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式學習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途徑,強調圍繞學科或跨學科的核心問題,通過整合知識、能力與品質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形成深度理解并實現遷移應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倡導運用議題式、體驗式、項目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深度感悟與自主建構。基于此,本文聚焦小學法治教育主題,整合低年級教材內容與學校德育資源,構建“確立項目一設計任務一探究實踐一展示評價”的四環節結構,探索項目式學習在法治教育中的系統化實施路徑。
明確課程目標,構建項目學習主題
本項目以有關法治的核心素養為統領,將“文明意識、規則認知、責任擔當”作為達成目標的內在維度。依據低年級兒童認知特點與社會情境需求,把核心素養轉化為具體的項目目標與任務內容,強調“規則意識”不僅是外在行為規范,更是個體內在價值與判斷力的體現。通過項目推進,引導學生在真實問題解決中獲得價值體驗、提升判斷能力,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素養導向。
(一)界定低年級法治教育素養內涵
依法治國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法治是社會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作為第一學段的學習主題之一,法治教育從引導兒童過好共同美好生活的目的出發,緊扣道德與法治相融合的教育立場,通過夯實規則教育為法治素養的培養奠定基礎,突出對兒童進行學校、家庭和公共生活規則的教育,將規則意識及法治精神融入多種生活形態,啟蒙小學生的法治意識,引導他們形成法治思維,提升法治敏感性和法治生活能力。可見,低年級的法治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文明禮貌、遵規守紀的正確價值觀,塑造其恪守規則的必備品格,并提升其分辨是非、虛心聽取他人意見、作出理性判斷和勇于糾正錯誤的關鍵能力。基于此,低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法治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知道學校生活有規則,樹立規則意識;講信用,守約定,承諾的事情要做到;懂得愛護國旗、國徽,知道法律不允許毀損、涂畫國旗、國徽。
(二)聚焦兒童生活,生成項目化學習主題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指出,小學低年級階段應初步建立規則意識。本研究聚焦教材中的生活化法治內容,提煉出“文明小偵探”“規則小達人”“愛國小衛士”三個項目主題,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感知規則、理解法律和內化規范。“文明小偵探”關注文明行為中的法治精神啟蒙,“規則小達人”強調公共秩序規則的認知與責任實踐,“愛國小衛士”則引導學生理解國家象征與法律權威,形成對法與國家關系的初步認知。三項任務依循“個人行為一公共規范一國家意識”的發展路徑,著力構建螺旋上升的法治素養體系,體現項目式學習的設計驅動性原則,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參與主動性。
二、創設真實情境,設計多元體驗任務
(一)明確情境創設的價值與作用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在“課程實施”部分明確指出,應“加強知識學習與學生經驗、現實生活、社會實踐之間的聯系,注重真實情境的創設,以提升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對于小學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學生而言,法治素養目標的達成不能僅依靠對陳述性知識的機械記憶。唯有在真實、多樣、綜合且結構化的情境中,法治素養才能得以真正培養。因此,創設情境是培育相關法治素養的關鍵途徑。
(二)基于項目主題規劃體驗性任務
項目式學習需圍繞學生感興趣的主題,設計具有挑戰性的驅動性任務,激發其探究動力并促進深度發展。李吉林指出,兒童學習的情感體驗至關重要,小學法治教育應通過游戲與角色體驗,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內化規則,轉化為行為習慣與法治素養。
在“規則小達人”這一項目中,圍繞“爭當小小路隊長”設置“情境模擬營一文明標識坊一家庭實踐日”三階任務鏈,引導學生從校園秩序延伸到社會規則,實現認知、行為與反思的整合。通過排隊叫號等公共場景模擬,學生體驗規則作用;繪制“小腳丫排隊線”等文明標識,強化規則認知;借助“家庭贊贊卡”,延伸至家庭實踐,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該項目以“哪些規則需要遵守?為什么要遵守?”等驅動性問題為核心,引導學生調查分析學校與社區的規則,撰寫規則手冊,激發探究興趣,提升法治意識、責任感及合作能力,構建從體驗到遷移的素養發展路徑。
三、整合育人資源,構建項目探究支架
(一)推進跨學科融合與課程資源整合
項目探究過程是學生逐層解決遞進任務,并提升自身認知能力的過程。針對低年級學生的“法治教育”,教師需提供適切的探究支架,以助力學生在能力范圍內完成任務,享受探究樂趣,建立學習自信。以“規則小達人”項目為例,“文明標識坊”任務明確要求學生能夠用簡筆畫或生成式AI設計不同場景下的文明排隊標識,并使用簡潔語言闡釋。該任務設計與班隊活動相結合,鼓勵學生向語文、美術、綜合等學科領域老師求助,根據探究過程及個人感受完成排隊提醒標識,然后可在學校數字化評價系統中獲得一次點贊。換言之,學生以道德與法治課為主學科,輔以語文(標語創作)美術(標識設計)、綜合(生成式AI運用)等學科領域共同支持任務完成。
(二)以任務單為核心搭建認知支架
在低年級法治教育的項目式學習中,任務單是聯結素養目標和學生實踐的關鍵支架。基于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與支架式教學法,教師在“文明小衛士”成長記中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了多種任務單一填空式、表格式、地圖式、集贊式任務單,通過結構化引導降低學生規則理解的抽象性,逐步實現從“他律”到“自律”的素養提升。
(1)填空式任務單(如“紅燈,綠燈”)用于檢測規則認知,通過補全兒歌、標語等形式,將抽象規則轉化為具象語言表達。(2)表格式任務單(如“我的規則日記”)聚焦行為記錄,學生每日勾選“輕聲說話”“排隊禮讓”等行為,并用表情符號自評,實現行為可視化追蹤。(3)地圖式任務單(如“校園規則能量地圖”)強調場景遷移,學生持標有教室、走廊等區域的卡通地圖,粘貼“文明星”標記已發現的規則標識。(4)集贊式任務單(如“贊贊卡”)則整合多主體評價,通過教師點贊、家長評語、同伴勛章等外部激勵激發內生動力。
以“我是規則小達人”項目為例,爭當“小小路隊長”為核心模塊,設計以結構化任務單為支架的“贊贊卡”,學生根據關卡目標沉浸式完成規則實踐任務(見表1)。該支架通過多主體參與與多維反饋,幫助學生降低規則認知難度,強化行為可視化,推動低年級學生完成“認知一實踐一反思”的教學閉環,為法治素養的發展奠定基礎。這些任務單作為支持性工具,將抽象概念具體化、復雜任務分解化,使學習過程可操作、可評估,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內在驅動力和自主調控能力。
表1“小小路隊長”贊贊卡

四、實施綜合評價,助力素養行為養成
項目式學習并非教學形式的簡單變革,其核心目標是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特別是促進規則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法治精神的內化。本研究中的三個主題項目緊密圍繞兒童的認知特點與日常生活經驗,通過真實任務驅動、跨學科融合以及社會實踐,精準聚焦法治教育的“認知一情感一行為”三維目標。借助多樣化的任務和情境體驗,學生逐步形成對規則的情感認同、行為堅持和價值自覺,實現從“課堂學習”到“素養形成”的跨越,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借助智能技術優化學習過程評估
新課標提出“通過各種形式的評估,推動知行合一”,并要求“利用資訊科技,對紙筆測驗、學生成長記錄袋、日常行為表現記錄卡等質與量的評估方法進行優化,以提高德育課程評估的科學性、專業性和客觀性”。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文明小衛士成長記”項目式學習中,是適應數字化教育變革、提高法治教育實效的一種創新措施。為此,本研究擬以生成型人工智能為研究對象,建立“數據獲取一智能分析一反饋一干預”的閉環體系,以實現評估模式的轉變與優化。
在“文明小衛士成長記”項目式學習中,生成式AI的運用主要包括三個步驟:首先,人工智能系統對學生的行為資料進行采集,如通過圖像識別技術評價學生設計的文明標識;其次,人工智能對非結構化數據(如學生口頭講解規則的錄音等)進行語義分析,形成可視化報告,例如“該學生能夠正確表達‘闖紅燈’的交通安全含義,但對‘禮讓’的社會價值認識不足”;最后,人工智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個性化改善方案,比如針對不符合要求的同學設計“一米線挑戰”,為表現優異者提供“小小隊長”的虛擬獎牌。
在項目學習過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輔助智能工具,其運行流程包括數據收集、行為分析和個性反饋。第一,自動識別學生的行為表現(規則表達、隊列整齊度等),降低教師的主觀性;第二,通過語義分析和圖像識別生成個性化學習畫像并形成評估報告;第三,將“集贊卡”“任務單”與分階段獎勵(如虛擬獎章、改進意見)相結合,實現教學評估的數字化賦能。
(二)任務單驅動“教學一評價”一體化實施
在本研究中,任務單既是學習支架,也是表現性評價的關鍵載體。基于教學目標,項目學習設置了多維評價標準,例如“文明行為等級表”通過觀察學生在“情境模擬營”“家庭實踐日”等環節中的實際表現,結合教師觀察、學生自評與家長反饋,采用“初現一發展一達成一超越”四級評估量表,反映學生規則意識與法治行為的發展水平。這一表現性評價將學生行為作為評價對象,使“規則意識”從理念走向實踐,為低年級法治素養的可視化、可量化評估提供路徑。
基于任務單構建“表現一等級一素養”映射體系,強化評價的分層功能與育人導向。例如“規則小達人”項目中的“文明行為等級表”設A(優異)、B(合格)、C(待改進)三級,每級均附具體表現指標。A等級要求學生在課堂、家庭和公共場所均能自覺遵守秩序、引導他人;B等級為在多數場合遵守規則,偶爾需提醒;C等級為規則執行不穩定。通過多主體記錄與結構化評價,引導學生認識行為差異,明晰努力方向,推進素養發展目標的精準達成。
[參考文獻]
[1]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2]勵娜,謝旭霞.“入學教育”主題項目式學習設計初探[J].中小學德育,2022(08):22-25.
[3]崔允,王少非,楊澄宇,等.新課程關鍵詞[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