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向學生的邏輯推理、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表達能力。在初中英語讀寫課教學中,問題鏈的設計是實現思維品質提升的關鍵路徑。本文基于初中英語教材,探討如何通過科學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觀察、分析、歸納和評價文本,實現語言能力與思維能力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思維品質" 初中英語" 讀寫課教學" 問題鏈設計
思維品質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觀察語言現象、分析邏輯關系、歸納文本特征以及評價觀點態度的能力。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讀寫課是發展思維品質的重要載體。然而,傳統教學中碎片化、淺層化的提問難以激發學生的高階思維。因此,教師需設計邏輯連貫、層次分明的問題鏈,通過“設疑—激趣—引思”的遞進過程,實現思維品質的階梯式提升。
一、讀前激活背景知識,構建思維起點
認知目標分類理論強調,展示型問題能夠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為后續深度探究奠定基礎。在閱讀教學中,讀前問題鏈的設計至關重要,它需要緊扣主題,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背景知識,從而形成對新內容的預判能力。
以Plan for Yourself的教學為例,展示型問題鏈的設計能夠有效激活學生對“個人規劃”主題的認知。首先,教師展示一幅年輕人規劃未來的職業路徑或學習計劃的圖片,提出問題“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觀察圖片內容),引導學生從具象的視覺信息入手,描述畫面中年輕人正在做的事情,比如“a student is making a study plan”或“someone is thinking about their career path”。這一問題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活他們的視覺感知能力,為后續討論提供直觀素材。接著,教師提出問題“If you were in the picture, what would you plan for yourself? Why?”(聯系個人經驗),將學生的注意力從圖片轉向自身的實際情況。通過這一問題,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和未來目標,表達自己對個人規劃的想法及原因。這一過程不僅調動了學生的背景知識,還激發了他們對不同規劃方式的思考,為后續文本內容的探討提供了情感和認知基礎。最后,教師提出問題“What challenges might people face when making plans for themselves?”(預測文本內容),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對規劃的初步印象出發,預測在制訂個人規劃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這一問題促使學生從具象的觀察轉向抽象的思考,形成對“個人規劃”主題的初步認知。通過這一系列問題,學生在讀前階段就已經開始對文本內容進行預判,為深入閱讀做好了準備。[1]
二、讀中分層剖析文本,深化邏輯思維
問題鏈的設計遵循“由表及里”的原則,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從信息提取逐步過渡到邏輯分析和價值判斷。
以No Rules, No Order單元為例,問題鏈從展示型問題入手,逐步深入到參閱型問題,推動學生思維的進階。首先,問題鏈聚焦于梳理文本主線,訓練學生捕捉顯性信息的能力。例如,提出問題“How many examples of disorderly situations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快速略讀,提取關鍵信息),引導學生通過快速略讀文本,提取關于混亂場景的基本信息,如交通堵塞、公共場所的喧嘩等。接著,進一步細化問題“What rules are missing in each situation?”(圈畫關鍵詞),要求學生圈畫出每種混亂場景中缺失的規則,幫助學生理解規則的重要性。其次,問題鏈轉向分析邏輯關系,引導學生從文本細節中推斷因果關系。例如,提出問題“Why do these disorderly situations happen?”(分析原因),要求學生分析混亂場景發生的原因,如缺乏規則意識、監管不足等。進一步地,提出問題“How do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s rules affect social order?”(推斷因果關系),引導學生從文本細節中歸納出人們對待規則的態度和對社會秩序的影響,如“When people ignore rules, chaos follows”。最后,問題鏈深入探究規則背后的文化和社會價值,引導學生從價值層面思考規則的意義,要求學生從文本中提煉規則所代表的社會價值觀,如責任感、公平性等。進一步地,提出問題“Should we follow all rules? Why or why not?”(結合個人觀點評價),通過辯論形式,引導學生綜合運用語言和邏輯表達自己的立場,探討規則的必要性和靈活性。這一過程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社會意識和價值判斷能力。[2]
三、讀后遷移創新,激發批判與創造
評估型問題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經驗進行創新表達,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核心環節。在教學實踐中,通過設計評估型問題和遷移創新任務,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從文本分析到創新表達的思維進階,實現從知識輸入到創造性輸出的轉化。
以Let's Communicate!為例,教師先輕松提問:“From the text, what are two easy-to-spot communication barriers?”引導學生快速回顧文本內容。學生可能會迅速回答出像“Not speaking the same language”(語言不通)和“Having different habits”(習慣不同)這類簡單答案。接著,教師親切地問:“In your daily life, did you have a funny or small trouble because of communication barriers? Tell us!”(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因為溝通障礙遇到好玩的事兒或者小麻煩呀?跟我們講講!)學生可以興奮地分享經歷,比如和外地來的同學玩時,因為對方方言里一些詞的發音特別,自己沒聽懂,鬧了小笑話;或者在網上和外國伙伴聊天,因為不懂對方國家的常用網絡用語,交流有點困難。然后,教師繼續提問:“When you had these little problems, what super easy things did you do to make communication go better?”(當你遇到這些小問題時,你用了什么超簡單的方法讓溝通變順利呢?)鼓勵學生回想解決辦法。學生可能會說,遇到方言問題,就請旁邊懂的人幫忙翻譯一下;遇到網絡用語不懂,就直接問對方是什么意思。
四、結語
初中英語讀寫課的問題鏈設計應以思維品質為導向,遵循“激活—剖析—創新”的遞進路徑。通過激活學生已有知識與經驗,引導其剖析文本深層含義,進而推動創新表達與思維拓展,促進思維從表層走向縱深,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王金銀.指向思維品質培養的初中英語閱讀課問題設計[J].中學教學參考,2021(04):31-32.
[2]付夢純.基于思維品質的初中英語閱讀課問題鏈設計[J].學苑教育,2020(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