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1;X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2921(2025)05-0034-09
一、問題的提出
生態非正義的本質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結果。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及正義思想是對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把握,為新質生產力生態正義意蘊的彰顯奠定了理論基礎。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深刻認識到正義不應該只是存在于理論或道德層面,而是把“自由主義正義還原為是建立在市民社會的基礎之上,還原為建立在私有財產和人的異化的基礎之上”[]。馬克思從私有財產、剩余價值、商品拜物教三個方面對資本主義私有制進行了批判,揭露了生態非正義根源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強調無產階級必須“廢除自已的現存的占有方式,從而廢除全部現存的占有方式”[2]42,通過制度變革以催生正義的生產力。可見,正義問題是社會生產的產物,需從社會生產出發去理解生態正義。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科學研判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高度,在黑龍江考察期間提出了“新質生產力”,在2024年1月又進一步強調“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3]。新質生產力是以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歸宿點,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先進生產力,其本身具有豐富鮮明的綠色意蘊。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推動人民生活的高質量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彰顯社會生產分配公平正義。
生態正義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所倚靠的重要準繩,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了廣泛關注,但在生產方式視域下對生態正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挖掘仍有不足。
因此,基于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對新質生產力的生態正義意蘊進行剖析,從而揭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具有反生態、非正義的特征,對我國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科技創新與倫理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導致生態非正義的必然性
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是非正義、反生態的,其根源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在內容上主要表現為代內生態非正義與代際生態非正義。要從根源上解決生態非正義,就必須了解生態正義的源起,并對資本主義制度下現有的生產方式進行批判,以尋求發展新型生產力的可能。
(一)生態正義的源起
生態正義,意為代際和代內的所有人既能平等地履行保護生態的義務,又能公正地享有生態權利,是正義問題在生態領域的延伸。假如人們需要的東西像獲取空氣一樣簡單,那么正義的概念則沒有存在的必要。休謨和羅爾斯都主張正義的存在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不夠充分,從而導致資源的匱乏。由于資源的短缺,以及思想、信仰、習慣、知識等方面存在差異,從而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觀念分歧與利益沖突。所以,正義應是處于特定環境中的人們用來指導各種社會安排、以便使人們的不同利益訴求得到滿足的互利合作條款[4]。對此,休謨和羅爾斯認為人們應該達成一個契約,以分配正義來達到互利的目的。但這一觀點并未指出正義產生的實質原因。
正義的存在條件是一個歷史范疇,生態正義是社會生產的產物,其存在會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首先,“正義”必須存在于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之間。“正義”屬于道德倫理范疇,是一種實踐關系,動物和植物沒有意識,無法充當實踐活動的主體。雖然部分動物也能夠進行生產活動,但“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影響也進行生產”[5]162。因此,相對于動物片面的生產,人的生產是涉及整個自然界的全面生產,能夠通過實踐活動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其次,必須從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中去把握生態正義。生態正義包含于生產關系之中。社會關系廣泛而多樣,既有物質生活關系和精神生活關系,又有個體層面關系和群體層面關系。人與自然界具有對象性關系,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5]I61,生態資源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充當了中介部分。人必須每時每刻和自然之間進行物質能量交換,通過生產活動進一步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生產的擴大必然導致社會分工的出現,分工又進一步決定了分配與所有制。也就是說,社會關系的根本形式表現于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生態正義從一定意義上來看是人與人之間的生產正義。
但馬克思在對正義進行論述后,并未將其直接用于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因為正義具有特定歷史階段的局限性。資產階級所宣揚的“生態正義”,表面上以代際與代內的義務平等和權利公正為口號,實質上卻淪為資本主義制度轉移生態危機、掩蓋自身根本矛盾的工具。這種虛假的正義通過將矛盾偽裝成階級沖突,遮蔽了資本擴張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因為造成生態非正義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其本質背離了生產力發展的根本要求。
(二)種際向度: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
生態正義的種際向度存在于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之間,但除人以外的其他動物、植物并沒有進行實踐活動的能力,因此不能針對自己與人類之間的生態關系作出評價,因此在種際向度下,需將生態正義著重放在人類自身上,也就是通過評價人與人之間的生產活動以映射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
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2]36。必須承認的是,相對于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是一次歷史性的飛躍。一方面,它打破了封建社會的桎梏。封建地主完全占有的是奴隸的人身,農民人身依附于地主。而資本主義制度則是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將其轉化為資本或商品,與勞動者是資本雇傭的勞動關系。另一方面,它還促進了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以手工業為主導到機器化大生產的轉變,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同時,生產和分配主要由市場和價格機制決定,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不斷激發著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因此,一定時期內,在此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生態正義的。
但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出現了不可克服的弊端,資本主義私有制導致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生態非正義,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生產關系決定了人與自然的割裂。第一,從制度本身來看,資本主義一直存在著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基本矛盾,這決定了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不平等。為了獲取維持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資料,工人不得不忍受惡劣的工作生活環境、不利于自身身體健康的食物和作息,以換取微薄的工資。資本家為了盡可能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一方面創造出普遍的產業,即剩余勞動,創造價值的勞動,那么,另一方面也創造出一個普遍利用自然屬性和人的屬性的體系”[6]90。一方面,生產資料集中于少數人手里,通過資本集中而形成壟斷,造成了大量資源和能源的浪費。另一方面,資本對底層人民的剝削與壓迫使社會貧富差距增大,大多數勞動者的生活、工作環境以及生態權益難以保證。可見資本家與工人之間存在剝削、壓迫關系。第二,從價值取向來看,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并不是取決于生態對人的使用價值,而是追求資本的無限增殖。換句話說,資本主義生產的最終目的就是獲取更多的貨幣,首先維護的必然是少數資本家的利益,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基本需要難以得到滿足。第三,從經濟體制來看,資本主義的生產以市場為主導,市場的競爭性、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會造成企業的盲目生產,從而破壞生態環境的持續性與穩定性,引發產能過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以及種種生態問題,而且勞動者也未能獲得與付出相應的生態資源配置。
強調人與人的生產關系來揭露資本主義生態非正義,并沒有忽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5]158。恰恰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與人關系的基礎,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中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導致了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進一步導致了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為此,生態正義必須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是能夠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新型生產力。
(三)代際向度:資本在代內代際的生態掠奪
以時間向度為標準,生態正義的內容可以劃分為代內生態正義與代際生態正義。代內生態正義主要是從橫向上看,包括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群體、不同階層同代人之間的公平正義;而代際生態正義主要是從縱向上看,包括前代人與當代人、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公平正義。代內生態正義是實現代際生態正義的前提,由于后代人需承擔前代人生態權利行使的后果,為了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必須將對社會生態正義的關注延伸到每一代內部。即每個人既有平等享有生態資源、獲取同等生態權益的權利和機會,也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義務和責任。因此,生態正義問題的本質是自然資源有限性與人口增長無限性之間的矛盾,生態非正義根源于資本主義掠奪性的積累。
首先,資本主義對人的無限剝削,造成同代人之間的矛盾。對自然的控制和剝削同時也是對現實的人(勞動者)的控制與剝削。從個體到集體來看,在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條件下,馬克思認為,“現代的資產階級私有制是建立在階級對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剝削上面的產品生產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備的表現”[2] 45。資本家為了更多、更快地掠奪自然資源,必然會引入更先進的科學技術以獲得超額剩余價值。但“控制自然必然導致一部分人通過科技手段控制另一部分人的資源”[7],科技永遠是一把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科學技術的運用雖然能夠加快生產力的發展,但人類很難控制科學技術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倫理問題;從國內到國際來看,主要表現為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以技術投資、資金援助的方式,將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固體廢棄物等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嚴重危害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這一方式也必然引發國與國之間對生產資源、生態權益的爭奪,在全球范圍內加劇生態非正義。
其次,資本主義對自然的無限索取,造成前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矛盾。近年來,資本主義打著人道主義的旗號來指控發展中國家的人口爆炸問題,但代際生態正義就是發達國家正義嗎?“全球人均用氣量為 493m3/Ω 人,美國為 2604m3/λ ,中國僅為 270m3/ 人”[8],事實是發展中國家自然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遠低于發達國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的積累,生態逐漸“制約”了人類的發展。起初,資本以開拓新空間的方式擴大生態掠奪的范圍,也就是超前使用后代人的生態資源,來彌補生態掠奪所造成的“時間脫節”[9]。其后果是有限生態資源的匱乏與稀缺,給全球人民生活和健康帶來嚴重威脅。現如今,新的生態空間已然所剩無幾,煤炭、水、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的再生速度在如此短時間內無法跟上資本無止境的擴張速度,就此,人與自然之間隱藏的尖銳矛盾通過生態危機的形式爆發出來。
最后,資本主義造成了異化消費。在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下,表面看似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水平不斷提高,但實質上這一階段的人被“物”所奴隸。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產力是將自然看作索取物質財富的源泉,在資本的運作下,人們追求的不再是商品本身的使用價值,而是被資本構建出來的消費需求。異化消費觀使人的需要與商品生產的關系被顛倒,帶來的只會是能源的巨大消耗、自然資源的浪費以及生態環境的破壞,從而加劇代內代際的生態剝削。
“資本主義的特殊性在于,它必須建立在無限擴張的基礎之上,一旦停止擴張,也就意味著自身的‘終結’”[10]。總之,由于資本主義對待生態的短視性、擴張性、趨利性,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生態正義關注的是部分國家、部分地區、少數人的生態利益。因此,任何在制度之內的修補只是延緩了資本主義走向滅亡的時間。無產階級必須從根源上對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生活方式徹底變革,才能實現真正的生態正義。
三、新質生產力對生態正義的還原與構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3]。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在新的歷史方位的原義再現。當前,新質生產力所蘊含的倫理意蘊已拓展至生態正義范疇。對新質生產力在科技創新、生產關系、綠色屬性以及人民立場上的生態正義進行解讀,為當今解決生態問題、規避生態道德責任缺失、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還原先進生產力:在科技創新上彰顯技術正義
實現生態正義必須處理好技術進步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現代科學技術具有天然的“逆生態性”,老子認為“反者道之動”,人類利用科學技術對自然進行改造,一旦超過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過于注重對科技理性的追求就會導致德性缺位,就會造成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新質生產力是遵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先進生產力,其先進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從狹義層面來看,在技術革命的背景下,新質生產力以新型生產要素組合模式催生了新型生產力運行模式,由此提高了生產效率與生產效能,從而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生產方式以及生產體系,具有豐富的生態正義意蘊。其一,新質生產力促進了生產力要素的綠色升級。主要表現在新型勞動資料的科技環保化,能夠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新型勞動資料促進人的體力勞動甚至腦力勞動的解放,從而延長勞動者的自由可支配時間;勞動對象的生態化,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勞動對象的內涵與外延不斷擴大,人類得以運用更加環保、清潔的綠色能源,例如潮汐能、風能、核電、海洋溫差等可再生資源;勞動者的高素質化,科研勞動者更具勞動道德規范以及科學素養,在利用科學技術的同時遵循社會倫理、自然倫理。其二,新質生產力促進了新型綠色運行模式的形成。在融合當下最先進的科學技術背景下,新型綠色運行模式以新型生產要素組合為基礎,逐漸數智化、平臺化、協同化、綠色化,促使新質生產力的生產過程具有可循環性。由此可見,新質生產力是一種揚棄傳統生產力,以更優資源配置、更高生產效率、更強技術水平為目標導向,以綠色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為經濟增長路徑的新型綠色先進生產力。
另一方面,從廣義層面來看,新質生產力促進了社會生產關系的解放與變革,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生態正義。由此,必須發展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分配方式,轉變按勞分配的傳統分配正義觀,實現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態分配正義。
(二)還原社會生產力:在生產關系上落實分配正義
生態正義的實現雖然受人口數量、道德規范、價值觀念等因素的影響,但最終還是根源于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生產和分配是對立的,只有資本家才是生態的索取者和享有者,相反,工人獲得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生存資料是極其惡劣的,資本家對生態的享受是建立在對工人的剝削之上的。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就越貧窮。在此經濟制度下,社會各階級由生態破壞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也因社會財富占有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承受力[],勞動者對生態的需求只是一種附屬品而非必需品。為此,只有“把資本變為公共的、屬于社會全體成員的財產”[2]46,才能實現生態正義原義的復歸。
新質生產力正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生成的,其推動了由數據要素所有制、新型勞資關系、數據要素貢獻的分配關系構成的新型生產關系的形成[12]。第一,數據要素所有制。數據要素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過程中積極自由流通,有利于促進數據要素市場的規范化、法治化、系統化,不斷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第二,新型勞資關系的形成。在社會主義公有制下,生產資料歸屬國家或集體而非私人。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賦能,不斷健全勞動者保護制度,以智能監測、數據供給、人機協作等形式,促進形成穩定健康的勞資關系以及資源合理配置的生產正義。第三,數據要素貢獻的分配關系。數據要素貢獻的分配問題以明確數據要素的產權歸屬為根本前提,在此基礎上,積極構建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結合”的分配制度。[13]從宏觀層面上來看,數據要素貢獻分配極大地調動了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創新性與參與度,有利于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新質生產力在資源配置中強調科學統籌、機制優化,充分發揮了有效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和有為政府的引導作用,減少了市場經濟中無序競爭、盲目生產和資源浪費。從微觀層面上來看,新質生產力促使新型勞動者使用新型勞動資料并作用于新型勞動對象,提升了勞動者的數字化技術運用水平,有助于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可見,新質生產力與新型生產關系在良性互動中不斷釋放巨大綠色潛能,重塑政府、市場、企業三方的資源整合能力,減少了生態污染與環境破壞,極大地推動了生態資源在社會分配環節的公平化、共享化。
(三)還原生態生產力:在綠色屬性上指向代際正義
馬克思雖未明確提出生態生產力的概念,但其生產力理論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思想。馬克思強調“勞動生產率是同自然條件相聯系的”[14],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總是受到外部環境(自然界)的制約,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應該在和諧共生的基礎上,注重生產力的生態化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們的一項戰略任務,要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5]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不斷加強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加快推動排放標準制修訂工作方案(2024—2027)》《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等政策文件的出臺,有力保障了人民公平享有生態的權益和平等承擔生態治理的責任。在自然觀上,新質生產力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正確認識發展和保護的關系,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在價值觀上,新質生產力吸收了中華傳統生態智慧中的“天下為公”思想,追求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積極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在發展觀上,新質生產力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提倡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為后代人留下寶貴的自然資源。新質生產力從橫向和縱向上拓寬了當代人與后代人的生存空間,有力維護了代內代際的生態正義。
(四)還原人的生產力:在人民立場上堅持需要正義
生產力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積極展示,勞動者是生產力要素中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發展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生態環境是人生存的基礎,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提倡人的生存權就是保障一個人的最低人性尊嚴與價值,因此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和發展需要是生態正義需堅守的一條底線。
首先,新質生產力是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內在動力。隨著我國主要矛盾的轉變,“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16]。在生態環境上,“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17],新質生產力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方式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保護了自然價值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和后勁;在民生保障上,新質生產力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優的生態產品。其次,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目標。新質生產力下的勞動者更具批判性、獨立性、自由性,具備更高生態意識和科技素養,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進步、自然良性循環”三者統一。
四、生態正義視角下新質生產力的現實價值
“新質生產力”“綠色生產力”的提出表明中國對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平衡關系的高度關注。在全球生態問題頻發的背景下,新質生產力有利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正義,為世界經濟復蘇、生態環境保護貢獻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
(一)廓清資本主導生態正義敘事迷思
全球生態敘事長期以來籠罩在以資本邏輯為主導的敘事迷思下,西方關于生態正義的敘事方式以“資本”為中心,具有欺騙性、虛偽性、反生態性,與實現真正的生態正義背道而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制造技術神話以轉移制度矛盾,將生態問題的根本原因歸結于技術的落后,而忽視資本逐利的無限擴張。資本主義提倡技術革命只是延緩生態問題,而非真正解決生態非正義。第二,將生態責任轉向個體道德缺陷。通過批判居民生活方式的不環保、缺乏綠色意識,來淡化資本主義制度下政府的生態責任。這正是資本通過詢喚機制對社會成員進行規訓以維護自身利益。第三,將生態危機轉嫁給發展中國家以實現資本全球化。資本主義通過債務、資金援助的方式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嚴重危害了當地的生態環境與居民生命健康。種種現象產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產方式,因此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修補無法實現生態正義。
新質生產力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孕育出的先進生產力,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的有力回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18]。新質生產力顛覆了資本增殖的時空邏輯,其運作方式不同于資本對生態的狹隘掠奪,而在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促進我國生態正義提供了制度遵循。一方面,新質生產力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發展理念化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謀求人與自然的“和解”。另一方面,我們以科學的生態文明制度、嚴密的法治體系維護生態正義,進一步促進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二)回應了當代中國的生態正義訴求
新質生產力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繼承與創新的重要體現,其超越了資本主義私有制,有利于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同步”、“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共同富裕。新質生產力擺脫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既推動了綠色高質量發展又推動了社會公平正義。
第一,正義在于“做大蛋糕”,新質生產力已成為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關鍵動力源。在全球生態問題日趨嚴重的背景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是彰顯生態正義的必然要求。新質生產力為生產能源革新、新興環保技術開發、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在國際和國內都拓寬了市場空間,為推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活力。第二,正義在于“分好蛋糕”,新質生產力為正確處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分好蛋糕”是實現分配正義的關鍵,新質生產力不僅關系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還關系全人類的生態福祉。新質生產力以綠色化生態化的科技創新為依托,解放了人的自由勞動時間、生產了更高質量的生態產品、創造了良好宜居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了生態資源更高效合理的分配、減少了資源浪費與生態破壞。新質生產力的綠色屬性在承認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內在關系的基礎上,既體現了未來生產力的發展方式,又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立場一—以人民為中心。
(三)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生產力的變革、社會的進步、財富的增長并不是為了某個個體、集體、國家的利益,而是在于更好地增加全人類整體的福祉,保護自然也是為了人類更好地生存、生活。生態正義是關乎當代人的發展需要和后代人的生存、不同利益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之間的平衡問題。也就是說,生態正義涉及全人類的共同訴求,任何人、任何國家都不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唯有齊心協力,構建各國合作共建生態和諧的新格局,合理分配生態責任、攜手共建生態秩序、共享共護生態環境,才能促進人類共同發展。
每一次生產力的躍遷、科學技術的進步,都為自然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若不能正確引領生產力的發展方向,破壞自然的代價最終會反噬人類自身。事實上,我們已經擁有較高的反哺自然的科技水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不再是遙不可及。新質生產力為推動世界生態正義貢獻了中國方案,促進了生態正義在人類文明發展與生態系統循環之間發揮作用,引導著人類低碳發展、綠色發展、理性發展。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中,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總而言之,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的正義聲張離不開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孕育與發展已成為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生態正義價值彰顯的重要動力。新質生產力正在繪就一幅世界經濟強勁復蘇、全球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正義普遍踐行交相輝映的美好藍圖,以科技創新重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為高質量發展的綠色路徑注入公平底色。
參考文獻:
[1]林進平.馬克思的正義思想及其當代價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43-244.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J].求是,2024(11).
[4]楊通進.論正義的環境——兼論代際正義的環境[J].哲學研究,2006(6).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秦立春.檳棄控制自然觀:從代際剝削走向代際公平[J].倫理學研究,2014(3).
[8]鄒才能,林敏捷,馬峰,等.碳中和目標下中國天然氣工業進展、挑戰及對策[J].石油勘探與開發,2024(2).
[9]劉雪利,王平.生態時空壓縮:解讀生態危機的新視角[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
[10]李蔚然.生態資本主義的\"反生態性”: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視角[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3(4).
[11]張子玉.由“隱\"到“顯”:馬克思生態正義思想的時代應答[J].道德與文明,2024(5).
[12]韓文龍.新質生產力的政治經濟學闡釋[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4(3).
[13]王藝樅,呂可達.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系: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賦能[J].社科縱橫,2025(1).
[1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6.
[1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69.
[1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9.
[17]習近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幾個重大關系[J].求是,2023(22).
[18]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234.
An Examination of Ecological Justice in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Liu Chunming, Zhu Ziya (School of Marxism,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400054)
Abstract:The emphasis on ecological justice reflects a profound reflection on global ecological crises and aneffort to reconstruct a sou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Under the capitalist system,modes of production exhibit significant limitations;ownership relations based on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inherentlylead to intra-generational and intergenerational ecological “injustice\".Currently,traditional productiveforces are increasingly confronted with ecological issues such as inefficiency,resource waste,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compeling humanity to seek anew form of productive forces that can foster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re,in essence,green productive forces.Their ecological attributes vividly embody the principles of technological justice,distributive justice,intergenerational justice,and justice of needs.As such,they representa timely response to global ecological crises,provide ethical clarity on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and contribute to the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well-being for all humankind.
Keywords: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Ecological Justice;Green Productive Forc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