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東省產業結構正處于優化升級關鍵期,技術路徑依賴阻礙產業創新與協同發展。聚焦廣東省重點產業鏈企業,解決其“技術路徑依賴”問題,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發現,傳統行業的技術路徑鎖定、新興技術領域的快速迭代、跨領域合作的壁壘以及人才結構的固化造成廣東省技術路徑依賴現象顯著。歷史積累的慣性、高額沉沒成本、學習效應導致的路徑鎖定以及市場鎖定,是造成技術路徑依賴的主要原因。技術路徑依賴危害極大,它不僅會削弱企業創新能力,增加經營風險,還會導致產業鏈創新受阻、結構失衡和封閉排他。為此,企業應構建技術情報體系,掌握技術趨勢;實施多元化技術布局,分散風險并抓住機遇;強化內部研發,保障技術自主;推動合作創新,降低風險;培育變革文化,提升組織適應性。政府則要構建研發資金支撐體系,完善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機制,科學規劃產業,營造創新環境,維護市場秩序。通過企業與政府協同發力,助力廣東省重點產業鏈企業擺脫技術路徑依賴,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廣東省;重點產業鏈企業;技術路徑依賴
一、 引言
路徑依賴,作為技術創新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其理論根基源自經濟學。路徑依賴具體指的是,在企業的技術演進過程中,由于沉沒成本、學習效應、網絡外部性以及適應性預期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企業往往會對某一特定的技術路徑產生強烈依賴。這種依賴使企業即使面對更為優越的技術替代方案,也難以輕易轉變其既定的技術路徑[1]。路徑依賴現象不僅嚴重限制了企業的技術探索空間,還可能對整個產業的技術進步與轉型升級構成阻礙,導致產業創新活力的衰退和市場競爭力的減弱。重點產業鏈企業是指在特定產業鏈中占據關鍵地位、對產業鏈的穩定運行、創新發展、資源整合和價值創造具有重要影響的企業。它們通常是產業鏈的核心環節,對上下游企業具有較強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是推動整個產業鏈升級和競爭力提升的關鍵力量。因此,其技術依賴的形成將對產業鏈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廣東省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在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均展現了卓越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廣東省憑借完善的產業鏈和強大的創新能力,已成為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基地。根據廣東省統計局數據,2023年廣東規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4.71萬億元,占全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的31.2%1。然而,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和技術環境快速變化的背景下,廣東省重點產業鏈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技術路徑依賴現象亟需關注。
由于技術路徑依賴的存在,企業在面對新技術變革時可能會反應遲鈍,無法及時調整技術策略以適應市場變化。這種依賴不僅可能導致企業技術創新停滯不前,還可能影響整個產業鏈的升級和轉型,進而對廣東省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近年來廣東省雖然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投入,2022年全省研發經費支出達42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26%1。
因此,本文旨在從技術路徑依賴的定義出發,結合廣東省重點產業鏈企業的實際情況和數據,深入探討這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如何有效破解技術路徑依賴的策略與思考,以期為廣東省重點產業鏈企業提供針對性的策略建議,幫助它們在新時代背景下把握技術變革的機遇,實現技術創新的持續突破和產業升級的穩步推進。
二、 廣東省技術路徑依賴的挑戰與成因
1. 廣東省技術路徑依賴的現狀與挑戰
技術依賴與探索性創新投入不足。在化工、紡織等傳統行業領域,廣東省部分企業由于長期過度依賴特定的技術路徑,在發展過程中陷入了轉型升級的艱難處境。2024年,廣東省研究與試驗發展(Ramp;D)經費支出約5100億元,同比增長6.2%2。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amp;D)經費投入增速達8.3%3,相比之下,廣東省該經費支出增速仍有待提升。此外,廣東省工業技改投資中,工業設備更新投資增速高達17.9%4,顯著快于研究與試驗發展(Ramp;D)經費支出增速。這一現象表明,設備更新類項目在工業技改投資中所占比例較大,相比之下,涉及顛覆性技術突破以及跨領域技術融合的探索性投入則明顯不足。
設備升級更新成本黏性。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興技術領域,技術迭代速度迅猛,廣東企業面臨著嚴峻挑戰。盡管廣東在新興技術領域的創新活動表現活躍,但部分企業由于受到既有技術資產積累、研發資源慣性分配等因素的制約,在技術路線轉型過程中,不得不面臨“沉沒成本”與“機會成本”的艱難權衡。具體到紡織行業,企業經營者受數字化設備購置成本高、資金回收周期長、自身技術能力有限以及后期運維費用高昂等多重因素影響,普遍傾向將數字化資金優先投入到銷售環節。相比之下,生產環節的數字化升級改造由于需要大規模投入,目前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2]。
跨領域合作的壁壘。技術路徑依賴形成的慣性思維與資源固化,客觀上增加了企業跨領域合作的隱性壁壘。盡管廣東省出臺了多項政策支持企業間的合作與創新,但政策效能的釋放仍面臨多重挑戰。2021年,省政府印發《廣東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2021—2025年)》,旨在推動產業集群實現數字化轉型。在這一政策推動下,部分企業通過跨領域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從整體來看,這類成功合作的企業占比仍然較低。例如,美云智數采用“鏈式改造”模式,助力汽車汽配、電子半導體等多個行業推進數字化轉型,但此類成功案例在跨領域合作中仍屬少數。這主要是因為不同領域之間的技術語言和文化差異、利益分配的不一致以及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和平臺。以廣東省某智能制造企業為例,該企業嘗試與生物科技領域的企業開展跨領域合作時由于雙方在技術認知、行業文化等方面存在較大鴻溝,合作項目在原型開發階段就遭遇瓶頸,陷入停滯狀態。
人才結構的固化。技術路徑依賴還深刻影響企業的人才戰略布局。當企業長期依賴某一技術路徑時,其人才招聘、培養和晉升也往往圍繞該技術路徑展開,導致新興技術領域的人才儲備呈現結構性失衡。在人工智能領域,盡管廣東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龐大,但復合型人才存在結構性短缺。《全球最具影響力人工智能學者》顯示,廣東上榜全球“AI2000”頂尖學者榜單的人數僅17人,占比6.1%,遠低于北京和上海5。這一差距折射了人才結構固化的深層矛盾,不僅限制了企業在其他技術領域的發展潛力,還可能使企業面臨人才流失和招聘困難的問題。以廣東省電子信息行業為例,某企業長期依賴特定軟件開發語言和技術平臺。然而,隨著新的開發語言和技術平臺的興起,該企業發現其現有人才結構難以適應新的技術需求,不得不投入大量資源和時間進行人才轉型和升級。
2. 技術路徑依賴成因分析
歷史因素:長期積累與慣性束縛。廣東省在電子信息、家電制造、紡織服裝等多個領域擁有深厚的產業基礎和歷史積累。這些領域內的重點企業在長期的技術積累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特定的技術路徑和知識體系,為企業后續的技術創新提供了寶貴的技術儲備和經驗積累。然而,這些歷史積累也可能成為束縛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枷鎖。在特定技術領域占據競爭優勢的企業,為鞏固自身地位,往往會進一步強化在該技術路徑上的投入,加深技術路徑依賴。這種路徑依賴使企業在面臨新的技術變革和市場趨勢時,往往難以迅速作出適應性調整。柔宇電子曾是深圳的明星科技企業,長期專注于柔性顯示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然而,由于過度依賴單一技術路徑,忽視了市場需求和產品實用性,最終走向破產。
沉沒成本:巨額投入與風險規避。企業在技術路徑上的歷史投入(如研發資金、專用設備、工藝流程)形成的沉沒成本,構成技術變革期決策的關鍵約束條件。這些成本一旦投入便難以回收,成為企業作出決策時的重要考量因素。廣東省企業在技術研發和生產線建設上投入了大量資金,形成了龐大的資產規模和生產線。當新的技術路徑出現時,企業面臨巨大的轉型風險和不確定性。如果新技術路徑的潛在收益不足以彌補已有的沉沒成本,或者轉型過程中的風險過高,企業往往會選擇維持現狀,繼續沿著舊有的技術路徑發展,以避免損失和風險。以TCL集團為例,該公司在電視機制造領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積累。隨著智能電視和互聯網電視技術的興起,TCL面臨著從傳統電視機向智能電視技術路徑轉型的壓力。在此背景下,TCL選擇“路徑延續性創新”策略。這本質上是企業在沉沒成本約束下,通過技術模塊化升級降低轉型風險,同時保留向新路徑過渡的可能性。
學習效應:經驗積累與路徑鎖定。企業在特定技術路徑上開展長期實踐與學習活動會積累豐富的經驗與知識。這種學習效應提高了企業在該技術路徑上的效率和競爭力,使其在該領域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然而,學習效應也可能使企業產生路徑依賴,對現有技術路徑的過度依賴限制了企業的創新空間和發展潛力。以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在空調制造領域擁有全球領先的技術。在空調制造技術上的長期實踐和學習使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形成了獨特的技術路徑和競爭優勢。然而,這種路徑依賴使格力在面對新的技術變革時顯得保守和遲緩。例如,在智能家居和物聯網技術興起的背景下,格力雖然意識到這些新技術的重要性,但其體系的核心能力(如高效能變頻技術、精密制造工藝)與智能家居所需的“跨設備互聯”“數據驅動服務”存在技術范式差異。這種差異使格力的轉型速度滯后于市場需求和行業競爭態勢。
市場鎖定:競爭弱化與轉型困難。當市場競爭壓力相對較低時,部分企業容易滿足于現有技術路徑帶來的穩定收益,缺乏主動尋求技術變革的動力,加劇了技術路徑依賴。廣東省內許多企業的產品和技術已經在市場上占據了重要的競爭地位,擁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和品牌影響力,然而,這種市場地位也可能成為企業轉型的障礙。囿于客戶慣性、行業標準、網絡效應等因素,這些企業可能難以輕易改變現有技術路徑。客戶對企業產品的依賴和信任使企業在新技術路徑上的推廣面臨挑戰,而行業標準和網絡效應進一步加劇了市場鎖定的程度。這使企業在面對市場變化時處于被動地位,難以靈活調整技術路徑以適應新的市場需求和競爭態勢。以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在國內空調制造領域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擁有穩定的客戶群體。然而,這種市場地位也可能導致企業對空調技術路徑的過度依賴。當面對智能家具的發展趨勢時,難以及時構建全屋智能家居的競爭優勢,從而錯失部分市場機遇。
三、 技術路徑依賴的形成與危害
1. 技術路徑依賴對企業創新動力與能力的削弱
創新動力的削弱。企業過度依賴特定技術路線時,易對其產生過度信任與依賴心理,忽視對新技術、新路徑的探索。這種心理慣性降低了企業對新技術、新市場的敏感度和好奇心,致使創新動力不足,難以適應多變的市場需求與技術發展趨勢。同時,企業可能因沉溺于過往成功經驗與技術成果,忽略新技術帶來的顛覆性創新機會,錯失發展契機[3]。廣東志高空調便是典型例子,憑借傳統定頻空調技術在國內市場立足后,管理層因沉迷于定頻空調的輝煌業績,未及時察覺行業變革,對變頻技術研發投入不足。當美的、格力等競爭對手大力推廣變頻空調時,志高反應遲緩,市場份額持續下滑,失去了在空調市場的競爭優勢。
創新能力的限制。創新能力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涵蓋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市場開拓等多個方面。然而,技術路徑依賴常使企業在技術研發上固步自封,難以突破現有技術框架和思維定式,限制了創新能力的提升。金立曾是廣東手機行業的明星企業,功能機時代憑借豐富產品線和精準營銷策略取得成功。但在智能手機時代,金立過度依賴功能機時代積累的技術和經驗,在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優化、芯片性能提升等關鍵領域投入不足,未能及時融入安卓生態。這導致金立手機在用戶體驗、應用生態豐富度等方面落后于競爭對手,市場份額被華為、OPPO、vivo等品牌迅速搶占。
長期發展的危害。技術路徑依賴嚴重危害企業長期發展,限制了企業的技術選擇與發展方向,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難以保持領先地位和持續盈利能力。企業可能因過度依賴某一技術路徑,無法適應新的技術變革和市場環境,陷入“技術僵化”,走向衰敗甚至破產。康佳作為廣東老牌家電企業,在CRT彩電技術領域技術積累深厚。但液晶、OLED等平板顯示技術逐步興起,康佳仍過度依賴CRT技術,在平板顯示技術研發和產業布局上行動遲緩,市場份額被三星、海信等競爭對手蠶食,營收和利潤大幅下滑,企業發展陷入困境。
2. 技術路徑依賴增加企業的經營風險
技術迭代的風險。在科技領域,技術的更新換代速度極快。如果企業忽視了對新技術的跟蹤和研發,那么當已掌握技術被市場淘汰或替代時,企業可能面臨巨大的經營困境[4]。這種技術過時的風險不僅可能導致企業失去市場份額和競爭優勢,還可能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造成根本性的沖擊。步步高電子曾在傳統電子詞典市場占據主導地位,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電子詞典功能逐漸被手機應用替代。但步步高仍過度依賴電子詞典技術和市場,未及時向智能手機或其他新興數碼產品領域轉型,市場份額急劇萎縮,經營陷入困境。
供應鏈風險。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業的供應鏈往往涉及多個環節和眾多合作伙伴。如果企業的核心技術或產品依賴某一特定的技術路徑,那么當該技術路徑的供應鏈出現問題時,如原材料短缺、供應商破產等,企業的正常運營將受到嚴重影響。這種供應鏈風險可能導致企業生產中斷、成本上升,甚至引發連鎖反應,對企業的整個業務體系造成沖擊。以2011年發生的日本大地震為例,當時一些為蘋果公司提供零部件的日本供應商受到嚴重影響,零部件供應被迫中斷。受此供應鏈問題波及,蘋果公司在短期內面臨生產受阻、產能下滑等困境。
法律和合規風險。在知識產權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如果企業的技術路徑依賴他人的專利或技術許可,那么當這些專利或技術許可出現糾紛或爭議時,企業可能面臨法律訴訟和巨額賠償等風險。此外,各國對技術安全和隱私保護監管日益加強,如果企業的技術路徑不符合相關法規和標準,還可能面臨合規風險和行政處罰。OPPO作為廣東知名智能手機制造商,部分技術嚴重依賴外部專利許可,曾因專利許可糾紛被相關企業起訴。
3. 技術路徑依賴引發產業鏈的整體僵化
產業鏈創新受阻。在產業鏈中,各個環節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當某一環節過度依賴某一技術路徑時,這種依賴可能會限制該環節的技術選擇和創新方向,進而影響整個產業鏈的創新活力。例如,廣東家具產業鏈中,上游木材加工企業長期依賴傳統木材加工技術。消費者對環保、個性化家具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部分木材加工企業過度依賴傳統技術,無法為下游家具制造企業提供符合新需求的原材料,限制了下游企業的產品創新,減緩了家具產業鏈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
產業鏈結構性風險加劇。產業鏈是復雜的生態系統,各環節的平衡和協調至關重要。然而,技術路徑依賴可能打破這種平衡,使某些環節過度發展,而其他環節則相對滯后。這種結構性失衡不僅降低了產業鏈的整體效率,還可能使其在面對外部沖擊時變得更加脆弱[5]。例如,如果某一關鍵技術路徑的供應商出現問題,那么整個產業鏈都可能面臨供應中斷的風險。這種風險在全球化背景下尤為突出,任何一個環節的波動都可能通過產業鏈被迅速放大,對全球經濟造成沖擊。
產業鏈的封閉和排他性。當產業鏈中的企業過度依賴特定技術路徑時,可能形成利益共同體,排斥其他技術路徑的進入和發展。這種封閉和排他性限制了產業鏈的技術多樣性和創新活力,阻礙了其與外部環境的交流與合作[6]。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產業鏈會逐漸失去對新技術和新市場的敏感性,陷入自我強化的僵化狀態,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趨勢。例如,廣東傳統陶瓷產業鏈中,企業長期依賴傳統陶瓷燒制技術,形成穩定的利益格局。當前,新型環保陶瓷材料和燒制技術紛紛涌現,而部分企業為維護自身利益,抵制新技術的應用,限制了產業鏈的技術多樣性和創新活力。
四、 避免技術路徑依賴的企業策略探討
1. 構建全方位技術情報體系,精準洞察技術趨勢
廣東企業應充分發揮地緣優勢,積極與本地市場研究機構、高校、科研院所及行業協會展開深度合作,構建契合廣東產業特色的技術監測與評估體系。該體系須對主流技術的演進方向、潛在替代技術的成熟程度、競爭對手的技術布局以及新興技術的發展態勢進行全面且持續的跟蹤與分析。技術監測作為洞察外部技術動態的重要手段,通過對技術發展趨勢的持續追蹤,幫助企業及時掌握市場上主流技術與新興技術的發展情況、了解競爭對手的技術策略,從而為企業技術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例如,深圳眾多電子信息企業通過技術監測,精準把握芯片制造工藝的升級趨勢與5G通信技術的應用走向,提前布局,在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技術評估則聚焦企業內部技術,從技術性能、成熟度、成本效益及潛在風險等維度,對已采用或計劃采用的技術進行全面評估,為企業技術選型、投資決策與戰略規劃提供支撐,助力企業規避盲目投資,優化技術配置。將技術監測與評估有機融合,構建一套完整的技術情報體系。借助這一體系,企業既能獲取外部技術信息,又能明晰內部技術狀況,從而更準確地判斷技術與市場的發展趨勢,制定貼合自身實際的技術戰略,及時識別并化解技術路徑依賴問題。
2. 實施多元化技術布局,分散風險與把握機遇
廣東企業的市場機遇豐富,同時也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與快速的技術變革。為規避因過度依賴單一技術路徑而帶來的風險,企業應在鞏固主導技術優勢的基礎上,積極拓展多元技術領域,布局相關技術與替代技術[7]。多元化技術布局有助于分散技術風險。以廣東家電企業為例,部分企業在深耕傳統家電制造技術的同時,積極涉足智能家居技術領域。當傳統家電市場增長放緩時,智能家居業務成為企業新的增長點,企業降低了對單一技術路徑的依賴,提升了抗風險能力。此外,多元化技術布局能夠幫助企業捕捉新興技術帶來的市場機遇,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不同技術領域的交叉融合還能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為企業開拓新的業務與市場空間,推動企業多元化發展。
3. 強化內部研發能力:確保技術自主性與創新能力
強化內部研發能力是廣東企業擺脫技術路徑依賴的關鍵舉措。通過提升技術自主性、加快技術迭代速度、增強創新能力,企業能夠持續鞏固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與市場地位。以華為為代表的廣東企業,憑借持續高強度的研發投入,在5G通信、芯片設計等領域掌握了核心技術與關鍵知識產權,降低了對外部技術供應的依賴,提升了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話語權。強大的內部研發能力,使企業能夠迅速響應市場與技術變化,加速技術迭代與產品升級,引領行業發展。同時,企業通過不斷創新挖掘新的技術與市場潛力,推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與服務,為企業長遠發展注入動力。
4. 推動開放合作與協同創新,共享資源降低風險
在嚴守核心競爭力的前提下,廣東企業應積極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科研機構及競爭對手開展合作,通過開放合作與協同創新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推動技術創新。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廣東的整車制造企業與電池生產企業、科研機構緊密合作,共同攻克電池續航、智能駕駛等關鍵技術難題。合作過程中,各方共享物質資源與技術成果,促進知識與經驗交流,打破思維定式,激發創新靈感。此外,合作各方共同分擔技術創新的風險與成本,縮短創新周期,降低創新風險。
5. 培育變革文化與靈活機制,提升組織適應能力
為有效應對技術路徑依賴,廣東企業須在內部營造敢于創新、包容失敗的變革文化,建立敏捷高效的組織結構與決策機制。企業通過打造開放、包容的工作環境開展培訓、激勵等活動,激發員工的創新意識與變革能力,使變革文化融入企業的各個層面。同時,構建扁平化、網絡化的組織結構,優化技術管理與創新流程,使企業能夠迅速調整技術戰略、資源配置與業務流程。變革文化與靈活機制相互促進,變革文化為靈活機制的運行提供精神動力,靈活機制為員工創新提供實踐平臺,兩者協同作用,助力企業在技術變革的浪潮中穩健前行。
五、 政府保障措施
1. 構建靶向多元的研發資金支撐體系
廣東省擁有眾多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在技術研發過程中往往面臨資金短缺、風險較高等問題。為此,相關部門應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技術研發資金支持,以降低企業的創新風險,激發其創新活力[8]。第一,精設專項研發基金,實施精準扶持。政府部門已出臺多項鼓勵企業研發創新的政策,在此基礎上,應進一步優化中小企業專項研發基金設置。針對不同產業領域,如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等戰略性支柱產業,以及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設立專項研發基金。同時,引入第三方專業評估機構,建立科學、透明的項目評審機制。從技術創新性、市場前景、團隊實力等多個維度,對申報項目進行全面評估,確保資金精準流向更高潛力的研發項目。第二,建立風險共擔機制,降低創新風險。設立省級技術創新風險補償基金,對參與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的企業,按一定比例分擔研發風險。同時,推動保險機構開發科技研發保險產品,如研發失敗險、知識產權侵權險等,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全方位的風險保障,營造寬松、包容的創新環境。
2. 打造高效協同的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體系
廣東省在科技創新方面已取得顯著成就,但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尚不完善,制約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為此,政府須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優化機制、提高效率,確保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9]。第一,健全技術轉移服務網絡,提升服務效能。相關部門應加大對技術轉移機構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專業化、市場化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依托廣州、深圳等市的國家級技術轉移中心,構建全省技術轉移服務網絡,提供技術評估、交易撮合、法律咨詢等一站式服務。加強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建立技術轉移人才評價體系,提升技術轉移服務水平。第二,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促進要素融合。支持建設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如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技術交易市場等。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為平臺賦能,使其具備信息發布、項目對接、融資支持等功能。推動平臺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吸引更多高質量科技成果在廣東落地轉化。例如,在東莞松山湖高新區,打造集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轉化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促進技術與資本、市場的深度融合。
3. 實施科學系統的產業規劃與引導策略
在推動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加強產業規劃和政策引導是政府避免技術路徑依賴、確保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廣東應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市場需求和技術趨勢,制定全面、科學、前瞻性的產業規劃。第一,實施差異化的產業政策,推動產業升級。針對不同產業的特點和發展階段,制定差異化的產業政策。對新興產業和戰略性產業,加大扶持力度,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貸款支持等手段,鼓勵創新和研發投入。對成熟產業,引導企業兼并重組,推動產業升級改造,提高產業集中度和整體競爭力。例如,在佛山等地,推動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培育一批數字化示范企業。第二,促進產業協同創新,打造創新生態。依托產業集群和創新平臺,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鼓勵企業之間開展合作創新,共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和研發中心。加強企業與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引進高端創新資源,提升產業創新能力。例如,在惠州,圍繞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關鍵技術研發,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4. 營造包容活躍的創新生態環境
在快速變化的科技領域,避免技術路徑依賴的關鍵之一在于構建一個良好的創新生態。廣東省政府應通過一系列措施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環境,為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10]。第一,強化創新基礎設施建設,集聚創新資源。加大對科研機構、高校等創新基礎設施的投入,提升科研設備的先進性和完備性。支持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創新平臺,如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推動創新基礎設施的共享和開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例如,整合廣州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創新資源,建立大型科研儀器共享平臺,為企業創新提供支持。第二,建立健全創新服務體系,助力企業創新。完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培育一批專業化、市場化的科技中介機構。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提供技術咨詢、知識產權保護、融資對接等服務。建立完善的創新孵化器和加速器體系,為初創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孵化服務。
5. 構建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秩序
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是政府借助市場競爭力量推動企業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的關鍵舉措。相關部門應從多維度發力,為市場競爭的有序開展筑牢根基。第一,強化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執法,維護市場秩序。設立專門的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執法機構,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升執法能力。嚴厲打擊行業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建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對違法違規企業進行曝光,營造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第二,實施差異化市場競爭引導,促進產業升級。對新興技術領域,制定鼓勵競爭的政策,吸引更多企業參與競爭,培育新的市場競爭力量。對傳統產業,引導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方式,提升市場競爭力。例如,在中山等地推動傳統制造業開展品牌建設和營銷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
六、 未來技術發展與趨勢
廣東是我國經濟與科技發展的前沿陣地,廣東重點企業若想破解技術路徑依賴、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精準把握長期技術發展趨勢,積極適應未來市場變化。
1. 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數字技術將持續向實體經濟各領域滲透。在制造業領域,廣東重點制造企業可借助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的全面互聯互通。采用大數據分析對生產過程進行實時監控與優化,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例如,美的集團通過打造數字化工廠,運用自動化設備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管理,極大提升了生產效益。此外,在金融領域,區塊鏈技術將重塑金融服務模式。廣東金融企業可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構建安全、高效的跨境支付體系,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及性。
2. 綠色技術驅動可持續發展
隨著全球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綠色技術將成為未來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在能源領域,廣東企業可依托自身產業優勢,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氫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加大在新能源發電設備研發、儲能技術創新等方面的投入,推動能源結構的優化升級。在建筑領域,綠色建筑技術將得到廣泛應用。廣東建筑企業可采用新型節能材料、智能建筑系統等,降低建筑能耗,打造綠色低碳建筑。同時,在制造業領域綠色制造技術將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企業通過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循環利用資源等方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
3. 生物技術開啟健康新時代
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生命健康產業帶來新的機遇。在醫療領域,基因檢測、細胞治療、精準醫療等技術逐漸普及。廣東生物醫藥企業可加大在這些領域的研發投入,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和治療方案。例如,華大基因在基因檢測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為疾病的早期診斷和個性化治療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也將不斷深化。企業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醫療影像診斷系統、智能健康管理平臺等,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4. 低空經濟構建新增長極
低空經濟作為新興的經濟形態,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未來,廣東企業可在無人機研發制造、低空物流配送、低空旅游等領域發力。在無人機研發制造方面,廣東擁有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如大疆創新。企業可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無人機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在低空物流配送領域,隨著5G技術的普及和低空管理政策的完善,無人機物流配送逐漸成為現實。廣東物流企業可積極探索無人機物流配送模式,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在低空旅游領域,廣東可利用豐富的旅游資源,開發低空旅游項目,為游客提供全新的旅游體驗。
七、 研究結論
本文圍繞廣東省重點產業鏈企業技術路徑依賴問題展開深入研究,旨在幫助企業突破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廣東省重點產業鏈企業雖在多領域展現出強大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但技術路徑依賴問題突出。在傳統行業,企業對新技術探索應用投入少,在市場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新興技術領域,企業受現有技術路徑限制,顛覆性創新不足;跨領域合作存在技術語言差異、利益分配不均等壁壘;企業人才結構固化,新興技術人才短缺。
造成技術路徑依賴的原因包括歷史因素、沉沒成本、學習效應和市場鎖定。歷史積累形成的技術路徑和知識體系束縛了企業發展;企業在現有技術路徑上的巨額沉沒成本使其不愿輕易轉型;長期實踐產生的學習效應導致路徑鎖定;市場競爭弱化和客戶慣性等市場鎖定因素,使企業缺乏技術變革動力。技術路徑依賴危害嚴重,它削弱了企業創新動力與能力,增加了技術迭代、供應鏈、法律合規等帶來的經營風險,還引發了產業鏈創新受阻、結構性風險加劇以及封閉排他等問題,阻礙產業鏈升級和轉型。
為破解技術路徑依賴,企業應構建全方位技術情報體系,精準把握技術趨勢;實施多元化技術布局,分散風險并抓住機遇;強化內部研發能力,確保技術自主性;推動開放合作與協同創新,共享資源降低風險;培育變革文化與靈活機制,提升組織適應能力。政府須構建靶向多元的研發資金支撐體系,打造高效協同的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體系,實施科學系統的產業規劃與引導策略,營造包容活躍的創新生態環境,構建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秩序。此外,廣東重點企業還須把握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綠色技術發展、生物技術創新、低空經濟崛起等未來技術發展趨勢,積極適應市場變化。通過企業與政府協同努力,廣東省重點產業鏈企業有望突破技術路徑依賴,實現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占據更有利的地位。
參考文獻:
[1] 王立宏.企業技術創新路徑依賴的演化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3(3):154-157.
[2] 劉瑾.紡織服裝業數字化提速[N].經濟日報,2022-07-11(6).
[3] 房春紅.高新技術企業持續創新能力管理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08.
[4] 譚云清,李元旭,翟森競.鎖定效應、跨界搜索對國際代工企業創新的影響[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7,29(2):52-60.
[5] 張生玲,李躍,酒二科,等.路徑依賴、市場進入與資源型城市轉型[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6,36(2):14-27.
[6] LI D Y, HEIMERIKS G, ALKEMADE F. Recombinant Invention in Solar Photovoltaic Technology:Can Geographical Proximity Bridge Technological Distance?[J].Regional Studies,2021,55(4):605-616.
[7] ONUFREY K. Endogenous Sources of Path Generation in a Path Dependent Industry[J]. Technology Analysis amp; Strategic Management,2017,29(9):1062-1075.
[8] BONDAREV A, GREINER A. Global Warming and Technical Change: Multiple Steady-states and Policy Options[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20,62:101511.
[9] 蔣啟蒙,朱雪忠,滕子優.技術鎖定述評: 知識框架與未來展望[J].科研管理,2023,44(6):17-28.
[10] 趙莉,王華清.技術鎖定的研究述評與未來展望[J].華東經濟管理,2014,28(8):149-153.
基金課題: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數字化轉型、綠色創新與企業ESG表現研究”(項目編號:242400412012)。
作者簡介:趙璐,女,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內部控制、風險管理;韓君,男,蘭州財經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統計學、環境經濟。
(收稿日期:2025-01-12" 責任編輯:殷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