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 學生工作”模式的內涵與特點
“藝術 + 學生工作”模式指的是一種將藝術元素、藝術思維以及藝術方法融人學生教育、管理和服務等各項工作中,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人文情懷的“四有”青年的創新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一)藝術與教育的深度交融
“藝術 + 學生工作”模式借助音樂、美術、戲劇、設計等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舉辦各種藝術展覽、演出、比賽等,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欣賞和創造能力,同時通過藝術作品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觀,助力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
“藝術 + 學生工作”模式將藝術與教育、管理、服務等學生工作的各個方面有機融合,打破了學科專業和學生工作領域之間的界限,把藝術與思政教育、專業學習、社會實踐等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綜合性的工作模式。
(三)突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藝術 + 學生工作”模式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藝術實踐平臺和機會,利用藝術開放性的特點,從多個角度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鼓勵學生充分發揮個人優勢,實現個性化成長。
二、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學生工作現狀調查
作為全國唯一一所以戲曲劇種命名的藝術院校,的輔導員工作具有典型性與代表性。本文對該校10名輔導員進行半結構化訪談,面向該校學生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78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 92.7% 。
(一)工作內容與方式
1.主要工作內容
訪談結果顯示,多數輔導員開展學生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輔導”“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和“思想政治教育與價值引領”等。相對而言,僅有 10% 的輔導員表示在開展學生工作時組織過藝術活動。
2.工作形式
根據調查結果,在被問到“輔導員開展學生工作的形式主要有哪些”時, 92.09% 的學生選擇了“主題班會”, 36.69% 的學生選擇了“個別談話”, 31.22% 的學生選擇了“專題講座”,34.50% 的學生選擇了“團日活動”,僅 11.51% 的學生選擇了“藝術實踐”。學生普遍認為“活動形式單一,與藝術專業結合度不足”。
在被問到“您是否愿意參與藝術與思政結合的活動”時, 73.02% 的學生表示愿意(選擇“愿意”和“非常愿意”選項)參與,這表明藝術與思政結合的活動具有較高的吸引力。
(二)工作成效與滿意度
二、學生工作現狀調查
1.學生滿意度
作為全國唯一一所以戲曲劇種命名的藝術院在對輔導員工作的總體滿意度調查中,36.69% 的學生表示非常滿意, 52.52% 的學生表示滿意,合計 89.21% 的學生對輔導員工作持肯定態度。
在對學生工作開展形式的滿意度調查中,80.21% 的學生選擇了“滿意”或“非常滿意”這兩個選項,這顯示出輔導員組織的活動形式得到了學生的廣泛認可。
盡管大多數學生對活動形式表示滿意,但在調查中發現僅有 40.64% 的學生經常參加活動。當被問到“您認為輔導員組織的活動應如何改進”時,69.78% 的學生希望活動能更加趣味化, 54.32% 的學生表示希望在活動中增加藝術元素。由此可見,提高活動的趣味性、融入更多的互動元素和藝術特色是藝術院校輔導員開展學生工作的主要改進方向。
2.輔導員自我評價
大多數輔導員對工作表示一般滿意。在被問到“您對目前學生工作的總體滿意度如何”時,僅10% 的輔導員表示“非常滿意”,這表明輔導員在學生工作方面仍有改進的空間。
在調查“您在工作中是否融入藝術元素”時,僅 20% 的輔導員表示經常融入藝術元素,這反映出藝術融人學生工作并未成為常態。
藝術類培訓在藝術院校輔導員中并不普及,大多數輔導員表示“從未接受過藝術類相關培訓,難以深人指導學生的藝術實踐”,僅有 20% 的輔導員認為“藝術融人工作效果顯著”。這反映出藝術教育與輔導員專業發展存在脫節的問題。
三、藝術院校輔導員開展學生工作面臨的挑戰
(一)藝術院校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帶來的挑戰
第一,思想觀念多元化與價值引導難度高。藝術院校學生大多個性鮮明、情感豐富、推崇理想和浪漫主義、生活散漫、缺乏集體觀念和團隊意識,在日常管理中易出現對規章制度選擇性遵守的情況,因此輔導員需在尊重個性與維護秩序之間尋求平衡。
第二,行為模式離散化與集體凝聚力弱。藝術生作息不規律、實踐場地分散,且需頻繁參與小專業教學、排練及演出,導致傳統班會和主題團日活動出席率低,阻礙思政教育工作的系統化推進。
第三,心理問題突出與情感疏導壓力大。藝術院校學生因專業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創作瓶頸以及對自身形象的過度關注等因素,心理問題的發生率高于普通學生群體。部分學生存在焦慮、抑郁、狂躁傾向,甚至因情感問題引發極端事件。同時,藝術院校學生情感表達外放,輔導員如何建立起與學生間的深度信任關系并有效引導,這成為情感疏導的關鍵。
(二)輔導員職業角色定位模糊與工作效能的矛盾
藝術院校輔導員普遍承擔著“多重角色”的壓力:既要履行思政教育主責,又要兼顧專業學習指導、就業幫扶、心理輔導等事務。部分輔導員陷入事務性工作,導致思政教育功能弱化。同時,藝術院校對專業技能培養的側重,使得思政工作被邊緣化,輔導員在資源整合、跨部門協作中面臨阻力,難以形成育人合力。
此外,輔導員自身能力存在結構性短板。第一,該校 80% 的輔導員缺乏專業心理咨詢資質,在危機識別、干預流程等方面存在能力短板,心理輔導專業化不足,情感疏導效果有限,傳統談話輔導滿意度較低。第二,藝術素養與跨學科知識儲備不足,僅 10% 的輔導員有藝術專業背景,大多數輔導員來自其他專業,對藝術專業的了解不夠深入,未能及時掌握藝術專業的特點及藝術領域的最新動態,難以有效指導學生的藝術實踐。第三,輔導員在開展學生工作中面臨著內容吸引力不足、互動形式單一等問題,如何通過藝術形式弘揚主流價值成為實踐難題。
四、“藝術+”模式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融合路徑
(一)理念創新:以藝術思維重構思政教育目標
第一,從“灌輸式”到“沉浸式”。傳統的思政教育多采用單向灌輸的方式,學生被動接受,參與度低。輔導員在開展學生工作時可將思政教育轉化為“沉浸式”體驗,讓學生在藝術創作中主動探索價值觀與意義。通過舉辦主題藝術展覽,將紅色文化、主流價值觀等思政元素融入繪畫、雕塑、攝影作品,讓學生在藝術氛圍中感悟思政內涵;通過開展快閃音樂會、街頭戲劇等校園戶外藝術展演,以流行藝術的形式傳遞正能量。
第二,從“理論化”到“具象化”。在常規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由于思政理論過于抽象,學生難以內化。輔導員在開展學生工作時,可將抽象理論轉化為繪畫、音樂、戲劇等具象的藝術作品,幫助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等多感官體驗來理解思政內涵;鼓勵學生發揮專業特長,用音樂、舞蹈、影視等形式自由創作蘊含思政元素的作品,從選題、策劃到制作全程滲透思政教育。
(二)載體創新:搭建多元化藝術實踐平臺
第一,課程融合,構建“藝術 + 思政”課程體系。輔導員應將藝術元素融入思政課程,形成“主題牽引一藝術表達一價值內化”的教學閉環。通過組織學生觀看紅色經典藝術作品,引導學生用《黃河大合唱》解析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在旋律中感受信仰的力量;通過播放電視劇《覺醒年代》片段,探討青年使命,引導學生從藝術角度剖析其思政價值;開設“非遺中的思政”課程,引導學生結合當地非遺技藝編排宣傳鄉村振興的現代劇目,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加深對傳統文化、民族認同的深層次理解。
第二,活動設計,打造“藝術 + 思政”實踐平臺。藝術院校可以以文藝形式進行愛國愛校教育,在主題班會、主題團課中引入藝術元素,營造情感共鳴氛圍。結合重大節點組織學生以繪畫、雕塑、戲劇等形式進行紅色主題創作,表達青年學生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舉辦革命歷史回顧展現黨史故事,把思政課堂搬到辦展現場,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學生通過攝影、短視頻等進行社會問題思辨,回應社會熱點,培養學生的公平正義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開設音樂、繪畫、戲劇等形式的藝術療愈工作坊,使學生通過自由創作表達內心情感,幫助學生釋放情緒、緩解壓力。
第三,技術賦能,構建數字化藝術思政場景。藝術院校可以運用VR/AR技術構建沉浸式紅色藝術展廳,還原長征、抗戰等歷史場景,增強思政教育的沉浸感;引導學生合理使用AI技術生成劇本、音樂、繪畫,降低學生創作門檻;建立學生藝術成果數字檔案,賦能學生職業發展。
(三)機制創新:構建“藝術+思政”支持體系
第一,資源整合機制。藝術院校應加強校內聯動,由輔導員、專業課教師及團委共同設計寓價值觀引領于校園藝術活動的方案;聯動其他藝術學院、校外藝術家、文化機構等成立“高校藝術思政聯盟”,進行校際共享,建立區域性“藝術教育資源云平臺”,共享師資、場館、活動方案、講座資源等。
第二,能力提升機制。藝術院校應積極參與構建輔導員藝術素養培訓體系,輔導員要定期參加藝術教育研討會和培訓課程,學習藝術教育理論,掌握“以美育人”的方法。
在“藝術 + ”模式的背景下,輔導員工作創新與學生全面發展的融合路徑探索,不僅是對傳統思政教育模式的突破,更是對新時代育人理念的積極實踐。通過將藝術元素與藝術思維融人藝術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輔導員能以更具感染力和創造力的方式引導學生實現價值內化與能力提升,為培養德藝雙馨的高素質藝術人才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黎麗君.基于高校藝術學院學生特點的宿舍管理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4).
[2]李鵬.“大思政”視角下以美育助推高職思政課教學提質增效初探[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5(4).
[3]莫娟.大思政視域下紅色音樂文化助力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路徑研究[J].才智,2025(8).
[4]徐旭,葉亞亞.新時代文化育人理念下高校藝術教育的育人路徑研究[J].文教資料,2021(23).
(作者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