時代高校有效推進課程思政的再認識——以國際經濟學課程思政實踐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22(12):22-27.
[4] 程佳韞.將課程思政融入來華留學生國際經濟學課程的探索[J].現代商貿工業,2022,43(6):30-32.
[5] 張興泉.基于PBL理念的案例教學課程思政切入及成效分析——以《國際經濟學》課程案例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12):172-173.
[6] 邱云秀.課程思政融入《國際經濟學Ⅰ》課程教學研究[J].科學咨詢,2021(3):17-18.
[7] 方齊云,方臻旻.國際經濟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
[8] 代中強.《國際經濟學》課程本土案例教學研究[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6(2):59-63.
[9] 馬艷艷.基于“兩性一度”的《國際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探索[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22,30(3):138-142.
[10] 麥金農,曹紅輝,王琛.為什么中國的匯率要釘住美元:基于日元的歷史分析[J].財貿經濟,2007(1):34-42+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