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 A
移動儲能車、壓縮空氣儲能電站……“超級充電寶”布局全國
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為人類帶來綠色電力,但是它們也有明顯的弱點,就是不穩定。這時候儲能裝置就可以大顯身手了,它可以在電力充足的時候把電能儲存起來,在需要的時候再釋放出來。如今,有多種多樣的儲能裝置在保障電網穩定運行、電力供應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深圳一家儲能研發團隊研發出我國首臺10米級液冷一體式移動儲能車。這輛儲能車的貨箱長9.9米,高4米,里面裝載了40個小型儲能電池包,每個電池包儲電量約48.23千瓦時,總儲能量可達2000千瓦時,相當于普通家庭兩年的用電量。這輛2000千瓦時的儲能車是我國首臺液冷技術“移動儲能車”。與傳統風冷技術相比,液冷技術可以儲存更多的電量。
江蘇省如東縣的灘涂上,“光儲氫一體化”海上光伏示范項目正在推進。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集光伏發電、儲能、制氫于一體的示范項目,這里規劃了一座光伏裝機容量400兆瓦的海上光伏電站、一座60兆瓦/120兆瓦時電化學儲能電站和一座制氫加氫站。新建的儲能電站是以獨立新型儲能項目的形式,直接接入公共電網。白天利用光伏充電,夜晚放電用來制氫,余量還可以上網。
(摘編自《湖南日報》)
素材" B
不排放二氧化碳也能高效產氫
晉浩天
氫能作為未來全球能源體系的重要支柱,其生產方式直接關系到全球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北京大學馬丁教授團隊及合作者通過兩條互補的技術路徑,在高效、穩定、清潔、低成本制氫技術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與里程碑式進展,可以在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情況下實現氫氣的高效生產,相關研究成果于2025年2月13-14日連續兩天在《自然》和《科學》上發表。
團隊延續了在甲醇和水重整制氫方面的深厚積累,創新性引入稀土元素對催化劑進行改造,開發出一種全新的高活性產氫催化劑穩定策略。研究發現,通過在鉑—氮化鉬催化劑表面構筑稀土氧化物“保護罩”,精準保護界面催化結構,在不犧牲催化劑超高活性的前提下,催化劑穩定性大幅提升。
團隊另辟蹊徑,開發了一種高效的鉑—銥雙金屬界面催化劑,通過原子級精準設計、調控雙金屬—碳化鉬界面,不僅實現了水分子和乙醇分子的高效活化,還巧妙避免了乙醇分子碳—碳化學鍵的斷裂,將乙醇—水重整反應從傳統的“完全重整”路徑轉變為“選擇性部分重整”路徑,在270 ℃溫和條件下實現高通量氫氣制備,同時聯產高值化學品乙酸,并實現了零二氧化碳排放。
(摘編自《光明日報》)
素材解讀
近年來,我國開始大力發展儲能裝置,以解決可再生能源的不穩定性問題。移動儲能車、壓縮空氣儲能電站等“超級充電寶”正加速在全國布局。“超級充電寶” 布局全國,是能源領域的一次重大變革,對于我國能源體系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有助于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助力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未來,隨著“超級充電寶”在全國的持續布局,無論是偏遠地區的能源供應,還是城市用電高峰的調節,這些“超級充電寶”都將發揮重要作用。一場能源革命的“中國方案”正在改寫全球電力版圖,在全球能源轉型進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尋找可持續的方法生產日常所需產品,并實現未來的凈零排放目標,是化工行業面臨的關鍵挑戰。氫氣因可從天然氣中提取,而被廣泛認為是實現零排放目標的重要途徑。不過,在傳統生產方式下,這一產氫過程極其耗能,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從而削弱其環境效益。馬丁教授團隊的研究有望從根本上改變氫能的生產和應用模式,為構建可持續能源體系奠定堅實基礎。這種創新催化技術在推動綠色氫能經濟和支持全球碳中和目標方面具有巨大潛力。
這些不是科幻,是正在發生的中國速度!
適用話題" "能源革命、可持續發展、科技創新、環保……
(供稿 谷彭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