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家社協同育人正在經歷從“物理疊加”向“化學融合”的質變躍遷。在政策驅動與社會需求的雙重作用下,各地涌現出“社區教育合伙人”“家校成長聯盟”等創新形態,其核心在于通過制度創新激活教育生態的“涌現效應”。
一、社會支持理論與協同育人的理論耦合及機制整合
(一)理論框架的范式融合
社會支持理論從微觀社會網絡視角提出的支持性資源傳遞機制,與協同育人理論強調的宏觀教育生態系統構建,在范式層面形成了互補性融合。這種融合具體表現為:社會支持理論關注的“工具性一情感性一評價性”支持三維度,為協同育人提供了資源分類框架;協同育人理論提出的“學校—家庭一社區”互動模型,則為社會支持理論拓展了實踐場域。二者的理論共振為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育人支持系統提供了重要的學理基礎。
(二)目標體系的層級整合
從社會支持理論的視角來看,校家社協同育人的目標體系呈現出鮮明的實踐導向特征。因此,二者的整合形成了具有時序遞進性的雙層目標體系:近端目標聚焦于解決學生面臨的現實教育困境,通過建立即時性支持機制應對家校溝通、心理健康等具體問題;遠端目標著眼于培育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生態,通過文化認同和價值共建實現育人系統的自我更新。這種目標分層既確保了現實問題的解決效率,又為教育生態的持續優化提供了長效機制。
(三)功能實現的機制協同
二者的功能協同主要體現在三個相互關聯的層面:在主體維度方面,家庭、學校與社區基于各自優勢形成功能互補。學校提供專業教育支持,家庭強化非正式教育功能,社區拓展實踐場域,政府承擔資源統籌。在運行過程方面,系統構建了“需求識別一資源匹配一效能評估”的動態閉環機制,借助大數據分析和智能算法技術,實現教育資源與教育對象的智能匹配與優化。在制度保障方面,通過制度設計搭建對話平臺,破除組織壁壘,強化責任傳導,確保各主體間的有效協同。這種立體化的協同框架,使社會支持資源能夠有效轉化為教育協同效能。
(四)價值取向的理念統合
在價值層面,二者共同指向“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核心教育理念。在社會支持理論視域下,科爾曼提出的閉合性社會網絡模型揭示了家庭、學校與社區構成的三角支持結構如何通過規范內化與資源傳遞形成持續積累效應。與之形成理論共振的協同育人機制,則注重多元主體間的涌現效應。當家庭的情感支持、學校的認知訓練與社區的經驗學習形成共振耦合時,將催生“ 1+1+1gt;3 ”的教育增值效果。這種價值統整性將推動教育支持從零散干預轉向系統建構。
二、社會支持視角下校家社協同育人的現實困境
(一)角色模糊化
當前,校家社協同育人體系正面臨多維度的角色定位困境,其癥結在于各主體間的權責配比失衡與功能耦合失效。在家庭教育場域,價值培育的空心化趨向日益凸顯一職業教育家庭普遍存在對育人目標的窄化認知,將教育功能簡化為技能傳授工具,導致家庭本位的職業倫理涵養與生涯發展引導陷人系統性缺位。這種認知偏差與學校教育的專業化訴求形成張力,迫使教師群體(尤其是班主任)超邊界承擔家庭教養指導與心理干預等衍生職能,而家長在子女發展關鍵議題上呈現支持性失能。值得深思的是,社會支持系統存在的功能性缺位,即企業技術資源與學校教學資源間缺乏價值共識引導的共享機制,行業協會等第三方組織尚未構建起有效的資源轉化平臺,導致實踐教學與產業需求出現“雙向盲區”。這種復合型角色失調不僅造成教育資源的碎片化消耗,還在深層消解著協同育人系統的生態自洽性,亟待通過制度重構實現主體功能的精準歸位與協同增效。
(二)資源碎片化
當前,校家社協同育人體系在資源配置層面正遭遇技術架構異質性與制度壁壘的雙重制約,其突出表現為支持系統的結構性斷裂。例如,校方專業化教務系統、家庭社交媒體交互與社會政務平臺形成“數據三元孤島”,直接造成學生行為數據畫像斷裂、心理評估結果難以互認等核心問題,使得協同育人邊際效益遞減。深層機制分析表明,這種資源配置困境實質是價值邏輯沖突的具象化:學校教育的過程性評價、家庭需求的即時性反饋與社會服務的標準化供給,在缺乏元數據治理框架的背景下,必然走向系統熵增。
三、社會支持視角下校家社協同育人的實踐路徑
(一)制度設計:完善協同機制
校家社協同育人體系的建構本質是教育資源的價值重構,其核心在于以制度設計驅動多元主體功能耦合。臺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踐創新為此提供了典型范式:在頂層設計層面出臺《心理危機干預預案》《多主體協同育人工作方案》,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責任矩陣;在協同運行層面構建“學校主導一家庭盡責一社會補位”的權責契約體系,明確三方主體在心理育人中的剛性義務與聯動流程;在支持網絡層面打造覆蓋全生命周期的五維支撐平臺一—涵蓋心理知識科普、家校協同共育、醫校綠色轉介、校社聯動服務及政校應急處置,最終形成制度賦能、機制協同、網絡支撐的育人新生態。
更具突破性的是,臺州職業技術學院開展“六個一”協同工程的實體化運作:通過《致新生家長的信》《家校協同親子指導手冊》、“家校聯絡釘釘群”、親子心理課、“云家訪”及家校會商制度等六項措施,系統性構建起家校認知調適的緩沖帶,使 87.6% 的家長在參與后能更精準地把握學生心理發展規律。這種創新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還觸及制度深層的變革一通過跨縣域社工機構聯動構建的“家庭成長支持中心”,實質上是重構了社會支持資源的配置邏輯:將離散的社區服務轉化為結構化的教育資本,提高弱勢家庭群體的心理服務可及性。這些實踐突破表明,協同育人效能的提升關鍵在于構建“價值共識一組織重構一資源轉化”的三元動力機制,使各主體在保持功能獨立性的同時達成教育增值的協同效應。
(二)資源整合:激活多元主體
資源整合是激活校家社協同育人效能的關鍵路徑,需通過多元主體優勢互補構建立體化教育資源體系。以臺州職業技術學院與臺州市婦女兒童醫院共建的“醫校共建青春健康服務行動”項目為例,其創新實踐包含五大模塊:設立“青春小屋”健康問診站、派駐心理醫師開展校園咨詢服務、開設青春健康大講堂、建立危急重癥專科綠色通道、提供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含健康隨訪、復診提醒及健康教育處方)。這種跨界協同不僅打破傳統教育場域邊界,而且通過醫療資源與教育場景的深度融合,為學生打造了全鏈條心理健康支持系統。
在拓展教育資源維度上,學校可聯合本地高校、文化場館等機構開發特色課程體系。臺州職業技術學院構建的全周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頗具示范性,即貫穿“入學適應輔導一職業規劃指導一婚戀困惑疏導一誠信考試教育一求職心理調適”的人才培養全流程;設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與社會心理學、醫學心理學等專業選修課;創新地融入團體沙盤、繪畫心理分析等體驗式教學;要求各班每學期開展至少1次心理健康主題班會、2次專題活動,實現育心與育德的有機統一。這種“課程 + 活動 + 實踐”的三維聯動模式,有效地培育了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彰顯了資源整合的協同育人價值。
(三)文化融合:重構育人生態
校家社協同育人的核心在于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文化浸潤與場域聯動實現育人價值的升華。臺州職業技術學院構建“12345”協同育人體系,即聚焦學生培養1條主線,搭建校內校外2大平臺,構建心理維護3層體系,完善預防干預4級機制,創新協同共育5類載體。實踐中,臺州職業技術學院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鏈條:在課程層面,設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將勞動教育模塊嵌入綜合素質測評;在活動層面,開展心理健康月、文明寢室建設、“互聯網 + ”創新創業大賽等品牌項目;在實踐層面,每年組織近萬名學生參與“三下鄉”“返家鄉”等社會實踐,引導學生通過服務社會真實需求,將個人理想融人國家發展大局,有效提升社會責任感。
開放式教育生態的營造需突破傳統場域界限,實現環境育人功能的最大化。臺州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實施“場館 + 社區”融合育人模式:在校內建設專業育人空間,聯動社區圖書館、社會組織等社會資源,打造“體育強心健康鑄魂”健心運動、“歲月心語溫情相伴”社會服務等特色項目;通過心理劇大賽、“三米微笑問候行動”等沉浸式體驗活動,促進學生自我覺察與心理成長。這種校家社教育場景的深度耦合,既拓展了心理教育的實踐維度,又讓學生在真實社會情境中錘煉品格,形成“全員參與、全域滲透、全程貫通”的育人新格局。
(四)評價創新:動態反饋與激勵
在校家社協同育人體系中,傳統單一化、結果導向的評價模式已難以適應多元主體協作需求。基于此,動態化反饋與激勵機制創新應運而生,通過構建實時監測、多維評估與正向引導相融合的機制,有效激活家校社協同育人效能,形成“評價一反饋一優化”的螺旋式發展閉環。
臺州職業技術學院創新打造的心理健康服務云平臺頗具示范意義。該平臺通過“一人一檔”動態管理系統,整合學生在校表現、家庭互動、社區參與三大維度數據。值得關注的是,平臺數據顯示:2020一2022級新生心理健康建檔過程中,預警關注人數年增幅達 12.5% ,但同期在校生及家長對心理健康服務的滿意度卻提升 27.3% 。這一“雙增長”現象印證了動態評價機制既能提升問題識別精準度,又能通過及時干預增強育人實效,最終獲得參與者的價值認同。
參考文獻:
[1]林海燕,許曉玲.社會生態系統理論視域下校家社協同育人的實踐路徑研究[J].中國德育,2023(12)
[2]劉曉春.從自為到共育:高品質學校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探索[J].教育科學論壇,2022(26).
[3]殷飛,繆建東.建構高質量的家庭教育實踐體系:校家社協同育人的困境與突破[J].教育發展研究,2023(6).
[4]岳金鳳,王斯迪.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2014-2023年)[J].職業技術教育,2025(3).
[5]康麗穎.健全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政策內涵、現實困擾與工作路徑[J].人民教育,2023(24).
[6]馬瑞瑞,甘進.廣西高職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對學校適應的影響研究[J].公關世界,2025(10).
基金項目:臺州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度一般科研項目“社會支持視角下校家社協同育人的實踐路徑探索”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3YB33。
(作者單位:臺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