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學習美術,實質上是學習一門藝術語言。美術語言是一種視覺藝術語言,常借助點、線、形狀、色彩、空間、明暗、結構、材質、肌理等美術元素來表達內容。《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第一學段學習任務中強調,要讓學生“觀賞周邊自然環境中的山水、樹木、花草、動物等,感知其形狀美、色彩美和肌理美”,要“從線條、形狀、色彩的角度分析”這些表述,凸顯了美術學習必須把握這些藝術語言。因而,美術語言體現出鮮明的多樣性、統一性、對稱性、均衡性、對比性、和諧性等特征。
基于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掌握美術語言,并運用美術語言觀照、欣賞、建構與創造。理解、積累、創造、應用美術語言,是美術教學的重要目標和應有之義。實踐證明,美術語言能充分展現美術學習的魅力,提升學生的美術欣賞、表現與創造能力等。
聚焦圖像解讀,激活學生的美術鑒賞語言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激活和積累學生的美術語言,而這又依賴于培養學生對“美”的認識。美是既能作用于感官知覺或想象力,富有特征和個性表現力,又通過特定媒介呈現普通、抽象表現力的事物。只有積累了一定的美術語言,學生才能進一步進行審美鑒賞。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解讀教材,也要引導學生解讀相關的美術經典作品。在引導學生解讀美術經典作品的過程中,教師要著眼于圖像特征,從而激活學生的美術鑒賞語言。在引導學生開展教材美術鑒賞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解讀作品內容,更要引導學生解讀其表現形式。正如歌德所言,“形式比內容更為重要”。
著眼于圖像特征,教師應引導學生發現圖像的沖擊性、藝術性,并重構圖像的系統性。圖像蘊含著思想、情感、格調和藝術品質。解讀圖像,就是要從美術學科視角去分析,從美術學科立場出發,運用美術學科語言進行分析。在美術學科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美術圖像識別的興趣,調動其積極性,發掘其創造性。如人教版美術五年級上冊“色彩的和諧”這一部分內容教學,筆者不僅呈現了教材中的名家作品,還補充了如梵高的《星月夜》等經典美術作品。通過豐富美術課程資源和素材,引導學生從“色彩”的視角來進行作品賞析。“色彩”是美術學科課程中重要元素,對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具有重要作用。“色彩的和諧”是在學習“色彩的對比”基礎上展開的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色彩的和諧之美。為此,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比較色彩,如分析色彩的強弱對比、鄰近色關系等,還要積極啟發學生感受、體驗色彩,讓學生認識到色彩的舒適感、和諧美與藝術美感。課堂上,筆者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主色調的協調性、色彩的層次感和統一性,如針對《星月夜》的欣賞,學生不僅能感受到梵高運用色彩技法的高超,同時還能從色彩中揣摩作者的心境與情感。通過從色彩的視角進行圖像識別,教師不僅幫助學生認識“和諧色”,還引導其理解、感知并運用和諧色。如此一來,基于色彩和諧的美術圖像識別,就為學生學習后續教材中“美麗的紋樣”等相關內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引導圖像建構,培育學生的美術建構語言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進行圖像識別,還要引導學生開展圖像建構,要致力于培育學生的美術建構語言。作為教師,要能夠從美術作品中發現圖像的教學點,發掘圖像建構的突破點和疑難點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豐富、發展、強化并提升學生的圖像語言。為此,在指引學生進行圖像建構的過程中,教師要創設貼切的情境,觸發學生的情境體驗,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激活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催生學生的美術想象與表達。
在美術教學中,圖像建構應當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活動。作為教師,要賦予學生充分的圖像建構時空與權利,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從事圖像建構。通過圖像建構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圖像感知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圖像造型能力和表現能力。在美術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契機,選擇合適的形式,去發展學生的美術語言。以五年級上冊“美麗的紋樣”內容教學為例,筆者不僅引導學生認識單獨紋樣的相關基礎知識,而且引導學生應用圖像識別中關于點、線、面等裝飾方法的知識、技能以及夸張、變形、省略等的變化方法來對單獨紋樣進行裝飾。通過這一圖像建構,提升學生的審美與立美能力,以及設計力、建構力與創造力,增強學生用圖像建構美化生活的能力。
三、引領圖像創造,催生學生的美術探索語言
圖像創造是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圖像創造不同于圖像建構,圖像創造包含更多創造性因子。圖像創造往往是一種美術實踐嘗試。正如劉海粟所言:“圖畫教學只有目的與理想而沒有手段方法,則目的無由達,理想也無從實現。圖畫的教與學,其手段方法,第一要尊重個性,因為人的性格各有不同,萬不能強使劃一。”在圖像創造的過程中,教師要發散學生的圖像思維,觸發學生的圖像想象,讓學生產生多維度的圖像嘗試。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的圖像創造過程成為學生生命解放與舒展的過程。在美術課堂上,教師不僅要著力喚醒、激活學生的圖像表象,更要催生學生的圖像意象,從而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圖像表現、表達。圖像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圖像創造不僅表現現實生活,同時也表現寫意生活,更能升華生活、美化生活、趣化生活。概言之,圖像是學生對自身美的理念、觀念與思想的表現與表達。
實際上,引導學生的圖像創造,能催生學生探索美術語言。探索美術語言,可以從美術素材與資源、表現內容及表現形式等方面展開。美術圖像首先是具有物質性、素材性和資源性的存在,但又不僅如此,否則就不是“美術”作品,而成為顏料等的堆積。引領學生的圖像創造,不僅要激發學生產生關于圖像表現主題、表現內容、形式等的創新構想,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創新性使用素材、資源。以四年級上冊“生活中的線條”內容教學為例,筆者就引導學生用看似簡單的線條進行創造性的表現。我們知道,線條是最基本的美術元素之一。在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賦予線條不同方向、材料表現與排列方式等,讓線條產生許多微妙的變化。與此同時,筆者還鼓勵學生變換線條的形態,如引導學生畫折線、回旋線、波浪線等。學生通過親身實踐,運用粗細、長短、形態和曲直各異的線條表現出了動、靜效果。如有的學生創作了《歡樂的雨點》,點與線的交織,賦予雨點以生命的形態,讓雨點仿佛在歡快地跳躍;有的學生創作了《苦悶的心情》,用歪曲的長線與破碎的短線交互,表現出一幅心思沉重、心情郁悶的畫面;還有的學生創作了《五色的云彩》,用五顏六色的線條來構圖,勾勒、編織出五彩繽紛且靈動的絢麗云朵。
由此可見,在圖像創造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美術創作靈感,引領學生在美術創作中實現情感與想象的共同參與。通過圖像創造,激發學生美術靈感,提升學生的美術探索語言水平。
四、開展圖像評價,鞏固學生的美術應用語言
圖像評價是美術圖像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圖像評價強調引導學生運用美術語言,對相關作品展開評析。傳統的美術圖像評價,往往僅僅用簡單的“好不好”“像不像”等進行粗淺的、單一的評價。這種簡單化的評價往往會扼殺學生的圖像鑒賞、圖像建構、圖像創造的積極性。開展有效的圖像評價,能催生、優化并完善學生的美術創作,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應用美術語言。
美術是一門表現性學科,也是一門空間藝術。美術語言具有自身的特質,具有節奏之美、韻律之美。一個個充滿律動的點、線,一塊塊充滿視覺沖擊力的色塊,能表達出學生最為樸實、最為真實的情感。在小學美術學科課程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用美術的眼光來觀照、用美術的思維來評判、用美術的語言來表達。以四年級上冊“節奏的美感”內容教學為例,筆者首先引導學生感知生活中具有節奏感的景物特征,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節奏與美術的密切關系。在此基礎上,筆者喚醒、激活學生的已有美術語言,如“生活中的線條”等,啟發學生進行美術繪畫與剪紙創作。在這個過程中,重點引導學生從“節奏”的視角來評價作品。對于學生來說,評價不僅是一種判斷,評價更是一種診斷、一種解讀。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要賦予學生自主評價的時空、權利,讓學生自評、互評,并將口頭評價與書面評價、動作評價等結合起來。在上述“節奏的美感”教學中,學生積極主動地應用“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紋樣有規律地進行藝術表現與表達,從而有效地顯現出作品的內在節奏、內在品質。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音樂的輕重、緩急、強弱等節奏,對彼此的作品進行交互性評價,如線條是否具有層次感與交替變化,如顏色是否有深淺感與明亮感等。通過對學生美術圖像創作展開過程性和結果性評價,不僅能發現學生在美術圖案建構、創作中存在的問題,同時還能有效地滲透、融入相關的美術創作技法、技巧等,進而更好地指引、豐富并拓展學生的美術創作。
應當明確,圖像評價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甄別和選拔,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在美術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調節、促進功能,讓評價蓄積學生的圖像創作動能,激發學生的圖像創作潛能。在卓有成效的圖像評價中,教師要以圖像的內在特征與本質等作為主線與方向,引導學生按照圖像的內在規律來進行解讀、建構、創造。作為美術教師,只有緊緊抓住圖像的審美價值、立美規律與創美品質這一教學主軸,才能推動學生美術圖像素養的發展。
上述四個策略的運用,應當堅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用美術鑒賞語言作為圖像解讀的鑰匙,以激活學生對美的認知;然后讓學生在圖像建構的過程中形成并運用美術建構語言,從而打通理解與運用的通道;進而鼓勵學生進行圖像創造,在美術探索過程中形成對美的具身認知,教師則圍繞學生的圖像理解與創造進行激勵性評價,助力學生更加熟練地應用美術語言。
[參考文獻]
[1]鮑桑葵.美學史[M].張今,譯.2版.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耿朝俠.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5(16):125.
[3]薛帆.試談美術教學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J].教育教學論壇,2013(45):278-279.
[4]劉海粟.論藝術上之主義—近代繪畫發展之現象[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6(02):8-10.
[5]俞亞萍.“全美”藝術特色文化課程體系的架構[J].教學與管理,2021(17):5-6.
[6]郎思雨.論以美育為導向的小學美術欣賞教學[J].美術教育研究,2024(01):184-186.
[7]張宇.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策略探析[J].小學生(中旬刊),2023(07):121-123.
[8]冒玲琳.發現美,欣賞美:小學美術鑒賞教學策略研究[J].中小學班主任,2023(06):63-64.
[9]高珊.美術學習要從“視覺閱讀”走向“意境表達\"[J].小學教學研究,2023(05): 89-90+96
[10]朱慧.小學生美術視覺思維成長的策略探究[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2(07): 58-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