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966.12 文獻標志碼:A
紅螯蝦(Cheraxquadricarinatus)又稱四脊光殼擬螯蝦,俗稱澳洲淡水龍蝦,屬甲殼綱(Crustace-a )、十足目(Decapoda)爬行亞目(Reptantia)擬螯蝦科(Parastacidae),原產于澳大利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淡水中[1]。該蝦具有個體大、生長速度快、適溫范圍廣、不掘洞等優勢,對水體的硬度、堿度和酸堿度的適應能力強,兼有食性雜、餌料來源廣的優點,兼具食用與觀賞價值,是優良的水產養殖品種[2-4]
1992年,湖北省水產研究所率先將紅蝦引入中國,隨后廣東、福建、江蘇、山東、海南、安徽、湖南等省份相繼養殖成功,并在繁殖生物學、苗種培育、池塘生態養殖、病害防治等方面進行了研究[5-8]。紅螯螯蝦的出肉率為 21.98% ,可食用部分超過 60% ,顯著高于小龍蝦的出肉率(小龍蝦出肉率為 14.36% )[9]。在適宜條件下,5月齡即可達到上市規格,因而備受青睞,部分省份已形成了一定規模[10]。近幾年,其養殖規模迅速擴大,成為水產養殖業的新興水產品種。
黑龍江省于2017年引進紅螯螯蝦并進行試養。哈爾濱地處黑龍江南部,屬第一積溫帶( 2700‰ ),夏季短暫僅4個月,而深秋至初春時長5.5個月。為提高紅螯螯蝦成活率及養殖產量,構建適宜北方寒地紅螯蝦的養殖模式,采用溫棚里越冬養殖,并進行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5月末下塘進行池塘養殖,9月上旬捕撈上市。近幾年,開展了紅螯螯蝦親蝦自然繁殖、苗種培育、疾病防治及池塘生態養殖等關鍵技術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現將紅螯螯蝦池塘生態養殖關鍵技術詳述如下,以供實際生產參考。
紅螯螯蝦的生物學特征
紅螯螯蝦對水環境的要求相對不高,展現出較強的適應能力,具備耐低氧和耐高溫的特性。其生長最適宜的水體 ΔpH 值范圍為7.5~8.2、最適溫度為 22Φ°C~30Φ°C 、溶解氧含量不低于 3mg/L 。該蝦喜溫怕光,具有晝伏夜出的習性,多在池底爬行棲息,游泳能力欠佳。覓食和活動時,紅螯螯蝦通常向前爬行,而在受驚或遭遇敵害時,則迅速向后彈跳以躲避危險,具有顯著的趨水性,偏好新水與活水,常逆水上溯。
紅螯螯蝦屬于雜食性動物。在自然條件下,其食物來源廣泛,主要包括有機碎屑、著生藻類、水生植物的根、莖、葉,尤其對汁多肥嫩的綠色植物情有獨鐘。動物性食物,涵蓋水蚯蚓、蚯蚓、水生昆蟲的卵、蛹、螺、蚌和魚肉等。人工養殖環境中,可投喂南瓜、胡蘿卜、喂煮熟的黃豆、玉米及人工顆粒飼料等。當水溫降至 15°C 以下時,紅螯螯蝦停止攝食,若長時間處于低溫狀態,可能導致其死亡。
紅螯螯蝦在生長過程中,一生要經歷25~35次蛻殼,蛻殼行為與水溫、營養狀況及個體發育階段密切相關。在食物匱乏、養殖密度過高、躲避空間有限或處于蛻殼后的脆弱狀態時,紅螯螯蝦存在互殘現象,蛻殼的蝦極易被同類蠶食,進而降低蝦的成活率。
該蝦養殖6~12個月后可達性成熟。成熟的雌蝦必須經歷一次交配前脫殼方可進行交配,交配后雌蝦通常在 24h 內排卵,與精子結合完成受精過程。受精卵由母體攜卵孵化,一般而言,當水溫在28°C~29°C 時,孵化期 30d~31d 。在溫度適宜情況下,紅螯螯蝦一年內可產卵3~5次[12]
2 紅螯螯蝦的池塘養殖技術
2.1 池塘準備
2.1.1 池塘要求
池塘宜為長方形,面積以3畝~5畝為宜,且呈南北走向,池底平坦。在池底排水區挖一條寬0.5m ,深 30cm 的排水溝(蝦溝),同時做好防鳥、蛇、鼠等措施,以減少外界生物對蝦苗的侵害。池塘須具備良好的保水性能,并且水、電、路要保持通暢。池塘用水應符合《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1989),江水、河水、湖水為最佳水源,地下水次之。進水口和排水口均需用10目~20自篩絹進行包裹,以此防正野雜魚進入池塘,避免與紅螯螯蝦爭奪資源或對其造成傷害。
新舊池塘均需清塘操作,目的在于殺滅水中的敵害生物及致病菌,為紅螯螯蝦營造健康的生長環境。清塘藥物可選用生石灰或茶籽餅。采用生石灰干法清塘時,畝用量 60kg~80kg ,池塘需留水 10cm 左右,將生石灰全池均勻潑灑,隨后曬塘3d~5d,之后再灌入新水;若采用濕法消毒,按水深 1m 計,畝用量125kg~150kg ,將生石灰兌水后全池潑灑。茶籽餅不僅能夠殺滅野雜魚、螺等,對紅螯螯蝦無害,而且具有肥水作用。按水深 1m 計,畝用量 35kg~45kg 20% 時浸泡1d,使用時加水稀釋后全池潑灑。清塘完成5d后,即可進行苗種放養。此外,也可選用其他清塘藥物,但務必確保藥物對紅螯螯蝦安全,能有效清除塘中有害生物。放苗前7d,向池塘水中潑灑微生態制劑、硅藻及硅藻肥,調節好藻相和菌相[13],為蝦苗的生長提供適宜的生態環境。
2.1.2 水草種植
水生植物對紅螯螯蝦養殖至關重要,不僅能凈化水質,還能為蝦類提供躲避場所和食物來源。當水中缺氧時,紅螯螯蝦還可借助水生植物爬到水草頂部呼吸空氣。池塘中水生植物以伊樂藻、菹草、馬來眼子菜、輪葉黑藻等沉水植物為主,浮萍、水葫蘆、水花生等其他浮水植物也可,挺水生植物占比較少,種植面積占池塘的 60% 。
伊樂藻耐寒性較強,在北方寒冷地區,可以在池塘內越冬。在水溫低的情況下,伊樂藻可以快速扎根生長。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莖長在 30cm~ 50cm 的伊樂藻植株作為種苗。將其剪成 15cm~ 20cm 長的小段,每5~10根為一束,用繩子或細鐵絲捆綁好,方便后續種植操作。可采用栽插法、拋入法等。栽插方法如下:在池塘中按照一定的間距進行栽插,株距保持在 1m~2m ,行距保持在 2m~ 3m 。具體操作時,將捆綁好的伊樂藻小段,用木棒或竹竿插入池底淤泥中,插入深度約為 5cm~8cm 確保伊樂藻能夠穩固扎根。拋入法適用于一些面積較大、水位較淺且池底質較軟的池塘,方法如下:將準備好的伊樂藻小段均勻地拋灑在池塘中,讓其自然下沉并扎根在淤泥中。拋灑時要注意分布均勻,避免局部伊樂藻過于密集或稀疏。
水位調控:種植初期,保持池塘淺水位,水深在30cm~50cm ,這樣可以提高水溫,促進伊樂藻快速扎根生長。隨著伊樂藻的生長,逐漸加深水位,每周加深 5cm~10cm ,使水位最終保持在 0.8m~1.2m, 0在高溫季節,適當提高水位,可降低水溫,避免伊樂藻因水溫過高而生長不良。
2.2 苗種放養
2.2.1 苗種來源
苗種為自育蝦苗1.5萬尾,體長 3cm~4cm 。蝦苗要體質健壯,附肢齊全,規格整齊,無病無傷。
2.2.2 苗種放養
選擇池塘水溫在 18°C 以上,且日氣溫差小于10% ,晴天上午上風口處放苗。濕法運輸至池塘邊,平衡水溫后將蝦苗放入池塘中。如果是干法運輸,則需要緩慢將池水少量倒入裝蝦苗的容器,蝦苗適應池水溫度后,再緩慢將蝦苗倒入池塘中。放養密度為3000尾/畝 ~4000 尾/畝。
2.3 日常管理
2.3.1 科學投喂
紅螯螯蝦食性雜,以水中有機碎屑、水生昆蟲幼體、底棲動物、水生植物為食。人工養殖條件下,可投喂螯蝦專用飼料,粗蛋白含量達 32% 以上,也可以投喂發酵豆粕。飼料投喂采用“四定”原則進行投喂,即定時、定點、定量、定質。看天氣、看水溫、看水質、看蝦攝食量,每日投喂量為蝦存塘量的3%~5% ,每兩周對蝦采樣稱重,及時調整投喂量,也可以一周投喂1~2次處理好的野雜魚、雞腸子等動物性飼料。
2.3.2 水質調控
為保障紅螯螯蝦的健康生長,營造優良的生態環境,需每周對養殖池塘的水質狀態進行嚴密監測。水質監測指標涵蓋水溫、溶解氧 ??pH 值、亞硝酸鹽以及氨氮等關鍵參數。水溫直接影響紅螯螯蝦的新陳代謝和生長速度,溶解氧是其呼吸生存的關鍵要素,適宜的pH值有助于維持水體的化學平衡,而亞硝酸鹽和氨氮的含量則關乎紅螯螯蝦的生存安危,一旦超標,極易對其造成毒害。
2.3.3 疾病防治
紅螯螯蝦養殖過程中,常見的疾病是可以預防的。通過養殖發現,在蝦免疫力低、池塘水質狀態不佳時,蝦易患切頭蟲病、纖毛蟲病13]和細菌性腸炎等。為有效預防這些疾病,需從多方面入手。在水質管理上,每周監測水質并適時調控至關重要,確保溶解氧 ??pH 值等指標穩定,給蝦創造良好生存環境。在飼料投喂方面,要保證營養均衡,適量添加維生素C、維生素E等免疫增強劑,提高蝦的免疫力。定期對養殖工具進行消毒,防止病菌傳播。還可在池塘中投放有益微生物,如光合細菌,改善水體微生態。通過這些綜合措施,可以降低紅螯螯蝦患病風險,保障養殖效益。
2.4 適時收獲
紅螯螯蝦生長速度快,經過三個多月的養殖即可達到商品規格(見圖1)。九月初,水溫降至 18°C 左右時,將地籠放入池塘里,地籠長 15m ,間隔 5m 放置一個。捕蝦期間,不投喂飼料,紅螯螯蝦進籠的概率就會增大。可選擇合適網眼的地籠,捕大留小。投放地籠要避開蝦蛻殼時間,以免進入地籠里蛻殼后被同類殘食,降低成活率,影響經濟效益。
圖1池塘養殖收獲的紅螯螯蝦
Fig.1Cherax quadricarinatus harvested from pond farming

3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紅螯螯蝦以其豐富的營養價值、鮮美的肉質特色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逐漸成為水產養殖領域的新興品種。特別是在北方地區,針對紅螯螯蝦的養殖技術研究已取得顯著進展。經過數年的實踐探索,現已成功掌握紅螯螯蝦的苗種培育技術與池塘生態養殖技術,且該養殖模式已展現出可觀的經濟效益,每畝純利潤可達5000元至7000元。寒地紅螯螯蝦具有市場需求大、養殖成本低、經濟效益高等特點,發展前景廣闊。
在池塘生態養殖過程中,需重點關注以下技術要點:首先,日常巡塘工作至關重要,需密切觀察紅螯螯蝦的攝食狀況,確保投喂的飼料在 2h 內被完全攝食,以便及時調整投喂策略。其次,水質管理是養殖成功的關鍵。應根據實時監測的水質參數,采取相應的調控措施。例如,在溶解氧不足時,可啟動增氧設備或施用增氧劑;當pH值偏離適宜范圍時,可通過添加生石灰或酸性調節劑進行校正;面對亞硝酸鹽和氨氮濃度超標的情況,可施用微生物制劑以促進有害物質的降解,或通過科學的注排水操作降低污染物濃度,從而維持優良的水質環境。此外,水位調控也不容忽視,池塘最低水位應維持在 50cm 左右,通過注排水操作將水溫穩定在18qC 以上,以促進紅螯螯蝦的健康生長。
然而,寒地紅螯螯蝦養殖業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當前,蝦苗供應量有限且價格居高不下,流通銷售體系尚不完善。因此,未來的研究應著重于提高親蝦的抱卵量、提升苗種孵化率及成活率等方面,以期進一步提高養殖效率,為紅螯蝦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慕峰,成永旭,吳旭干.世界淡水螯蝦的分布與產業發展[J].上海水產大學學報,2007,16(1):64-72.
[2]鐘詩群,龐守忠.紅螯螯蝦的生物學特性及其養殖簡介[J].內陸水產,1997(8):25.
[3]CHENG Shun,JIA Yongyi,CHI Meili, et al. Culture mod-el of Cherax quadricarinatus:temporary shelter in shed andpond culture[J]. Aquaculture,2020,526:735359.
[4]SAOUD IP,GHANAWI J, THOMPSON K R,et al. A re-viewofthecultureanddiseasesofredclawcrayfishCheraxquadricarinatus(von Martens 1868)[J]. Journal of theWorldAquaculture Society,2013,44(1) :1-29.
[5]張紅燕,薛婷,李根禧,等.紅螯螯蝦的人工繁殖技術[J].科學養魚,2018(12):12.
[6]殷悅,嚴維輝,鄭友,等.紅螯螯蝦研究進展及在江蘇的產業發展前景分析[J].水產養殖,2018,39(10):9-13.
[7]謝仰杰,黨一釗,翁朝紅,等.紅螯螯蝦的病害及其防治技術[J].集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27(3):193-203.
[8]彭剛,徐宇,張燕,等.紅螯螯蝦累代繁養群體的遺傳多樣性分析[J].水產科學,2020,39(4):615-619.
[9]安麗,孟慶磊,董學諷,等.克氏原螯蝦和紅螯螯蝦出肉率與可量性狀的相關性[J].農學學報,2012,2(12):54-56+61 :
[10]黃仲凱,張奕璐,王燕珍,等.克氏原螯蝦與紅螯螯蝦肌肉營養成分及質構特性比較分析[J].甘肅畜牧獸醫,2024,54(3) :81-85.
[11]王廣軍,孫悅,郁二蒙,等.澳洲淡水龍蝦與克氏原螯蝦肌肉營養成分分析與品質評價[J].動物營養學報,2019,31(9) :4339-4348.
[12]劉雙鳳,張希,袁美云,等.紅螯螯蝦在哈爾濱地區首次引種及其苗種培育的關鍵技術[J].特產研究,2022,44(2):95-97.
[13]石順芳,鄭夢婷,譚進,等.紅螯螯蝦的特征特性及池塘生態養殖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20(1):203-204+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