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應試教育模式下,往往過度依賴課內知識灌輸、片面聚焦課本內容和單一的評價標準,已難以滿足新時代人才培養需求。當前社會對人才的綜合素養與實踐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研學活動作為新型教育形態,通過有機融合理論學習與實踐體驗,為培育學生核心素養開辟了創新路徑。對于小學生而言,家鄉作為其最熟悉的生活場域,蘊含著豐富多元、具有教育價值的地方資源。因此,以“鄉情”為主題開展研學活動具有多重積極意義:其一,有助于學生深人了解本土文化,激發對家鄉的情感認同;其二,可借助家鄉獨特的自然與人文資源,構建生動鮮活的教學素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聚焦“鄉情”主題開展小學研學活動的實踐探索。
一、立足“鄉情”開展小學研學活動的意義
(一)通過實地探索,促進素養的提升
傳統教學模式受限于空間維度和教學方式,導致學習過程存在局限性。“鄉情”研學活動通過引入實地考察,有效拓展了學生的學習場域和認知途徑。在無錫特定地域文化背景下,學生通過實地探訪無錫園林、惠山泥人等特色文化載體,顯著提升觀察力、分析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這種沉浸式學習模式不僅深化了文化認知,更強化了批判性思維和實踐操作技能,實現知識積累與能力發展的有機結合,進而推動核心素養的系統建構。
(二)通過深度體驗,增強文化的認同
無錫深厚的歷史積淀與文化資源為學生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滋養。然而傳統課堂教學往往局限于表層化介紹,導致學生對家鄉文化的理解流于形式。“鄉情”研學活動通過創設沉浸式體驗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本地歷史沿革、民俗傳統及特色產業。在具身認知過程中,學生逐步形成對家鄉文化的深層理解,培育文化認同感與責任意識,樹立建設家鄉的愿景目標,進而強化文化歸屬感和歷史使命感,完成從文化認知到價值內化的轉化過程。
(三)通過實踐創新,推動方式的變革
當前教育改革強調育人方式的創新轉型,著力培養實踐創新能力。“鄉情”研學活動依托無錫特色鄉土資源,構建真實實踐場景,使學習過程更加貼近現實需求。通過參與式實踐,學生能夠有效融合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在具象化情境中實現認知遷移。這種跨學科、項目化的學習模式,既契合教育改革對育人方式創新的要求,也為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型人才提供了實踐范式,為未來教育發展積累實證經驗。
二、“鄉情”主題小學研學活動實踐的路徑
(一)明確學習目標,精心規劃活動
研學活動的實效性首先源于清晰的教育目標設定。教師應避免活動形式主義傾向,通過科學設定教育目標確保活動的方向性和實效性。基于無錫地區豐富的鄉土資源與《少先隊活動課程指導綱要(2021年版)》的指導,確立三維目標體系:在知識與技能維度,要求學生掌握紅色革命文化、歷史名人故事及特色產業發展的核心知識,并掌握觀察記錄、信息整理及研學報告撰寫等研究方法;在過程與方法層面,通過實地考察與調研實踐,培養團隊協作能力、溝通協調技巧及問題解決能力;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重點激發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民族自豪感與社會責任意識。
學校組織了以姚桐斌故居為研學基地的尋訪活動,學生通過線上互動平臺獻花留言,向科學家表達敬意與緬懷。在模擬火箭發射體驗區,學生直觀感受航天科技的創新魅力。通過專業講解,學生系統了解姚桐斌先生的奮斗歷程—克服家境困難、公費留學英國伯明翰大學,最終毅然歸國投身航天事業,有效激發自身追求卓越的精神動力。這種沉浸式體驗不僅強化了科技認知,更使以姚桐斌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內化于心。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研讀鑲嵌于院落墻上的花崗巖碑刻題詞一—這些由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科學家撰寫的評價文本一一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榜樣教育,形成價值引領。整個活動設計嚴格遵循“鄉情”主題的教育邏輯,通過情境化任務設置與體驗式學習,實現知識建構、能力培養與情感升華的三維統一。
(二)依托研學主題,深度挖掘資源
鄉土資源作為“鄉情”研學的核心內容,是實踐活動的物質基礎與文化支撐。教師應系統開發地方特色資源,通過多維度資源整合提升研學活動的教育價值。無錫地區依托歷史文化積淀與生態資源優勢,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研學素材。
在港南村非遺研學活動中,少先隊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皮蟲糖”制作技藝為切入點,開展特色文化傳承實踐。通過文獻研究、隊會研討與現場觀摩相結合的方式,學生不僅掌握該技藝的工藝流程一從原料篩選到成品制作的完整過程,更在張師傅指導下親手制作炒來團,通過具身實踐深化對傳統工藝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學生運用數字技術將研學過程中的影像資料與感悟整合為電子小報,實現文化體驗的群體傳播效應。這種“實踐一記錄一分享”的閉環模式,既增強了個體認知,又擴大了文化傳播范圍。
在資源開發過程中,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具有顯著優勢。教師可通過短視頻制作、在線地圖標注及虛擬展館構建等方式,提升鄉土資源的可視化呈現效果,從而激發學生研學興趣并深化文化認知。通過多維度資源挖掘與創新實踐形式,研學活動有效實現傳統文化在新時代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創造性轉化。學生在深度參與中完成文化認同的建構過程,為成長為非遺傳承者與鄉村振興參與者奠定基礎。
(三)設置研學任務,促進學生成長
科學設計研學任務是保證活動實效的關鍵要素。研學活動不僅需要實地體驗,更應通過具有挑戰性與趣味性的任務驅動,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在任務規劃中,需注重任務的操作可行性與目標適配性,以系統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逐夢新時代,美麗鄉村行”紅領巾尋訪活動中,學生通過自主選擇研學地點與任務單設計,形成差異化的實踐路徑。例如,青山小組的任務設計具有明確指向性:通過黨建館文獻研讀與村民訪談,深入探究村民致富密碼。該任務使學生認識到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與村級發展規劃的互動關系,有效提升信息整合能力與團隊協作意識。再如,田園小組聚焦發展新理念,通過農房改造與鄉村旅游的案例分析,理解生態文明建設與“三色黨建工作法”的實踐邏輯。該任務通過實地觀察與專家訪談,引導學生建立環境治理與社區發展的認知聯系,激發其參與環保實踐的主動性。再如,金絲菊小組則通過與虞叔叔的深度對話,系統掌握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旅融合的實施路徑,從而深化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解。
此類任務設計模式具有可遷移性,可在其他研學活動中推廣應用。例如在參觀姚桐斌故居時,可設置資料檢索、現場觀察、研究報告撰寫及主題演講等階梯式任務鏈。這種任務體系不僅鍛煉信息處理與表達能力,更能通過科學家精神的感召,引導學生樹立職業理想與遠大的人生目標。
通過結構化任務設計,研學活動轉化為促進學生成長的關鍵載體。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實現知識建構、能力提升與情感升華的三維統一,逐步形成獨立思考與問題解決的核心能力。這種基于任務驅動的研學模式,使學習過程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建構,成為學生認知世界與完善自我的重要平臺。
(四)滲透多元評價,推動素養發展
評價體系的構建和改進是研學活動實施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科學的評價體系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參與效果,促進他們的持續進步。不同于傳統教學,研學活動需要采用多維度的評價模式,以全面反映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和成長。
在與錫山實小合作開展的“學習二十大爭做美麗家鄉小主人”校外實踐活動中,多元評價體系得到了有效應用。活動中,學生在無錫車聯網小鎮和美麗鄉村港南村開展深度研學,獲得了豐富的知識與體驗。為了全面評估學生的綜合表現,活動后進行了學生自評、家長評價、教師評價和小組互評。
具體來說,學生自評是一個自我反思的過程,讓學生從知識獲取、能力提升和情感體驗等方面進行自我評估。比如,錫山實小隊員辛同學在自評中分享了他對傳統農耕文化和現代農業科技運用的思考,以及通過學習科技知識為國家繁榮發展貢獻力量的決心。通過這樣的反思,學生能夠自覺認識到自己的成長,并為未來設定更高的目標。
家長評價側重從日常交流和活動成果中觀察孩子的成長。家長通過觀察孩子在活動中的表現以及與孩子的交流,提供對活動效果的反饋。例如,家長可以看到孩子在活動中自主探索科技和傳統文化的興趣增長,對于活動中掌握的新技能及知識內容產生實踐熱情,進而更加支持孩子多元化的學習路徑。
教師評價綜合學生在整個活動中的表現,包括筆記、心得、合作及實踐能力。教師可以通過活動中學生表現出的觀察能力、記錄詳盡程度,以及合作互動的積極性,提供專業的反饋和建議,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勢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小組互評則側重于團隊參與度、溝通和協作能力。這種方式不僅促進了隊員間的互相學習,還促進個人的不斷進步。通過小組討論和反饋,學生互相肯定對方的貢獻,同時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從而提升團隊合作質量。在這種評價過程中,學生也學習到了如何有效溝通,認識到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還可以結合定量與定性評價方式,通過評價量表打分和評語方式,確保全面、客觀地分析學生在研學活動中的表現。這些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不僅可以印證學生的潛力,還可以激勵學生在后續活動中主動參與。無論是在車聯網小鎮的科技體驗,還是港南村農耕文化館的歷史探尋,這種全面的評價體系都為學生的素養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總而言之,立足“鄉情”開展小學研學活動的實踐探索中,明確學習目標是研學活動的前提,確保了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深度挖掘鄉土資源豐富了研學內容,使其更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合理設置研學任務促進了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多元評價則全面、客觀地評估學生表現,激發參與積極性,推進素養提升。未來,我們可以進一步拓展挖掘鄉土資源,不僅是有關歷史文化、紅色黨建和綠色生態的積極應用,還應挖掘傳統手工藝及民間藝術等資源,為研學活動提供多樣素材。同時,加強研學活動與學科教學融合,將活動中獲得的知識與課堂教學結合,促進學生學科理解。此外,隨著科技進步,可以借助VR、AR等技術創新研學模式,為學生創造沉浸式學習體驗,增強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李麗冰.精心挖掘鄉土資源開展研學主題研究[J].新教師,2023(10):62-63.
[2]張玉佩.基于鄉土精神培育的學生研學活動研究與實踐[J].小學教學研究,2024(14):37-39.
[3]何超林,石曉蕓.核心素養導向下的研學課程評價研究[J].中小學班主任,2024(24):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