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志碼:A
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任務,發達的海洋經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與此同時,“大食物觀”的提出,為中國的糧食安全指明了新方向,強調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拓展多元化食物來源。深遠海養殖作為海洋資源開發與食物供給體系的關鍵結合點,既能挖掘廣袤海洋空間的生產潛力,又契合海洋強國戰略中發展海洋產業的戰略需求,是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然而,在深遠海養殖產業快速發展的進程中,法律保障體系的滯后性日益突出,從立法層級和針對性、監管體制到裝備技術標準和環境監測標準、保障機制,均存在缺失和空白,嚴重制約了深遠海養殖產業規模化、規范化發展,也對海洋生態環境和從業者相關權益維護產生了一定的風險。因此,深入開展深遠海養殖法律保障研究,探討解決現存問題的有效措施,既是推動深遠海養殖產業穩定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海洋強國戰略目標、落實大食物觀的重要保障,對于維護糧食安全,推動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深遠海養殖的概述
1.1 深遠海養殖的定義
2023年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深遠海養殖發展的意見》中指出:深遠海養殖主要指以重力式網箱、桁架類網箱及養殖平臺、養殖工船等大型漁業裝備為主體,以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裝備技術為支撐,在深遠海進行規模化高效水產養殖的方式。有學者認為,深遠海養殖應該同時具備深水、遠海、系統性和經濟性的特征,且水深不宜小于 20m 的開闊、開敞的海域,具有穩定的(近岸)洋流條件,后方陸域具備進行大規模養殖的現代化產業鏈的條件,養殖的安全風險可控,能夠實現系統的最優化和養殖成本的最優化,并能夠適應區域經濟的長遠發展、海域的長遠規劃以及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海上
養殖[1] 。
結合以上觀點,深遠海養殖應是指以具備科技性和創新性的大型漁業裝備為載體,在水深不小于20m 的開闊海域,依托陸域現代化產業鏈,通過可控安全風險、實現系統與養殖成本最優化的規模化高效水產養殖方式。
1.2發展深遠海養殖的意義
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對優化水產養殖空間布局、促進海洋漁業轉型升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改善國民膳食結構、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均具有重要意義。
1.2.1 優化水產養殖空間布局
水產養殖空間布局優化是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合理的布局對提高養殖效率、保障水產品安全、減少環境污染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域開發利用中,養殖用海是中國用海面積最大的海域使用類型[2]。水產養殖在空間布局和容量控制方面缺乏科學的政策調控措施與養殖規劃[3]。中國目前海水養殖空間主要集中在水深不超過 20m 的潮間帶和近淺海區域,且超過 90% 的養殖區分布在自岸線 20km 以內的海域。這種過度集中的布局容易導致養殖密度過大、養殖容量趨于飽和、養殖海域富營養化、擠占港口航道、養殖病害頻發、影響海岸帶景觀以及水產品質量下降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水產養殖空間布局亟需優化,而養殖空間向深遠海拓展是優化水產養殖空間布局的必然趨勢。
1.2.2 強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傳統的海水養殖主要為近海養殖,容易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底質惡化。根據農業農村部和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的《中國漁業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023)》顯示,中國近岸海域養殖的主要污染因子是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除來自生活污水和河流的注入外,海水養殖也是近岸海域的重要污染源之一。與近岸海域相比,深遠海海域水體交換能力強、自凈能力高,且多采用集約化、智能化管理,能夠精確地控制飼料投放和廢物處理,這些特征使得深遠海養殖在保護海洋環境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1.2.3 促進海洋漁業轉型升級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要大力發展深海養殖裝備和智慧漁業,推動海洋漁業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轉型升級。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建設海洋牧場,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工船等深遠海養殖。這既是推動海洋漁業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轉型發展的重要契機,也是實現這一轉型發展的有力舉措。”深遠海養殖大量使用智能裝備與數字化管理,推動了養殖模式向智能化、綠色化轉變,加快了產業鏈向高端環節發展,有效將養殖業與科技、能源等領域融合,促使海洋漁業突破發展瓶頸,從資源依賴、粗放低效的舊模式向創新驅動、立體生態的現代化產業模式轉型。
1.3 深遠海養殖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海洋經濟和海洋科技的發展,深遠海養殖在國際上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中國深遠海養殖起步較晚,但在各級政府支持鼓勵和裝備制造企業的積極參與下,發展十分迅速[4]。2023年中國深遠海養殖水體達5660萬 m2 ,產量達47萬t,分別是“十三五\"初期的5.5倍和4倍[5]。2017年以來,中國在深遠海養殖設備的研發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研發并制造了“HDPE網箱”“深藍1號”“德海1號”“振漁1號”等10余款深遠海養殖設施,開發了“普盛海洋牧場1號”“普盛海洋牧場3號”“海南陵水深遠海漁業養殖平臺”等多個深遠海養殖平臺,在技術和硬件方面為中國深遠海養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福建省、山東省和海南省等地區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深遠海養殖產業集群,這推動了中國深遠海養殖的規模化和集群化發展。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中國已建成海洋牧場300余個,其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69個,海洋牧場已形成規模效應。
2中國深遠海養殖法律規制現狀
中國現有不同位階的法律文件,從宏觀原則到具體操作層面共同構建起制度框架,對海水養殖做出法律規制。
2.1法律中的相關規定
目前,現行的在2013年第四次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以下簡稱《漁業法》)是中國針對漁業領域制定的根本性法律,是漁業生產活動的指導性法律,其中第二章專門對漁業養殖做出規定,包括養殖證核發、養殖水域灘涂使用、養殖水域保護、水產苗種培育等方面,為中國漁業養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時,在2024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修訂草案)》(2024)(以下簡稱《漁業法(修訂草案)》),其中第四條明確規定國家對漁業生產實行以養殖為主;第十二條明確規定發展深遠海養殖,開展對外養殖合作。相較于現行的《漁業法》,新發布的《漁業法(修訂草案)》更加明確了養殖業在中國漁業生產中的主體地位,同時也指明了漁業養殖由近海走向深遠海的發展趨勢。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以下簡稱《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以下簡稱《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在不同方面均對漁業養殖做出了相應規定,如漁業水域環境保護、漁業養殖水域劃定、漁業生產活動監督執法、漁業資源合理利用等,與《漁業法》共同對中國漁業生產進行規制和保障。
2.2 行政法規中的相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細則》作為與《漁業法》配套實施的法律,對《漁業法》條文的具體實施做出了具體化、程序化的規定,將《漁業法》的原則轉化為可落地的管理措施。其對養殖使用證的申請及核發、漁業水域的保護和征用等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此外,《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對水生動植物和漁業水域進行了立法保護,強調在漁業生產活動中要注重對水產資源繁殖的保護。《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對實施海洋工程建設施工項目中應當注意的海洋環境污染相關事項以及養殖者的義務和責任進行了明文規定。
2.3地方性法規中和規章中的相關規定
目前,在中國已有多部地方性法規對深遠海養殖和深遠海養殖設備的發展作出了規定。如《福建省海洋經濟促進條例》(2023)中規定積極推進海洋牧場建設,發展深遠海養殖裝備,相關專項資金和基金優先支持深遠海養殖設備建設;《江蘇省海洋經濟促進條例》(2019)中規定了發展深遠海養殖裝備與技術,扶持遠洋漁業發展;《海南省鄉村振興促進規定》(2024)中規定了發展重力式水箱網等深遠海養殖,推動現代漁業產業園區、海洋牧場建設;《山東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促進條例》中規定了大力發展現代海洋產業集群,前瞻性布局深遠海等海洋未來產業;《連云港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2025)規定了加快海洋經濟發展,推進深遠海養殖、海洋休閑漁業等項目建設。《福州市全域治水條例》(2024)規定鼓勵和支持重力式、桁架類網箱為主體的深遠海養殖平臺建設,發展深遠海養殖業。
在現行政府規章中,《廣東省水產苗種管理辦法》(2024)指出要支持培育適合深遠海養殖的優良新品種,開展現代化海洋牧場育種、養殖等技術轉化;《湛江市海上交通安全管理規定》(2024)中指出漁業主管部門應當履行海上交通安全管理職責,建立健全深遠海養殖生產安全管理制度;《寧德市海水生態養殖管理規定》(2024)指出要鼓勵深水網箱養殖、深遠海養殖等生態健康養殖模式。
綜上,中國從法律到部門規章,各級法律均對深遠海養殖進行了相關規定,并且主要集中在最新出臺的法律文件中,可以看出深遠海養殖已成為中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保障中國深遠海養殖的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是當前法律的重要任務。
3中國深遠海養殖存在的法律問題
目前中國對于深遠海養殖處于探索創新階段,及時完善相關法律保障對于中國深遠海養殖發展至關重要。
3.1 立法層級低且缺乏針對性
現有的法律框架主要依賴于《漁業法》和《海域使用管理法》等綜合性法律,缺乏在國家層面針對深遠海養殖的專門法律。中國對于海水養殖的相關法律規定制定較早,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但是由于技術水平、自然條件和經濟成本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傳統海水養殖的范圍主要集中于近海海域,相關法律也主要針對近海養殖制定。深遠海養殖相較于近海養殖具有空間上的開放性、海域使用上的公共性、環境影響上的跨界性等特點。在《漁業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律中,缺乏針對深遠海養殖的特點而設置的專門條款,容易導致審批管理困難、海域使用沖突、監管歸責乏力等問題產生。
此外,現有的涉及深遠海養殖的法律文件立法層級較低,目前明文提及深遠海養殖的法律文件以少量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為主。并且,目前已經出臺的法律文件中對深遠海養殖的規定多為指導性的條款,如鼓勵、支持深遠海養殖以及深遠海養殖設施的發展等。更多的是由地方政府部門制定的帶有“立法性質”的地方規范性文件,對深遠海養殖作出具體規定,如《廣東省深遠海養殖設施設備補助實施方案》《大連市深遠海養殖項目實施方案(試行)》等。
3.2 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
深遠海養殖屬于新興產業,依托深遠海養殖形成的集休閑觀光、科普教育、餐飲住宿于一體的漁旅融合模式是海洋經濟創新的重要方面,但其發展還處于探索階段,監管機制尚不健全。漁旅融合模式的深遠海養殖項目涉及海洋漁業、文化旅游、生態環境保護、海上交通、應急管理等多個方面,相關工作涉及多個部門,權力分散,職責交叉。由于缺乏統一的牽頭機構,導致相關事項辦理流程冗長、政策執行碎片化,無形中增加了相關養殖主體的時間和資金投入。例如在審批環節,養殖主體想要搭建新的深遠海養殖平臺,不僅要向海洋漁業部門申請海域使用許可,還需要通過生態環境部門的環境影響評價,同時還要向文旅部門進行備案。不同部門的審批標準和流程存在差異,缺乏信息共享機制,導致養殖主體在相關材料的準備中需要投人大量時間,嚴重影響項目進度。在監管方面,養殖平臺的安全管理由海事部門負責,但平臺上的漁業生產安全由農業農村部門管理,游客的旅游活動安全保障又涉及文旅部門。各部門的監管標準和監管重點不同,致使養殖主體無所適從,相關要求難以有效落實。
3.3相關標準體系不完善
目前,中國已經頒布了10余項海水養殖行業技術標準,但覆蓋范圍有限且種類不全。深遠海養殖依托的大型裝備平臺是推動現代海洋漁業發展的重要載體。近年來,中國在深遠海養殖裝備研發上取得了重要成就,開發出全潛式、半潛式、升降式等多種類型的養殖裝備。深遠海養殖裝備作為一項涵蓋設計、制造、安裝與運營的大型系統工程,涉及眾多檢驗認定和標準規范,但目前未能對該領域進行科學有效的規范管理與安全監管[6]。在深遠海養殖裝備領域目前缺乏相關技術標準對產品規格質量、裝備組裝要求、裝備運營程序等問題進行規范,不利于深遠海養殖戰略高質量發展。同時,深遠海環境復雜多變,且養殖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具有長期性、積累性的特點。現有的環境檢測標準主要是針對近海養殖制定的,缺乏相關環境監測標準可能會導致生態風險不可控、數據可比性差、監管依據不足等問題。因此,完善深遠海養殖裝備技術標準和環境監測標準是保障和推動深遠海養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表1現行海水養殖技術標準與深遠海需求的缺口對照
Tab.1 Comparison ofgaps between current mariculture technical standardsand deepamp;offshore need:

3.4保障機制不完善
深遠海養殖依托大型裝備平臺開展,受技術含量、材料工藝等因素影響,養殖裝備成本較高,一艘10萬t級的養殖工船造價約為4億到5億元人民幣,深水網箱每個價格為500萬元到800萬元,半潛式養殖平臺的造價約為2000萬到3000萬元每套。深遠海養殖裝備呈現“高初始投人、低邊際成本”的特征,目前成本仍是近海養殖的2到3倍。并且,相對于近海養殖區域,深遠海養殖因其地理位置偏遠,面對的海上自然環境風險更大[7]。在開放性海域,自然災害的破壞力、防控難度以及損失規模相較于近海都顯著提升。據相關統計,全球大約 60% 的臺風活動集中于中國東南沿海地帶,這對于中國深遠海養殖的發展極為不利。2023年臺風“杜蘇芮\"摧毀福建多個深海網箱,單項目損失超2000萬元。高昂的成本投入和難以控制自然災害風險是制約深遠海養殖產業規模化發展的兩大核心挑戰,如何在控制風險的同時優化成本結構,成為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4中國深遠海養殖相關法律問題的對策
解決深遠海養殖面臨的現實問題,是保障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路徑,對推動海洋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提升行業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4.1完善相關法律體系
深遠海養殖立法層級低、針對性不強會導致整體規劃不夠科學合理、監管依據不足等問題產生。提升立法層級和加強相關法律針對性是亟需解決的問題。在提升立法層級方面,可由全國人大制定出臺《深遠海養殖促進法》,作為深遠海養殖的法律引導,通過立法明確深遠海養殖的概念和戰略地位。同時由國務院制定出臺《深遠海養殖管理條例》,對養殖規劃、養殖證申領、養殖品種、責任劃分等相關問題做出具體的規定。
在加強相關法律針對性方面,在現行的《漁業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律中,針對深遠海養殖空間開放、海域使用重疊、環境影響范圍廣的特點,對涉及的養殖許可、海域使用、環境保護等問題補充相關法律條文。這樣一方面可以使一般法和專門法有效銜接,另一方面可以為地方立法提供上位法支撐。
4.2健全監督管理機制
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所衍生的審批管理困難,監督管理乏力等問題,如同橫亙在深遠海養殖與旅游業融合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嚴重阻礙了漁旅融合業態的協同發展。
為解決這些問題,亟需在海洋漁業、文化旅游、環境保護等部門之間建立一個跨部門的統一牽頭機構,整合各部門資源和職能,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協調漁旅融合深遠海養殖項目。明確各部門在項目不同環節的具體職責,建立健全部門間的信息共享、溝通協調和聯合執法機制,簡化審批流程,推行一站式服務,提高項目辦理效率。同時,加強對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監管,確保海洋漁業、文化旅游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提升海上交通管理水平和應急管理能力,推動漁旅融合深遠海養殖項目健康、可持續發展。
4.3健全相關技術標準體系
深遠海養殖裝備技術標準和環境監測標準缺失,導致裝備故障率高、環境監管難度大等問題產生,已經成為制約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為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應針對深遠海養殖裝備制定出臺《深遠海養殖裝備基本技術要求》,對產品質量、組裝要求等做出明確規定。同時,針對不同海域的環境差異,建立相應的抗腐蝕性能、抗風浪等級等關鍵指標的評價體系,將深遠海養殖設施納入法定檢驗范圍。通過這種設立行業準人標準的方式,提高裝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裝備故障率。
其次,應針對深遠海養殖相關海域制定出臺《深遠海養殖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充分考慮深遠海特殊的水文動力特征,科學布設監測點位、完善相關監測指標要求、統一數據采集標準。通過科學的監測方法和更具針對性的檢測指標完善相關環境監測技術體系,提高環境監測的精準度,增強相關數據的準確性,降低深遠海養殖主體的運營風險和環境監管難度。
4.4補貼政策性保險和應急預案
深遠海養殖裝備高昂的初始投資和運營成本無形中提高了行業的門檻,將大量中小企業擋在門外,嚴重限制了養殖參與主體的多樣性。目前,中國部分地區已經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對深遠海養殖裝備進行補貼,如廣東省出臺了《廣東省深遠海養殖設施設備補助實施方案》,大連市出臺了《大連市深遠海養殖項目實施方案(試行)》,對多種深遠海養殖裝備進行補貼,補貼覆蓋到裝備成本的 30% 到40% 。但是目前存在申報流程較為復雜,資金到位速度較慢等問題。應簡化申報流程,實現一站式申報,并加速資金到位的時效性,在相關養殖主體購買裝備的同時,直接從支付的價款中扣除政府補貼。同時,對于深遠海養殖裝備損失賠償金額較高,保險公司賠付壓力較大,導致保險公司不愿意對相關裝備進行承保的問題。建議由農業農村部聯合財政、金融監管部門共同主導,設立保險補貼基金,對保費進行補貼,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通過多方協同的方式,共同分擔保險風險。
對于深遠海養殖裝備容易因自然災害而遭受損失的問題,應建立風險預警和應急預案。由農業農村部門牽頭,聯合氣象、海事、生態環境等部門,利用遙感衛星、氣象雷達等監測工具,采集并整合各項數據,建立“深遠海養殖風險預警數據中心”,根據相關數據劃分風險等級并制定不同層級的應急預案。
5結語
深遠海養殖作為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領域,既是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需要,也是推動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舉措。面對深遠海養殖存在的法律規制滯后、監管協同不足、標準體系缺失等問題,構建從頂層引領到地方補充的法律體系是破解發展瓶頸的核心路徑。同時,建立跨部門協同監管機制、完善技術標準與風險保障體系,可有效提升管理效能、降低產業風險,推動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科技支撐、生態優先”的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林鳴.發展大規模深遠海養殖:問題、模式與實現路徑[J].管理世界,2022,38(12):39-60.
[2]宋梅.節約集約用海的“藍色實踐”[N].中國自然資源報,2024-06-26(005).
[3]秦宏,丁源.中國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路徑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4,41(3):1-5.
[4]董雙林,蘇躍朋.中國深遠海養殖發展的科學和經濟邏輯[J].中國漁業經濟,2024,42(6):10-16
[5]梁冰清,劉杰.積極發展深遠海養殖向海洋要食物要效益[N].農民日報,2025-03-10(002).
[6]王秀婷,楊娟.深遠海養殖裝備產業升級的驅動模式與廣東路徑[J].新經濟,2025(4):29-39.
[7]任澤眾,何靜,宗傳宏.中國深遠海養殖產業發展現狀、弱質性分析及高質量發展路徑[J].海洋開發與管理,2024,41(5) :18-29.
Research on the legal guarantee for deep-sea aquaculture in China
DONG Hongtao (Schoolof Marine Law and Humanities,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 116O23,Liaoning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drop of China's strategy to build itself into a maritime power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fishery industry,the deep-sea aquaculture industry has flourished and become acrucial driving force for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ine economy.However,there areseveral prominent issues in this field:the legislation isof low hierarchical leveland lacksspecificity;standards for equipment,technology,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re absent;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involve multiple departments with overlapping powers and responsibilities;and the guarantee mechanisms are incomplete.Improving the legal guarantee for deep-sea aqua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s it can provide clear guidelines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promote standardized growth of the industry,safeguard thelegitimate rightsand interestsof practitioners,and contribute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refore,improvements should be mad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elevating thehierarchical levelof legislation,enhancing the pertinence of laws,establishing standards for equipment,technology,and environmental detection,streamlining and improving the supervision system,and perfecting relevant guarantee measures.These eforts will promote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eep-sea aquaculture industry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law.
Keywords :deep-sea aquaculture; aquaculture equipment; legal guaran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