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漢語言文字的藝術特點
(一)文字字形字義美
從字形角度看,漢語言文字來自圖畫形式的甲骨文,又經歷金文、大篆、小篆的發展,再衍生出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的多元化創新,表達形式多種多樣。從本質上講,漢語言文字不僅是信息傳遞的工具,而且是圖形設計的藝術。同時,從古至今,人們使用漢語言文字時會通過將其進行不同組合而表達多重含義,如“木”字單看是樹木,兩個“木”組合為“林”則直接展示了樹木聚集的景象,由簡到繁的過程使漢字以簡潔形式表達復雜情感,展現出強大的表意能力和魅力,使每一個字、每一組詞都充滿深邃內涵和靈動美感。
(二)文字發音聲韻美
漢語言文字擁有獨特的語音體系和結構特征,四聲音調系統構成語言的內在旋律:陰平高亢、陽平悠揚、上聲婉轉、去聲頓挫,形成抑揚頓挫的聲調曲線。如“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中“坼”用高降調形成頓挫之勢、“浮”用中聲調展現悠揚之態,在短促有力和綿延上揚的交替中強化洞庭湖的壯闊動態。同時,漢語言文字擁有特有的雙疊音藝術,“參差”等雙聲詞以聲母的重復形成清脆韻律;“窈窕”等疊韻詞則讀起來有回環美感;“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疊字聯用在摹寫心境的同時自然構成音律的回旋。還有一個重點值得關注:漢語言文字的平仄格律、押韻規律形成獨特的詩歌音樂框架。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利用工整的平仄交替形成聲調張力,又通過音節的重復構成音律閉環,實現聲景和物象動態的統一。這些聲韻特征使得漢語言文字天然具備吟誦性,為藝術表達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三)文字表達情感美
漢字的不同排列組合形成優美的詞語、句子,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語言文化,古代的詩人、文學家能在平仄對仗中寄托萬種情感、指揮千軍萬馬。如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僅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8個字,將一個飄零天涯游子的思鄉之情、凄苦之意表達得淋漓盡致;李清照借助“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展現了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子又驚又羞的青澀情感;李賀的“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通過文字傳達時間無情、人生苦短的深沉感慨,含蓄的表達卻能直擊人的心靈。而由歷史過渡到現代,漢語言文字的情感表達更趨近于多元化、開放化,白話的韻律也能重構古典意境,網絡熱詞則以簡潔新創的詞匯濃縮時代情緒,在保留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古典之美的情況下,構建起直擊現代人精神困境的話語體系,在時代更迭中繼續以語言文字展現直抵人心的表達力量。
二、漢語言文字的功能創新方法
(一)古文今用,延續文化內涵
為在現代社會激活古典語言的文化基因,教師可以嘗試將漢語言文字剝離古文的時代局限,在充分提煉其精神內核的情況下以適配當代傳播規律的形式轉化。在此過程中,經典詞匯的現代轉譯十分重要,如將原指君子處世之道的“和而不同”應用于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之上,將“格物致知”從傳統治學方法延伸為科學探索精神等,在保留詞匯歷史縱深感的前提下,使其價值與魅力得以輻射延伸。教師也可以將古文特有的韻律感、對仗性轉為視聽語言符號,如參考《中國詩詞大會》的“飛花令”比賽,將其賽制引入課堂,將詩詞融入人們的娛樂生活,或者鼓勵學生課后進入《江南百景圖》等手游中玩游戲,使其接受“沈括造橋”等典故在游戲敘事中的動態化解讀,通過這樣的方式降低文化解讀的門檻。這樣一來,漢語言文字得以自然轉化,在避免出現直接說教生硬感的前提下,借助多種形式的互動體驗,深化現代社會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使之在潛移默化中接觸更多漢語言文字,也在日常對漢語言文字的應用中實現語義的正向遷移。
此外,還有一種“古文今用”的方式值得關注,即跨媒介敘事,將文言元素作為連接多重藝術形式的紐帶。比如,舞劇《李白》將李白的古詩進行舞蹈編排,展現其在“道”和“勢”之間掙扎徘徊的一生,觀眾不僅能走進李白孤獨而廣大的內心世界,還能對李白的詩性情懷、精神向往進行精準解讀;音樂劇《屈原》用《漁父》《離騷》《橘頌》《九歌》串聯演繹場景,最終用盛大的龍舟祭奠昭示屈子的向死而生,也讓觀眾感同身受,真正理解屈原及其筆下的文字。而在《見字如面》這樣的綜藝節目中,以“讀信”為切入點,用更接近人們現實生活的故事展示那些值得中國人知道的真實的中國故事,將這些或晦澀難懂或私密真摯的漢語言文字進行具象化的闡釋和解讀。這種類型的轉化不僅能迎合現代社會發展潮流,還能消解漢語言文字的嚴肅性,人們在參與解讀的過程中,激活文字的情感,使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地傳承。
(二)優化教育,深入淺出講演
在新媒體時代,漢語言文字的使用與表達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在此背景下,教師可以嘗試開發一系列漢語言文字課程,將傳統漢字知識與現代文化元素融合,引導學生在理解漢字實際應用方法的基礎上,感知其變化與魅力。在廣告語、流行語結合下的漢語言文字學習不再枯燥無味,而是貼合學生現實生活,從而深化學生對漢語言文字的興趣。
而在各學段的漢語言文字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采取多媒體和智能化手段,以動態展示解析漢字奧秘,使學生沉浸式領悟漢語言文字的厚重感,并在競賽、合作、沉浸式表演等活動中,積極參與、深度理解,進入文字表達的意境,提高自主表達的能力。此時,為擴大教育范圍,學??梢岳镁€上的教育平臺,開設漢字書法教程、詩歌鑒賞課程等漢語言文字學習課程,線下進行博物館、文化展覽的實地參觀進行近距離學習,線上則開發對應的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視頻,延續學生線下感悟,使之多角度、深層次感受漢語言文字的魅力。
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漢語言文字相結合,如講解古詩詞時,不僅分析文字的含義和表達技巧,還介紹詩詞背后的歷史背景、文化典故等,借助播放《定風波》《千古風流人物》《漢字五千年》《“字”從遇見你》等有針對性的紀錄片視頻,使學生在學習文字的同時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使之對傳統文化產生更全面的認知。此外,學校應與圖書館、文化館、出版社等機構合作,在校內開展“讀書分享會”“中外學生漢字文化體驗營”“漢字創意設計大賽”等活動,深度激發學生對文字的熱愛之情。
(三)視覺創新,古韻新式演繹
日常生活中的漢語言文字創新十分重要。在街頭巷尾、行動坐臥中對漢語言文字進行現代化、趣味化呈現,不僅能為人們的生活增添許多獨特的魅力,也可以使中國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傳承與發揚。如在街頭門店的招牌設計上,老字號的店鋪可以將原本的招牌字體經過現代設計的重新演繹,呈現嶄新的視覺效果,不僅有利于店鋪自身的宣傳,也確保文化的迭代傳遞。此類創新是在保留古老文字文化內涵基礎上的嘗試,強調適應現代人的審美追求,久而久之,能吸引更多人了解漢語言文字、學習漢語言文字、傳承漢語言文字。文創產品領域,用古韻進行現代創新更是產業發展的關鍵,大多數博物館的文創稀藏品都是將館藏文物上的文字元素進行重新設計,制作成各種實用的日用品或者精致的裝飾物,如用青銅器銘文制作手機支架、用每個月份代表性詩句的解讀制作成臺歷等,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古代文字的藝術魅力,古老的文字、千年的文化能在無聲無息間走進人們的生活,在新舊碰撞下實現文化傳承與現代生活的完美融合。
此外,教師可以鼓勵更多創作者在社交媒體和數字媒體上對漢語言文字進行新式的演繹,如用輕柔音樂演繹古詩詞、用精美漢字書法作為鏡頭轉場的插畫等,或者,在解讀古代文賦、詩詞的過程中,追溯其創作源頭,如登岳陽樓而講解《岳陽樓記》背后的故事,讓古老的文字與現實生活一一對應,并通過社交媒體的傳播,吸引更多網友的關注與分享,使之了解漢語言文字的傳統魅力,也產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興趣,讓漢語言文字的魅力在不斷創新中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
(四)多元傳播,強化文化價值
新媒體平臺的崛起打破傳統文化傳播的時空局限,漢字、漢語以更多富有創意的形態融入大眾生活,諸如“紫禁城365”App、《說文解字》可視化演繹等,文物、文字以一種更鮮活的方式面向大眾,并在技術賦能與媒體創新中,使漢語言文字的傳播從單向輸出轉為多維度交互,打造立體傳播矩陣。
在此背景下,漢語言文字的對外傳播也自然成為關注的重點,學??梢月摵虾M獾臐h學機構、孔子學院、TikTok(海外抖音)與YouTube(美國視頻網站)等社交媒體平臺,打造漢字解碼的系列短視頻,如Netflix(美國奈飛流媒體播放平臺)中的《字謎中國》紀錄片;或將對書法的動態化演示、語言游戲的設置融合,再融合AR技術,使網友能在掃描生活實物后觀看漢字演變的動畫,使之明確中國人的造字邏輯。不僅如此,學校還可以借助大數據對海外機構、學院中用戶的行為偏好進行分析,并在線上為其動態調整內容推送機制,按照網友的實際需求為其提供知識學習、記憶的素材。此外,學校應進一步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與企業合作建立“漢字數字實驗室”,研發智能書法書寫機器人、AI對仗詩詞生成器等產品,聯合世界互聯網大會、國際語言博覽會等平臺進行研究成果展示,實現動態化的漢語言文字創新傳播。
三、結語
綜上所述,漢語言文字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漢語言文字的傳承與發揚在增強國家軟實力上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學校不僅需要將語言文字教學常態化、模式化,還需要在精準定位漢語言文字字形字義、聲韻、情感之美的基礎上,將其進行創新化設計,豐富文化對外傳播和對內使用的形式,釋放漢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使中華文化在不斷開拓創新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玉亭.漢語言文字發展的文化視域解讀:評《文化視角下的漢語言文字研究》[J].科技與出版,2024(8)
[2]張鑫蕊.漢語言文字特點及其對中國文學的影響[J].三角洲,2023(20).
[3]吳瑋.新媒體時代下漢語言文字的使用與表達[J].作家天地,2023(30).
[4]周鳥.漢語言文字改革前景樂觀[J].大學語文論叢,2022(2).
[5]于倩.關于漢語言文字的藝術特點與創新研究[J].散文百家(理論),2022(1).
[6]賴漢鎮.漢語言文字的藝術特點與創新研究[J].讀與寫(上旬),2020(1).
(作者單位:宿遷開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