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入,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越發顯現出其重要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勞動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盡管如此,當前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仍面臨課程孤立、教學方法單一、與學生實際生活脫節等問題,這些問題限制了勞動教育在學生培養中的作用。而跨學科融合的理念為小學勞動教育的創新和發展開辟了新途徑,它打破了學科間的界限,強調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與技能,能使勞動教育變得更綜合、更有趣、更具實踐性,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當前小學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勞動教育課程設置邊緣化
在當前我國小學課程體系中,雖然勞動教育課程已被納入教學計劃,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部分學校對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在這些學校中,勞動教育課程的課時常被“主科”擠壓、不合理占用,導致其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邊緣化。這種狀況使得勞動教育課程難以系統、深入地開展,學生也難以在課堂上獲得全面、系統的勞動技能培養,實現正確勞動觀念的塑造。長此以往,不僅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也與“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相悖。因此,強化勞動教育課程的地位,保障其教學資源與教學時間,對培養新時代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
(二)勞動教育教學內容與方法單一
當前,勞動教育的教學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僅限于基本勞動技能的傳授,如日常打掃衛生、物品整理歸置等初級技能培訓。這種內容設置較為單一,未深入挖掘勞動技能背后的理論知識,也未實現與語文、數學、科學等其他學科知識的有機結合與拓展。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往往只能獲得零散的技能知識,難以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尤其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大多以講解和示范為主要方式,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這種單向傳授雖能讓學生了解勞動操作的基本步驟,卻嚴重缺乏實際操作機會,導致學生無法在實踐中深化理解、提升技能。此外,這種缺乏互動與實踐的教學方法,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長此以往,學生可能對勞動教育產生消極態度,甚至失去對勞動本身的興趣和積極性。因此,有必要反思和改進現有勞動教育模式,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
(三)勞動教育課缺乏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勞動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實際操作中,勞動教育往往未能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實際。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常因缺乏實際情境支撐而難以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這不僅使學生無法真正體會勞動的價值和意義,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體而言,勞動教育內容往往過于理論化,脫離學生實際生活。學生在課堂上僅學到簡單的勞動知識,難以應用于種植、烹飪、木工等現實實操中;而課堂學習無法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就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
二、小學勞動教育跨學科融合的實踐策略
(一)課程整合策略
學校應當重新評估并優化課程體系,以推動勞動教育與各學科課程的深度融合。在此過程中,既要遵循我國教育方針,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要以課程標準為抓手,推動勞動教育與學科知識的深度融合。通過將勞動教育嵌入語文、數學等課程,不僅能避免勞動課因課時擠壓而邊緣化,還能改變掃地、整理等過度單一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學科實踐中體會勞動價值。
例如,語文教師充分認識到語言教育與學生個人成長的密切關系,精心設計了“我的家庭勞動日記”這一項寫作作業。該作業不僅要求學生細致觀察并記錄日常生活點滴,更旨在通過記錄家庭勞動過程,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家庭意識。學生在記錄烹飪、清潔、照顧老人等勞動過程中,深刻體會每一項勞動背后的辛勤與價值,從而養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品質。數學教師可結合現代社會對數據分析能力的需求,精心設計“家庭消費賬單統計”實踐活動:學生要詳盡記錄家庭一周內的所有消費支出(包括食品、衣物、住房、交通、娛樂等),這既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細致性,也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在語文、數學領域結合生活不同方面學習知識,還能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內化勞動教育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培養社會責任感。
(二)教學協同策略
針對勞動教育教學方法單向化、缺乏跨學科聯動的問題,學校可積極構建教師協作機制。這種協同模式打破了傳統勞動課“教師示范一學生模仿”的單一方式,讓學生在真實項目中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
以“校園美食節”勞動教育活動為例:語文教師可指導學生探究美食承載的文化價值,撰寫引人入勝的宣傳文案,既鍛煉文學表達能力,又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數學教師則引導學生進行食材成本計算與盈虧分析,讓學生在具體操作中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經濟意識和理財能力。活動結束后,班里45名學生中,有40名制作了成本核算報告,其中 88% 的報告達到專業財務報表的基本格式要求;同時,學生團隊協作滿意度調查顯示, 92% 的學生認為跨學科合作顯著提升了自身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學科教師間的緊密協作能形成教育合力,這不僅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還能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學習體驗。
(三)資源共享策略
通過整合校內外資源,能夠有效解決勞動教育與生活實際脫節、教學資源匱乏的問題,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感悟勞動價值,推動勞動教育從“紙上談兵”走向“躬身實踐”。這意味著,應當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將學校教育資源與社會教育資源緊密結合,從而打造開放、動態、共享的教育生態系統。
例如,學校可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積極搜集并整理與勞動教育相關的圖像、視頻、文字資料,構建內容豐富、結構清晰、便于檢索的勞動教育資源庫。這一資源庫的建立,不僅能方便教師根據教學需求設計教學方案,還能讓學生通過互聯網、移動終端等便捷方式,隨時獲取更多勞動教育信息。學校既可以劃出校園農場片區,讓學生參與耕種、施肥、收割、養殖等環節,親身感受勞動的樂趣,深刻理解勞動的艱辛與價值;也可以設立獨具特色的手工藝工作坊,配備各類工具和材料,讓學生親手制作陶瓷、編織、木雕等手工藝品,體驗傳統工藝的魅力與匠心。此外,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研學活動,深人了解紅色景點文化,感受革命前輩的犧牲奉獻精神,幫助他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勞動教育的意義,養成對勞動人民的尊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這些實踐不僅為跨學科勞動教育提供了實操平臺,還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了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培養了勞動精神,樹立了團隊合作意識。
(四)評價體系構建策略
構建多元化的勞動教育跨學科綜合評價體系,旨在深入貫徹落實我國教育部門的相關規定,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該評價體系不僅重視學生的勞動成果,還注重全面細致地評估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表現,涵蓋知識應用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創新思維等多維素質。
例如,科學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探索知識與實踐結合的途徑,開展“家庭清潔用品的科學奧秘”探究活動。活動中,學生通過翻閱書籍、瀏覽網絡資料、進行實驗探究等方式,深入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見清潔用品的化學成分及清潔原理。他們發現,洗潔精中的表面活性劑能降低油污與水的表面張力,實現去除油污的乳化作用;同時,了解到白醋中的醋酸成分可與水垢中的碳酸鈣發生化學反應,從而達到除垢效果。在學生完成這一跨學科勞動項目后,教師將依據專業知識和技能標準進行深度評價;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接受教師評價,還要通過自評與互評,發現項目過程中的亮點與不足,實現自我成長。
該評價體系的構建,改變了傳統勞動教育“重結果輕過程”“評價方式單一”等弊端,通過多維度、全過程的評估,著力破解勞動教育成效難量化、學生參與動力不足的困境。
三、策略總結與整體建構
小學勞動教育跨學科融合的四大策略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協同發力的有機整體,共同構成“目標一路徑一保障”的完整實施體系,旨在系統性破解勞動教育邊緣化、內容單一、脫離生活等核心問題。
從目標協同性來看,這四條策略均以“培養學生勞動素養與跨學科綜合能力”為核心目標。課程整合策略通過學科嵌入解決勞動教育“地位邊緣化、內容淺顯”的問題,為融合奠定基礎;教學協同策略以教師協作打破學科壁壘,讓學生在真實項目中實現知識遷移;資源共享策略通過真實場景供給,為融合提供實踐載體;評價體系構建策略則以多維評估為導向,確保融合成效可測、可持續。四者環環相扣,從“課程設計”到“教學實施”,再到“資源支撐”與“效果反饋”,形成了一個閉環式的育人鏈條。
從實踐聯動性來看,各策略之間呈現“互補增效”的特點。例如,“家庭勞動日記”(課程整合)需要教師團隊共同設計任務框架(教學協同),依托家庭生活場景(資源共享),并通過“觀察記錄完整性 + 情感表達深度”等維度評價(評價體系);“校園美食節”活動中,學科知識整合(課程)、教師分工協作(教學)、校園場地資源利用(資源)、成果與過程雙評價(評價)更是深度聯動,凸顯了‘ ?1+1gt;2′′ 的融合效應。
從價值統一性來看,四條策略共同指向“勞動教育生活化、學科化、素養化”的轉型。課程整合讓勞動教育從“邊緣課”變為“滲透課”,教學協同讓勞動方法從單向傳授變為項目探究,資源共享讓勞動場景從課堂模擬變為生活實踐,評價體系讓勞動成效從技能達標變為素養提升。這種轉型既回應了新時代勞動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勞動者”的要求,也為小學階段落實“五育融合”提供了可操作的實踐范式。
總而言之,實現小學勞動教育與學科知識的深度融合,需要通過課程內容融合打破學科壁壘,在語文、數學、科學等學科滲透中培養跨學科素養;通過教學協作促進教師聯動,探索適宜的教育模式;依托網絡平臺與多媒體實現資源互聯,并建立兼顧過程性與全面發展的多元評價體系。這種融合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通過動手制作、實驗探究等方式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堂內外的勞動實踐中鍛煉觀察能力,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綜合性思維,為全面發展筑牢基礎。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勞動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認識勞動教育概念的基本內涵與基本特征[J].中國教育學刊,2019(02):82-84.
[2]成尚榮.勞動教育與青少年品格養成[J].上海教師,2021(02):11-16.
[3]顏曉程,何云峰.《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與實施建議[J].中小學班主任,2022(16):33-37.
[4]郭建芬,鄒虹.小學勞動教育本土化探索與實踐[J].中小學班主任,2020(0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