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基于傳統課堂與討論式課堂各自的優點,進行取舍、折中、綜合,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在2014年提出了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稱為“對分課堂”。這種教學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將課堂從時間上劃為兩部分,一部分時間分配給教師講授,另一部分時間分配給學生的交互式學習。對分課堂的關鍵是需要把講授和討論的時間錯開,使學生擁有獨立思考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吸收[1]對分課堂在復旦大學本科課試行成功后,許多校以及中小學教師也紛紛嘗試該教學模式。在廣泛實踐中發現,對分課堂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減輕教師的負擔,增強生生、師生互動交流,提高考評準確度,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呈現出了自身的合理性和優越性。經過短短幾年的時間,對分課堂已經風行全國,覆蓋各類學科[2-7]
中藥化學是在中醫藥基本理論指導下,結合臨床經驗,主要通過化學理論和方法及其現代科學理論和技術等研究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的一門學科。它是高等中醫藥院校主要為中藥學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中藥化學的基礎理論和實驗技能,并能將理論知識熟練應用于中藥的生產、研究、產品開發等實踐中[8]。該課程自身具有知識點繁多、碎片化、抽象化和不易于理解和記憶的特點,通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感覺難以理解、難吸收和難掌握,如果長此以往,學生勢必會失去學習興趣。在這門課的教學過程中,因為需要講授的知識體系龐大,教師多采用單方向講授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并通過課后死記硬背知識點來促進知識的掌握。這種形式的教學模式僅僅使愿意學習這門課及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掌握了這門課的基礎知識,但他們應用理論知識的能力并沒有得到訓練和提升,而對于沒有學習興趣或者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他們很有可能一堂課聽下來一無所獲。為改變中藥化學教學中存在的上述問題,并為了契合大學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的目標,將嘗試采用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的自主能力,同時促進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及提高創新能力。
1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組成
對分課堂是以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為出發點,因此教師必須將一部分課堂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成為這部分課堂的主角,形成師生對分課堂的格局。對分課堂的教學過程從時間維度上清晰分為三個固定的流程,依次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因此又被稱為PAD課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里提到的教學順序是不可顛倒的,但為了學生能理解和吸收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提到的重點及難點內容,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及提高討論質量,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對分課堂與其他教學方式相結合的方式。2018年,劉清華等[9在人體解剖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 +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通過翻轉課堂將知識的精略講授和補充拓展大多轉移到課前,課上可以節約更多時間,用于生生、師生間的面對面交流,有效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知識的內化,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2020年,劉媛媛[10]在大學英語聽力課程中嘗試了目標導向教育理念(Outcome-BasedEducation,OBE)和對分課堂(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PAD)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聽力教學模式呈現多樣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培養適應社會和國際交流需要的綜合能力強的人才奠定了基礎。2020年,朱立俏等在中藥化學實驗課中嘗試了對分課堂-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FC)整合教學模式,實踐證明應用該種教學模式,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習效果,促進理論課程的學習,并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1]。典型的對分課堂模式結合其他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輔助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提高學生在生生討論、師生討論中的參與度,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2中藥化學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中藥學專業的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可以從課堂上教師講授的內容獲得,這與傳統課堂上的學習是相似的,但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內化吸收,對知識的應用及拓展,這時需要學生借助優質且合適的學習平臺及學習資料,還有同學、老師等學習同伴的幫助,對課堂上教師所傳授的知識能夠充分的理解,并產生自己的學習成果。由于中藥化學課程涉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波譜解析、中藥分析學、中藥制劑學、中藥資源學、中藥鑒定學、中藥藥理學等多門學科[12-13],因此對學生的基礎要求比較高,學生如果想要系統、充分地掌握知識點,必須培養起自主學習、歸納、整理和轉換復雜知識點的能力,基于此在獨立思考過程中才能比較順利地形成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而進人討論階段。在教學過程中,以達到課程“兩性一度”的建設標準為目標,教師要進行合適地引導,促進同學通過自主學習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將所學知識建立起聯系,能綜合應用知識分析或者解決復雜問題,并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及提高其內在素質。
3中藥化學教學中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
3.1對分課堂教學過程
對分課堂(PAD)過程在時間上明確劃分為“課程講授——內化吸收——課堂討論”三個不可或缺過程(圖1)。在維持中藥化學傳統教學模式課時量的前提下,即中藥化學理論課課時64個不變,共安排6周嘗試對分課堂教學,每周有2次課,每次課連續2節共計 90min 。遵循對分課堂的基本流程,課堂前 45min 教師引導學生針對上節課的內容及留的課后作業進行分組討論,鼓勵每位同學分享自己的“亮考幫”,即本人收獲(亮)本人提問(考)、本人問題(幫);要求記錄小組內的共性問題,在后續互動的時候,挑選組內一位同學為代表,以“我們組…”為開頭向其他組的學生或者向教師提問,進行答疑解惑。討論形成不局限于組內、組間或者全班的生生討論交流,也包括教師抽查、學生PPT展示、教師答疑、教師總結等討論交流形式。課堂后45min 以教師主講為主,整個教學過程以教材為依托,對新內容的大綱、重點及難點進行講授。在講授中不對內容進行全面細致地講授,強調留白,應當以提綱挈領的方式進行講授,提煉精要部分,分析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導學生思考,為學生課后的自主學習建立基本的學習框架和思路[14-15],不要求學生參與互動;學生在這個時間里主要是聆聽和做簡要的記錄,對新知識建立一個基本框架。結束1次課后,學生需要安排自主學習時間進行知識的內化。教師在QQ群、釘釘群、學習通等線上平臺上發放“亮考幫”作業、平時測試、視頻、拓展資料、文獻等,滿足不同層次或者不同學習目標學生的自主學習需求,借助這種方式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并為下次課的討論做好準備。特別注意的是,對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是靈活的,自主學習的內容也不是強制性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設定的學習目標,分配時間的投人及學習的深度。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課程講授 內化吸收 課堂討論重點、難點講解; 即:自主學習 分組討論要求:具有高度 “亮考幫”作業、 自由提問的概括性;很強 平時測試、視頻、 PPT分享的綜合性 拓展資料、文獻 老師總結
具體地,如圖2所示,第一同講投弟一早“緒論”,這次課的課堂時間不對分,由教師講授,學生只是聽講,不進行互動。本節課的要點內容包括:① 中藥化學的概念; ② 中藥化學的內涵; ③ 中藥化學的知識體系; ④ 中藥化學的應用意義。圍繞以上四點重點內容,教師的講授從解讀中藥化學的概念開始,通過“青蒿素的發現——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這一例子,引導學生理解中藥化學的研究對象及這門學科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屠呦呦曾說:“中醫藥是偉大的寶庫”,并結合青蒿素對世界的貢獻,促進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然后,引人中國中藥化學的研究先驅朱廷儒、莊長恭、陳可恢、趙承嘏等先進事跡。他們放棄國外的優越科研條件,立志回到祖國從事中藥化學成分研究,在實驗設備極其簡陋的條件下,孜孜不倦,一直堅持,利用有限的手段開展科學研究,發現了麻黃堿、常山堿、四氫帕馬丁等一系列重要化學成分,為中國中藥化學的研究開創了先河。接著,以麻黃的研究為例,來揭示麻黃的藥效物質與其防治疾病的相關性,比如麻黃的藥效物質主要包括揮發油、生物堿和多糖等成分,經研究發現,揮發油中 α- 松油醇具有發汗散寒的作用,生物堿麻黃堿具有平喘作用,偽麻黃堿具有利水之效,這些正好與中藥麻黃的主治功效相對應。另外,對中藥化學成分的研究,也可以闡明古人對中藥進行炮制的原理,比如延胡索為罌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塊莖,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其主要含有延胡索甲素、乙素及丑素等生物堿成分。延胡索鎮痛的有效成分為生物堿,但游離生物堿難溶于水,醋制可使生物堿生成鹽,易溶于水,提高煎出率,增強療效。這就證實了醋制延胡索的科學性,也與傳統認為醋制增強其止痛作用相吻合。通過以上實例,使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知識的同時更好地感悟先輩創立偉大功勛的艱苦過程,激勵學生具備愛國、敬業的精神品質。
圖2以中藥化學緒論部分為例的對分課堂示意圖

Fig.2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PAD Class model,using the introductory section of the Chemistry of ChineseMateriaMedicaasanexample
課堂結束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內化吸收這節課的內容。自主學習內容包括: ① 按照“亮考幫”依次寫出本人收獲、本人提問(至少1個問題)、本人問題; ② 完成線上平臺上教師發布的測試題; ③ 通過文獻調研,寫出南陽的八大宛藥及其活性成分和主要生物活性; ④ 有更高學習目標的學生可以自主對拓展資料(關于青蒿素研究的文獻資料)進行學習,記錄自己閱讀文獻的收獲。拓展資料的學習不作強制性要求。第二周上課前要求學生線上提交② 和 ③ 項的作業(第 ④ 項作業不作強制性要求),并完成“亮考幫”作業。通過以上自主學習過程,以期學生對課程知識能有充分的理解、掌握和深化,并學會文獻調研,初步建立科研思維。
在第二周開始開展對分教學模式,本周的第1次課的第一節,將學生分為8組,每組4人進行分組討論,組內的每一個成員依次分享自己的“亮考幫”內容,包括測試題答題過程中出現的疑問、調研八大宛藥的結果分享、拓展學習的收獲等,并記錄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共性問題。組內討論完畢后,由教師在每一組中選一名學生對組內記錄的共性問題進行提問,先由其他小組的學生回答,如果出現回答得不完全或者是不對的情況時,教師給出正確答案的方向引導學生思考,而不給出具體答案。對于討論環節的時間安排大致為:組內交流 15min 、組間交流 10min 、全班交流 10min 、教師抽查、作業展示和教師總結共 5min 。在本周第1次課的第2節,開始教師主講,先解答、展示及點評上周的作業,結合價值引領,總結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現狀及國家對促進中醫藥發展的政策,同時引出第二章內容的框架和基本概念進行精要講授。這次課結束后,同樣地要求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完成本節課程內容的內化吸收過程,為下次課的討論做好準備,并為新課的學習奠定基礎。后續第三到六周的教學模式按對分課堂進行。
3.2 考核評價
與傳統教學的考核模式不同,對分課堂考核評價的關鍵是多元評價和平時成績,也就是注重過程性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將優質學習付出的努力分配到整個學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學生為了考試成績在臨考前突擊、考試結束后立即遺忘的現象[2,15]對于發放的線上作業及擴展資料,一方面起到鞏固知識理解和掌握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思政育人的作用。鑒于此,可以在課后題目中選擇性地提供1~2道綜合性強的開放性論述題,為后面討論時提供思想性的鋪墊。對于中藥化學理論課的評價,主要包括閉卷考試成績,占 70% ,考試內容為課堂內容及自主學習中的重要知識點。此外,課后作業占15% ,討論過程中的表現占 10% ,考勤占 5% ,三者和考試成績共同構成總體評價。
4 存在問題
本研究探索了“對分課堂”在中藥化學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通過“講授一討論一反饋”三環節的有機融合,旨在解決傳統教學中“教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問題。實踐表明,該模式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知識掌握深度,尤其在中藥有效成分提取分離、結構鑒定等復雜知識點的理解上效果顯著。學生通過課前自主學習、課中小組協作分析案例(如苦參中生物堿的提取純化、南陽艾中揮發油的提取工藝優化等),逐步形成了“問題導向一主動探究—知識內化”的學習閉環,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并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但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學情分析不足:未充分掌握學生基礎水平,導致部分基礎薄弱學生難以適應教學節奏。2)時間分配僵化:嚴格采用“五五分”形式,未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講授與討論時間。3)課堂內容選擇困難:難以平衡不同層次學生需求,導致部分學生自主學習開展困難。4)作業設計合理性不足:題自難度設置可能過高,易引發學生畏難情緒,影響后續討論參與。5)討論環節把控不到位:討論時間與方向缺乏有效控制,核心知識深化效果不佳,對學生發言的評價方式可能過于嚴厲,打擊互動積極性。
5 改進建議
針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中藥化學授課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嘗試進行以下改進:1)強化學情分析與內容調整:課前系統分析學生基礎,針對薄弱環節增加講授詳細度,補充前置知識點;靈活調整時間分配,打破“五五分”固定模式,根據學情動態優化講授與自主學習比例;課后作業中補充基礎知識資料與練習,供學生鞏固學習。2)優化課堂講授策略:內容選擇需兼顧不同層次學生,要求教師精準把握學科核心與學生認知盲區。采用多樣化講授方式提升吸引力,如引入課程思政案例分析、播放教學視頻、穿插名人事跡等。3)科學設計自主學習作業: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原則,逐步提升題目復雜度,降低學生畏難情緒。4)精細化管理討論環節:嚴格控制討論時間,聚焦核心知識引導學生深化理解,避免偏離主題;采用激勵性評價機制,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保護互動積極性。
總的來說,對分課堂是高校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的重要探索,它的優越性是不容忽視的,在今后的教學中勢必被廣泛應用。隨著教學經驗的慢慢積累,相信它的實踐方法會不斷被完善。同時,也需建立跨院校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收集不同專業背景下的實踐經驗,不斷優化中藥化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從而提高中藥化學理論課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5-10.
[2]杜艷飛,張學新.“對分課堂”: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踐與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6(3):116-118.
[3]劉明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微生物學通報,2016,43(4):730-734.
[4]孫紅葉.對分課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理論觀察,2016(4):174-175.
[5]姚堃.高中物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D].海口:海南師范大學,2017.
[6]溫麗瓊.對分課堂在小學數學深度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以《分數的初步認識》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21(3) :92-93.
[7]龍堅,李蕓,仇銀燕,等.“對分課堂”模式在環境化學理
論課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化工研究,2021(14):126-128.
[8]匡海學.中藥化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9]劉清華,李磊,高香紅,等.“翻轉課堂 +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運用于人體解剖學教學的可行性分析[J].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2018,27(1):92-95.
[10]劉媛媛.核心素養理念下大學英語聽力“ OBE+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研究[C]//中共沈陽市委,沈陽市人民政府.第十七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2020:712-715.
[11]朱立俏,盛華剛,周洪雷.PAD-FC教學模式在中藥化學實驗中的探索與應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0,39
(3):203-207.
[12]田樹革,孫蕓,馬紅梅.多種教學方法在中藥化學課程中的應用[J].新疆中醫藥,2014,32(6):53-55.
[13]王國凱,劉勁松,吳德玲.基于“五能”人才培養特色的中藥化學課程群模式構建[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0,37(12):161-164.
[14]楊淑萍,王德偉,張麗杰.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及其師生角色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8(5):653-658.
[15]張學新.對分課堂:中國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Application of 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 (PAD) class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theory course
HU Xu,LI Shengge, CHENG Hao, XIANG Liling,GAO Li, ZANG Wenhua, ZHANG Chaoyun (Colege of Zhang Zhongj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gyang Instituteof Technology,Nanyang 473004,HenanChina)
Abstract: The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theory course is an important core curriculum in Chinese medicine major.In order to change the“one-way instilation”teaching mo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theory course,which is mainlytaught by teachers,the 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 (PAD)class mode is introduced into the classroom,and following the three processes of teaching,internalization absorption,and discussion inthe classroom to carry out teaching activities,which will promote students from passive learning to active learning,improve students’enthusiasm for learning,and cultivate students’critical thinking and spirit of exploration. Exploration has proved that the PDA classefectively stimulates students’enthusiasm for learning,increases the practicalityand interest of the clasroom,and improves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theory course.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PDA class; teaching mode;autonomic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