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 + 學院”雙院協同育人模式的特點
(一)教育資源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
在“書院 + 學院”雙院協同育人模式下,書院通常扮演著通識教育核心平臺的角色,而學院更多專注于專業教育的深化,致力于深入教授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書院 + 學院”雙院協同育人模式實現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學生能夠在學習中逐步提高專業素養,實現知識結構的多元化與深度化,為學生未來的學術發展、職業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個性化培養與全面發展并重
“書院 + 學院”雙院協同育人模式既能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的需求,又確保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均衡發展。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激發學生的個人潛能。書院大多通過導師制、小班化教學等形式開展教學,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成長規劃和心理輔導,幫助每個學生發現并發展自己的興趣與特長;學院則在專業教育中引入項自式學習、實習、實訓等實踐性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增強實踐能力。
(三)自治、自律與學術自由相結合
“書院 + 學院”雙院協同育人模式鼓勵學生參與自治管理,讓學生自主策劃活動、管理日常事務,以此鍛煉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書院作為生活社區,倡導自律文化,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態度;學院堅持學術自由原則,鼓勵師生間的自由探討與思想碰撞,支持學生的原創性研究與創新項目,營造開放包容的學術氛圍。自治、自律與學術自由的結合,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術創新能力與批判性思維,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個人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書院 + 學院”雙院協同育人模式運行的困境
(一)頂層設計不足,制度保障缺失
當前,“書院 + 學院”雙院協同育人模式面臨的首要挑戰,在于頂層設計的系統性不足及制度保障機制的缺失。從制度維度審視,書院制改革缺乏學校層面的整體性宏觀規劃,這也直接導致書院與學院間職能界限模糊,同時導致高校雙院協同育人模式權責分配不明確。此外,資源保障機制的不完善削弱了雙院協同育人模式頂層設計的穩固性。書院在人力資源、財政支持及物資配備等方面存在短缺,這不僅限制了書院職能的充分發揮,也使得其在育人實踐中顯得力不從心。
(二)協同機制不暢,資源整合困難
“書院 + 學院”雙院協同機制不暢,制約資源整合效率的提高。一方面,雙院協同育人模式存在職能分工模糊的情況。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書院與學院在學生事務管理、學風建設等交叉領域,常常會出現“兩不管”或重復管理的現象。這不僅影響管理效率,也削弱了育人效果。另一方面,教務與學工部門的割裂使得雙院協同育人模式運行難度加大。教務處基本只處理教學事務,學工處更多專注于學生管理工作。兩者缺乏有效的常態化溝通機制,導致“信息孤島”的形成,增加了教師和學生的負擔,也阻礙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利用。此外,部分高校在協同平臺建設與長效機制構建上的缺失,使得資源整合僅停留在表面,難以發揮實質性作用。高校缺乏跨部門的溝通平臺,雙院協同育人的管理成本增加,嚴重制約其育人成效的提升。
(三)評價體系不完善,激勵措施缺位
“書院 + 學院”雙院協同育人模式的可持續性,依賴于科學的評價體系與有效的激勵機制,許多高校在這一方面存在明顯不足。第一,評價標準單一化是制約雙院協同育人模式深人發展的核心問題。在學院層面,教師的考核往往側重于教學與科研成果,而對于書院導師在通識教育、學生輔導等方面的辛勤付出,卻未能納入績效評價體系之中,這無疑挫傷了書院導師的工作積極性。同時,輔導員的職業發展路徑缺乏明確規劃,導致高校輔導員隊伍流動性較大,進一步削弱了書院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第二,激勵措施的缺失也是雙院協同育人模式評價體系失效的重要原因。對于積極參與雙院協同工作的教師和管理人員,由于缺乏明確的獎勵機制和職業發展路徑,導致教師和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力受到嚴重制約。對于學生而言,雙院協同育人模式雖然能夠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成長機會,但是同時也帶來額外的學習負擔和不確定性,高校如果沒有設置相應的激勵措施,將很難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
三、“書院 + 學院”雙院協同育人模式運行實現路徑—以江西科技學院為例
(一)強化頂層設計,完善制度保障
江西科技學院(以下簡稱本校)通過制度化的權責劃分與組織保障,破解雙院協同育人模式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協同育人模式提供方向性指引。
第一,制度框架的體系化構建。學院制定《教育學院·合一書院育人管理辦法(試行)》,明確雙院制“專業素養在學院、行為養成在書院”的分工定位,確立了“學院縱向融合、書院橫向貫通”的管理原則,將書院定位為黨建引領與五育融合的實踐載體,學院則聚焦專業教育與價值引領。
第二,黨建引領的機制創新。學院依托“金鳳凰”與“書香鸞”黨建品牌,實施“9532”工作法與“ 1+3 ”黨建融合法,形成“四維”黨建體系。學院將思政課程嵌入書院日常管理。例如,學院書記掛點書院社區,二級黨組織黨員值班值守,實現黨建資源下沉。此外,學院探索“黨建 +N ”實踐育人模式,將課程思政建設與政治建設、師德師風建設深度融合,形成“以修身文化浸潤教師文化,以教師文化濡染學生文化”的良性循環。
第三,制度執行的剛性保障。為確保雙院協同有效落地,本校通過明確雙院職責分工(學院側重專業教育,書院聚焦素質培養與學生管理),構建協同機制。實行輔導員“雙重身份”制度,賦予其學院學生工作與書院社區管理雙重職責,通過雙院共管、學業導師配備等制度保障,促進輔導員在兩個領域協同工作,確保雙院協同育人模式有效落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學業導師制則以班級為單位配備導師,明確其“全過程、個性化”指導責任,并規定書院帶班經歷視同班主任工作經歷。經費保障方面,本校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書院開展黨建活動、社會實踐與學術文化項目,為制度運行提供物質基礎。
(二)構建協同機制,推進資源整合
“書院 + 學院”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是現代高校雙院育人效能提升的關鍵。本校通過構建有效的協同機制,打破學院與書院之間的壁壘,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一是學院與書院通過縱向融合與橫向貫通實現職能互補。學院以專業教育為核心,將知識傳授與技能培養融入課程體系;書院則聚焦行為養成與人格塑造,通過“家國情懷、篤學不怠、修身明志、行以載道、理事圓融”五大文化建設,構建一站式社區服務體系。例如,本校開展“成己、成物、成人、成事、成才”五成教育,將勞動教育與社會服務結合,組織學生參與公益實踐,實現“行以載道”的育人目標。
二是學院通過全程學業導師制與通識導師制實現雙師聯動。學業導師由學院專業教師擔任,負責學業指導與科研訓練;通識導師則由書院選聘,承擔文化浸潤與生涯規劃職責。不過,當前仍存在導師角色轉換困難、供需匹配不足等問題,學院需進一步優化導師考核機制,建立書院工作量化標準,并通過雙師協同備課、案例共享平臺等措施,推動專業教師與書院導師的深度合作。
三是學院建設大數據集成平臺,整合學生學習、生活、成長數據,為精準思政提供依據。例如,本校通過分析學生參與書院活動的頻次、類型與反饋,動態調整育人策略;同時平臺支持“一鍵畫像”功能,為學業預警、心理干預和職業規劃提供數據支撐。
(三)優化評價體系,激發主體動能
科學的評價體系是調動雙院育人積極性的核心,本校通過多元評價與激勵機制,破解導師投入不足、協同動力匱乏等難題。
一方面,構建多元化學生評價體系。本校構建“思政、學業、能力、素質”四位一體評價體系,將書院社區參與情況納入黨員發展評價標準。例如,學生在書院組織的志愿服務、學術研討、文化活動中的表現,將作為綜合素質測評的重要依據。此外,本校引入過程性評價機制,通過成長檔案袋記錄學生德智體美勞發展軌跡,以替代單一的成績考核方式。另一方面,教師評價的激勵性設計。針對雙院導師,本校建立雙維度考核體系:學院側重科研成果與教學質量,書院則關注育人活動參與度與學生滿意度。
此外,動態地調整書院評價模式。本校采用“目標管理 + 過程監控”模式,對書院的育人成效進行年度評估。評估指標涵蓋黨建活動頻次、學生參與度、五育融合項目數量等。例如,在家國情懷教育中,如果學生的社會實踐參與率低于 80% ,則學院需要調整活動形式與內容。此外,為推動書院改革,本校積極引入專業的第三方評估機構。評估過程中,采用多元化方式收集各方反饋。一方面,精心設計涵蓋教學、管理、生活等多維度的問卷,面向全體學生、教師及家長發放,共回收有效問卷若干份。另一方面,組織專業訪談團隊開展深度訪談,與學生代表、教師骨干及家長群體深入交流,以此全面掌握各方需求與建議,為書院改革提供極具針對性的參考依據。
四、結語
綜上所述,“書院 + 學院”雙院協同育人模式作為高等教育創新的重要嘗試,能夠有效融合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實際運行中,“書院 + 學院”雙院協同育人模式面臨著諸多困境,制約了高校雙院協同育人模式運行的深度與廣度。“書院 + 學院”雙院協同育人模式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高校在面對建設困境時仍需進行探索實踐,找到更加有效的實現路徑,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楊松檸,曹海麗.中華傳統文化在師范生培養中的融合與實踐研究:以DQ師范學院行知教育書院為例[J].漢字文化,2025(2).
[2]盧曉靖.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的育人模式探索:以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某書院為例[J].公關世界,2025(2).
[3]陳冉,林俊堂.“書院 + 學院”協同培養醫學拔尖人才探索[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4(6).
[4]李鵬鵬,任愛玲.新時代高校書院制背景下勞動教育實施路徑探究:以晉中信息學院為例[J].環境教育,2024(10).
[5]王凱希,王薏婷,馬怡蕊.“學院 + 書院”雙院協同育人模式下多元導師制研究[J].才智,2024(34).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時代高校‘書院 + 學院’協同育人模式研究”,項目編號:SZZX24171。
(作者單位:江西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