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生
編者:本欄1980年12期刊登了胡云等四位讀者的來信征求解答后,已有兩千多位朋友來信來稿,熱情地為他們排難釋疑,在此,我們謹代表他們向各位朋友表示感謝。本期先回答“我為什么總是‘走神兒?”其他問題將陸續選發讀者的復信。
培養“注意”的
良好習慣
所謂走神兒,在心理學上講是注意的分散或漂移。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與集中,是機體的一種定向反射。人在集中注意一定事物的時候,大腦皮層就會在相應部位產生一個優勢興奮中心。這時只有注意對象提供的信息傳入皮層優勢興奮中心,并對它們進行編碼與貯存,其余信息則傳入到處于抑制狀態的皮層區域。這樣,人就對所注意的事物感知非常清晰,而對其余的事物則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果大腦皮層同時有兩個以上的興奮中心,就出現分心和注意動搖現象,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走神兒。
引起走神兒的原因,大體可分兩種。一是客觀刺激物本身的特點:作為應注意的對象刺激強度不夠、單調、不新穎,而同時又存在著其他具有一定強度的、或比較新異的刺激物;二是個人的生理、心理狀態:失眠、疲勞、饑餓,對應注意事物不感興趣,此外還可能有一些“朦朧的”雜念在起作用。例如,老惦著有件什么事該做沒有做,有的事該放下而放不下,老是牽腸掛肚。這些因素都會在大腦皮層建立起新的興奮點,干擾著對特定事物的注意。
要克服走神兒的現象,就得消除引起走神兒的因素。首先,不要急躁和苦悶,要有戰勝走神兒的信心和毅力。注意力是人們喚起和保持注意的能力,是可以培養和提高的。毛主席在青少年時代就曾故意在鬧市看書,鍛煉鬧中求靜的本領。一般來說,經過一段自我訓練,會取得一定成效。第二,要多思多想。有人認為分心是想得多了,其實主要是想的方向不對。對應注意的對象多問幾個“是什么”“為什么”,思想就會集中。第三,要逐步養成良好的注意習慣,學習時精力要集中,休息時要盡情娛樂。課間休息不要再讀書、思考問題,一定要到室外活動活動。當從事的活動變化時,注意應及時轉移。不要上語文課還在想數學題,上數學課又在記憶物理公式。總之,要根據自己的特點,有針對性地糾正注意分散的毛病。
對于經常難以集中注意的神經衰弱患者,還可采取一些氣功訓練法。如在安靜的環境中,坐在椅子上,全身放松,閉目,緩慢呼吸,盡量排除其他念頭,全神貫注數自己呼吸的次數,1—20次后,周而復始,每日做兩次,開始每次三五分鐘,以后逐漸增加到20分鐘,堅持做下去,走神兒的現象就會大大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