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人社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陸續出臺《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產業學院作為產教融合的新平臺被廣泛提及。產業學院作為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其建設路徑的探索與實踐顯得尤為重要。
產教融合的本質是企業和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資源共建共享,企業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和課程建設,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方向和實踐資源;學校走進企業,為企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源和智力支撐。企業和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實訓場所和設備建設、師資培養、成果資源等多方面進行交流合作、資源共享。
一、產業學院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
伴隨高校的數字化轉型,更多企業參與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期望獲得優秀的人力資源作為后備力量。企業參與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會占用企業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市場等資源,安排學生實踐、培訓等還給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帶來一些困難。然而,學生畢業時所具備的能力并不一定能完全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有的學生畢業后會根據自己的意愿重新選擇就業單位。這樣一來,在產業學院人才培養過程中,企業沒有達到人才儲備目標,導致其合作的積極性逐步降低。
(二)培訓和實踐活動較少
產業學院運營浮于表面,給學生提供的培訓、實踐較少。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很多合作的企業距離學校遠,企業開展培訓活動需要相應的人力、物力、財力,成本較高,同時學生在較遠的產業學院內實踐,學校難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實踐情況,風險較大。第二,產業學院合作的企業較少,能給學生提供的崗位較為單一,學生難以匹配到合適的崗位。同時,對于企業來說,在同一時間段內安排全部訂單班學生進行實踐的壓力較大。在企業實際運行過程中,某一崗位持續出現缺口的情況往往較少,可安排的實踐崗位也較少,導致實際給學生安排的培訓、實踐活動較少,無法達到預期的培養效果。
(三)人才培養數字化教學資源不足
學校的數字化教學資源落后于市場上各企業的數字化水平,無法滿足企業對人才數字化技能的需要。學校如果要快速進行教學數字化轉型,實訓教學的設計與實施非常關鍵。有的學校實訓課時安排占比較高,但產業學院沒有充足的實訓場地;有的學校有場地,但現有設備和操作系統與企業實際運行情況存在差異,無法跟上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速度。
二、空港(國際)產業學院建設的路徑
廣東財貿職業學院與廣州空港電商(國際)產業園、廣州空港物流協會三方共建產業學院,對接園區內各個企業崗位要求,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完善數字化教學資源,加快對接并適應數字時代的人才培養目標與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需求,培養出更多高質量的技能人才。
(一)以“產業 + 地域”為紐帶組建產業學院
在空間上,廣東財貿職業學院廣州校區、廣州空港電商國際產業園、廣州空港物流協會都位于廣州空港經濟區內,緊密相鄰的物理空間有利于教學與實踐安排,更便于實施日常管理,防范安全風險。在產業上,數字供應鏈學院專業群與產業園內企業從事的出口、跨境、報關、物流等業務高度匹配,能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崗位選擇?;诖?,三方共建空港(國際)產業學院,共同探索“一院多企、一園多崗”的全新個性化、實戰化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基于跨境電商與國際物流業務鏈的多企多崗實訓實踐環境,創新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新模式。
(二)構建“院園行企”協同運營機制
空港(國際)產業學院對接專業包含供應鏈運營、航空物流管理、電子商務、跨境電子商務四個專業,通過企業宣講、學生自愿報名、面試等流程進行遴選,成立訂單班,依據學生專業和意愿匹配企業崗位。訂單班重點面向關務客服、倉儲管理、運輸管理、車輛調度、進出口報關等崗位群,培養能夠從事直播、跨境流程對接、供應鏈運營調度、供應鏈風險管控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企業優先錄用優秀學員,實現高質量就業。
(三)建立工學一體化教學體系
1.構建育訓融合的課程體系
在課程目標方面,數字供應鏈學院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特定職業領域的專業技能、實踐能力和行業規范,而且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人文素養、創新精神和終身學習能力。在課程結構方面,數字供應鏈學院設置通識教育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并基于廣州空港電商國際產業園內企業提供的真實場地、真實崗位、真實項目、真實績效,空港(國際)產業學院設置任務導向實踐課程,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產業學院基于業務鏈提供跨學科、跨領域的選修課程,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實現育訓有機結合。
2.建設專業卓越的教師隊伍
數字供應鏈學院需建立起一支具備高度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的卓越師資隊伍,為學院教學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數字供應鏈學院選送專職教師到廣州空港電商國際產業園內相關企業進行實踐、培訓和再學習;合理進行教師分類管理,按類型設置不同的教師崗位,引導教師向“雙師型”轉變;開展廣州空港電商國際產業園內企業兼職教師進校園活動,引進行業企業實踐專家和技術骨干擔任專兼職教師為學生授課。
(四)建立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
1.建立工學交替實習新范式
企業梳理好實踐崗位、需求數量、崗位要求后,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適合崗位需求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生不僅能成為高技能人才,而且在素養方面能夠與企業所倡導的價值觀高度契合。校企共同制訂工學交替方案,并共同組織實施,發揮學校專業規范的教學管理和企業真實業務與崗位的優勢,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互印證,提升綜合能力。廣州空港電商國際產業園內參與產業學院人才培養的企業及崗位如表1所示。
表1廣州空港電商國際產業園參與人才培養的部分企業及崗位

2.開展“全周期”工學交替
在入學第一周開展研學活動,帶領學生參觀園區企業,了解未來可能從事的工作崗位、工作內容,逐步確定未來的職業方向。產業學院在大一、大二的寒暑假逐步安排學生進行工學交替。學生在實踐中逐步應用學習到的知識,可以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向,明確學習方向和側重點。于企業而言,分期進行實踐安排,能夠避免學生扎堆實習,便于安排工作崗位,做到循序漸進地實踐。
3.細化“三導師”培養方案,構建全方位育人體系
學校導師作為理論指導核心,結合學科前沿動態優化教學內容,激發學生探究動力,拓寬學生視野,同時深入關注學生思想動態,制訂個性化全面發展規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思政教育。企業導師發揮行業紐帶作用,將企業真實案例引入課堂教學,定期舉辦行業趨勢分析會,帶領學生參與企業技術攻關項目,在實戰中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崗位導師聚焦職業勝任力培養,針對崗位需求制訂階梯式技能訓練方案,通過情景模擬、現場實操等方式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提供從崗位適應到職業普升的全周期指導,有效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職場適應力。
(五)評價機制的創新
1.進行過程性考核
從出勤情況、工作總結、任務完成情況、工作態度、團隊協作等方面開展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與企業導師評價。數字供應鏈學院教師及時關注學生工作、思想動態,及時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與企業導師共同提升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和崗位核心能力。
2.開展項目能力評價
協會依據考核結果給學生頒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通過企業需求匹配、定向崗位推送、職場適應性培訓等方式,為優秀學員提供實習的綠色通道,全面提升學生的就業質量。
三、結語
在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通過探索與實踐,成功構建了“院園行企”協同運營機制、工學一體化教學體系以及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這些創新舉措有效促進了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為產業學院的建設提供了有益經驗。未來,產業學院將繼續加強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完善評價機制,為培養適應數字時代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作貢獻。
參考文獻:
根據學生崗位實踐中的工時投入、任務完成質量、操作規范進行量化評分,重點考查學生在真實工作環境中的技術熟練度、問題解決能力和團隊協作表現。廣州空港物流
[1]吳飛,楊雪茹.數字化新能源汽車產業學院的建設研究:以江蘇省交通技師學院為例[J].汽車維護與修理,2025(2).
[2]肖靖.從產教結合到產教融合:40年職業教育的政策變遷[J].中國高校科技,2019(8).
[3]張慶堂,沙印.基于產教深度融合的高職產業學院研究:以江陰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4(22).
[4]謝虎軍.基于產業學院建設的現代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研究[J].物流科技,2025(3).
[5]向艷芳,張家臣.現代制造業高地建設背景下產業學院建設路徑研究[J].科教文匯,2024(13).
[6]高靜,汪順國.技能型社會視域下高技能人才“全鏈全周期”培養體系研究:以技工院校智能制造專業為例[J]職業,2024(24).
[7]劉韜.基于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36).
[8]董志貴.知識視域下現代產業學院治理研究[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25(6).
基金項目:廣東財貿職業學院2024年度校級科研課題“數字商業場景下‘兩院耦合’供應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240104。
(作者單位:廣東財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