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1;G1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2921(2025)05-0075-08
人民性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鮮明特質,也是其價值紅線和邏輯主線,對人民性的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精髓要義的關鍵。文化建設的人民性問題集中體現為人民與文化的互動關系問題,既包括人民在文化創造、文化發展、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也包括文化發展給人民帶來了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刻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需要厘清三個層面的問題:第一,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的科學內涵是什么?對這一問題的回答,離不開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基礎進行分析,即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分析。第二,人民性何以成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鮮明特質?這實際上是探尋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重視人民主體地位的原因。第三,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的實踐向度是什么?這是從直面現實的考量出發,我們要在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中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由此,將習近平文化思想置于“理論一歷史一實踐”的認知框架之中,探討其人民性特質的內涵意蘊、生成機理、實踐指向,有助于我們不斷深化對文化的本質內涵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
一、豐富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人民性的中國化時代化表達
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的第一層要義在于清晰地界定其內涵。毋庸置疑,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基石,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的豐富和發展。在關于人民性問題的認識上,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基于社會歷史實踐,確證了人民在文化創造、文化發展、文化傳承等環節的主體地位,并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統一的關系出發,闡釋了文化對于推動革命發展、實現人的自由解放的積極作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奠基于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立足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具體語境,從認識論、實踐論、價值論三個層面凸顯人民的主體地位,賦予人民性中國化時代化的豐富內涵。
(一)認識論層面: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指向文化由人民創造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諸多經典著作中(如《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資本論》等),都對文化創造、文化發展、文化傳承、文化交往等問題進行了大量論述。馬克思、恩格斯使用“精神”“意識形態”“思想觀念”“哲學”等術語闡釋文化的內涵、本質和作用,指涉狹義的文化。馬克思指出,文化源于人民的創造,“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1] 52,揭示了人民在文化創造中的主體地位。同時,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是人發揮主體性和能動性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自身所實現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產物,文化的實質就是“人化”;文化也是人的生活及其社會關系的展示,是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自身所形成的思想成果,文化的深層要義在于“化人”。“人化”和“化人”兩個層面揭示了文化的本質,為我們科學認識文化與人的互動關系奠定了理論基礎。
文化作為人類的特殊創造,是人的實踐性勞動在精神生產領域的產物,是確證“人之為人”最為鮮明的標識。文化由人所創造,但不是由單獨的個體所創造的,而是人民在實現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的創造,這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重要觀點之一。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既創造了社會物質財富,也創造了社會精神財富,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在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各族人民共同推動形成具有突出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中華文明,各種思想文化“記載了中華民族在長期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2]90。習近平文化思想賡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文化本質的認識,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出發,將人民視為文化的絕對主體,“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創造的”[2]88,從認識論層面明確了人民是文化的創造者。
(二)實踐論層面: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指向文化發展來自人民
馬克思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139文化不僅產生于一定的社會生產活動,其發展的物質基礎仍然是社會實踐。“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3],因此,我們應從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的關系等方面理解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社會實踐的主體是人,人的對象化勞動既包括改造物質世界,也指向改造精神世界。勞動所產生的分工以及所有制關系的變化,使人類社會形態階段性地發展進步。馬克思依據社會分工的發展階段,將人類社會劃分為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級所有制、資產階級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五個階段,這些所有制形式孕育了不同的文明形態,“大致表現為以‘自然共同體’為核心的原始化文明形態、以‘虛幻共同體’為核心的資本主義文明形態和以‘自由人聯合體’為核心的共產主義文明形態三種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樣式”[4]。由此可見,人的實踐性勞動推動社會形態更替的同時也推動了人類文明形態的變遷。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也是社會主義文明生成演進的過程。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5]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背景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成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基礎,“五個文明協調發展”構成其核心內容和總體形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其奠定了理論基礎,人民則是推動人類文明新形態發展的主體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充分發揮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今天所具有的偉大智慧,也需要充分運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積累的偉大智慧”[2]91,明確了人民在推動文化發展、社會進步中的主體地位。
(三)價值論層面: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指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基于對剩余價值理論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對內剝削壓迫,最大限度地榨取工人的剩余價值,導致資本主義社會嚴重的貧富分化和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矛盾對立的關系;對外殖民擴張,瘋狂掠奪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造成殖民地人民生活的貧困苦難。資本無限增殖的本性造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和資本主義制度下人的異化問題。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不僅同自己的勞動產品、勞動活動相異化,同時也與人的“類本質”和他人的關系相異化。勞動異化造成了勞動者的貧困和不幸,繼而使階級對立和社會矛盾積累、爆發。因此,只有將人從異化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才能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隨著文化在人類改造自然過程中的作用不斷加強,“并在生產力的發展與進步中慢慢地被抽象為社會的思想、觀念與精神,從而成為社會思想力量或社會精神力量反過來作用于社會的物質生產力”[6],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斗爭必然包含思想文化的斗爭,這在于“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7]。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了解無產階級的現實生活后,批判了資產階級將文化與意識形態相勾連而實施統治的思想和行為,這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人民性。
追求物質至上還是追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歸根到底揭示了社會發展應遵循資本邏輯還是人本邏輯的問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奉行資本至上,追求成為“經濟人”導致人的價值失范、精神頹廢、道德淪喪,塑造了單向度的人、低向度的人、無向度的人,使人陷入現代性危機之中。馬克思主義指出,人從本質來說是文化的人,人民在文化方面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應成為物質需求滿足后更為高級的追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其根本目的在于實現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在文化領域表現為人民對高質量精神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集中體現在文化獲得和文化享有在地區、城鄉、人群方面的差距。文化發展如何更好地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所要回應的重要課題。“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基本動能來源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時代轉化”[8],習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基于這樣的時代背景而生成,因此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站穩人民立場,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要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生成的歷史必然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揭示了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如何認識人民、滿足人民、造福人民的問題。從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歷史進程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圍繞文化建設中黨同人民的關系進行思考,明確了宣傳思想文化領域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的原則立場。隨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持續推進,新的時代語境下需要回應新的課題:一方面,從新的文化使命來看,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是更好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看,增進人民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最深層的基礎,是國家綜合國力中最重要的“軟實力”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思想保障。由此,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既是對覺的寶貴歷史經驗的賽續傳承,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
(一)從歷史貫通性而言,正確處理黨同人民的關系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優良傳統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文化建設時就開始思考黨性和人民性的關系問題。毛澤東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始終把宣傳工作作為黨的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黨性原則確立為新聞工作的首要原則,黨性原則的實質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毛澤東提出,黨的宣傳工作必須具有黨性、組織性和戰斗性,這是確保黨的事業成功的重要武器之一;宣傳要符合黨的政策、堅持黨性,關鍵在于引導人民充分認識通訊社和報紙是革命政策與革命工作的宣傳者、組織者的重要作用,黨的領導應該把報紙“拿在自己手里”,把握好輿論宣傳關。1947年1月11日,《新華日報》在編輯部文章《檢討與勉勵》中指出,《新華日報》是一張黨報,也就是一張人民的報紙,其黨性也就是它的人民性,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在黨的新聞史上提出黨性、人民性的“統一論”,形成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的原則,也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的重要原則。
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的優良傳統,并被實踐證明是科學的、有效的做法。一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確保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另一方面,高度重視人民主體地位,調動人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力推動了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與繁榮。人民性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鮮明理論特質,人民性不能脫離黨性,而是與黨性相統一。新時代,從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出發,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作為一項根本制度明確提出,其意義重大而深遠。中國共產黨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加強黨中央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創新文化發展理念、路徑、方法,從而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正確方向。
(二)從實然重要性而言,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是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的內在要求
新時代新征程,加快建設文化強國、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人民。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這一命題的內涵不斷清晰豐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將文化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這一重大命題;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明確要求,強調要共同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
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明確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目標和新要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既包括奮斗目標也包括實現奮斗目標的實踐方略。作為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文化繁榮為條件,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實踐方略,要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再局限于“量”的滿足,更對“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于促進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協調發展,在于有效調節因資源配置、歷史因素導致文化享有的城鄉差距、地區差距、人群差距。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題中應有之義,只有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將人民滿意作為評判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成效的唯一標準,才能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
(三)從應然必要性而言,增進人民文化認同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思想保障
意識形態安全關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成效,關乎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各種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并存,多元文化呈現前所未有的融合與碰撞,同時一些不良思潮也在沖擊著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對黨的文化領導權提出了巨大挑戰。主要表現為:在思想文化的生產、傳播方面,西強我弱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各種社會思潮風云激蕩,部分西方國家善用偷換概念的方式消解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權威性;網絡意識形態主戰場的斗爭仍然十分激烈,等等。文化作為社會實踐主體的人所創造的精神產物,“也總是從人文精神、社會風尚、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不同維度體現特定國家和民族的主體意識,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國度性”[9],因此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中國共產黨人充分認識到,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10]。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意識形態和文化領域的具體體現,是我們黨的重大思想文化制度創新。一方面,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我們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貫穿于新聞宣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文藝創作、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服務、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等各領域,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障和思想條件。另一方面,在強國建設的過程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發揮著“穩定器”和“黏合劑”的重要功能,只有以主流意識形態匯聚各界共識、塑造共同價值觀念,才能不斷壯大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夯實國家認同的文化基礎。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實踐指向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服務人民、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作為文化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回應了新時代對于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文化強國建設作出部署,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系統把握文化強國建設的新形勢新路徑,持續推動文化強國建設取得實效。
(一)為了人民: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
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地位,直接反映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文化發展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是黨領導和推動文化工作的鮮明立場。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揭示了我們的文藝“為什么人”的重要性,并從立場態度、工作對象等方面回答了新民主主義文藝的基本問題。“我們曾說,現階段的中國新文化,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真正人民大眾的東西,現在一定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毛澤東在談到建立新民主主義文化時提出以“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為其基本特征,由此中國共產黨人把人民立場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立場,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人民大眾服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重申堅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方針,提出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根本任務和指導方向,深人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什么必須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動新時代我國宣傳思想文化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根本政治立場和鮮明政治優勢,也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根紅線。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和深刻思考,反映了新時代中國文化事業建設的鮮明特色和價值向度。[12]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旗幟鮮明地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黨管互聯網的原則,堅持政治家辦報、辦刊、辦臺、辦新聞網站,把黨的領導貫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全過程,讓黨的旗幟在宣傳思想文化戰線高高飄揚;要深刻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鮮明特點,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13]161,充分展現了我們黨深厚的人民情懷和強烈的歷史擔當。文學藝術的發展離不開人民的滋養,其價值追求是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反映人民呼聲、滿足人民訴求。我們“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13]160,自覺從人民創造新生活的偉大實踐中汲取營養,以人民創造歷史的奮發精神滋養文藝創作;“要在繼續大膽推進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同時,把握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13]185,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
(二)依靠人民:強化人民在文化治理中的主體地位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面臨體制機制、內容生產、發展理念、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時代轉型要求,提升信息化條件下文化領域治理能力是其重要路徑之一。由“管理”觀念到“治理”理念的轉變,是新時代黨的文化治理理論的一大創新。文化領域治理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兩個維度:一方面文化領域是國家治理的場域和對象;另一方面,因文化領域的特殊性,其治理更加強調要用文化的手段與方式。文化治理能力的形成依托文化治理主體,在文化建設轉型中文化治理主體逐漸向多元轉變,即企業、社會組織、民眾等成為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從社會層面來看,文化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社會歷史性活動,“人民群眾作為“多元主體”中最基本的‘元’,是治理過程的直接參與者與最大受益者,政府和社會組織兩個‘元’作用的發揮建立在人民群眾力量的基礎之上”[14],因此,多元主體共治要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推動人民全周期、全過程參與文化治理,最大限度地維護人民的文化權益。
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15],強調人民在推動歷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人民的實踐中逐步豐富和發展的,回應了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不竭源泉。一方面,文化工作室、文化機構、網絡文藝社群、網絡作家、自由撰稿人、獨立制片人等新興文藝組織和文藝群體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鮮血液,豐富了文化建設的主體力量。我們要積極搭建文化建設的平臺,拓寬參與渠道,充分激發人民在文化治理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另一方面,“文藝的一切創新,歸根到底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人民。”[13]185人民的創新創造活力是文化建設的根本動能,我們要尊重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基礎上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充分涌流。
(三)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增強人民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獲得感和幸福感是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情感體驗和心理狀態,是文化建設對人民所產生的正向影響。從文化供給看,增強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既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要以開放包容的胸襟對待外來文化,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更多的選擇和可能。多樣文明是世界的本色,雖然世界各國的歷史、文化、制度不同,但都應彼此和諧相處、平等對待。
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不同文明要包容共存、交流互鑒,揭示了堅定文化自信、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同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形成了以世界視角審視文化、以開放胸懷包容文化、以大國擔當對待文化的理論風格”[16]。因此,堅持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傳播當代中國蓬勃發展的多彩文化,既是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也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是其必然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既要消除形式上的不平等,也要消除實質上的不平等,做到效率與公平相兼顧、相促進、相統一,體現在文化建設中就是要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因此,要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于人、落腳于人。一方面,要堅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完善有利于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和生產經營機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提升文化治理效能,以高質量供給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另一方面,要著力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優質化,特別是優化城鄉精神文化資源配置、加強優質精神文化產品供給,從而更好滿足人民多維度、高品質的精神文化需求。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4] 劉同舫.論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立場[J]南京社會科學,2024(1).
[5]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7月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14.
[6] 戴圣鵬.論文化進步與人的自由[J].江漢論壇,2020(8).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8] 田鵬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觀意義[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3(6).
[9]陳一收.文化自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特質和精神特質[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4(1).
[10]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81-82.
[1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
[12]沈虹飛,周智年.論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特質[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7).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14]徐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文化治理能力提升的三維路徑探[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
[1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16]趙耀.“兩個大局”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品格[J].探索,2024(2).
On the People-Centered Character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Su Chao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ongqing Administration,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hongqing Municipal Committee/Chongqing Academy of Governance,Chongqing,)
Abstract:The people-oriented natur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ofersa profound exposi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the people in leading and advancing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This orientation is manifested in several key dimensions:culture is created by the people,cultural development originates from the people,and culture reflects the will of the people. It emphasizes the unity of Party spirit and people-centeredness,integrating the expression of the Party's principles with the reflection of the people's voices;upholding a people-centered approach to cultural work by taking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as both the starting point and ultimate goal;and ensuring that cultural achievements are shared by the people,positioning culture as a crucial pillar for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In terms of practical direction, the continued promotion of cultural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requires firm cultural confidence,the strengthening of discourse power within the socialist ideological framework,and the constant enhancement of the ideological,moral,and cultural literacy of the broad masses.It also necessitates deepening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 i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focusing on the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to provide more diverse and higher-quality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thereby ensuring that thepeople truly enjoya richer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These eforts are essential to substantively and effectively fulfill the principle that cultural development must serve the people.
Key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People-Centered Approach;Cultural Mission;Cultural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