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充滿詩意與美感的學科,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與精神內涵。語文教學的詩意,體現的是語文教師獨特的精神氣質,旨在引導學生將語文學通、學活,從語文中看見生命、看見自己、看見中華文化的大智慧、看見宇宙山水的廣闊。然而,在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堂教學往往過于注重知識的灌輸和答題技巧的訓練,忽視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審美性,使得語文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學生對語文學習缺乏熱情,難以真正領略語文的魅力。詩意化教學能夠打破這一困境,將詩意融人語文課堂,讓學生在詩意的氛圍中感受語文之美,提升語文素養和審美能力,培養人文情懷。
詩意語文的理念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語文教育是審美的、詩意的、充滿情趣的。這啟示我們,語文教育的過程應是詩一般的審美創造過程,是用教師的詩心感染學生情緒、陶冶學生情操的過程。詩意化的語文課堂,就是讓學生逐步擁有一雙“詩”的眼睛、一對“詩”的耳朵、一顆“詩意”的心,最終達到
詩意生活的理想境界。
“詩意棲居”理念下的高中語文課堂詩意化教學,是對教育本質的回歸與創新。通過文本解讀、情境創設、方法革新與評價優化等實踐路徑,語文課堂得以擺脫功利化束縛,成為滋養學生精神生命的沃土。
(一)品味中國漢字魅力
漢字,是中華五千多年燦爛文化的偉大結晶,它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勤勞。每一個漢字都有其獨特的形象、寓意和內涵。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漢語以其簡約之美彰顯獨特魅力,字詞組合靈活多變,極具表意創造力,為文學表達提供了廣闊空間。作為中國青少年,了解中華文化的第一扇窗就是認識漢字,了解漢字背后的故事,體會文學作品中的每一種表達。因此,教師既不能肢解文章,也不能肢解漢字,而是要引導學生和漢字產生心靈的共振。如果僅僅將文本拆解為修辭手法的范例,讓學生死記倒裝等句式規則而非沉浸于文本閱讀,學生便永遠無法領會漢字的魅力。
(二)繼承中國詩意精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人類共同的燦爛文化遺產;傳承這份文化,既是歷史與時代的需要,更是我們語文教師應有的文化自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充滿詩意的國度。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離不開一個“詩”字,“詩意語文”重視詩意的傳承,貫穿于課堂始終,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感受中華文化的詩意美。詩意化教學讓學生在感受詩意的過程中,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理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人文情懷。
(三)引導學生感受詩意
結合“語文教育是審美的、詩意的、充滿情趣的”這一要求,語文課程教學應注重突出審美創造。為此,教師要努力用詩心感染學生的情緒,陶冶學生的情操。滿載著詩意與文化,無疑對學生是一種好的熏陶和感染。我們提倡的詩意化語文課堂,旨在讓學生逐步擁有一雙“詩”的眼睛、一對“詩”的耳朵、一顆“詩意”的心,無論未來社會如何變化,都能詩意地生活。
、高中語文課堂的詩意困境
(一)高中課堂詩意的消解境遇
傳統應試教育模式下,一味以高考為導向使課堂淪為“考點訓練場”,文本解讀幾乎全部聚焦字詞釋義、技巧分析、答題模板。當前,高中語文教學普遍陷入“工具理性”的泥沼,課堂呈現出明顯的技術化傾向。以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赤壁賦》一課的教學為例,本文的“主客對話”在教學中被部分教師簡化為“情景交融手法”,大多數教學環節用于解題技巧訓練,帶領學生進行審美體驗的環節少之又少。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上,《赤壁賦》被簡化為文言詞匯清單,蘇軾對生命哲思的詩意表達被拋諸腦后。
(二)學生審美感知力集體鈍化
信息化時代,在碎片化閱讀的沖擊下,高中生容易患上“圖像依賴癥”。不少教師為了迎合學生,往往會選擇以吸引學生的圖片、視頻的方式來輔助教學,以求提高教學效率。他們在教學中更傾向于播放多媒體資源進行文本講解,而非帶領學生進行文本閱讀。多媒體的濫用替代了文本細讀,影視片段取代了《荷塘月色》的語言涵泳,學生對“田田的葉子”的畫面想象被直觀影像消解,詩意感知僅停留在視覺表層。這種淺表化的認知模式,難免導致學生審美感知力的嚴重退化,他們往往無法體會“江流宛轉繞芳甸”的空間韻律,更無法捕捉“落月搖情滿江樹”的情感震顫。當文學經典淪為信息碎片,語文課堂便喪失了滋養心靈的審美功能。
三、高中語文課堂詩意化教學的實踐路徑
(一)詩意化文本解讀:喚醒經典的生命張力
1.解讀教材,挖掘文本的詩意內核
教師在詩意教學過程中要打破傳統逐句分析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從意象、意境、情感等維度切入文本。高中語文教材中包含大量富有詩意的文本,如古詩詞、現代詩歌、優美的散文等。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挖掘文本中的詩意元素,如古詩詞中的意象與意境,散文中的情感表達與語言特色等。例如,在教學必修上冊《聲聲慢》這首詞時,可引導學生聚焦“梧桐”“細雨”“黃花”等意象,分析詞人是如何通過意象疊加營造凄清孤寂的意境的,進而讓學生體悟作者對生命困境的哲思與超越,感受文字背后的詩意哲思。
除了教材的單篇解讀,教師可開展群文閱讀。以教材中某一主題或某一作者為線索,選取相關文章組成閱讀單元。如學生在學習了蘇軾的《赤壁賦》后,可同時閱讀《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作品,從而加深對蘇軾文學風格和思想情感的理解。除了教材文本,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拓展閱讀范圍,推薦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選擇一些經典的散文作品,如現代作家朱自清、郁達夫、徐志摩、朱光潛等人的散文,體會其詩意語言和細膩情感。通過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如讀書分享會、詩歌朗誦比賽等,讓學生接觸更多的詩意文本,豐富學生的詩意積累,拓寬學生的文學視野。
2.跨學科融合,拓展詩意維度
跨學科融合為高中語文詩意維度拓展提供了廣闊空間。通過與歷史、美術、音樂、哲學等學科的融合,引導學生從多元角度理解詩歌,豐富閱讀體驗,提升綜合素養。教師應積極探索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打造更豐富多元的語文課堂。比如,借助配樂朗誦《將進酒》,激昂的音樂和李白豪放的詩句相得益彰,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詩人的豪情壯志。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詩歌意境創作音樂旋律,或為詩歌編寫歌詞并演唱。在學習必修四《雨霖鈴》這首詞時,學生可嘗試為詞譜曲,從而更好地理解詞中纏綿悱側的離別之情。音樂的感染力讓詩歌更容易走進學生內心,使他們在旋律中體會詩歌的節奏美和情感美。
(二)詩意化情境創設:構建沉浸式審美空間
1.詩意地導入,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
在教室的布置上,也可融入詩意元素:在墻壁張貼詩詞名句、書法與繪畫作品,擺放綠植,營造溫馨雅致的學習氛圍。教師的語言表達要富有詩意與感染力,語調柔和、語速適中、用詞優美,以語言魅力來吸引學生,讓學生沉浸在詩意的課堂氛圍中。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詩意氛圍,利用視頻、音頻、動畫等技術還原文本場景,讓學生直觀體會詩歌的浪漫意境。
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語言凝練、意境優美、情感豐富等特點。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相關詩詞導入。例如,在教學必修上冊《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教師先朗誦季白的《赤壁歌送別》:“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通過季白對赤壁之戰的描寫,引出蘇軾筆下的赤壁,引導學生對比兩首詩詞的風格差異與情感表達,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直觀的繪畫作品可以幫助學生更形象地理解教學內容。在學習必修下冊《中國建筑的特征》時,教師可展示多幅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中國傳統建筑繪畫,讓學生欣賞建筑的飛檐斗拱、雕梁畫棟、庭院布局之美,引導學生觀察建筑結構的獨特之處、色彩搭配的巧妙運用,以及與周邊環境的和諧共生。通過這些直觀的繪畫作品,學生能更具象地理解課文中所闡述的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更加積極地思考中國傳統建筑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與民族智慧。
以上精心設計的詩意導入,能夠點亮語文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讓學生在充滿詩意的語文課堂中感受語文的魅力,提升核心素養。
2.詩意演繹,讓學生情感共鳴
教師還可以將課文改編為劇本,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走進人物內心。例如,將選擇性必修下冊《孔雀東南飛》改編為課本劇,促使學生在扮演焦仲卿、劉蘭芝的過程中,更深刻理解人物的情感沖突與命運悲劇,強化對文本的共情能力。同時,組織相關主題任務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將文本與生活經驗聯結。例如,教師可以布置“校園四季詩行”寫作任務,引導學生觀察校園花草、晨昏光影,用詩歌記錄日常之美;開展“家鄉風物志”活動,鼓勵學生通過散文寫作表達對故土的眷戀,將語文學習延伸至真實生活場景。
(三)詩意化評價體系:守護學生的精神成長
1.多元化評價激發創作熱情
為了改變傳統以考試成績為主的單一評價方式,教師可注重將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升、審美能力的發展等納入評價內容。例如,關注學生在詩歌朗誦中的情感張力、課堂討論中對詩意的獨特見解、寫作中詩意語言的運用能力等,全面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成果。
教師可以采用“星級評價 + 評語”模式,不僅關注成果質量,更重視創作過程中的創意與情感投人。例如,在作文評價中設“最佳意境獎”“最富詩意表達獎”等特色獎項,通過個性化評語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如“你的文字讓我看到了‘星河欲轉千帆舞’的奇幻世界”等。
此外,教師還可以積極建立“詩意成長檔案”,記錄學生的課堂發言、讀書筆記、創作作品等。例如,通過分析學生在詩歌鑒賞課上的獨特見解、隨筆中流露的情感表達,動態評價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思維發展水平。
2.多樣化評價方式構建良性生態
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方式。教師評價要注重鼓勵和引導,肯定學生的進步和優點,指出存在的問題并給予建設性的意見;學生自評可以讓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收獲,明確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學生互評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習,讓他們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和欣賞優點。此外,還可以通過收集學生的優秀作業、閱讀筆記、創作作品等,記錄學生的學習成長軌跡,展示學生的詩意化學習成果。
總之,高中語文課堂詩意化教學是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和人文情懷的有效途徑。通過對教學內容的詩意挖掘、教學方法的詩意運用,圍繞詩意教學情境的創設、詩意化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等實踐路徑,能夠讓語文課堂充滿詩意,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詩意的氛圍中感受語文之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學素養,實現語文課程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海德格爾.人,詩意地棲居:超譯海德格爾[M].郜元寶,譯.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7.
[2]朱光潛.談美書簡[M].北京:中華書局,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