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培養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為根本目標。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將評價融入教學全過程,形成“評價促進教學、評價引領學習”的閉環機制。然而,當前小學數學實際教學中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教”輕“學”、重結果輕過程、重分數輕能力等問題,影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為此,本文探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一體化”的構建策略。
一、構建基于核心素養的目標矩陣,科學設計教學目標
教材是教學的基本依據,教學目標的設計不應只是知識目標的簡單羅列,而要構建基于核心素養的目標矩陣。
(一)建立“核心素養一三維目標”映射關系
在研讀教材時,教師要精準定位教材內容與核心素養的契合點,建立“核心素養一三維目標”映射關系。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單元為例,分析可知其主要培養的是“數感”和“符號意識”。數感體現在對量的分割感知,而符號意識體現在對分數符號的理解與運用。據此,可構建梯度清晰的三維目標:知識上,理解分數表示部分與整體關系的內涵,掌握分數的讀寫與表示方法;能力上,能通過操作體驗分數的意義;情感上,強化數學應用意識。
(二)引入“學情分析一目標調適”動態機制
傳統的教學目標設計常忽視學生個體差異,導致目標脫離實際。為此,教師要引入動態機制,基于學生認知起點和需求調整教學目標。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單元時,教師經課前測發現,近 60% 學生有初步認知但缺乏應用理解。對此,可簡化基礎知識目標,強化應用目標,增設“在實際情境中識別和應用分數表達數量關系”的具體要求。針對學習存在困難的學生,教師可以為他們量身定做遞進式目標,如“用自己的話解釋分數意義 $$ 辨識生活中的分數 $$ 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確保每一個學生都有可達成的學習目標。
(三)設計“目標一評價”一致性檢驗表
為確保教學目標與評價標準一致,可設計“目標一評價”一致性檢驗表(見表1),明確每個目標對應的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
二、實施“學習進階階梯設計法”,優化教學內容與評價標準
基于教學目標的系統分析,教師要科學設計教學內容,將評價要素有機融入,明確“教什么、怎么教”“評
表1“分數的意義”教學目標與評價一致性檢驗表

什么、怎么評”,使教學內容、目標和評價標準形成有機整體。
(一)基于認知規律構建學習進階階梯
教師應按數學認知規律,將教學內容劃分為由淺入深的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設計相應學習任務和評價標準。對于“分數的意義”單元來說,可設計四級階梯:第一級階梯(感知體驗),能通過折紙、分物等操作感知分數意義,評價標準為能用自然語言描述“一半”“四分之一”等含義;第二級階梯(符號表征),能用分數符號表示關系,標準為能正確書寫并辨識分子分母含義;第三級階梯(規則建構),能小組探究分數基本性質與規則,標準為能解釋大小比較的方法和同分母分數加減的原理;第四級階梯(應用拓展),能設計情境任務解決實際問題,標準為能在情境中識別、表達和計算分數量。
(二)創設基于核心問題的“螺旋上升”教學任務鏈
圍繞核心問題,通過構建螺旋上升的任務鏈,有效融合評價與教學?!胺謹档囊饬x”可設計四級任務:初級任務為“平均分糖果”,基于情境引導學生感知分數關系,觀察學生分配方式,評價學生對等分概念的理解;中級任務為用分數符號表示“一個蘋果分四份吃了三份”等情境,根據學生對分子分母關系的解釋評價符號意識;高級任務為“在數軸上標記分數位置”,分析學生排序策略的合理性,評價學生目前理解的深度;挑戰任務為“購物打折”實踐,評價學生的應用能力,檢驗學生的知識遷移水平。
(三)打造基于真實情境的“知識一能力一素養”整合模塊
突破傳統分數教學需要跳出側重計算技能的局限,教師可以設計“班級小超市”整合模塊。知識維度,了解分數意義、大小比較和運算;能力維度,培養用分數表示數量、計算價格和分析銷售數據的能力;素養維度,培養數感、應用意識和合作精神。在實施過程中,通過用分數標注商品折扣(如“七折”為7/10)來評價表示法的理解與掌握情況,通過統計售出商品比例并繪出圖像來考查數據分析能力,通過計算并比較利潤率來評價綜合應用能力。
三、構建“多維互動式評價模型”,實現教學評價的即時反饋與調控
在完成教學內容的整體設計后,教師要將其轉化為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以下,將通過具體案例,展示如何將教學內容轉化為高效的課堂活動。
(一)設計“微評價一即時反饋”教學模塊
以四年級下冊“簡便運算”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次融入“算一算”環節,實時評估學生的計算能力。在新課教學時,教師呈現一組算式 ?27×5×125=? 125×27×8=?5×72×25=?32×125×5=?, ,旨在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發現其中的規律。在實施過程中,教師發現約 35% 的學生仍按常規算法計算,未能發現運算規律。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采用“問題引導 + 示范思考”策略,提問:“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特點?如何利用已學知識簡化計算?”通過啟發性問題來引導學生關注數字間的關系。學生逐漸發現‘ 5×125=625 ,相當于5乘以 1 000 再除以 8′′ 等簡便方法。為深化評價的診斷功能,教師設計了三層遞進的練習:基礎層(如27×5×2=? )、提高層(如 25×?×8=5000 )和挑戰層(如 98×101-98=? )。
(二)構建“多元互動一立體評價”網絡系統
教師應創新評價方法,將評價融入教學全過程,通過“做中評”“賽中評”“改中評”等環節,讓學生實現全面發展。以下列舉三個具體策略:
1.設計“演一演”情境,評估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為評估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可精心設計“演一演”情境,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感悟數學的實用價值。例如,在學習“百分數”后,教師創設情境:服裝店決定舉行季末促銷,T恤打七折,褲子打七五折,鞋子打八五折。小郭想買一件T恤和一條褲子,
T恤原價80元,褲子原價120元,他需要支付多少錢?在教學中,教師發現,約 40% 的學生混淆了“七折”與4 70% ”的關系,導致計算錯誤。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臨時調整策略,先引導全班梳理“折扣一百分數一小數”三者間的轉化關系,制作對照表后再繼續活動。學生在角色扮演中,要完成三個層次的任務:一是準確將折扣轉化為百分數,二是正確計算折后價格,三是合理完成交易流程。在此基礎上,教師設計了評價量表記錄每組表現,包括“概念理解”“計算準確性”“應用流暢度”三個維度。
2.開展“賽一賽”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并評估綜合能力
小學生好奇心強,喜歡互動和比拼。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天性,開展豐富多彩的“賽一賽”活動,在趣味競賽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全面評估他們的綜合能力。例如,在教學完“時、分、秒”后,教師可組織一場“時間達人”比賽。比賽分必答題和搶答題兩個環節,必答題如“1小時30分 Λ=? 分”“180秒 Λ=? 分”等,旨在考查學生對時、分、秒單位換算的掌握情況;搶答題如“一部45分鐘的動畫片,開始觀看的時間是14:20,結束觀看的時間是幾點幾分”“學校舉行一場50分鐘的運動會,8點40分準時開始,幾點幾分結束”等,旨在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利用“改一改”環節,培養學生自我評價和互評能力
為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教師可開展“改一改”活動,引導學生反思學習過程,評價學習效果。例如,在教學完“三角形的面積”后,教師布置一道應用題:“一個三角形花壇,底邊長6米,高是5米,這個花壇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學生獨立完成后,教師引導學生交換作業,互相評改。評改過程中,學生參照教師提供的評分標準(見表2),評判同伴的解答是否規范、準確,并提出改進建議,如“題目要求的是花壇面積,你的答案沒有寫單位”“你把底邊和高的數據填反了,要仔細審題”等。學生在評改同伴作業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的解題思路,查缺補漏,從而提高自身的解題能力。
表2 “三角形面積”問題評分標準

(三)創新“數字賦能一成長型”評價工具
數字化教學環境為“教學評一體化”提供了技術支撐,教師可借助現有教育信息平臺構建更為精準、動態的評價體系。在小學數學分數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希沃白板”的交互功能和“釘釘智慧教室”等平臺,將評價融入教學全過程。學生在學習分數概念時,教師通過希沃白板呈現遞進式練習,引導學生用平板電腦作答,系統即時統計正確率和常見錯誤類型,教師據此調整教學節奏和評講重點。同時,教師利用釘釘平臺建立分數學習電子檔案袋,記錄學生在課堂活動、單元測試和實踐任務中的表現,學生的解題過程視頻、錯題改正和思維導圖等作品被系統實時保存下來,形成學習軌跡數據庫。期末評價時,教師基于這些累計數據,結合平臺提供的數據分析工具,為每一位學生生成包含知識掌握水平、思維能力發展和學習習慣等維度的成長報告,使評價更加客觀、全面和個性化。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評一體化”的落實關鍵在于三個方面:一是教學設計緊扣核心素養,融入多元評價;二是課堂實施注重即時反饋,促進教與學的良性互動;三是評價體系全面覆蓋。教師應善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法,設計針對性任務,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和導向功能,推動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1]吳磊.基于“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小學數學課堂建構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2024(20):31-33.
[2]劉鵬峰,徐曉花.小學數學“教一學一評”一體化課堂構建策略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4(12):110-112.
[3]孫宜雯.教學評一體化視角下小學數學課堂的構建途徑分析[J]小學生(中旬刊),2024(04):67-69.
[4]丁玉華,左全晟.新課標視域下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踐探索[J].中小學班主任,2023(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