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教育是新時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技能與責任感。然而,當前初中勞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教學內容空洞、實踐性不足、缺乏問題驅動等問題。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強調通過真實情境中的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習者真實地感受解決該問題的迫切性和可行性,從而激發其進行深入探究與完成項目的內在動力,為勞動教育改革提供了有效路徑。
本研究基于項目式學習理念及夏雪梅教授提出的“三階問題設計”框架,探索初中勞動教育的教學模式,旨在通過驅動性問題引領的具體項目的設計與實施,提升勞動教育的實踐性與學術性,并填補現有研究理論支撐薄弱的缺口。
、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勞動教育課程設計
(一)以生活化項目為核心,增強勞動教育的實用性
項目式學習的核心在于通過真實驅動性問題促進學習,而勞動教育的本質是讓學生通過問題驅動的實踐體驗勞動價值。因此,設計生活化項目應當以驅動性問題為起點,這是提高勞動教育實用性的關鍵。例如,在“家庭垃圾分類”項目中,以驅動性問題“如何通過垃圾分類方案優化,將家庭日均垃圾處理量減少 30% ”為出發點,項目的實施按照問題發現、方案設計和驗證迭代三個步驟進行:首先是問題發現,調查家庭垃圾組成與社區處理瓶頸(如垃圾轉運站超負荷);其次是方案設計,制定分類標準(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制作標識,運用數學統計預測減量效果;最后是驗證迭代,跟蹤月度垃圾量數據,若未達標則優化方案(如增設備用堆肥桶)。這種項目不僅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勞動技能,還能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另一個生活化項目是“校園植物養護”,該項目的驅動性問題是“如何建立低維護成本的校園植物生態系統”。在項目設計中需要整合學科知識,具體表現為“記錄植物生長數據 $$ 關聯生物學光合作用原理 $$ 設計節水灌溉方案(工程學)”。生活化項目的設計需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勞動的價值。這種項目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勞動的辛苦與樂趣,還能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分層設計項目內容,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依據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進行項目的分層設計,可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初中生的勞動能力差異相對明顯,項目設計應以驅動性問題為基礎,做到合理分層。因此,在設計勞動教育項目時,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勞動能力進行分層設計(見表1),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勞動中獲得成就感。
對于初一學生而言,可以從簡單的手工制作項目入手。例如,“環保手工制作”項目可以讓學生利用廢舊材料制作手工藝品,如紙花、筆筒、相框等。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環保知識,了解廢舊材料的再利用價值,并通過動手實踐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動手能力。這種項目操作簡單,適合勞動能力相對較弱的初一學生,同時也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表1分層設計項目

對于初二學生而言,可以設計一些需要一定技術含量的勞動項目。例如,“簡易木工制作”項目可以讓學生學習使用簡單的木工工具,如鋸子、錘子、尺子等,制作小板凳、書架等實用物品。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強調工具使用的安全規范,并引導學生通過團隊合作解決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種項目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勞動技能,還鍛煉了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
對于初三學生而言,可以設計更復雜的社區服務項目。例如,“社區環境美化”項目可以讓學生參與社區環境的清潔與美化工作,如清理垃圾、種植花草、繪制墻繪等。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需要與社區居民溝通,了解社區環境問題,并制訂切實可行的美化方案。這種項目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勞動技能,還強化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與公民意識。
(三)融入跨學科知識,提升勞動教育的綜合性
基于STEM教育理念,勞動教育要打破學科壁壘,超越學科邊界,有機整合多學科知識,以驅動性問題整合知識應用。以“校園雨水收集系統設計”項目為例,可以圍繞核心問題構建跨學科探究路徑。依據夏雪梅教授“三階問題設計”理論(情境感知一矛盾聚焦一學科聯結),將驅動性問題設計為“如何利用有限材料設計一個高效雨水收集系統,滿足校園綠植 30% 的灌溉需求”。情境感知設計為“測量雨季校園徑流量,發現水資源浪費”;矛盾聚焦設計為“材料成本限制與灌溉效率需求”;學科聯結包括:流體力學(科學)聯結管道傾斜角優化;容積計算(數學)聯結屋頂面積與儲水罐比例;成本控制(工程)聯結回收PVC管利用率。
勞動教育不僅是簡單的動手實踐,它還可以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等學科知識相結合,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融入跨學科知識的關鍵在于將勞動教育與學科知識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從而提高勞動教育的實效。
二、項目式學習在勞動教育中的實施策略
(一)建構社會性學習共同體,深化協作式問題解決
在項目式學習框架下,小組合作機制亟須突破傳統勞動教育中“分工協作”的淺表化實踐。本研究依據夏雪梅提倡的“社會互動設計”理論,結合杜威的“經驗連續性”原則,構建具有認知深度的社會性學習共同體。具體而言,協作角色的設計應圍繞驅動性問題形成互補性探究網絡,使小組合作本身成為知識建構的動態載體。以“校園雨水收集系統設計”項目為例,針對“如何利用有限材料滿足校園 30% 灌溉需求”的核心驅動性問題,系統設置四大專業性角色:數據分析師通過數學建模統計屋頂徑流量,材料工程師運用工程思維優化PVC管的材料利用率,效益評估員基于環境科學測算灌溉覆蓋率,方案解說員則對接后勤部門開展可行性論證。這種角色劃分并非簡單的任務切割,而是依托夏雪梅教授提倡的“認知學徒制”理念,使每個角色成為特定認知領域的“專家”,在協作中通過觀點碰撞實現知識共享與思維拓展。
進一步的實踐表明,角色輪換機制能夠激活更深層的認知發展。在“社區垃圾分類”項目中,學生會經歷“數據收集者一模型建構者一政策建議者”的三段式角色轉換,對應完成“問題調研一方案設計一成果推廣”的探究閉環。這一過程恰如杜威所述,經驗的連續性通過角色轉換得以具象化,當學生從數據收集轉向政策建議時,個體經驗通過社會互動升華為群體智慧。通過記錄某小組在三次角色輪換中的認知變化可見,最初的數據圖表僅呈現家庭垃圾構成比,角色轉換后演化為具有成本效益分析的分類模型,最終形成包含社區宣傳策略的完整方案。這種螺旋式的認知發展路徑表明,精心設計的社會性互動機制不僅可以提高勞動效率,更使合作過程本身成為問題解決的認知工具,實現知識共享、思維進階與社會責任培育的有機統一,最終達成項目式學習目標與勞動教育目標的深度契合。
(二)建立證據鏈評價體系,錨定問題探究深度
在建構項目式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時,基于夏雪梅教授提出的多元證據理念,以“問題一設計一驗證”閉環為邏輯線索,創新構建三維證據鏈評價系統(見表2)。該系統突破傳統勞動教育以技能習得為終點的平面化評價模式,將評價維度劃分為問題發現、方案迭代、驗證邏輯三大認知層級,每一層級均設計雙重證據采集工具。以“家庭垃圾分類減量 30% ”項目為例,在問題發現階段要求學生提交垃圾成分分析圖譜,通過數學統計餅狀圖并結合環保知識注釋,在量化分析中檢測學生從家庭瑣事中提煉社會問題的敏感度;方案迭代階段則以可視化時間軸呈現原始方案、優化方案與進階方案的設計演進,動態追蹤勞動技能與安全意識的雙重提升;驗證邏輯階段創新采用月度減量數據可視化報告,通過折線圖比對理論預測值與實際達成值的偏離度,指導學生回溯異常數據成因,最終實現科學探究與勞動成果質量驗證的深度耦合。
表2三維證據鏈評價系統

這種立體化證據鏈不僅囊括從問題意識到實踐驗證的全過程認知發展軌跡,更通過工具表單的設計引導,將勞動教育中的安全意識、質量意識、社會意識等素養培育,與項目式學習強調的持續探究、迭代優化、數據實證等核心要素有機統整,最終形成指向驅動性問題解決深度的評價范式,使勞動教育突破傳統“會做即達標”的技能本位,轉向“為何而做、如何精做”的素養本位評價新樣態。
(三)創設真實情境互動場域,強化勞動成果現實價值
喬納森認為,通過在真實情境學習環境中學習,學習者更容易理解學習任務,也能夠將新知識更快地遷移至其他情境中。在勞動教育中創設真實情境互動場域,將社區資源轉化為驅動性問題的利益相關者,使勞動成果的價值驗證超越校園范疇,形成“問題發現一方案設計一社會反饋”的閉環生態。以“社區環境美化”項目為例,圍繞“如何通過空間改造提升社區宜居性”的核心驅動性問題,構建雙階段社會互動機制。設計階段通過角色轉化建立共創關系,邀請社區規劃師擔任方案可行性評審員,對雨水收集裝置的結構安全性提出專業質疑;組織居民需求反饋聽證會,引導學生在垃圾分類站點布局設計中融人實際訴求。驗證階段則構建社會性問責機制,要求學生向社區管委會提交含成本核算的綠化養護可持續性報告,其中節水系統維護費用精確至月度水表讀數比對。舉辦垃圾分類成果發布會,面對居民“分類后清運不及時”的質詢,學生立即啟動異常處理流程—一通過垃圾堆積點熱力圖分析鎖定清運盲區,最終與環衛部門協商優化收運路線。
最具突破性的是雙向反饋觸發的方案迭代。某學生小組的“節水灌溉系統”,原設計因忽略本地雨季特征遭到居民質疑后,他們結合氣象數據與居民庭院布局信息,將單一路徑升級為“屋頂雨水收集一人工濕地過濾一滴灌管網”的復合系統。此過程中,社區保潔員的實操建議使方案兼具高功能性與低成本,而居民每月提交的“植被成活率監測表”則持續驗證系統實效性。這種基于真實反饋鏈的知識重構,徹底激活了前文“生活化項目”設計中休眠的跨學科整合基因。當學生發現人工濕地的凈水效率牽涉微生物分解、水流速度、基質配比等多維變量時,驅動性問題自然進階為“如何建立社區級水資源循環生態系統”,在解決真實社會需求的過程中,最終實現了勞動教育從技能訓練到公民素養培育的升華。
三、實踐效果與反思
(一)學生勞動技能的顯著提升
項目式學習通過真實情境中的實踐操作,使學生在具體項目中掌握勞動技能并領悟勞動價值。在“校園菜園種植”項目中,學生通過翻土、播種、水肥管理等全流程實踐,系統掌握種植技能。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生長規律、記錄分析數據,如通過添加有機肥或輪作改善土壤肥力,在技能習得中同步培養觀察與問題解決的能力。“家庭垃圾分類與處理”項目則讓學生掌握垃圾分類標準與處理方法,通過制作標識、設計方案、統計分類效果等實踐,不僅有助于強化環保意識,還有助于提高數據處理與方案優化能力,如針對廚余垃圾占比過高的問題,通過減少浪費或堆肥處理實現分類效果提升。
(二)學生勞動觀念的積極轉變
真實情境中的勞動實踐推動學生從被動參與轉向主動探索,深化對勞動價值的認知。在“舊物改造”項目中,學生將廢舊材料轉化為實用工具或藝術品,在創意實踐中理解資源再利用價值,強化環保與節約意識。“社區環境美化”項目通過垃圾清理、綠植種植、墻繪創作等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勞動對改善社區環境的作用,在與居民溝通、制訂方案的過程中,增強社會責任感與公民意識。“家庭廚房小助手”項目則使學生通過擇菜、烹飪等日常勞動,體會父母的辛勞;學生在掌握廚房技能的同時,培養了感恩意識與家庭責任感。
(三)勞動教育模式的優化與推廣
實踐反思推動項目式勞動教育模式持續完善,形成可推廣經驗。“校園菜園種植”項目中,針對學生植物知識薄弱的問題,補充生物學原理講解與實驗驗證環節,提升項目科學性與學生參與度。“舊物改造”項目引入藝術設計課程,邀請專業設計師指導色彩搭配與造型設計,既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性,又培養了學生審美素養與創造力。
綜上所述,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初中勞動教育模式,通過生活化項目設計、過程性評價與社會資源整合,有效提升學生勞動技能、合作精神與創新思維,助力學生樹立正確勞動價值觀。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優化實施路徑,為初中勞動教育創新發展提供更多實踐范式。
[本文系2024年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基于STEAM理念初中生物學‘微項目’設計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2024B206)和2024年畢節市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基于‘雙減’背景下利用科學調查體驗活動提升課后服務質量的實踐探究”(立項編號:2024B018)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盧宇,余京蕾,陳鵬鶴.基于大模型的教學智能體構建與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4(07):99-108.
[2]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3]周娟.勞動教育融入初中信息科技課程的實踐探索—以“智能創造”項目式學習校本課程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24(28):56-58.
[4]張呈江.“三層六步”教學模式在中職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02):21-26.
[5]李成廣.基于項目式學習實施勞動教育的初中生物學實踐以“植桑養蠶”為例[J].生物學通報,2024,59(05):76-80.
[6]陳思曼,朱海雪.高師院校師范生STEAM教育素養提升策略探析[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24,40(06):39-47.
[7]黃文杼.指向“一個經驗”的語文跨學科學習設計—以“難忘小學生活”為例[J].語文建設,2025(02):62-66.
[8]毛菊,王路路,武敏.基于“影響循環”的鄉村教師學習環境重構與實現[J].教育發展研究,2024,44(22):76-84.
[9]于文浩,緱娟娟,劉欣宇.在線教育中信息技術如何促進有意義學習——以密涅瓦大學主動學習論壇為例[J].終身教育研究,2022,33(02):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