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品
說到是否可以和知,心朋友談論組織、領導或其他同志的缺點的問題,倒使我想起了一件事情:
我在念初中的時候,有兩個知心朋友。我們三個人經常在一起,又總喜歡爭論。所爭論的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一些事情:班級工作、干部優缺點、彼此思想行動上的問題;但談得更多的,還是有關組織或其他同學的一些問題。在爭論中,往往會爭得臉紅脖子粗,互不相讓,甚至吵起嘴來。但最后總是會得出一個大家都認為正確的結論來。
有一次,我們班主任對班上一個同學的助學金評得有些偏差,在班會上宣布時,一部分同學有不同意見,但也有一部分同學認為:既然是老師和干部評定的,就不會有
錯;即使有錯,已經決定了,也不必再提了。
會議結束以后,我們三人對班主任的這個意見又進行了爭論,在爭論中自然會提到班主任和班上某些干部的名字。當時被別的同學聽見了,以為我們背后議論領導,就告訴了班主任,班主任本來就不大高興我們三個人經常在一起,就找我們去談話。但我們認為,我們三個人的友誼與經常的爭論并沒有錯,于是就把我們的意見告訴了班主任。班主任聽了,認為我們講的有些道理,又和我們一起仔細地分析和研究了這個同學的情況,覺得對他的助學金評得的確有些不恰當,就糾正了。通過這件事情,班主任及班上的同學對我們的友誼了解了。以后班主任不僅沒有制止我們背后爭論,還鼓勵其他同學對待任何事情都要勇敢地追求真理、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意見。
由此可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不可以談論組織、領導或其他同志的缺點,只要我們所抱的態度不是為了打擊和中傷同志,而是為了幫助他們改正缺點。有時,因為怕自己的意見不夠全面,先和知心朋友交換一下彼此的看法,再與人為善地向組織或其他同志提出來,這有什么不好呢?誰又能因此而說你是“自由主義”、“無組織、無紀律”呢?當然,如果你單在背后和朋友嘟嘟囔囔,牢騷不休,當面反而不提意見,這樣就是“背后議論人”“自由主義”“無組織無紀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