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甘薯種植歷史悠久,被譽為我國優秀甘薯原產地,全縣每年的甘薯產量不低于20萬噸。在甘薯栽培中,泗水縣形成了一套標準科學的栽培技術體系,從培育壯苗、大田管理、病蟲害防治以及收獲貯藏等環節實施標準化的栽培技術流程,為甘薯高產穩產打下了基礎。本文分析探討了泗水縣甘薯高產栽培技術,期望對推進泗水縣甘薯種植業經濟發展有所幫助。
一、培育壯苗
甘薯壯苗標準為葉色濃綠,葉片肥厚,展葉片數為6-8片,頂葉齊平,莖長為 20-25cm ,莖粗達到 5mm ,百株苗的重量不小于 500g 。培育壯苗的關鍵栽培技術如下:
1、土壤條件
甘薯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對土壤的要求不高,但是因甘薯屬于塊根作物,土壤條件直接影響著地下塊根的膨大生長,故此需盡量選擇沙質土壤和沙性土壤栽培甘薯,以達到高產目的。土壤基本要求如下:土壤疏松,土層深厚、養分充足、結構良好,地勢平坦,便于排水;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不小于 10g/kg ,速效磷含量不小于 15mg/kg ,堿解氮含量不小于 40mg/kg ,速效鉀含量不小于 100mg/kg ,全鹽含量不超過 1g/kg。
2、苗床準備(1)選地
建立大棚育苗基地,結合采用大棚、小拱棚、3層地膜進行育苗,育苗時的地下 5cm 深度土壤溫度不低于 15°C ,以確保培育出壯苗。選在背風向陽、方便管理的生茬地作為苗床地,或者選在3年內未種植過甘薯的地塊作為苗床地。
(2)床土準備
對育苗地旋耕過篩,施入充分腐熟的畜禽糞,每平方米床土施入 0.3m3 畜禽糞,將營養土鋪在床畦上,厚度為 10cm ,再鋪上蓋土。
(3)床土處理
每年更換床土,更換土層厚度為 20cm ,以預防地下害蟲和土傳病害。如果苗床面積較大,更換床土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則可以在6月份清理干凈床土內的廢舊薯種,再對床土進行殺菌殺蟲處理。選用低毒無害的殺菌殺蟲劑混入土壤中,將其撒入育苗畦面,使用農機將其翻入苗床土層內。之后,對床土澆水,覆上黑地膜,徹底滅菌殺蟲25d左右。
3、優選品種
優選適合泗水縣地理條件的高產甘薯品種,要求甘薯品種具有良好的抗病性、適應性,能夠在干旱瘠薄的土壤環境中生長發育。
4、種薯選擇
選擇薯型端正的薯塊,篩除有損傷、發生病蟲害的薯塊,薯塊重量不小于 150g 且不超過 400g 。在種薯處理中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法:對種薯浸泡滅菌,滅菌劑選用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者 70% 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300倍液,前者浸泡 3-5min ,后者需浸泡 10min ,能夠達到良好的滅菌效果;在苗床排入薯種后,將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者 70% 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300倍液均勻噴灑到薯種上,確保藥液濕透薯種。
5、苗床排種
(1)排種時間
不同甘薯品種的萌芽特性有所不同,需要根據甘薯品種確定苗床排種時間,一般在3月5日-15日排種。如果在春季遇到連續低溫天氣,則可以適當延后排種時間。
(2)排種方式
根據甘薯品種特性確定排種密度和排種方式,一般采用以下兩種方式:對萌芽率較高的甘薯品種采用平排法,薯塊間隙為1-2cm ,排種密度控制在 12-20kg/m2 ;對萌芽率較差的甘薯品種也同樣采用平排法,只是無需留出種薯間隙,排種密度控制在15-20kg/m2 (204號
6、苗床管理
在出苗前對大小拱棚完全密閉,在拱棚上方覆蓋棉被,早上揭開棉被獲取充足光照,提高白天棚內溫度。在下午4點左右重新蓋上棉被,使棚內溫度保持在 30qC 左右;在育苗前期加強保溫,大小棚覆蓋棚膜7d后,檢查棚內溫度情況,當溫度超過38℃時,選在中午氣溫較高的時間段放風催芽,放風時長為30min ;在育苗中期采用催煉結合的方式,促進苗平穩生長;在育苗后期定時通風,降低棚內溫度;在育苗期加強水分管理,采用干濕交替的方式澆水,當苗長到 25-28cm 時,煉苗5d以上可以剪苗。剪苗可以預防薯苗將薯塊病蟲害帶入大田,控制好剪苗高度,一般在離地面 5cm 處剪苗。
二、大田栽培管理
1、栽前準備
(1)深耕
在栽植前深耕1次,一般在年前12月下旬深耕,耕深為25cm 左右,以減少害蟲越冬數量。及時清理前茬作物,如果前茬種植蔥蒜類,則要清理十凈殘秧。如果前茬種植小麥,則要使用滅茬機粉碎秸稈、根茬,深耕 30cm 左右,確保將秸稈翻入到下層,之后再進行旋耕。
(2)施肥
深耕后施入土雜肥,每畝施入 3000-4000kg 。或者,也可以施入有機肥,每畝施入 60-80kg 。根據土壤肥力情況,適當補充磷鉀元素,每畝施入磷酸二銨 20-40kg ,施入硫酸鉀 20-30kg 在起壟之前將肥料撒施到土壤上,采用隨撒隨起壟的方式,及時將肥料混入土壤內,避免因肥料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降低肥效。
(3)起壟
在地勢平坦的大田起壟高度宜為 25-30cm ,壟距控制在80-90cm? ,如果在山嶺地起壟,則壟距控制在 70-80cm ,起壟走向盡量為南北走向。有條件的農戶可以應用機械起壟覆地膜技術提高作業效率,采用1壟1行種植模式,壟高 25cm ,壟距80cm ,鋪設滴灌設施,推進甘薯栽培現代化發展。
2、栽植
(1)栽植時間
根據甘薯品種確定栽植時間,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① 淀粉加工類品種,采用早栽方式,通常在4月15日前后栽植; ② 鮮食類品種,采用晚栽方式,通常在5月中旬到6月初栽植。
(2)栽植密度
淀粉加工類品種采用稀植方式,每畝地栽植2700-3000棵;鮮食類品種適當增加栽植密度,每畝地栽植3500-4000棵。
(3)栽植方法
鮮食類品種采用L型栽植法,在栽插時留下頂部3片展開葉,將苗莖下半部帶其余葉片都埋入土下,采用水平臥栽方式栽植,深入深度為 5cm? ,之后,封平入土部分,保證地面部分直立,提高壯苗成活率;淀粉加工類品種采用直插或斜插栽植方式,以保證結出大薯。
(4)覆膜
為提高甘薯產量,應采用覆膜栽培方式。根據研究表明,覆膜栽培甘薯比不覆膜栽培甘薯的產量高出 30% 以上。覆膜不僅能夠實現高產目標,提高甘薯質量,而且還能夠免去中耕除草環節,降低一部分人工費用。在覆膜之前向大田噴施除草劑,選擇異丙甲草胺除草劑,每畝用量為 100-125g ,將除草劑兌水60-75kg ,均勻噴在壟面上,之后覆蓋地膜,能夠起到抑制雜草生長的作用。
3、田間管理
(1)查苗補栽
在栽植5d左右查苗補苗,盡量在傍晚時更替壯苗,去除田間的死苗、弱苗,補充缺苗部位。
(2)中耕除草
對沒有覆蓋地膜的大田進行中耕除草,盡量在莖葉封壟之前中耕除草2遍。在大田管理中,對壟溝露地部位噴化學除草劑,選用 72% 異丙甲草胺乳油,每畝用量為 150mL 兌水 45kg ;如果大田內生長出禾本科雜草,則需要在雜草2-3葉期噴施10.8% 高效氟吡甲禾靈乳油,每畝用量為 60mL 兌水 45kg ;如果在壟溝上生長出闊葉雜草,則可以噴施 20% 敵草快二氯鹽稀釋液進行除草,盡量在無風的傍晚噴施。
(3)控制莖葉旺長
① 摘芯尖。春薯栽后25-30d、夏薯栽后15-20d進行摘芯尖,起到控旺作用 ② 提蔓。查看大田長勢,對長勢過旺的地塊進行提蔓,使用木棍抬起蔓,斷掉不定根,改善田間通風采光條件,降低田間濕度,抑制薯蔓徒長。 ③ 化控。春薯栽后50d左右、夏薯栽后35d左右檢查莖葉是否有旺長情況,如果有旺長跡象,則采用化學藥劑控旺。選用 15% 多效唑粉劑 200g 或 5% 烯效唑可濕性粉劑 150g 兌水 30kg ,在晴朗無風的日子噴藥,盡量在16點之后噴藥,將藥液均勻噴施到葉片上,根據主蔓和莖葉的旺長情況確定噴灑次數,最多不超過3次。
(4)追肥
① 催薯肥。在栽植50d后追施催薯肥,每畝施入硫酸鉀10kg ,將肥料施入在距離主棵 18cm 處,施入后打孔,孔深 20cm 用腳踩實孔口。 ② 裂縫肥。在甘薯膨大薯壟出現裂縫時追肥,用500g 磷酸二氫鉀兌水 300kg ,每棵灌入 0.8kg 左右,每畝追肥量控制在 250-300kg(F) 葉面肥。在栽植春薯90d、夏薯70d時噴施葉面肥,肥料選用 5% 草木灰或 0.3% 磷酸二氫鉀。檢查大田內的葉色情況,對葉色發黃的地塊噴施加入了適量尿素的葉面肥,尿素用量為每畝 45-60kg 葉面肥在傍晚噴施,間隔7d后再噴施1次,有助于增產。
(5)滴灌
在甘薯大田管理中推廣滴灌技術進行水肥一體化管理。在栽植后滴灌1次,使水分能夠滲透到壟底 25cm 左右;早熟品種可以在栽植后60d滴灌1-2次,隨水施入腐殖酸液肥和硫酸鉀型水溶肥;晚熟品種可以在栽植后90d滴灌2-3次,隨水施入腐殖酸液肥和硫酸鉀型水溶肥。滴灌停止時間為甘薯收獲前 15d。
三、病蟲害防治
甘薯栽培期間的病蟲害防治要以農業防治為基礎,提倡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術應用,并且加強化學防治管理,要求使用安全的農藥,減少農藥對環境的破壞。化學防治中不得使用高毒、高殘留和容易產生藥害的農藥,如砷酸鈣、三苯基氯化錫、氯化乙基汞、氟鋁酸鈉、五氯酚鈉、二溴氯丙烷、克百威、滅多威、殺蟲瞇、除草醚、五氯硝基苯等農藥。
1、甘薯黑斑病防治
黑斑病屬于真菌性病害,經常發生在多雨、高溫、高濕環境下,容易造成薯塊黑斑,引發薯塊腐爛,進而降低薯塊品質。黑斑病的防治措施如下:改良土壤,采用輪作方式降低病害發生率,輪作周期為3年,在收獲后清理田內的病殘體;對土壤消毒,使用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5% 石灰乳或 75% 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消毒;在大田管理中,如果發現病株,則必須及時拔除,并對拔除位置消毒;在發生黑斑病時,噴施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25% 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進行防治;有滴灌設施的大田,可以在發生黑斑病時結合滴灌使用 40% 克菌丹400g 或 10% 精甲·咯菌腈懸浮劑進行防治。
2、甘薯軟腐病防治
軟腐病是甘薯常見病害,對甘薯葉片、莖、薯塊都會造成危害。當葉片感染病菌后,葉背出現淡綠色斑點,病斑逐步擴大,導致葉片萎蔫枯死。當甘薯莖部、薯塊感染病菌后,出現淡黃色病斑,如果未能及時防治,則會使薯塊腐爛,造成全株死亡。軟腐病的防治措施如下:優選抗病品種,夏薯留種田時需選擇3年以上沒有發生過甘薯病害的地塊;在薯苗栽植后,需澆水1次,如果遇到干旱天氣,則要及時灌溉;在發病時噴施 40% 克瘟散懸浮劑500倍液 .50% 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 40% 菌核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進行防治,每間隔7d噴藥1次,連續噴藥2次。
3、甘薯莖線蟲病防治
莖線蟲病主要危害甘薯的薯塊和藤蔓,如果發生較為嚴重的莖線蟲病,則會導致甘薯減產 15%-60% ,可給農戶帶來重大經濟損失。甘薯莖線蟲病的防治措施如下:及時清理大田,徹底收撿病殘體,將其帶離大田集中燒毀;建立無病留種地,精選床土,培育出無病壯苗;實施輪作制,盡量與花生、玉米、小麥等作物輪作;將幼苗基部 10cm 浸入到用 40% 甲基異柳磷乳劑100-150倍液或 50% 辛硫磷乳劑中 10min ,之后再栽植;對發生過莖線蟲病的大田,使用 5% 神農丹顆粒劑或 5% 莖線靈顆粒劑1-2kg 拌入到 30kg 細干土中制備出毒土,將其撒施到穴內;用0.5% 阿維菌素顆粒、 .10% 福氣多顆粒劑拌人細土中,制備成毒王后穴施防治;用 30% 三唑磷微膠囊懸浮劑兌水稀釋后混人黏土泥槳中,將苗根基部浸蘸到藥泥漿中,浸蘸深度為 10cm 左右。
4、甘薯地上害蟲防治
甘薯地上害蟲包括天蛾、潛葉蛾、蚜蟲、飛虱等,具體的蟲害防治措施如下:使用殺蟲燈、色板誘殺蚜蟲、飛虱、天蛾等害蟲,也可以使用防蟲網控制害蟲數量;在田間投放寄生蜂,用于防治鱗翅目害蟲。保護田間瓢蟲,利用瓢蟲控制蚜蟲的數量;當發生蟲害時,選用高效氟氯氰菊酯、吡蟲啉、溴氰菊酯、甲維蟲酰肼等藥劑進行防治;在甘薯苗栽植前,使用吡蟲啉兌水后拌入適量土中,制備成泥漿,讓苗蘸取泥漿后再栽植。
5、甘薯地下害蟲防治
甘薯地下害蟲包括螬、金針蟲等,這些害蟲會破壞甘薯的根基部,影響苗根正常發育。地下害蟲防治措施如下:冬季深翻土壤,滅殺潛藏在土壤內的蟲卵;在起壟之前對土壤處理,每畝撒入辛硫磷 2kg 或苯線磷顆粒劑 3kg ;在栽植時,每穴施入 2kg 辛硫磷顆粒劑。
四、收獲與貯藏
1、適時收獲
根據甘薯品種生育期和市場價格靈活確定最佳的收獲時間,鮮食類甘薯在栽植后120d且薯塊重量不低于 200g 時收獲,通常在10月中旬之前完成收獲。在收獲時做到輕刨、輕裝、輕運、輕卸,同時做好防雨措施,盡量在當天收獲、當天運輸、當天入窖。收獲之后精選分級,分類儲存甘薯,不得儲存受凍、帶病、斷傷、雨淋、水浸、蟲蛀、開裂、帶黏土的甘薯。
2、貯藏
在貯藏前清掃貯藏窖或恒溫庫,在庫內點燃硫黃熏蒸,或者噴施百菌清、多菌靈等滅菌劑進行消毒。有條件的恒溫庫啟動熱風機、電加熱等設備,將庫內溫度提升至 35-38°C ,保持溫度4d,促進甘薯傷口愈合。之后,再將溫度降至 12% 左右,使用鼓風機促使空氣流動。甘薯最佳貯藏溫度為 10-13% ,貯藏濕度為 80% -90% ,貯藏期間需要定期通風換氣,避免甘薯因缺氧出現腐爛。
綜上所述,泗水縣要積極推進甘薯種植業機械化、現代化發展,引入先進的農業機械、灌溉設施和栽培新技術,使甘薯栽培滿足節肥、節藥、節水、省工的要求,穩步提高甘薯產量。在甘薯栽培中,農戶要嚴把脫毒種薯、增施有機肥、深耕、機械起壟、水肥一體化、化控除草以及收獲貯藏等環節,從而為實現節本增產栽培管理目標打下基礎。
(作者單位:273213中冊鎮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