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921(2025)05-0064-1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產黨人擁有人格力量,才能贏得民心。”[]4“共產黨人擁有人格力量,才能無愧于自己的稱號,才能贏得人民贊譽。”[2]鄧小平也曾指出,共產黨人干事業“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3]。中國共產黨的輝煌歷史不僅是一部波瀾壯闊的革命史、建設史、改革史,還是一部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人格發榮滋長的歷史。從紅船啟航的信仰之光,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國共產黨人以其卓越的領導力,鑄就了百年大黨的精神豐碑,彰顯出政黨群體強大的政治人格魅力。這種人格力量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內生動力,烙印著共產黨人普遍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是我們黨歷經百年而愈發堅韌,始終勇立時代潮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的關鍵所在。深入探究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人格的形成基礎和構成要素,準確把握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人格的塑造路徑,對于進一步弘揚黨的優良傳統,提高黨員政治素養,打造過硬黨員隊伍,發揮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有關政治人格研究的文獻綜述
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人格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課題,是黨組織對黨員政治品性這一固有本性和特有屬性的根本要求。健全的政治人格既是共產黨人擁有組織身份的內在要求,也是共產黨人成為合格黨員的顯著標志。政治人格是否健康不僅關系共產黨人的領導力、感召力,而且直接影響我們黨的戰斗力、凝聚力,甚至對政黨的興衰存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黨的建設的持續深入推進,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人格研究也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政治人格的內涵與特征
學術界主要聚焦政治主體的政治品質從不同學科角度界定政治人格。鐘立華、鄧學源認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人格是黨性的“人格化”,體現了黨性修養與道德修養的有機統一、高度政治意識與大公無私品質的有效結合。[4]李永忠、劉敏認為政治人格是政治主體對利益、權力、榮譽和成就的心理需求,是一種包含政治信仰、政治價值觀、道德觀以及政治意見和態度的有意識的政治取向。5劉春雪認為政治人格是政治行為主體在長期的政治生活中逐漸形成的,由政治主體的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態度、政治能力、政治行為等一系列特質構成。胡春湘認為政治人格本質上就是政治主體的政治個性,是政治主體在參與政治活動時表現出的具有持久性和穩定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它具有社會性、角色性、系統性等特征。周亞權認為政治人格屬于政治文化的研究范疇,是由政治主體的政治價值觀念、政治道德準則等多個要素構成的復合體。[8]龔蓉蓉認為政治人格就是個體在政治生活中表現在外的政治自我,是人格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意識形態性、民族性、差異性與同一性、發展變動性和可持續性、能動性和受動性等特征。[9]
(二)政治人格的塑造與培育
學術界堅持實踐導向面向黨員領導干部探討政治人格的塑造問題。劉興平、朱燕婷認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人格培育要從加強思想引領與健全黨內制度相結合、強化政治意識與提升政治能力相促進、推進作風建設與開展自我教育相融合三個方面來進行。[0]陳劍指出黨員的政治人格要在加強思想教育中、為人民服務中,以及在實踐中加以塑造和培育。[譚文紅、吳薇指出塑造和優化黨員的政治人格需要建立在牢固的公民性政治人格基礎上,遵循黨性原則,并通過進一步發揮制度的培塑力量來進行。[12]曹峰旗認為要通過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政治道德教育、黨紀教育以及保障黨員的主體地位來培塑黨員的政治人格。[13]廖開泉認為政治人格的塑造面臨著傳統與現代、落后與進步、消極與積極等多重沖突,要以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推動政治人格重塑;此外,必須要加強政治主體的內省自覺性,在實踐中錘煉政治人格。[14]舒紹福認為領導干部的政治人格塑造主要通過內省、實踐和政治文化的熏染來實現。[15]劉學斌、徐彬指出要在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推動公民政治實踐以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塑造政治主體的政治人格。[16]
(三)政治人格對政治活動的影響
研究者主要圍繞政治人格對政治活動不同范圍的影響和功能展開系列研究。任麗萍強調健康的政治人格對穩定政治秩序至關重要,它不僅是政治主體認同政治體系的核心,也提升了政治參與的積極性與有效性,增強了政治體系應對挑戰的能力,為政治秩序的良性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17]程東旺認為政治人格決定了政治主體對政治體系的態度和行為,從而在塑造政治文化、增強政治認同、促進有序政治參與和提升政治體系應對挑戰的能力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是推動政治體制持續進步和民主政治健康發展的基礎性因素。[18]常江、胡海波指出政治人格是維護政治穩定的核心要素,通過培養健康的政治心理、推動政治平等、擴大政治權利和追求政治自由等途徑,能夠增強民眾的政治責任感和參與意識,從而為維護社會秩序,提升政治體制的適應性和合法性提供內驅力。[19]劉明認為現代政治人格的建構具有雙重功能價值:一是,作為衡量政治民主化進程的重要指標,政治人格發展水平直接反映政治生活的開放程度;二是,通過系統塑造公民的政治人格,能夠促進社會政治心理的范式轉型,進而強化公民對政治體制改革與發展方向的認同基礎。[20]
從學術界現有的關于政治人格的研究成果來看,目前對政治人格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政治人格的內涵、特征以及政治人格的重要性和如何塑造健全的政治人格等方面,這為政治人格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豐富的理論基礎。但就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人格的分析而言,已有研究成果以解讀性文章居多,偏重概念解釋、政策宣傳、措施引導等,多建立在宏觀層面的共性分析,鮮有對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人格體系進行系統性研究。本文擬在梳理現有的關于政治人格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人格的形成基礎進行系統分析,并立足于政黨獨特性,對其政治人格的構成要素以及如何塑造健全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二、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人格的形成基礎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指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政治關系是社會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人的本質具有政治屬性。個體在各種社會關系中表現出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由其人格決定,在政治關系中的行為傾向則由其政治人格決定。政治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的政治實踐中,將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道德等政治元素內化為人格系統的一部分,形成的具有穩定性和獨特性的行為和心理傾向的總和。政治人格是人格在政治場域的特定化表現[21],是政治主體之所以成為政治主體的內在憑證。
政治人格的形成是一個多因素、多層次、多維度的動態過程,是個體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經歷政治文化的濡染、政治經驗的累積以及政治行為的實踐,逐步塑造出的具有獨特政治意識和行動邏輯的個性特征。它不僅是政治主體的心理深度、思想高度和道德厚度的綜合體現,更折射出其在特定政治環境中的綜合面貌。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人格構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之上,厚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孕育于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實踐,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道德風尚、優良作風和精神追求,生動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品質。
其一,理論基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下的革命實踐中創建的政黨,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忠誠信奉者和堅定實踐者,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人格構建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知認同的基礎之上,并在踐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進程中得以豐富和完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理論修養是領導干部綜合素質的核心,理論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礎,政治上的堅定源于理論上的清醒。”[22]對于中國共產黨人而言,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理解的越透徹、掌握的越牢靠,其政治立場就愈加堅定,政治方向就愈加明確,政治人格也就愈加健全。“做政治的明白人”是對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人格的基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不但要有強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強大的人格力量”[23]。真理的深度決定人格的高度,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催生了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這是因為它是科學的理論,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為共產黨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立場、觀點、方法;它是人民的理論,第一次站在人民立場上為人民實現自身解放指明道路,充分肯定了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為中國共產黨人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革命道路;它是實踐的理論,不是“書齋里的學問”,亦不是“空洞的教條”,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固有的理論品格,為中國共產黨人的一切活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和方法;它是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的前沿,始終堅持以開放的態度不斷吸收新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讓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理論的武裝下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
從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再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指導思想一脈相承、與時俱進,共同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人格形成的理論基礎。
其二,實踐基礎。偉大實踐孕育健全人格,波瀾壯闊的偉大斗爭實踐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人格形成的實踐基礎。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動力和來源。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24]人類的一切認知、思維、理論歸根結底都來源于社會實踐。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以及取得的一切輝煌成就,都是實踐的結果。脫離實踐就是脫離馬克思主義,脫離人民群眾。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人格源于實踐,脫胎于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為社會主義事業不懈奮斗的實際行動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在干中學、學中干是領導干部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25]知之愈深、信之愈篤、行之愈堅。要把科學理論內化為自身修養,就要在學思踐悟中做到知行合一。共產黨人在實踐中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又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還在實踐中不斷驗證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生成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價值認同,進而在對科學理論真信的基礎上形成政治信仰,熔鑄出崇高的政治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產黨人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提高修養,同時也獲得事業的成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修行靠實踐,功到自然成’。在實踐中提高修養,在實踐中獲得成功,是共產黨人建功立業應遵循的重要原則。”[26]百年征程,櫛風沐雨,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深入實踐了解國情、黨情、民情,不斷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不斷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在經驗中強化實踐,以及在持續的實踐中實現自我革新,鑄就了中國共產黨人強大的領導力,淬煉出光輝的人格魅力。同時,實踐是檢驗政治人格的“試金石”。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人格是否健康,是否高尚,是不是滿足時代所需、國家所需、政黨所需、人民所需的人格,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只有通過實踐的反復錘煉,才能驗證其政治信念的堅定性、政治立場的正確性、政治能力的有效性,以及政治道德的崇高性,從而始終確保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和高度的戰斗力。
其三,文化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歷史記憶,是我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國“密碼”。它承載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塑造了中華兒女獨特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國共產黨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人格深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浸潤和滋養。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27]中國共產黨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中國”這個既定條件下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革命,不應該也不可能割裂與歷史的聯系,與傳統文化的聯系。實踐充分證明,科學理論和制度的本土化是其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馬克思在中國的傳播,要在中國國情下真正發揮理論武裝作用,解決中國問題,指導中國實踐,就必須中國化時代化,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28]“我們現在就是要理直氣壯、很自豪地去做這件事,去挖掘、去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29]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進發出強大的真理偉力,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人既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而是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用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激活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在中華文明強大的精神力量下推進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辯證統一,說明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人格也必然厚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是傳統文化精髓持續熏染與價值內化的產物。
三、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人格的基本構成
“真正的政治人格是一種復雜的成品。”[30]健全的政治人格系統由諸多要素相互支撐、緊密耦合而成,主要包括政治主體的政治價值觀、政治目標、政治形象以及政治態度。政治人格是政黨本質屬性的現實載體,不同階級的政黨有不同的人格屬性。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人格由以“人民至上”為核心的價值取向,以“共產主義”為目的的最終理想,以“廉潔奉公”為標志的道德風貌,以“求真務實”為準則的工作作風共同構成。
(一)政治價值觀:以“人民至上”為核心的價值取向
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價值觀是其所代表的無產階級意志和利益的集中反映。馬克思主義政黨是無產階級的政治代表,承載著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從產生到壯大、從奪取政權到執掌政權,都立場鮮明地同無產階級站在一起。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31]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共產黨人是中國工人階級中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黨員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是共產黨自誕生伊始就具備的“應然”屬性。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毛澤東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3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33]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同時,歷史和實踐證明,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活動并非單純由自發力量推動,而是依托于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科學領導,以及在深刻洞察和精準把握歷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通過集體意志和組織行動共同實現。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資格是由人民賦予的,其一切權力都來源于人民。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他們始終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堅定捍衛者。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們黨始終確保人民賦予的權力在為人民服務的偉大實踐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和最有效的運用。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鮮明底色,也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價值觀的思想根底,奠定了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人格塑造的價值本原。
(二)政治目標:以“共產主義”為目的的最終理想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是無產階級政黨,也是共產主義政黨。“實現共產主義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我們現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向著最高理想所進行的實實在在努力。”[34]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將實現共產主義作為其政治理想的終極目標。“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就是矢志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這是共產黨人立身之命脈、靈魂之精魄。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是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總開關”,主宰著每一位共產黨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和政治態度,是黨永葆無產階級政黨本色的源泉所在。“共產黨人堅持的初心,就是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仰,就是對黨和人民事業的永遠忠誠。”[35]通向共產主義的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次性從“此岸”飛躍至“彼岸”的神話,而是一個展現連續性發展及階段性特征的演進歷程。因此需要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保持對組織、對人民、對事業的堅定信仰和絕對忠誠。“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在歷史波折中屢仆屢起,在苦難熔爐中百煉成鋼,源于無數共產黨人心中的遠大理想與革命信念始終堅定執著,始終散發著熾熱光輝。“不要忘記我們是共產黨人,不要忘記我們是革命者,任何時候都不要喪失理想信念”[36]。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人格是理想信念的具身性承載,是理想信念不斷內化與穩固發展的產物。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能夠激發共產黨人為之奮斗的歷史使命感和投身偉大事業的強烈責任感。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轉化為內心信仰、政治追求并付諸實踐,是共產黨人提升思想境界、淬煉黨性修養、塑造人格魅力的根本所在。
(三)政治形象:以“廉潔奉公”為標志的道德風貌
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將廉潔奉公作為塑造其政治形象的核心追求,堅定不移地踐行清正廉潔的政治風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廉潔奉公,就是保持共產黨人艱苦樸素、公而忘私的光榮傳統,從不以功臣自居,不計較個人得失,不貪圖享受,守紀律、講規矩,生動體現了共產黨人應有的道德風范。”[1]3-4廉者,政之本也。廉潔奉公,恪守正道,秉持公心,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我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清正廉潔的政治品格鐫刻在黨的旗幟上。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針對紅軍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持續深化廉潔軍隊建設。新中國成立初期,黨通過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和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五反”運動清剿腐敗。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作出了加大反腐敗斗爭力度的重大決策,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紀委組織協調、部門各負其責、依靠群眾支持和參與的反腐敗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此外,黨內監督制度持續優化,如建立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巡視制度等,增強了反腐敗制度的約束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秉持“打鐵必須自身硬”的原則,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深人推動反腐敗斗爭,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堅決遏制和預防腐敗現象,將廉潔自律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權才能贏得人心”[37]。為政之道,修身為本。共產黨人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廉潔奉公,以儉修身,才能涵養浩然之氣,永葆政治本色。清正廉潔、忠于職守是衡量共產黨人思想純潔、道德純粹、境界高遠的重要標尺,是其政治人格特質在實踐層面的代表性體現,是共產黨人構筑其崇高政治形象的不朽基石。
(四)政治態度:以“求真務實”為準則的工作作風
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態度,深刻而鮮明地映射于其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之中。求真務實貫穿于黨的建設、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全過程,是確保每一項決策和行動都符合客觀實際,都能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關鍵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員干部干事創業必須實事求是、求真務實,來不得半點虛浮。”[38]大道至簡,實干為要。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人以“求真”指導“務實”,以“務實”檢驗“求真”,認識中國、改造中國、建設中國、發展中國的歷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階級運動相結合的基礎上應運而生,共產黨人在華路藍縷、手腫足眠的實踐中,在求真務實的艱苦探索中,推翻舊制度、建立新政權。新中國成立初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請時代特性,立足中國實際,秉持實事求是,靈活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實施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秉承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形成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偉大的歷史主動、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掌舵領航、力擔千鈞,以“求真”“求實”“求是”的政治魄力,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體實際相結合,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挺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回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一條脈絡清晰顯現一一堅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是將宏偉藍圖轉化為現實成果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們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獨特優勢,彰顯出中國共產黨人政治態度上的高度自覺與堅定執著,成為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人格的鮮明標識。
四、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人格的塑造路徑
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人格是否健全,不僅關乎黨員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而且深刻影響覺的整體形象與戰斗力,決定黨的事業能否薪火相傳、行穩致遠。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人格的塑造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注重“內”與“外”的協調發展、“知”與“行”的有機統一,必須抓住關鍵環節,綜合多因素共同推進政治人格的塑造。
(一)提升自律與強化他律相結合
自律與他律相結合是塑造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人格的有效路徑。自律是共產黨員內化于心的道德律令,是自我約束、自我完善的內在動力;他律是黨紀國法、組織紀律、行為規范等外在約束力,是確保黨員行為不偏離正確軌道的剛性保障,是維護黨的紀律嚴明、組織純潔的有力武器。只有將提升自律與強化他律緊密結合,才能全方位塑造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人格。
1.提升自律意識
自律是塑造健全政治人格的關鍵內因。提升自律,首先,要加強黨性修養。“黨性是黨員、干部立身、立業、立言、立德的基石”[39],也是所有黨員提高自律的必修課。共產黨人要在細讀深思中系統學習黨章黨規,在深學細悟中領會黨的理論,在篤行致遠中踐行黨的宗旨,在學思踐悟中熟練掌握法律法規,不斷提升政治修養、理論修養、道德修養、紀律修養、作風修養,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做到慎獨慎微慎始慎終,以高度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不斷加強黨性修養。其次,要涵養道德操守。“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在一定程度上,道德品質決定人品,政治人格決定黨性,道德與政治人格反映的是人品與黨性的關系,決定的是做人和做政治人的關系。先做人,才能做政治人;先做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共產黨人要積極踐行社會主義道德,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風骨、氣節、操守。最后,要加強反躬自省。“鏡者,鑒也。”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共產黨人要做好檢視、剖析、反思,要時刻保持敬畏之心,敬畏黨、敬畏人民、敬畏法紀,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2.強化他律約束
他律是塑造健全政治人格的重要外部保障。強化他律,首先,要健全黨內法規制度體系。“經國序民,正其制度。”黨內法規是管黨治黨的重器,是規范黨員行為、維護黨的紀律的關鍵準繩。我們必須進一步扎牢制度的“籠子”,明確黨員的行為準則和紀律紅線,使全體黨員真正做到知行知止、令行禁止,把紀律規矩轉化為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其次,要嚴格執紀監督問責。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要增強黨內法規的執行力度,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牢固樹立法治意識、制度意識、紀律意識,自覺養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衛制度的良好習慣,形成全黨上下尊規學規守規用規的良好氛圍。此外,要加強跟蹤問效,強化對制度執行的監督,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權、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從嚴治黨、從嚴治吏”的效能。最后,要發揮組織管理作用。黨的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各級黨組織要切實履行好管黨治黨責任,加強對黨員的常態化教育、管理和監督,及時了解黨員的思想動態和行為表現,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早發現、早提醒、早糾正,讓黨員干部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同時,要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以組織的力量帶動全體黨員自覺遵守紀律規矩,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為塑造健全政治人格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二)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相促進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實踐是理論的源泉。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人格塑造,離不開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只有將科學理論內化于心,才能在實踐中堅守政治方向、踐行初心使命;唯有在實踐磨礪中不斷檢驗、升華理論認知,方能使政治人格在時代浪潮中愈發堅韌、純粹。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是塑造共產黨人政治人格的關鍵路徑,也是把理論武裝的成效轉化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法寶。
1.深化理論學習
理論學習是塑造健全政治人格的基礎。首先,要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干部特別是黨的領導干部,要把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作為看家本領。共產黨人要深人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精神實質,全面掌握和自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通過強化理論武裝實現思想凈化,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作出決策,抵御各種錯誤思想的影響。其次,要跟進學習黨的創新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是黨的思想建設的根本任務”[40],強調“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41]。理論創新沒有終點,理論武裝永無止境。共產黨人要堅定不移地學思踐悟、貫徹落實黨的創新理論,深學細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把握其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和實踐要求,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下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斷提升政治品質。同時,還要注重理論學習的深度和廣度,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深人思考、學以致用,將理論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工作的強大動力。
2.投身實踐鍛煉
共產黨人要在躬身實踐中不斷錘煉政治人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到的東西,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只裝在腦袋里,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謂‘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42]首先,要在服務群眾中錘煉政治品格。共產黨人要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深人基層、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需求,解決群眾實際困難。要密切黨群關系,增強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宗旨,彰顯政治人格的為民本色。其次,要在攻堅克難中強化政治擔當。面對改革發展穩定中的各種難題,共產黨人要迎難而上、勇挑重擔,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把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要不斷磨礪意志、增長才干,增強政治擔當的底氣和能力,以實際行動詮釋對黨和人民的忠誠。最后,要在盡職盡責中提升政治能力。“在領導干部的所有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43]共產黨人要時刻牢記自己的政治身份和政治使命,善于從政治上觀察和處理問題,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此外,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認真履行崗位職責,把黨的決策部署落實到具體行動中,以扎實的工作成效體現政治能力,真正做到在實踐中錘煉政治人格。
(三)黨內政治文化與社會文化相融合
黨內政治文化同社會文化相融合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人格塑造提供有力支撐。黨內政治文化蘊含著黨的先進理念與優良傳統,社會文化則包含著時代精神與大眾價值取向。二者相互交融、共同施力,能夠為共產黨人政治人格的塑造提供豐富多元的文化滋養,使全體黨員在堅守黨性原則的同時,更好地融入社會、引領時代,塑造出既契合社會發展需求、又富有生命力的政治人格。
1.黨內政治文化筑牢育人根基
黨內政治文化,內生于黨的肌體,彰顯黨的性質宗旨,蘊含黨的目標追求,體現黨的歷史傳統,折射黨的價值取向,是融入全體黨員血脈筋骨的精神標識,反映著我們黨的精神追求。發揮黨內政治文化對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人格的培塑作用,首先,要增強黨內政治文化自覺。共產黨人要深入領悟黨內政治文化的內涵與精髓,主動學習黨的歷史傳統、優良作風以及先進事跡,充分認識黨內政治文化所蘊含的深厚底蘊,在思想深處認同并踐行黨內政治文化所蘊含的精神理念,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其次,要堅定黨內政治文化自信。共產黨人要深刻領悟黨內政治文化所蘊含的先進性、科學性和獨特魅力,要以高度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傳承和弘揚黨內政治文化,將其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實際行動彰顯黨內政治文化的強大生命力,以文化自信筑牢共產黨人的精神根基,不斷錘煉高尚的政治品格。最后,要實現黨內政治文化自強。共產黨人要積極投身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生動實踐,以創新精神不斷豐富黨內政治文化的內涵與外延,更好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和黨員隊伍的新特點。要善于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黨內政治文化的自強推動黨的建設,為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強烈責任擔當的共產黨人提供支撐。
2.社會文化拓展育人維度
社會文化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承載著大眾的價值取向與時代精神,為共產黨人政治人格塑造提供了廣闊空間與多元視角。首先,要深入挖掘社會文化中的積極元素。社會文化是人民群眾生活的生動寫照,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力量。共產黨人要主動深入社會生活,廣泛接觸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文化形態,積極探尋社會文化的積極元素,汲取有益成分,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其融入政治人格塑造中,使其成為堅定理想信念、踐行初心使命、勇于擔當作為的內在動力。其次,要敏銳感知社會文化發展的新趨勢、新特點。社會文化在時代浪潮中不斷演變,新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文化形式層出不窮。共產黨人要保持對文化動態的敏感度,與時俱進打破思維局限,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新的文化元素,及時調整自身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要善于運用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方式方法同群眾交流互動、參與文化活動,使政治人格的塑造更貼近人民群眾,契合時代脈搏。最后,要以社會文化為鏡,反思并完善政治人格。社會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規范和輿論評價體系,能夠引導共產黨人反思自省是否存在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傾向,以及在面對多元思潮時是否存在理想信念不夠堅定等問題,進而不斷塑造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使政治人格的塑造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與黨和人民事業緊密相連。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七一勛章\"頒授儀式上的講話(2021年6月29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 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88.
[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9.
[4]鐘立華,鄧學源.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人格的理論意涵與優化路徑[J].現代交際,2022(11).
[5]李永忠,劉敏.領導干部政治定力的心理生成與實踐轉化[J].貴州省黨校學報,2019(1).
[6]劉春雪.社會轉型進程中的政治人格特征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1(11).
[7]胡春湘.黨員干部政治人格的特征及塑造途徑[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8).
[8]周亞權.政治人格題解[J].探索,2007(2).
[9]龔蓉蓉.政治人格的涵義、結構及特征分析[J].唐山學院學報,2005(1).
[10」劉興平,朱燕婷.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人格建設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
[11]陳劍.論黨員的道德人格與政治人格[J].探索,2018(4).
[12]譚文紅,吳薇.全面從嚴治黨視域下中國共產黨黨員政治人格的培育和優化[J].寧夏黨校學報,2017(5).
[13]曹峰旗.黨員政治人格芻議[J].探索,2016(4).
[14]廖開泉.社會轉型期的政治人格沖突與重塑[J].社科縱橫,2010(9).
[15]舒紹福.政治人格塑造與領導力提升[J].中國人才,2010(15).
[16]劉學斌,徐彬.芻論現代政治人格成長的政治理念前提[J].前沿,2010(13).
[17]任麗萍.從傳統到現代:政治人格的塑造與政治穩定[J].求索,2004(1).
[18]程東旺.黨員政治心理現代化與黨內民主科學發展[J].理論月刊,2010(5).
[19]常江,胡海波.論“為政以人”的政治哲學精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政治哲學觀[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20]劉明.當代中國社會政治心理的嬗變與發展[J].理論與改革,2008(3).
[21]朱梓洛,何子恒.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人格的內涵意蘊、構成要素及基本特征[I].新東方,2025(1).
[22]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90周年慶祝大會暨202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23年3月1日)[J].求是,2023(7).
[2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132.
[2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2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36.
[26]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35.
[2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
[28]習近平在陜西延安和河南安陽考察時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不懈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9.
[29]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就是要理直氣壯、很自豪地去做這件事\"[N].人民日報,2022-10-19.
[30]哈德羅·D·拉斯韋爾.政治學:誰得到什么?何時和如何得到?[M].楊昌裕,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2.
[3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3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3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9.
[34]習近平.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5.
[35]習近平.在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2018年11月23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
[36]習近平.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2018年3月1日)[N].人民日報,2018-03-02.
[37]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論述摘編[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5:4.
[38]習近平.努力成長為對黨和人民忠誠可靠、堪當時代重任的棟梁之才[J].求是,2023(13).
[39]習近平.在紀念朱德同志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11月29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40]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5.
[4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32.
[42]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2018年5月2日)[N].人民日報,2018-05-03.
[4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9:227.
The Formation, Composition, and Developmental Pathways of the Political Personality of Chinese Communists
Zhu Ziluo',Wei Rong2,Dong Jun1 (1.School of Marxism,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Anhui, 2.School of Marxism,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 Anhui,)
Abstract:Political personalityreferstothe specificmanifestation of personality within thepolitical domain and servesasa concrete embodiment of the essential atributes of a political party.The political personality of Chinese Communists isgrounded in Marxist theoretical foundations,deeply rooted inthe fine traditions of Chinese culture,and nurtured through the practical struggl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t constitutes acomplex synthesis shapedby the dynamic interaction,interweaving,and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elements,including political values,political goals,political image, and political atitudes.The shaping of the political personality of Chinese Communists is a systematic undertaking that must be realized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enhancing self-discipline and strengthening external discipline,the mutual reinforcement of deepened theoretical learning and intensified practical training,and the integration of intra-Party culture with broader social culture.
Keywords:Chinese Communists;Political Personality;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楊春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