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人,職業院校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模式,不僅是人才培養的關鍵途徑,更是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緊密對接的核心紐帶。文化融合作為校企合作的深層內涵,對提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增強企業的人才儲備和競爭力具有深遠意義。在產業轉型升級加速、市場需求瞬息萬變的當下,職業院校與企業唯有實現文化層面的深度融合,才能打破教育與產業的壁壘,培育出兼具職業素養、創新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滿足市場對于高級技術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多元價值觀念沖擊與教育模式創新需求的雙重作用下,探索有效的校企文化融合路徑對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職業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校企文化融合可沖破學校理論教育與企業實踐需求的壁壘,將企業文化中強調實踐、創新和團隊協作的理念融人職業院校教育體系,讓學生在校園環境中提前接觸、適應職場文化,養成職業素養及崗位勝任能力,縮短從校園過渡到職場的適應周期。在產業發展層面,深度文化融合能夠推動職業院校精準對接產業需求,及時對專業設置及課程內容進行調整,為企業輸送契合行業走向的高素質人才,加強企業人才儲備及創新實力,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校企文化相融合可推動職業教育模式創新,搭建產教深度融合的育人新架構,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及影響力,實現職業院校、企業及社會的多主體共贏。
二、職業院校校企文化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目標定位分歧,融合方向模糊
職業院校以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核心目標,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與長遠職業發展,教育周期長、見效慢;企業則以追求經濟效益為導向,更關注短期人才需求和生產效益,期望快速獲得能夠直接創造價值的勞動力。這種目標差異使得雙方在文化融合過程中難以達成共識,學校的文化育人理念與企業的功利化需求難以協調,無法明確文化融合的重點與方向,導致融合工作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難以實現深度融合。
(二)互動機制缺失,融合流于形式
當前,職業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缺乏完善的互動機制,校企雙方在文化交流活動的組織上多以臨時性、隨機性的合作為主,未建立常態化、制度化的溝通渠道和合作機制。如雙方舉辦的交流活動往往局限于短期的講座、參觀,缺乏長期穩定的合作項目和持續深入的互動。這種缺乏長效機制的合作模式,使得校企雙方難以深人了解彼此的文化內涵,無法將文化融合工作真正融入人才培養和企業發展的全過程。
(三)文化理念差異,融合深度不足
職業院校與企業的文化理念存在較大差異。學校文化具有穩定性和傳承性,強調知識傳授、學術研究和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注重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而企業文化則更具動態性和競爭性,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追求創新、效率和效益,強調員工的執行力和團隊協作精神。這種文化理念的差異使得雙方在價值取向、行為規范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諸多矛盾與沖突。
(四)資源整合薄弱,融合動力匱乏
職業院校與企業在資源整合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學校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往往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缺乏對企業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規范的及時引入。企業的實踐資源也未能充分與學校教學相融合,實訓基地建設滯后,無法滿足學生實踐教學的需求。師資力量方面,學校教師缺乏企業實踐經驗,企業導師參與學校教學的機制不完善,難以形成優勢互補的師資隊伍。
三、職業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有效措施
(一)共定目標,明晰融合方向
職業院校與企業在文化融合過程中存在目標定位分歧,導致融合方向模糊,因此需通過共定目標來明確方向。
校企雙方可組建由學校管理層、專業教師、企業高管、企業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構成的聯合工作小組,通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方式,全面梳理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用人需求。基于調研結果,共同制訂包含短期、中期、長期的文化融合目標體系。短期目標聚焦于校企文化認知普及,在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東臺分院新生人學教育中增設企業文化課程,邀請企業代表舉辦職業素養講座;中期目標圍繞課程體系與企業文化的融合,根據企業崗位技能標準,共同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調整課程設置;長期目標則著眼于形成具有區域產業特色的校企文化融合品牌,如打造校企聯合育人示范基地。同時,建立目標動態調整機制,每學期召開聯席會議,根據產業發展趨勢與學校教學改革需求,對融合自標進行優化,并引入行業分析報告、技術發展白皮書等資料作為參考,確保雙方在文化融合進程中始終保持方向一致,實現互利共贏
(二)深入互動,保障融合長效
鑒于當前校企文化融合互動機制缺失、流于形式,需構建多層次、常態化的互動體系。企業安排工程師、技術骨干等每月固定時間進校授課,課程涵蓋專業理論、實訓操作及職業生涯規劃等內容。以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東臺分院為例,該校與邁盛新能源科技(江蘇)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企業工程師走進課堂,將行業前沿技術與實際生產案例融入教學,使學生及時了解企業技術標準與崗位要求。學校則組織學生每學期開展多次企業實地參觀學習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企業文化氛圍與生產流程。同時,企業提供專門的培訓室,用于開展校企聯合培訓項目,如針對學校教師的企業實踐培訓、面向學生的崗前技能強化培訓等。
為進一步提升互動層次,可以拓展合作形式,開展諸如“企業開放日”等活動,邀請學校師生參與企業新品發布會、技術研討會等重要活動;學校舉辦文化節、技能節活動期間,邀請企業作為協辦單位,設立由企業冠名的獎項,展示企業產品及技術。同時,搭建線上互動平臺,借助數字化手段創建校企文化交流社群及在線課程共享平臺,實現技術資料、行業資訊、教學案例等資源的實時共享與互動。線上平臺可設置各類板塊,諸如技術答疑專區、項目合作對接區、文化交流互動區等,安排專人進行維護與管理工作,確保信息實時更新與高效互動。
(三)互鑒理念,深化融合內涵
由于校企文化理念的差異導致融合深度不足,因此要借助互鑒理念推動文化內涵的深化。
開展校企文化互鑒活動,定期組織學校師生與企業員工共同參與文化研討會、主題沙龍、技能競賽等活動。文化研討會上,雙方聚焦職業精神、創新理念、團隊協作等主題進行研討,探討學校教育理念與企業管理文化的共同點與差異點,促進相互理解與認可。開展主題沙龍時,可以邀請企業高管分享企業文化建設經驗,學校教師分享教育教學理念創新成果,實現理念的碰撞與融合;舉辦技能競賽,以企業實際項目作為競賽內容,使學生在實踐中體會企業文化蘊含的創新與競爭精神,而企業員工也能從學生的創意中得到靈感。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東臺分院選派教師去企業掛職,參與企業項目研發、生產管理等工作,全面了解企業文化及技術需求;企業選派管理人員或技術骨干赴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及專業建設顧問,將企業文化理念與管理經驗融人學校的教學和管理中。掛職鍛煉階段,需要制定精細的培養方案及考核標準,教師掛職期間需完成技術研發報告、參與企業技術改造項目;企業兼職教師需承擔課程開發、指導學生實訓等任務。
(四)整合資源,激發融合活力
針對校企資源整合薄弱、融合動力不足的現狀,學校要通過系統性舉措實現資源的高效整合。課程資源整合方面,校企深度合作開發依托企業真實項目的校本課程,學校教師承擔理論框架搭建工作,企業技術人員提供項目案例及實踐指導,將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引人課程內容,并配套開發線上學習資源、虛擬仿真教學項目等。在開發期間,學校建立課程審核機制,邀請行業與教育專家對課程內容開展評審,保證課程的實用性與專業性。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東臺分院與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進行深人交流,兩校之間開展“ 3+3 ”合作辦學,加強項目合作,并簽署了4 3+3 ”合作辦學框架協議。
實訓資源整合則需要合作共建、資源共享的實訓基地,學校提供場地及基礎設備,企業投人先進生產設備和技術,按照企業生產車間標準開展實訓基地建設,同時引入企業管理制度與文化元素,使實訓環境與企業工作場景高度契合。實訓基地可劃分為不同功能的區域,諸如生產實訓區、產品研發區、質量檢驗區等,模擬企業完整的生產流程。
同時,學校搭建校企間的資源共享平臺,整合雙方的科研成果、技術專利、儀器設備、專家資源等,制定資源共享目錄和使用規范,實現資源的集中調配與高效利用。平臺可設置資源預約、成果轉化、合作洽談等功能模塊,推動校企在科研項目、技術創新等領域進行深度合作。依托全面、深層次的資源統籌整合,為校企文化融合提供穩固的物質支撐與動力源泉,調動雙方參與文化融合的主動性與創新性,助力職業院校校企文化融合邁向更高層次。
綜上所述,本文對職業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及融合路徑進行了系統性剖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共同制定目標、深入互動、理念互鑒、整合資源等有效措施。采取以上措施,能有效化解校企文化融合矛盾,促進雙方在人才培養、價值塑造等方面形成合力,提升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的契合度。這些創新性的融合措施對今后同類條件下職業院校開展校企文化融合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未來,相關人員應不斷推陳出新,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校企文化融合的新路徑,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化校企合作,同時注重文化融合效果的動態評估與持續優化,推動職業院校校企文化融合向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發展。
參考文獻:
[1]宋云峰,戴淵,孟媛,等.新質生產力背景下職業院校校企協同培育新質人才的路徑研究[J].齊齊哈爾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25(1).
[2]朱先月.汽車產業匠心文化在青年文化建設中的融合與實踐研究[J].汽車與駕駛維修(維修版),2024(12).
[3]王義國,王朦朦.交通工程檢測生產性實訓基地校企文化融合研究[J].汽車周刊,2024(12).
[4]于雯雯.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策略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4(20).
[5]王培帆.高職院校推進校企文化融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策略[J].質量與市場,2024(9).
[6]王新.職業院校“隨企出海”的問題與展望:以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雙高”建設為例[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3).
(作者單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東臺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