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呈現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如果想證明“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你就會去觀察一大堆白色天鵝;當你看到無數天鵝都是白色的,會覺得這個假說似乎很合理。從“我見過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推出結論“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這種推論方式就是歸納法。①演繹法則是跟歸納法很不一樣的邏輯論證:如果前提是真的,結論便必定為真。舉個例子,“所有人終究會死”與“蘇格拉底是人”兩個前提(大前提與小前提)都為真,據此得到的結論“蘇格拉底終究會死”是合理的。/演繹法是“從一般推出特殊”,而歸納法則是“從特殊推出一般”,從一組觀察資料來論證出一個普遍性的結論。/歸納法的問題在于:就算你進行再多觀察,只要有一個反例就可以推翻你的普遍化主張。例如:正巧有一只黑天鵝出現,“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就會被證偽。②
許多科學家與哲學家都相信,做科研就是找出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說。如果像他們一樣認為科學進步是靠著歸納法,那么你就必須面對歸納法自身存在的問題。科學怎么能以如此不可靠的推論方式為基礎呢?③波普爾則干凈利落地避開了這個問題。根據他的說法,科學不是靠歸納。科學家是從一個假說起步,即依據現有的資料來猜測現實的本質,譬如“所有氣體在加熱后都會膨脹”。科學家的下一步是去找到辦法來測試假說。在上面的例子中,便要去找一大堆不同種類的氣體來加熱。但測試并不是要找出證據來支持假說,而是觀察這個假說能否經得起種種證偽的嘗試。只要有一種氣體被加熱的時候沒有膨脹,就足以破壞“所有氣體在加熱后都會膨脹”的假說。
如果通過一個反例駁斥了一個假說,那么就會帶來一點新知:知道那個假說不是真的。科學的進步是因為科學家從錯誤中學習。④觀察到一大堆加熱時確實會膨脹的氣體,不會帶給我們知識,或許只是讓我們對自己的假說多一點信心。但一個反例就真的能教會我們一些事情。波普爾認為,任何科學假說的關鍵特征是必須有“可證偽性”,這也是它與“假科學”的差異所在。一個科學假說是你有機會證偽的東西,它做出的預測有可能被證明為誤。如果我說“有個無法偵測到的隱形小仙子使鮮花盛開”,那么沒有一種觀察能夠證明我的說法有誤。如果小仙子是隱形的,又不留任何痕跡,就沒有任何辦法能夠證偽他們存在的主張。它沒有“可證偽性”,所以根本不是一句科學陳述。⑤
根據波普爾的說法,科學家所做的事情是試圖證明他們的理論為假。檢驗一個理論就意味著要看看它是否能被證明為假。一個典型的科學家先從一個大膽的猜想或推測出發,然后會試著用一連串的實驗或觀察來削弱這個猜測。科學是令人興奮的冒險事業,但并不證明任何事情為真;它只是不斷證偽來拋棄錯誤的觀點,對原假說進行更新,在此過程中不斷逼近科學真理。⑥科學家特別喜歡波普爾將科學研究描述成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覺得波普爾了解他們實際上怎么做研究。
(摘編自奈杰爾·沃伯頓《從錯誤中學習》,吳妍儀譯)
材料二:
波普爾一再強調“證偽”,反對“證實”,為此提出“逼真度”和“可否證度”兩個概念。“逼真度”指的是一個理論接近客觀真理的程度。“可否證度”則指一個理論陳述的對象的普遍程度,涵蓋的對象越普遍,就越容易被證偽,可否證度就越高。一個“可否證度”高的理論,還需要借助于觀察和實驗來判定其好壞,波普爾稱之為“確認”。“確認”是指一種假說暫時能經受住事實經驗的檢驗而未被證偽推翻。一個理論如果“可否證度”很高又能夠不斷被“確認”,那么它就有著更高的“逼真度”。⑦
實際上,波普爾所反對的“證實”是早期歸納主義的“完全證實”,而不是邏輯經驗主義所說的“證實”即“確證”。⑧早期歸納主義主張用不完全歸納的方法證實一個普遍性的結論(全稱命題)。后期歸納主義的代表邏輯經驗主義對此觀點進行修改完善。他們認為,“證實”并不意味著從基于個別事實的單稱命題推出全稱命題,而是通過一個個單稱命題證實的積累,不斷地趨近于對全稱命題的“確證”,目的是通過既有證據的不斷“確證”、積累而逐漸趨近于科學真理。⑨
在引入了“逼真度”和“可否證度”等概念之后,證偽主義實際上與邏輯經驗主義殊途同歸。證偽主義將“證偽”作為趨近于科學真理的必經過程,證偽的思想中蘊含著“證實”傾向。不過,它比后者高明的地方在于,從“證偽”的角度來考察一個理論,能更好地解釋“科學革命”,這是漸進積累式的歸納主義所做不到的。
總之,我們不能將“證實”和“證偽”對立起來。事實上,對一個理論的證偽往往伴隨著對另一理論的證實;而一種理論的發展,既需要證偽,也需要證實。證偽注重對舊假說的淘汰,有助于新假說的提出;在證偽之后對新假說進行證實,同樣重要。只有新假說經受經驗事實的檢驗,才算是完成一次完整的科學發展。⑩
(摘編自林艷、雷嘉祺《波普爾證偽主義思想中的證實傾向》)
①用舉例子的方式說明核心概念“歸納法”,“似乎很合理”暗示作者對“歸納法”的態度——認為其不合理。核心概念和態度詞都需要在閱讀時進行圈畫。
②在閱讀過程中,字句的理解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讀懂文本,還需要厘清結構,即句間邏輯關系。第一段可分為四層:舉例說明歸納法—舉例說明演繹法—概括歸納法與演繹法的邏輯—指出歸納法的問題。
③樹靶子,用假設復句和反問法指出其問題,從而引出后文波普爾的證偽主義。
④這句話包含文章出處,即題目,是點題句,需要圈畫。
⑤此處有兩個概念的區別界定需仔細閱讀,另外根據讀文本之前的審讀題干,發現此處對應第4題,即科學假說與非科學假說的區別。
另外,根據所舉的例子“隱形小仙子”,可看出第3題B項“外星人”也是無法證偽,是非科學假說,假科學,不具有可證偽性。
⑥此處提到了“科學假說”與“科學真理”,關涉概念區別,需勾畫留意。
⑦此段主要論證“逼真度”“可否證度”“確認”等的概念及其關系,需要仔細閱讀。
⑧更具體地指出波普爾反對的對象,牽扯到“早期歸納主義”“邏輯經驗主義”兩個概念,需要明晰其區別,因為常會在概念區別處設題。
⑨提到了一個概念“科學真理”。
⑩總結上文,提到了“不能將‘證實’與‘證偽’對立起來” ,根據關鍵詞,推出第5題答題區間或可在此處。
“智讀”文本
內容概述
這兩則材料的核心議題是科學家的證實與證偽,材料一通過對演繹和歸納這兩種推理方法的分析引出波普爾的證偽主義,指出科學的進步是因為科學家從錯誤中學習。材料二更深入細致地指出波普爾證偽主義思想中存在證實傾向,認為證實與證偽不能完全對立,而是通過結合,完成一次完整的科學發展。
區別和聯系
兩則材料都圍繞波普爾的證偽主義思想展開,對科學發展的理解一致,都強調科學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探索和修正的過程,通過證偽來淘汰錯誤的假說,從而推動科學的進步。
材料一按照從歸納法和演繹法的對比,到波普爾證偽主義思想的闡述,再到科學進步的證偽過程的邏輯順序展開,結構清晰,側重于從證偽的角度解釋科學進步。材料二先介紹波普爾的“逼真度”和“可否證度”概念,然后闡述證偽主義與邏輯經驗主義的關系,最后總結證偽和證實的辯證關系,結構相對復雜,進一步闡述了證偽過程中“逼真度”和“可否證度”的重要性,以及證偽和證實的辯證關系,共同揭示了科學發展的復雜性和辯證性。
材料一是材料二的前提,材料二是材料一觀點的發展。
一試身手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演繹法只要大、小前提為真,結論就必定為真,但歸納法在前提為真時也不能保證結論一定為真。
B.大量經驗事實無法證實的一個假說,卻有可能被個別事實證偽,這說明證偽與證實存在不對稱性。
C.邏輯經驗主義放棄“完全證實”,改變以往“從一般推出特殊”的推理方式以使確證過程更嚴謹。
D.材料一認為“科學不是靠歸納”,材料二認為歸納證實對科學發展同樣重要,兩者觀點明顯有別。
解析:C項中“放棄”有誤,并未完全放棄,文中提到“早期歸納主義主張用不完全歸納的方法證實一個普遍性的結論(全稱命題)。后期歸納主義的代表邏輯經驗主義對此觀點進行修改完善”。另外,“改變以往‘從一般推出特殊’的推理方式”錯。材料二第二段指出“后期歸納主義的代表邏輯經驗主義”,即“邏輯經驗主義”仍屬于“歸納主義”,材料一第一段指出歸納法是“從特殊推出一般”。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按波普爾的說法,科學研究中大膽提出假說、不斷進行證偽的過程是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這有助于解釋“科學革命”。
B.科學家主要依據實驗或觀察提供的數據對科學假說進行證偽,一旦發現兩者存在矛盾之處,就必須對原來的假說進行更新。
C.“所有氣體受熱均會膨脹”的“可否證度”比“部分氣體受熱會膨脹”更高,也更容易被證偽,但不一定有更高的“逼真度”。
D.數字化時代,我們利用大數據技術來占有海量的樣本,可以提高證偽的效率,也有利于更快地趨近于對全稱命題的“確證”。
解析:B項中“一旦發現兩者存在矛盾之處,就必須對原來的假說進行更新”表述過于絕對。材料一第四段“它只是不斷證偽來拋棄錯誤的觀點,對原假說進行更新,在此過程中不斷逼近科學真理”。忽視了最后“在過程中逼近真理”這個目的和結果,就會使表述陷入“發現矛盾就更新,也不管孰對孰錯”的行為謬誤中,如可反查實驗或觀察數據是否正確。再者用材料二第四段“證偽注重對舊假說的淘汰,有助于新假說的提出”,可得出并非“必須對原來的假說進行更新”,還可能是“淘汰”“提出新假說”。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最后一段觀點的一項是(" )
A.亞里士多德曾提出“重物先于輕物到達地面”,后來實驗結果表明重物和輕物同時落地。
B.某博物館聲稱水晶頭骨是外星人送來的禮物,但科學家確認它是19世紀制造的工藝品。
C.漢代發生渾天說和蓋天說之爭,渾天說因制定的歷法與實際天象更匹配而被朝廷采納。
D.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后,開普勒根據觀察資料指出行星確實繞日,但軌道并非正圓。
解析:首先找到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觀點,即首句“科學家所做的事情是試圖證明他們的理論為假”,即“證偽”。A項,提出假說,進行證偽。B項是非科學假說,不能被證偽。C項“渾天說被朝廷采納”不能證明“渾天說和蓋天說”是假的。D項“行星確實繞日,但軌道并非正圓”證明的是“日心說”這一理論是真的,而不是假的。
4.科學假說與非科學假說、科學真理的區別分別在哪里?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說明。
5.下列科學發展中的事實體現了“證實”和“證偽”的結合,請結合材料二簡要分析。
關于引力場中光線的彎曲,廣義相對論的計算結果比牛頓經典理論正好大1倍。1919年日全食觀測的數據宣告前者獲勝。不過愛因斯坦也會犯錯,他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的“靜態宇宙說”,被哈勃觀測到的數據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宇宙膨脹說”。后來科學家進一步觀測到,是暗能量在推動宇宙加速膨脹。
(參考答案見下期讀4版)
閱讀技巧
現代文閱讀Ⅰ閱讀步驟及技巧:圈出處—審題干—找對應—畫不同—多比對。
一、圈出處
拿到試題后,首先看選文出處,便于把握材料議題與觀點。材料一出處為《從錯誤中學習》,材料二出處為《波普爾證偽主義思想中的證實傾向》,前者清晰了然,后者提到“證偽”“證實”,需要勾畫概念,把握文本的傾向性。
二、審題干
先看兩道主觀題,即4、5題,進行審題,從問題中讀出答題格式和答題框架。
1.審清指令動詞。第4題是“簡要說明”,第5題是“簡要分析”。即前者只答要點即可,分值可能為1個信息點1分;后者則每條既要有概括,又有分析,概括占1分,分析占1分。
2.審準答題區間。第4題是“結合兩則材料”,第5題是“結合材料二”。
3.審對操作對象。第4題是“科學假說與非科學假說、科學真理的區別分別在哪里”,注意“與”、標點符號以及“分別”,從中得出答題格式應為“科學假說與非科學假說的區別”“科學假說與科學真理的區別”。第5題是情境應用題,操作對象是“‘證實’與‘證偽’的結合”,從材料二篩選時要注意所篩選的對象并非單獨的“證實”或“證偽”,而是二者的結合。
再審選擇題題干,圈畫出要求,包含設題方向和指令。前者即“正確”“不正確”,后者如“支撐材料一最后一段觀點”。
三、找對應—畫不同—多比對
對應選擇題在原文中找出核心詞,厘清論述的核心議題,把握文中體現的基本觀點態度,找到選項對應的文本區間,并把它們之間表達有不同的地方進行勾畫,注意既要比對詞語,又要比對關系。
第3題題干“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最后一段觀點的”,是論點論據題。首先要找準論點,論點位置一般是段首句、段尾句、段中理論性強的句子、承上啟下的過渡句等。其次要看選項所給的論據是否能夠證明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