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運用2006—2022年的經濟數據實證檢驗了移動支付對于經濟增長潛力的影響。研究發(fā)現移動支付的發(fā)展對于經濟增長潛力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穩(wěn)健性檢驗和安慰劑檢驗都進一步佐證了基準檢驗的結論。研究結論對于認識移動支付的經濟效應有著理論意義。研究認為實踐上鼓勵移動支付金融科技的進一步創(chuàng)新,將能夠不斷拓展經濟增長潛力的提升空間。
關鍵詞:移動支付;經濟增長潛力;交易成本
一、引言
支付結算系統(tǒng)是社會經濟運行的基礎設施,其運行水平直接影響社會經濟增長潛力。伴隨著金融科技的迅猛發(fā)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qū)塊鏈、人工智能技術在中國得到快速應用普及。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24年3月22日在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中披露的數據,中國移動電話用戶達到17.27億,成為新一代支付技術推廣應用的基礎條件。移動支付是最具代表性的金融科技應用,其在中國的普及被認為是經濟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24年3月28日發(fā)布的《2023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2023年銀行移動支付業(yè)務共發(fā)生1851.47億筆,金額已經達到555.33萬億元,同比增長分別有16.81%和11.15%。人們可以較為直觀地體驗到,移動支付的出現、發(fā)展和普及,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便利性,使企業(yè)間的支付結算業(yè)務更加便捷,降低了交易成本。然而,發(fā)掘直觀現象背后移動支付對于經濟增長潛力的影響是更深層次的研究需求。有一些學者針對特定領域的影響做了研究,如尹志超等對于移動支付影響創(chuàng)業(yè)的研究[1],韓永等對于移動支付影響健康支出的研究[2]。但是,對于以移動支付為代表的金融科技進步在多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增長潛力的提升缺乏準確的認識和把握,即對于移動支付宏觀經濟意義上的影響缺乏量化的總體測量和實證檢驗。另外,移動支付近年出現了爆發(fā)式增長趨勢,因此,以往的研究數據需要進一步更新,以涵蓋移動支付新的增長階段,從而更加客觀地反映移動支付的經濟影響。基于此,本文探討從量化和實證角度考察移動支付對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影響。本文的研究為準確認識以移動支付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對經濟增長潛力的影響提供思路,為推動金融科技創(chuàng)新促進經濟發(fā)展提供理論與實證支持,也為相關金融科技發(fā)展規(guī)劃提供可操作的政策依據。
現有文獻研究了中國的電子支付發(fā)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長短期互動關系[3],本文認為當前中國支付體系發(fā)展的主要形式是移動支付,移動支付帶來了經濟增長潛力的提升,通過支付結算交易費用節(jié)約等方式帶來的經濟增長潛力提升,不同于其他影響因素變化所帶來的增長潛力提升,因此,有必要對中國移動支付發(fā)展對經濟增長潛力的影響進行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
二、文獻綜述
有關移動支付對經濟的影響這一主題的相關研究,大致有三個相互關聯的方向,分別涉及微觀、中觀和宏觀經濟領域。
首先,在微觀經濟影響方面,移動支付的家庭微觀經濟效應是受到最多關注的研究領域。移動支付是個人能夠最為直觀感受到的金融科技進步帶來的生活便利性。這一創(chuàng)新技術對家庭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是最為直接的,因此成為移動支付相關研究的熱點。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是這一領域利用較多的數據資源。這方面的研究如尹志超等研究認為移動支付提高了家庭居民創(chuàng)業(yè)水平[1];韓永等[2],以及張文文等分別關注和研究了移動支付對于家庭居民健康消費的影響[4];左曉慧等研究了移動支付對于家庭居民投資的影響[5];尹志超等的研究認為移動支付幫助居民更為便利地獲得資金支持,以緩解現金短缺或實現多形式就業(yè),從而有助于實現共同富裕[6];鄧辛等也對于移動支付幫助實現多種形式就業(yè)的功能進行了研究[7];尹志超等運用2017年和2019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研究了移動支付對于家庭居民旅游消費的影響[8]。Prinz構建的微觀經濟學分析框架認為移動支付技術創(chuàng)新仍需進一步完善,以吸引消費者的使用[9]。
其次,在中觀經濟影響方面,移動支付對于商業(yè)銀行的影響也有較多的文獻研究。支付結算是商業(yè)銀行的傳統(tǒng)業(yè)務,而移動支付多由第三方互聯網服務商提供,必然會對商業(yè)銀行中間業(yè)務產生影響。如Boden等對比商業(yè)銀行信用卡支付與移動支付,認為便利性是移動支付的技術優(yōu)勢并應著力提升[10];胡毅等運用2013年至2018年數據所做的研究認為移動支付降低了商業(yè)銀行的盈利能力[11]。
最后,在宏觀經濟影響方面,移動支付對于宏觀經濟增長的影響也有一些文獻研究。如Aron認為移動支付通過經濟領域里的風險分擔機制而發(fā)揮積極作用[12];Vassallo運用19個歐元區(qū)國家面板數據研究了移動支付與經濟增長的關系[13];尹志超等以縣域經濟為視角分析了移動支付與經濟增長的關系[14]。
綜上所述,目前從宏觀經濟增長潛力角度的移動支付相關經濟研究仍然較為缺乏,而看似微觀的移動支付,能否從宏觀意義上透過提升經濟機體的毛細血管通過性,從而提升整體經濟的增長潛力,仍是值得進一步透視和厘清的研究主題。
三、移動支付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歷史邏輯與現實背景
(一)支付結算技術與經濟增長潛力的簡要歷史考察
分工經濟是人類社會生產模式在原始自然經濟基礎上的一次飛躍,從此交換經濟走上歷史舞臺。從最初的以物易物,到實物貨幣,再到貴金屬貨幣,從銀行券與紙幣,以及票據與銀行卡結算,到電話支付,再到互聯網與移動支付等,支付結算方式走過了漫長的演化歷程。
從農耕社會,到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以及歷次工業(yè)革命,伴隨支付結算技術進步的是交易成本的降低和經濟增長潛力的不斷提升。然而,支付結算技術的進步是否與經濟增長潛力的提升有著必然的聯系,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移動支付的發(fā)展及其對經濟增長潛力影響的總體認識
2000年前后,伴隨手機、筆記本電腦等便攜式移動通信功能終端的推廣普及,以短信息為載體的移動支付方式逐步推廣應用,但其規(guī)模、動態(tài)發(fā)展速度以及對于經濟生活的影響都較為有限。2008年前后,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支付app開始出現并逐漸推廣普及,支持了電子商務的發(fā)展。2014年前步入是移動支付較快增長的階段,移動支付在外賣等越來越多的場景下得到廣泛應用,同時這一時期也是現金使用快速減少的階段。
移動支付帶給消費者的直觀感受是其便利性,帶給廠商的直觀感受是資金周轉效率的提高,帶給管理部門的直觀感受是現金使用量的減少以及相應費用的降低。但是這種直觀感受背后的實際效果怎樣,卻需要更為精確的分析研究和計量驗證。
(三)移動支付在中國發(fā)展的區(qū)域間比較——與經濟增長潛力關系的視角
移動支付的應用與經濟發(fā)展水平、市場化水平、技術發(fā)展水平、通信基礎設施支撐能力、交易者接受程度和使用習慣等均有關聯,基于這些影響因素,從省級區(qū)域比較和城市區(qū)域比較的角度,東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較中西部地區(qū)有著較好的應用條件,大城市較中小城市有著較好的應用條件。東部地區(qū)經濟較為發(fā)達和大城市分布較多,能夠借助移動支付的應用,進一步提高經濟增長潛力,從而有可能拉大經濟發(fā)展差距。因此,就移動支付與經濟增長潛力關系的視角,應考慮采取綜合措施,縮小甚至消除移動支付應用的區(qū)域差異性。
(四)移動支付發(fā)展與經濟增長潛力關系的國際比較——原因與影響
各國和地區(qū)間在經濟發(fā)展、市場發(fā)育、市場規(guī)模、技術條件、基礎設施、政策支持、文化傳統(tǒng)、使用習慣等方面的差異性,造成了移動支付在各國和地區(qū)發(fā)展的不平衡。中國得益于市場規(guī)模龐大、電子商務的迅速發(fā)展等,移動支付發(fā)展相對較快,普及程度較高;非洲等區(qū)域的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由于傳統(tǒng)銀行等金融系統(tǒng)提供的金融服務存在一定缺口,使得移動支付能夠彌補相應的市場空缺;歐美等一些發(fā)達經濟區(qū)域的國家雖然在技術和設施等方面具備優(yōu)勢,但是由于使用習慣等方面的原因,普及程度并未達到相應水平。因此,由于多重因素的復雜影響,各國移動支付應用存在差異,既有幫助實現經濟增長潛力均衡化的影響,又存在拉大經濟增長潛力差距的可能性。
四、移動支付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理論分析
(一)移動支付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理論邏輯
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基本方向是提高生產效率,但是同時也增加了交易成本,于是各類降低市場交易成本的規(guī)則安排隨之誕生,貨幣形式以及支付結算方式的演進是其中的關鍵內容。因此,支付結算技術的進步與經濟增長潛力提升有著密切的歷史聯系。移動支付可以通過降低交易費用、加速資金周轉,從成本節(jié)約與效益提升等方面促進經濟增長潛力的提升。支付結算體系的結構演進影響經濟增長潛力的理論邏輯可以分為直接影響、間接影響和交叉影響三個方面。
1. 移動支付對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直接影響
移動支付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直接理論邏輯,在于通過便利支付結算,幫助降低交易成本。第一,從消費者角度,移動支付的便利化,直接節(jié)約了消費者在銀行存取現金的支付成本;第二,從企業(yè)角度,移動支付除了直接節(jié)約現金、票據等傳統(tǒng)支付工具使用成本外,還能夠通過移動支付的便利性,直接提高資金周轉效率,節(jié)約財務成本,提升資金營運效益。
2. 移動支付對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間接影響
移動支付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間接理論邏輯,在于刺激消費和生產。第一,從消費者角度,移動支付的便利性,刺激消費者的消費欲望,提高消費水平,間接作用于全社會資金流,有利于經濟增長;第二,從企業(yè)角度,移動支付的便利性,提高了企業(yè)營業(yè)收入和利潤預期,間接增加企業(yè)采購、生產、銷售和投資水平。
3. 移動支付與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交叉影響
移動支付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交叉理論邏輯,在于互相提供了更好的發(fā)展條件。一方面,移動支付的應用、推廣與優(yōu)化,直接和間接優(yōu)化了經濟環(huán)境,提高了微觀和宏觀經濟增長潛力;另一方面,經濟增長潛力的提升也為移動支付應用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并且也對移動支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移動支付與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提升存在著交叉相互影響關系。
(二)移動支付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作用機理
通過以上對于移動支付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潛力三個方面理論邏輯的分析,可以梳理總結其內在機理或傳導機制為:移動支付的推廣應用增強了潛在的投資信心,通過投資增長帶動經濟增長,從而提升經濟增長潛力,即移動支付推廣應用對投資預期和潛在投資信心的貢獻→投資增長(固定資產投入)快于當前經濟增長(GDP)→經濟增長潛力提升。
基于上述分析,建立移動支付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待檢驗基本假設:移動支付的發(fā)展對于經濟增長潛力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
五、移動支付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實證檢驗
(一)實證設計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及相應假設,采用雙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s,DID)實證檢驗移動支付對于經濟增長潛力變化的影響。選取的移動支付代表性工具主要包括支付寶、微信支付,檢驗兩者大規(guī)模推廣使用前后經濟增長潛力的變化。支付寶大規(guī)模推廣使用的標志性事件是2014年的“雙十二”線下推廣活動;微信支付大規(guī)模推廣使用的標志性事件是2014年的春節(jié)“微信紅包”活動。因此,選取2014年為事件時間,檢驗此前(2014年及之前)和此后經濟增長潛力是否有顯著的變化。
(二)處理組和對照組
支付寶和微信的企業(yè)所在地分別位于杭州和深圳,均屬東部區(qū)域,因此,基于與杭州、深圳的距離并考慮經濟發(fā)展程度,按照國家統(tǒng)計局常用的經濟區(qū)域劃分,本文將東部5個省級行政區(qū)域(不含港澳臺)作為處理組,距離較遠的西部12個省級行政區(qū)域作為對照組;以2014年為年份分界,2014年之前(含2014年)的數據為對照年份數據,2014年之后(2015—2022年)的數據作為移動支付推廣后的處理年份數據。
(三)變量說明
1. 被解釋變量
用經濟增長潛力作為被解釋變量。GDP代表當前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投資能夠形成未來的經濟增長。如果投資增長率超過GDP增長率,則意味著投資者對未來經濟增長有正向預期,同時也會使得實際的經濟增長潛力得到提升。這一經濟增長潛力的提升水平可以用投資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的差額表示。
經濟增長潛力提升水平=投資增長率-GDP增長率
其中:投資增長率用國家統(tǒng)計局指標“不含農戶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百分比”代理。
2. 解釋變量
用移動支付應用地區(qū)虛擬變量、時間虛擬變量以及移動支付應用地區(qū)虛擬變量和時間虛擬變量的交互項作為解釋變量,其中移動支付應用地區(qū)虛擬變量和時間虛擬變量的交互項為核心解釋變量。
3. 控制變量
考慮對于經濟增長潛力可能產生影響的各項主要因素,本文從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地區(qū)教育發(fā)展環(huán)境、地區(qū)服務業(yè)發(fā)展環(huán)境、地區(qū)科技發(fā)展環(huán)境等4個方面分別選取控制變量的代理指標。其中,反映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的指標選取“地區(qū)生產總值”,反映地區(qū)教育發(fā)展環(huán)境的指標選取“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數”,反映地區(qū)服務業(yè)發(fā)展環(huán)境的指標選取“第三產業(yè)增加值”,反映地區(qū)科技發(fā)展環(huán)境的指標選取“國內專利申請授權量”,共選取4個指標作為控制變量。
(四)數據說明
數據來源為國家統(tǒng)計局“地區(qū)數據庫”的“分省年度數據”,為盡量保障數據的完整性,數據期間選取為2006—2022年。
(五)基準模型構建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基本假設、變量設計和數據準備,構建如式(1)的基準回歸模型:
[Potentialit=α0+α1?MobilePayi+α2?Timet+α3?(MobilePayi?Timet)+α4?Controlit+εit" " " " (1)]
其中,[Potentialit]為[i]地區(qū)在[t]時期的經濟增長潛力變量代理指標;[MobilePayi]為[i]地區(qū)移動支付應用虛擬變量,當地區(qū)為處理組地區(qū)時[MobilePayi=1],當地區(qū)為對照組地區(qū)時[MobilePayi=0];[Timet]為時期虛擬變量,年份為2014年之后的處理年份時[Timet=1],年份為2014年之前的對照年份時[Timet=0];[MobilePayi?Timet]為移動支付應用與時期的交互項,反映移動支付與時期變化的交互作用,是模型考察移動支付是否提升經濟增長潛力的核心解釋變量指標;[Controlit]為控制變量;[εit]為誤差項。
(六)基準檢驗結果分析
使用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和雙重差分法進行基準檢驗,結果見表1。其中列(1)只包含移動支付應用([MobilePayi])、時期([Timet])和移動支付應用與時期的交互項([MobilePayi?Timet]),結果顯示交互項核心解釋變量在5%水平上顯著;列(2)至(5)將各個控制變量逐步加入,結果顯示交互項核心解釋變量仍然在不同水平上顯著。這一檢驗結果驗證了基本假設,即移動支付的發(fā)展應用對于經濟增長潛力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
實證檢驗結果同時也表明,移動支付的普及及其對經濟增長潛力的影響有一個推廣的過程。先在最早應用的地區(qū)產生影響,之后在其他區(qū)域推廣。
(七)穩(wěn)健性檢驗
1. 改變經濟增長潛力的代理指標
由于第三產業(yè)服務業(yè)的移動支付消費更加頻繁,因此,以第三產業(yè)經濟增長潛力作為被解釋變量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見表2中(1)列,顯示核心解釋變量仍然顯著,這一檢驗結果驗證了基準檢驗的穩(wěn)健性。
2. 改變區(qū)域選擇范圍
考慮經濟增長潛力差異性影響,將不包括處理組中福建和對照組中四川、重慶的樣本重新做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中(2)列,顯示核心解釋變量仍然顯著,這一檢驗結果進一步驗證了基準檢驗的穩(wěn)健性。
(八)安慰劑檢驗
變換節(jié)點年份為樣本數據期間兩端3年,即2009年和2019年,將2009年和2019年之前之后作為對照組和處理組分別進行檢驗。檢驗結果分別見表3的(1)列和(2)列,顯示顯著性水平有明顯降低。
(九)平行趨勢
本文研究通過對比包括處理組和對照組經濟增長潛力變化的折線圖,可以較為直觀地發(fā)現,東部處理組和西部對照組的經濟增長潛力變化趨勢在2014年之前沒有明顯的趨勢性差異,應存在平行趨勢。
六、結論與建議
本文運用2006—2022年度省級行政區(qū)域數據,檢驗了移動支付對于經濟增長潛力的影響,研究認為移動支付能夠通過提高投資增長率較為顯著地促進經濟增長潛力提升,其內在理論邏輯包括直接影響、間接影響和交叉影響。基于此,提出以下主要建議。
第一,應用更為便利的移動支付結算服務,鞏固移動支付對經濟增長潛力的直接效應。硬件方面的基礎設施條件支持,包括信息與通信技術設備等硬件開發(fā)、適配、應用等硬件技術條件支持;軟件方面的市場環(huán)境管理支持,如對使用移動支付的規(guī)范性管理,為其應用提供保障。
第二,拓展移動支付的應用場景,強化移動支付對經濟增長潛力的間接效應。改善移動支付的應用環(huán)境,使得移動支付得到更加廣泛和深入的應用,積極影響個人消費和企業(yè)經營,成為個人資金管理和企業(yè)資金運營的支撐力量,從而充分發(fā)揮移動支付對經濟增長潛力提升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尹志超,公雪,郭沛瑤.移動支付對創(chuàng)業(yè)的影響——來自中國家庭金融調查的微觀證據[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9(3):119-137.
[2] 韓永,李成明.移動支付促進家庭醫(yī)療健康消費支出了嗎?[J].金融與經濟,2019(9):50-56.
[3] 帥青紅,李成林,胡宏鑫,等.我國電子支付與經濟增長的關系[J].財經科學,2018(9):74-85.
[4] 張文文,景維民.移動支付如何影響家庭健康消費決策?[J] 消費經濟,2023,39(4):57-68.
[5] 左曉慧,李旋旋.移動支付對家庭金融資產配置影響研究——基于CHFS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2023(8):42-50.
[6] 尹志超,李藝菲.移動支付對相對貧困的影響[J].當代經濟科學,2023,45(5):128-140.
[7] 鄧辛,彭嘉欣.基于移動支付的數字金融服務能為非正規(guī)就業(yè)者帶來紅利嗎?——來自碼商的微觀證據[J].管理世界,2023,39(6):16-33+70+34-43.
[8] 尹志超,郭潤東.指尖上的旅行:移動支付能否促進家庭旅游消費?[J].財經理論與實踐,2024,45(2):2-8.
[9] PRINZ A. The Microeconomics of Mobile Payments[J].NETNO-
MICS: Economic Research and Electronic Networking,2019(20):129-151.
[10] BODEN J, MAIER E, WILKEN R. The Effect of Credit Card Versus Mobile Payment on Convenience and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Pay[J].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2020(52):101910.
[11] 胡毅,張文揚,魏云捷.金融科技背景下移動支付發(fā)展對商業(yè)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J].管理評論,2024,36(4):30-38.
[12] ARON J. Mobile Money and the Economy: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J].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2018,33(2):135-188.
[13] VASSALLO FR.Mobile Payments: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oday’s Financial Payment Tools[J].Ritsumeikan Journal of Asia Pacific Studies,2020,38(1):39-55.
[14] 尹志超,吳子碩.移動支付與縣域經濟增長[J].財經研究,2023,49(8):12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