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耒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訓令全國中小學把國文課改為國語課,初小一、二年級課本一律只用語體文,同時廢止清末以來的各種文言文教課書。商務印書館消息靈通,在訓令下達前印制了新的全套小學課本,小學第一課是“狗,大狗,小狗。”第二課是“大狗叫,小狗跳,大狗叫一叫,小狗跳一跳,叫兩叫,跳三跳。”顯然,這樣直白可愛的課文非常合乎小孩子的口味。但在望子成龍而又習慣了文言文的人們看來,那是誤人子弟,稱它為“貓狗教育”。而當時即使經濟起飛在先的沿海地區,經濟基礎還沒有決定上層建筑,文化習氣并不開通,許多家長還要孩子學文言文,所以看重經濟效益的書商仍印制了許多文言小學課本。1925年,蘇、浙、皖3省教育界針鋒相對在無錫舉行儀式,焚毀了大批初小文言課本,宣稱文言束縛幼童思想,比纏足更殘酷。
國文課改為國語課,意在以語統文,要求學生首先學習淺易的語體文,進而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同時要求學生學會國音,也就是統一漢字標準發音。雖然國語課和國文課,在今天已經統一為語文課,但“語”和“文”的對立統一,卻形象地說明了中國語言文字在近代發生的困惑和變化。
語言和文字都是人類表達思維的工具和交流信息或社會活動的符號,語言形成在先,文字出現在后,但是語言和文字并沒有從屬關系,這在漢語和漢字的關系中表現為言和文的不統一。
古代的言和文的不統一,一個原因是文字出現較晚,文字的創造趕不上語言的發展,數量太少。漢字的歷史大約有6000多年,而漢語的歷史顯然要長遠得多。倉頡造字只是一種傳說,漢字很可能是一代又一代聰慧好事的先民多年努力摸索的結果。不論如何,早期的漢字有車、攻、婚、娶、王、臣等等,說明先民的社會生活已經相當發展。雖然不免茹毛飲血,但婚娶攻伐等等的往來必然非常頻繁,事項之多一定使結繩刻木的方法難以勝數,所以才由圖畫一類的藝術享受發展出以實用為主的依類象形的文字。言文不統一的另一個原因是,在紙張發明以前,文字要用竹木小棍蘸漆寫在竹片上,書寫是費時費力費飯費壽的事情,所以記錄在案的文字一定要非常簡省,這有點像今天發電報一樣,必須字斟句酌;因為漢字不是語言的書寫符號,而是思維的表達符號,所以可以形成和說話大不相同以言簡意賅著稱的文言文。
漢字和文言文自基本定形后,幾千年間沒有本質的變化。漢字曾經由甲骨文、鐘鼎文變到小篆,又變到隸書,再變到通行至今的楷書、行書;文言文也有種種變化,形成種種流派。但漢字終歸是表意的方塊字,沒有變成拼音文字,文言文也仍然和每個時期的口語不同,是一種文人專用的書面語言。在農業經濟為主的封建社會,與書面語言打交道的僅是少數讀書人,所以言文不一的情況沒有引起人們的不滿和反對。到鴉片戰爭以后,中西交往大為頻繁,文人學者看到西方列強科技發達、國力強盛的同時,也注意到外國語言文字的不同。他們認為中國落后是因為文盲太多,民智不發達,而文盲太多是因為漢字和文言文難學難懂,所以認為語言漢字與社會進步大有關系,中國要強盛必須改革漢字和文言文的主張一時蔚為風氣。此后,改造漢字和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的“國語運動”時盛時衰,至今不絕。
最先注意到漢字難學,摸索便捷的學習方法的是外國人。古代注解漢字讀音的“反切”法據說是受梵文啟發出現的,但長期沿用沒有多少進步。到了明朝萬歷年間,在欽天監工作的意大利人利瑪竇編制了拉丁字母注釋漢字的方法,稱為《太西字母》,這可能是第一套漢字注音字母,但當時影響很小。清王朝初年,西方傳教士已經用類似的方法注釋了四書,后來雍正皇帝為了維護國粹,把傳教士趕出北京(在欽天監負責天象工作者除外),送到澳門看管,這種為漢字注音的努力才被迫終止。
到清朝末年,西方傳教士卷土重來,洋人的漢字改革變本加厲,從為漢字注音變成為用拼音字母取代漢字。他們在廣東福建用羅馬字母拼寫成漢語方言的圣經,據說用以傳教成效顯著。后來英國公使威妥瑪也編寫了一套漢字注音方案,在外交、郵政、海關系統的外國人中使用了很長時間。洋人的嘗試后來對中國人自己發動的文字改革運動有不少啟發,但當時中國老百姓忙于吃飯問題,沒有出現識字運動、國語運動的條件,所以對中國社會沒有廣泛的影響。
甲午戰爭前后,朝野上下形成了變法維新思潮,一部分讀書人主張改革漢字,以普及教育。他們創造了一種拼音文字,當時稱為切音字。第一個創造切音字的是盧贛章,他是廈門人,青年時期在新加坡學習英文,認為歐美強國“切音為字,字話一律,字畫簡易”。這種看法稍嫌簡單,但他大受啟發,采用羅馬字母和自創的怪字母,于1892年制成一套中國切音新字。1895年,后來成為文學界和政界名人的吳稚暉在蘇州縣衙門當家庭教師,他也受西文字母啟發,創造了一種“豆芽字母”,用來和他的太太通信,這在向來缺乏隱私權觀念的中國,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自我保護手段。
早期的維新志士大多是急性子,以為學會制造新式船炮或者實行了新的政治體制,就可以富國強兵,所以切音字沒有受到維新家注意。后來戊戌變法失敗,八國聯軍打到北京,一部分志士轉去革命,也有一部分志士仁人認為需要從改造平民百姓入手,提高民族素質,中國才有希望,于是以普及教育開發民智為職志,改造漢字又提到了他們的日程上。到19世紀末共出現了30多種拼音方案,目的大多是用來拼寫漢語,取代漢字,影響較大的是王照發明的官話字母,時稱“簡字”。
王照是小有名氣的維新派,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政府通緝,不得不走避到日本。他原本對平民教育有興趣,到日本后和康有為鬧意氣,與革命派也談不攏,于是致力研究普及漢字方法。他仿照日本片假名,用漢字部件作字母拼寫漢語,發音依照北京話,作為全國統一官話,這可以看作是普通話的先聲。1902年,王照化裝成和尚潛回國內推廣簡字。在天津時,王照的掃盲方法得到名士嚴修支持,嚴家的丫頭廚師車夫學習了幾個月后,都可以用官話字母寫信作文,后來還能看拼音官話報,成為一時佳話。王照編的《官話字母》課本方便易學,袁世凱的小兒子袁克文拿到課本后無師自通,袁世凱大為贊賞,于是在他管轄的直隸境內各學堂和北洋軍內推廣,進而推廣到13個省區。1909年,袁世凱被攝政王罷免,于是人亡政息,官話字母被迫下馬,王照創辦的拼音官話報也被政府查封了。
這正是清末新政時期,清政府最高當局已經明白守舊沒有出路,轉而在全國推行大規模的社會改革運動。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文化和社會生活都在陸續變革,以前反對維新的人也開始搞改革了。著名守舊派勞乃宣對王照的拼音方案非常欣賞,他據此加以修訂,編成適合江浙方言的合聲簡字方案。1908年,慈禧太后召見勞乃宣,對他的方案很有興趣,指示學部研究報告,但學部反對簡字方案,故意拖延,后來政治形勢日益緊張,簡字運動就此擱置。
辛亥革命以后,國語運動受到官方支持,勢頭越來越大。當時的國語運動有兩個含義,一是統一全國的漢字讀音,一是實行言文一致。中國方言甚多,南方各省尤其如此。漢字沒有統一的讀音標準,社會交往大受妨礙。早在雍正年間,皇帝接見大臣時,因為聽不懂廣東福建官員的方言方音,大為惱火。雍正命令當地督撫開設正音書院,延請北京的旗人教授官員學習京話。這種語言培訓班的作用不錯,所以延續到清末,但流惠所及只是少數官員,老百姓仍然是南腔北調。
1913年,各省代表舉行讀音統一會,江蘇代表汪榮寶用蘇州白話聊天時說到“黃包車”,在座的直隸代表王照勃然大怒:“你罵我王八蛋,我就揍你這個王八蛋!”“黃包車”一音之轉交成了“王八蛋”,可見古人慎言的道理可能還不只是缺乏政治覺悟,也許和方言方音太多,容易引起誤解多少有些關系。參加讀音統一會的代表都是各省對音韻和文字改革素有研究的學者,學者如此,其他人因為方言不同帶來的麻煩就更可想而知。1913年,教育部審定統一的國音,出版《國音字典》,從此中國人有了國語讀音的規范。為了給漢字標明標準讀音,時人發明了許多種拼音字母,章太炎提出的簡單古漢字樣式的方案被修訂為注音字母,由政府強制推行,這就是現行漢語拼音方案實行之前通用多年的注音符號。
注音符號作為漢字的附注,使漢字保持了表意文字直接反映思維的優點,同時具有了拼音文字便于識讀的長處,對于普及漢字大有裨益。
語音統一問題大體解決之后,言文一致的問題就成為國語運動的主題了。文言文流行了幾千年,但可以想見歷來的國人平日言談決不會整天“之乎者也”,只是在古代沒有人把平民百姓的日常口語記錄下來而已。到宋朝元朝,印刷業大發展,這樣的記錄開始陸續出現,宋元話本,明清小說,如《水游傳》《紅樓夢》《金瓶梅》風行一時,但在文人學士看來不登大雅之堂,可以輾轉流傳,卻不能成為文學的正宗。到清朝末年,為鼓動民眾,革命派和維新派創辦了白話報刊;梁啟超的時論文章已經有明顯的白話文傾向,所以當時非常醒目,被稱為筆端常帶感情。文言文也可以帶感情,但總歸在語感上隔著一層,需要體會,不如白話文可以使讀者形成直感,來得自然和強烈。直到辛亥革命后,白話文的傾向也只限于部分報刊,學術著作和小說詩歌還是文言文的一統天下。
最先提出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的是胡適。胡適在美國留學時,一位信仰基督教的華僑借工作的機會給留學生分發宣傳基督教文明的白話傳單,如“不滿25歲不要娶妻”,“多種樹”等,有一張傳單是“廢除漢字,取用字母”。胡適因此受到啟發,開始研究如何使文言文易于教授的問題。他認為文言文是死的語言,白話文是活的語言,主張“文學革命”,并開始用白話文寫詩。據說最早用白話文通信的正是胡適。他從美國寄來白話明信片,要求加入國語研究會。這張明信片如果保留到現在,一定成為價值不菲的搶手郵品。
1915年,由陳獨秀、李大釗創辦的《新青年》首先豎起了“文學革命”的大旗。但有關論文開始還是文言文,白話作品很少。到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的文章就全部是白話文了。這時胡適回國做教授,他編的大學講義《中國哲學史大綱》全用白話,于是中小學教課書也開始用白話文編寫了。魯迅的《狂人日記》是第一部白話小說,從此文學界的面貌大為改觀。五四運動以后,民眾社會覺悟大大增強,趨新成為社會風氣,國語運動無須費力鼓吹就可以不脛而走,一時間出現了400多種白話小報,大報刊的副刊也取消了舊式濫調詩文,改登新文藝和白話的譯著作品。
文字解放帶來了思想解放,文學革命帶來了文化革命,封建的倫理道德因此受到嚴厲批判,所以這個時期被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流惠余蔭,至今不絕。
·中國近代開放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