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導致脊柱畸形的重要病因,故應引起臨床重視[1]近年來,生物制劑已逐漸成為臨床治療AS的主要藥物,其中注射用重組人Ⅱ型腫瘤壞死因子受體-抗體融合蛋白應用較為廣泛,被證實能快速減輕AS疾病活動的臨床癥狀、體征,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療效果欠佳[2-3]。隨著傳統醫學的不斷發展,中醫藥因多靶點、整體調節及毒副作用小的特點,在脊柱病變臨床治療中有廣闊的發展前景[4-6]。中醫學認為AS屬于“痹癥”“骨痹”等范疇,治療上多從臟腑虧虛與外感邪實辨證論治。芍藥甘草湯是經典的中藥方劑,具有調和肝脾、柔筋止痛的功效,多用于津液受損、筋脈失濡所致諸證。然而,目前臨床關于芍藥甘草湯治療AS的研究相對較少,且其具體作用機制尚不十分明確。因此,本研究擬探討芍藥甘草湯聯合常規西藥治療AS的臨床效果及對患者外周血Ig的影響,以期為優化AS的治療策略提供有效參考,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一2024年1月贛南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南康院區收治的AS患者103例。診斷標準:西醫參照文獻[7]《強直性脊柱炎/脊柱關節炎患者實踐指南》中AS診斷,且經X線等檢查確診;中醫參照文獻[8]《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試行》,診斷為肝腎虧虛兼血瘀證骨痹,主癥為腰背部疼痛、晨僵、活動受限,次癥為肌膚麻木不仁,腰膝酸軟,口干咽燥,舌質淡有瘀斑,脈濡細。納入標準:(1)符合AS中西醫診斷標準;(2)人院前3個月無生物制劑治療史。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脊柱關節病;(2)嚴重關節畸形或出現骨性融合;(3)過敏體質;(4)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或惡性腫瘤;(5)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6)精神、認知功能障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對納入患者進行分組,包括對照組( n=51 )、聯合組( n=52 )。本研究經贛南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所有納入患者均知曉本研究目的,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注射用重組人Ⅱ型腫瘤壞死因子受體-抗體融合蛋白(杭州博之銳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150006, 25mg/ 瓶,生物學活性為2.50×106 AU/瓶)于上臂區域皮下注射, 25mg/ 次,2次/周(治療前3個月,每次間隔 72~96h ),之后調整用藥頻率為1次/周,連續治療6個月。聯合組: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聯合芍藥甘草湯治療。組方:白芍 30g 、甘草
。水煎服, 100mL 次,3次/d,連續治療6個月。
1.3觀察指標及評估標準
(1)療效評估:治療6個月后對兩組療效進行評估。顯效:中醫證候積分減少 gt;70% ,實驗室指標(外周血 Ig 水平)恢復正常或趨于正常;有效:中醫證候積分減少 30%~70% ,實驗室指標水平較治療前改善 ?30% ;無效:中醫證候積分、實驗室指標水平未達到有效標準,甚或呈現加重趨勢。治療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2)中醫證候積分:包括腰骶/脊背疼痛、活動受限、晨僵。于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治療后)進行評估,每項證候按照嚴重程度(無、輕、中、重度)依次賦分(0、2、4、6分),評分越高表示越嚴重。(3)外周血Ig水平:包括 IgA 、 IgG 、 IgM 。于治療前、治療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 5mL ,靜置 2h 后進行離心處理( 3000r/min 離心 15min ,半徑為 12cm ),分離血清后收集上清液,采用賽默飛GalleryPlus全自動分析儀對上述 Ig 水平進行檢測。(4)藥物安全性評價:統計兩組皮疹、發熱、胃腸道反應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4
”表示,采用獨立樣本 χt 檢驗比較組間數據,采用配對 Φt 檢驗比較組內數據;計數資料以率( % )表示,采用 χ2 檢驗。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基線資料
對照組男29例,女22例;年齡27~63歲,平均 ( 45.20±4.78 )歲;病程1~12年,平均( 5.33±1.06 )年;強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動評分(ASDAS)2.2~3.8分,平均( 3.05±0.22 )分。聯合組男32例,女20例;年齡24~64歲,平均( 45.83±4.92 )歲;病程1~11年,平均( 5.28±1.12 年;ASDAS2.2~3.9分,平均( 3.08±0.26 )分。兩組以上資料有可比性( Pgt;0.05 )。
2.2 臨床療效
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為 94.23% (49/52),高于對照組的 80.39% (41/51)( χ2=4.471 , P=0.034 ),見表1。

2.3中醫證候積分
治療后,兩組患者晨僵、腰骶/脊背疼痛、活動受限積分與治療前相比均下降( Plt;0.05 );治療后聯合組晨僵、腰骶/脊背疼痛、活動受限積分與對照相比更低( Plt;0.05 )。見表2。
2.4外周血 Ig 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外周血 IgA 、IgG及 IgM 水平與治療前相比均下降( Plt;0.05 );治療后聯合組外周血IgA、IgG及 IgM 與對照相比更低( Plt;0.05 )見表3。
2.5 藥物安全性評價
聯合組和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9.62% VS 11.76%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χ2=0.125 , P=0.724 )見表4。
表2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204號
分

表3兩組外周血lg水平比較

表4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

3討論
AS的發病機制極為復雜,多數學者認為主要與遺傳、感染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其病程多呈慢性進行性發展,極易對中軸關節造成侵犯,嚴重者可導致關節功能活動嚴重受限,增加致殘率[。注射用重組人Ⅱ型腫瘤壞死因子受體-抗體融合蛋白是一種以 TNF- ∝ 為靶點的生物制劑,對抑制炎癥因子具有高度選擇性,可通過阻斷TNF- ∝ 與其細胞表面受體結合產生的相互作用,有效緩解AS臨床癥狀,并預防病變累及骶髂關節、脊柱畸變[10-1]。然而,使用生物制劑治療的AS患者中僅有 25%~35% 能達到達標治療(T2T)目標,且停藥1年內復發率高達 84%[12] 號
隨著臨床研究的深人,中醫藥顯示出了顯著的療效優勢,而積極尋找中西醫結合治療AS的契合時機和核心靶標已逐漸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AS屬于中醫學“痹癥”“骨痹”等范疇,多因素體正氣虧虛,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導致風、寒、濕等外邪乘虛而入侵犯機體,局部氣血運行不暢,筋脈瘀痹不通而發病,故治療應以調和肝脾,宣通督脈為主。芍藥甘草湯方中芍藥養血斂陰,柔肝止痛;甘草益氣健脾、緩急止痛。兩藥配伍酸甘化陰,使營衛和調、補脾柔肝,則筋脈得養,筋柔痛止。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芍藥苷具有改善微循環、抗氧化、調節機體免疫等多種作用;此外,芍藥昔與廿草的甲醇提取液FM100聯合應用可發揮協同作用,進一步提高鎮痛效果[13-15]。甘草多糖可通過刺激T淋巴細胞增殖、抑制補體活性等多種途徑對機體免疫系統產生調節作用。本研究中,與對照組進行比較,聯合組總有效率高,且各項中醫證候積分改善效果優,這一結果說明芍藥甘草湯輔助治療AS的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考慮原因可能是兩藥聯合應用可優勢互補,發揮協同增效的作用,進而有助于更好地緩解AS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病情康復[16-17]
既往多項研究證實,AS作為一種主要侵犯中軸關節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機體內存在體液免疫增強改變,主要表現為IgA、IgG、IgM水平異常增高,而外周血Ig水平升高又可作為AS炎癥活動的重要特征[18-2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外周血IgA、IgG及IgM水平與治療前相比均下降,且聯合組上述各項指標與對照相比更低,說明聯合芍藥甘草湯治療AS能有效調節外周血Ig水平。分析原因可能是,芍藥甘草湯包含的多種有效中藥成分可能通過調節免疫系統,減輕過度的免疫反應,進而達到抑制外周血IgA、IgG、IgM水平的目的。另外,本研究中,聯合組和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說明在西醫用藥基礎上,聯合芍藥甘草湯治療AS患者表現出較好的耐受性,未增加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綜上所述,芍藥甘草湯聯合注射用重組人Ⅱ型腫瘤壞死因子受體-抗體融合蛋白治療AS的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調節外周血Ig水平,且用藥安全性較好。
參考文獻
[1]MAGREYM,CHENG-CHUNGJ,YNDESTADA,etal.Relationshipsofworkproductivityandactivityimpairmentwithpatient-reported outcomesinankylosingspondylitis:resultsfromtwotrials[J].ArthritisCareResearch,2024,76(3):359-365.
[2]胡佳琳,郝喆,楊穎瑩,等.注射用重組人Ⅱ型腫瘤壞死因子受體-抗體融合蛋白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DKK-1及骨代謝指標的影響[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21,41(8):820-823.
[3]周雪梅,盧祥云,梁宏達,等.注射用重組人Ⅱ型腫瘤壞死因子受體-抗體融合蛋白聯合甲氨蝶呤治療活動性類風濕關節炎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世界臨床藥物,2023,44(3):258-262.
[4]鄭焙珠,韓善夯,丁宇平,等.補腎活血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Meta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22,19(36):168-175.
[5]張碩,溫博,楊芮姍.益腎通督方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臨床療效及相關機制初步探討[J].天津中醫藥,2023,40(7):825-831.
[6]牛曉慶,呂水英,張俊莉,等.補腎清熱湯對腎虛濕熱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成藥,2023,45(2):435-439.
[7]謝雅,楊克虎,呂青,等.強直性脊柱炎/脊柱關節炎患者實踐指南[J].中華內科雜志,2020,59(7):511-518.
[8]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19-123.
[9] YANF,WUL F,HUANGL,et al.Bone density and fracturerisk factors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 meta-analysis[J].OsteoporosInt,2024,35(1):25-40.
[10]賈宏聲,李現林,蔡磊,等.不同藥物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網狀 Meta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21,25(33):5404-5412.
[11]賀亭,何茫萍,鐘煒賢,等.基線多普勒超聲預測注射用重組人Ⅱ型腫瘤壞死因子受體-抗體融合蛋白對強直性脊柱炎治療反應的研究[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22,26(8):518-523.
[12]蔡旭,肖劍偉,郭粉蓮,等.基于機器學習構建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使用生物制劑不依從性臨床預測模型[J].廣東醫學,2023,44(11) : 1321-1327.
[13]崔紅倩,遲宇昊,申遠.白芍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新鄉醫學院學報,2024,41(3):291-297.
[14]肖垚垚,朱菁,劉心雨,等.芍藥甘草湯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及其質量標志物(Q-Marker)的預測分析[J].中草藥,2022,53(24):7960-7969.
[15]許鑫杰,李志嶺,張曼怡,等.基于GEO數據庫和網絡藥理學探討雞血藤-絡石藤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作用機制[J].頸腰痛雜志,2023,44(6):899-903.
[16]田君梅,陳錦云,徐婷,等.生物類似物益賽普治療晚期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報告結局分析:一項基于傾向性評分匹配的分析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2,26(1):103-108.
[17]楊波,袁普衛,康武林,等.基于數據挖掘法探討李堪印教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用藥規律[J].中醫正骨,2020,32(11) : 74-77.
[18]張冬青,趙嬌,龍麗娟.強直性脊柱炎患者HLA-B27核酸、炎癥指標、免疫指標的臨床意義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3,20(13):1846-1849.
[19]于翱瑞,曹亞飛,林文平,等.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不同類型單核細胞極化與病情嚴重程度的關系[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23,33(24):74-79.
[20]葉文芳,萬磊.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免疫球蛋白與自噬基因和通路的變化及相關性分析[J].濱州醫學院學報,2024,47(3) : 1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