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數字技術正以不可逆轉之勢成為驅動教育轉型升級的核心引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不僅重構了教育形態,更從根本上重塑了勞動的對象屬性、關系模式與場域邊界。在此背景下,傳統勞動教育已難以適應“數字原住民”的成長需求及社會對勞動者素養的新要求,如何應對數字技術帶來的挑戰、賦能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成為亟待回應的時代命題。基于此,中小學勞動教育須突破傳統路徑依賴,在堅守勞動教育本質的同時,主動回應數字化時代要求,創新構建兼具時代性與實踐性的勞動課程體系,彰顯勞動教育在數字化時代的獨特育人價值。
中小學勞動課程需立足數字化時代勞動形態的變革特征,從課程目標、結構、內容、實施、評價五個維度進行系統變革。其一,課程目標應以勞動素養與數字素養的協同培育為核心導向。引導學生理解數字技術服務勞動的本質、掌握數字化勞動工具的操作規范與應用場景、樹立數字勞動倫理意識,培養適應數字時代的綜合勞動素養。其二,課程結構上應建構縱向學段進階、橫向學科貫通的立體架構。縱向依據學段認知規律螺旋上升,小學側重數字輔助勞動體驗,中學強化數字優化實踐能力;橫向進行跨學科整合,將數學的數據分析用于勞動效率評估,信息技術的編程知識賦能智能勞動工具開發,藝術的數字設計融入勞動成果美化等。其三,課程內容應以傳統勞動為根基進行數字化重構。生活勞動領域將家務等傳統內容與數字清單、安全查詢等基礎數字行為結合;生產勞動領域在傳統工藝中融入數字設計認知;服務勞動領域借助在線工具拓展服務范圍。其四,課程實施宜采用虛實結合、協同互動的路徑。采用項目式學習,圍繞真實勞動問題引導學生經歷數字勞動完整過程;融合情境教學,借VR、AR等技術增強勞動教育中的場景沉浸感與技能直觀性;聯動校內工坊、社區場景與云端平臺形成勞動實踐網絡;通過培訓提升教師勞動育人與數字應用復合能力,確保數字工具與勞動過程有機銜接。其五,課程評價應突破成果量化的單一導向,構建數字化素養導向的多元評價體系。將數字工具適切性應用、數字倫理意識等納入評價指標;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的方式,依托線上線下融合的多元主體反饋機制,通過數字檔案袋追蹤勞動全過程,精準反映數字時代勞動素養發展水平,形成以評價促發展的良性循環。
數字化時代勞動課程實踐的本質是守正創新,其核心要義是在堅守勞動育人本質、傳承勞動精神內核的基礎上,以數字技術拓寬勞動教育的內涵與邊界,為勞動教育注入時代活力。這一創新實踐既是教育領域對技術變革的系統性回應,也是勞動教育回歸育人初心的時代詮釋。通過勞動課程創新實踐培養具備“數字 + 勞動”復合素養、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型勞動者,不僅為國家發展建設提供人才支撐,更對筑牢國民勞動素養根基、落實教育數字化戰略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