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肌缺血綜合征是指心肌供血減少和/或心肌需血增加,伴/不伴有癥狀的心肌缺血發作綜合[]。臨床上,將心肌缺血綜合征分為原發性缺血、繼發性缺血和混合性缺血3種,多數患者發病后無明顯癥狀,隨著病程延長可出現心前區不適、疼痛及其他伴隨癥狀(心悸、出汗及乏力等),導致臨床診療難度較大[2。對癥支持治療與藥物治療為心肌缺血綜合征患者常用治療措施,但是上述方法治療效果有限、可能掩蓋病情,部分患者治療依賴性較強,且藥物治療等治療周期較長,再加上不同藥物的相互作用等,增加藥物副作用,影響患者治療耐受性[3-4]。經皮冠狀動脈介人(PCI)是一種先進及有效的治療方式,具有創傷小、風險低、療效顯著、可重復性好等優點,患者術后恢復較快,并發癥發生率較低,能為心肌缺血綜合征患者的治療提供有效的選擇[5。本研究旨在探討PCI在心肌缺血綜合征患者中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23年1月—2024年4月陽江市人民醫院心內一科收治的心肌缺血綜合征患者80例。納入標準:(1)符合文獻[6《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臨床實踐手冊》中心肌缺血綜合征診斷標準;(2)均經影像學、心電圖及超聲心動圖檢查確診;(3)均無藥物及PCI治療禁忌證。排除標準:(1)精神異常、凝血功能異常或嚴重肝腎功能異常;(2)合并血液系統疾病、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及確診的惡性腫瘤;(3)難以耐受治療,處于妊娠期及哺乳期。根據信封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本研究經陽江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治療。(1)一般治療:加強患者飲食指導,盡可能減少鹽分與脂肪的攝入;叮囑患者戒煙限酒,降低心肌缺血的發生風險;對于病情相對穩定者,適當增加心肺運動,改善患者心血管系統健康(保證每周至少完成 150min 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 75min 高強度有氧運動);幫助患者積極控制體重,保證體重指數控制在正常范圍。(2)藥物治療:根據患者癥狀與體征給予抗血小板藥物、 β 受體阻滯劑、他汀類藥物及鈣通道阻滯劑等,實現對癥支持治療。治療4周后評估療效。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PCI治療。(1)術前準備:術前完善各項檢查,如冠脈造影、心電圖、體格及血液檢查等,明確手術目的及風險,并做好術前準備。術前 6~8h 禁食、禁水,對手術區域進行局部消毒、鋪巾,注人適量麻醉藥物進行局部麻醉。(2)手術操作。根據手術目的,選擇橈動脈、股動脈或肱動脈等作為穿刺點,借助穿刺針穿刺,并送入鞘管到達動脈。通過鞘管將指引管送入冠狀動脈開口部位,注入造影劑了解血管狹窄或閉塞情況。對于血管狹窄嚴重者,將頂端帶球囊導管送到狹窄部位。對球囊進行充氣,擠碎粥樣硬化斑塊,進一步擴大動脈管腔,恢復血管通暢性。對于球囊擴張效果不佳者,可植入支架。(3)術后處理。術后在監護室監護 1h ,預防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積極鼓勵患者多飲水,以排出體內造影劑。同時,術后叮囑患者臥床 2~6h ,動態監測插入部位,對于異常者及時告知醫生處理。治療4周后評估療效,并完成6個月門診隨訪。
1.3 觀察指標
(1)血小板活化水平。兩組治療前后采用競爭性酶聯免疫法測定血小板膜糖蛋白Ib(GPIb)血小板膜糖蛋白IIb(GPIIb)、血小板膜糖蛋白Ib(GPIIb)水平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2)炎癥因子。兩組治療前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TNF- ∝ 及IL-6水平。免疫比濁法測定CRP水平。(3)心肌缺血標志物。兩組治療前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心肌肌鈣蛋白T(cTnT)水平。比色法檢測缺血修飾白蛋白(IMA)水平;熒光定量PCR法測定miR-204水平。(4)不良心血管事件。兩組治療期間均未發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治療后對患者完成6個月門診隨訪,統計兩組心源性死亡、支架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及缺血性中風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6.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行 χ2 檢驗,采用率( % )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χt 檢驗,組內比較行配對 χt 檢驗,采用‘
”表示,Plt;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基線資料比較
兩組基線資料有可比性( Pgt;0.05 ),見表1。
2.2 血小板活化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小板活化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治療后,兩組GPIb、GPIIb、GPIIb及PAF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2。
2.3 炎癥因子比較
治療前,兩組炎癥因子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治療后,兩組TNF- ∝ 、IL-6及CRP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3。
2.4心肌缺血標志物比較
治療前,兩組心肌缺血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治療后,兩組心肌缺血標志物得到改善,且觀察組cTnT及IMA水平低于對照組,miR-204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4。
2.5 兩組不良心血管事件比較
兩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χ2=0.157 , P=0.692 ),見表5。
表1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表4兩組心肌缺血標志物比較
)

表5兩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比較
例(%)

3討論
心肌缺血綜合征是指心臟血液灌注量減少,導致心臟供氧減少,從而引起心肌能量代謝異常,難以支持心臟正常工作的病理狀態[7-8]。目前,臨床上認為心肌缺血綜合征的發生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及冠狀動脈痙攣有關9-10]。對于該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應綜合多種因素,包括調整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疾病、藥物治療及必要的手術治療等[1-12]。本研究中,兩組治療后血小板活化水平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 Plt;0.05 ),從該結果看出,PCI能改善心肌缺血綜合征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利于患者恢復。分析原因:PCI僅需要在患者腿部或手臂部位進行少量穿刺,通過導絲和導管插入冠狀動脈進行治療,創傷更小,有助于減輕患者痛苦、縮短傷口愈合時間[13]。同時,PCI時患者在局部麻醉或藥物鎮靜下進行,能避免開放性手術時的全身麻醉,有助于降低手術風險[14-15]。PCI治療心肌缺血綜合征對血小板活化水平的影響相對復雜,由于冠狀動脈內膜的機械性撕裂、粥樣斑塊擠壓破裂等,均能激活血小板,引起血小板活化水平升高[16-17]。而患者手術后機體炎癥反應減輕,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再加上抗血小板治療后,可降低血栓形成風險,獲得良好的預后[18]。
心肌缺血綜合征的發生與發展常有炎癥因子參與。其中,TNF- ∝ 為人體重要的炎癥因子,可損傷血管,促進動脈斑塊形成,從而引起心肌缺血。IL-6能加重機體炎癥反應,提升血液黏稠度,并誘導肝臟合成CRP,從而引起斑塊脫落,促進血栓形成[]。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TNF- ∝ 、IL-6及CRP低于對照組( Plt;0.05 );兩組cTnT及IMA水平低于治療前,miR-204高于治療前,觀察組心肌缺血標志物改善水平均優于對照組( Plt;0.05 );兩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從該結果看出,PCI能降低心肌缺血綜合征患者炎癥因子水平,可改善患者心肌缺血情況,且治療安全性較高,多數患者能從中獲益。分析原因:PCI不僅能恢復心肌缺血綜合征患者主干血流,亦可改善患者冠狀動脈微循環功能。而微循環的改善有助于減輕心肌細胞的缺氧缺血狀態,從而減少炎癥因子的產生。同時,微循環的改善能促進心肌細胞的修復和再生,進一步降低炎癥反應。PCI后心肌缺血綜合征患者常需要配合他汀類、抗炎等藥物治療,能有助于抑制炎癥因子的產生和釋放,進一步鞏固PCI的療效[20]
綜上所述,PCI用于心肌缺血綜合征患者中效果良好,能改善血小板活化水平,有助于降低機體內炎癥因子水平,改善心肌缺血狀況,未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
參考文獻
[1]姜靜蓉,楊蕓,李穎忻,等.腺苷能負荷超聲心動圖在慢性冠脈綜合征中的應用進展[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24,33(10) : 911-915.
[2]趙倩,張艷,喬蕎,等.體外膜肺氧合支持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J].實用醫學雜志,2024,40(2): 219-224.
[3]熊驍,彭永權,葉強.急性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預后不良因素的研究現狀[J].醫學綜述,2024,30(3):362-366.
[4]韓愛娜,王春良,張迎中.比伐蘆定對急性冠脈綜合征PCI術病人凝血功能、TIMI血流分級及心肌缺血標志物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4,22(15):2839-2843.
[5]楊志敏,楊曉宇,王躍濤,等.基于核素心肌灌注顯像評估冠心病PCI術后早期殘留心肌缺血及其影響因素[J].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志,2024,44(9):539-544.
[6]BERTRAND MICHELE,KING SPENCERB.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臨床實踐手冊[M].張七一,王忠正、邵一兵,譯.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4-39.
[7]池蕾娟,劉宏軍,楊超君,等.高強度間歇運動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心臟康復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23,45(1):149-154.
[8]MANZO-SIBERMAN S,CAYLAG,G.RANGE,et al.Ticagrelor or Clopidogrel to reduce ischemic events after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in clopidogrel naive patient: the ALPHEUS Naive sub-study[J].Archiv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2024,117(1): S14-S15.
[9]任何,耿倩雯,程錦,等.急性ST段拾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不同時段行血栓抽吸的臨床效果觀察[J].貴州醫藥,2022,46(12):1968-1970.
[10]李柳,李曉燕,高志超,等.應用瑞加諾生負荷D-SPECT評價定量血流分數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的作用[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24,45(3):443-448.
[11] CARTLIDGE T,KOVACEVIC M,NAVARESEGKV.Roleof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the modern-daymanagement of 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J].Heart,2O23,109(19):1429-1435.
[12]吳迅,崔建國,金琴花.冠狀動脈功能學評估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的應用進展[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23,31(3):219-224.
[13]孫騰飛,金虎,曹隆檬.遠端缺血預處理預防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擇期經皮冠狀動脈介人術中無復流的臨床研究[J].心腦血管病防治,2023,23(9):6-10.
[14] ARIAS-MENDOZA A,GOPAR-NIETOR, JUAREZ-TOLEN J,et al.Long-term outcomes of pharmacoinvasive strategy versus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ST-elevationmyocardial infarction: a study from Mexico city[J].The AmericanJournal of Cardiology,2024,218: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