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孩兒
“一念之差”,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念頭和另一個念頭之間的差別。這個差別一般很像是一條不大不小的溝,跨過去或跨不過去,其間有著很大的不同,我們的生活中,許多事情的結果,最后就取決于這個神奇的“一念之差”。
“一念之差”的確有一種魔力。它可以使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在一個念頭之下就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可曾聽說過這樣一個老故事:
一個小女孩兒整天為她沒有一雙美麗的鞋子而發愁、流淚,直到有一天,小女孩兒在街頭看見了一個沒有腳的人……
這個故事在全世界廣為流傳。故事里的小女孩兒,是我們許多人自己的影子。面對著日益豐富的商品市場,我們不是無數次地為自己錢包不鼓而發過愁嗎?只要你不自欺,你就會承認,那個小女孩兒的痛苦念頭,我們都曾有過而且還在繼續!
錢包的鼓與不鼓實在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究竟多鼓才算是鼓了呢?從前我們說起“萬元戶”時,是當成“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人看的,可是現在,我們多少人的家里不是已經有著萬元以上的存款或家產嗎?但是我們還是覺著自己很窮。因為,又有了百萬元戶、千萬元戶,甚至億元戶。
那個廣為流傳的當代民謠,正是說著這樣的現實:“十萬元不算數,百萬元不算富,千萬元才起步。”
當我們以復雜的心情說著這個民謠時,心中翻騰著的,怎么會不是“窮”的感覺?
問題就出在這里——
我們的貧窮感是跟別人比出來的。至于我們自己錢包里的錢究竟可以使我們生活得怎樣,此時是被忽略的。而且最要命的,我們是在與那些根本不該也不能與之相比的人比!比來比去的結果,我們身上的錢包不見鼓起來,身子上的肚皮倒先鼓起來了。整個人被弄得無精打采的,全然沒有了生活的樂趣。
這多不值!早先,我們是想讓自己生活得愉快才需要錢的。沒了愉快,錢還有什么用?但是我們有了一點兒錢,就忘了初衷,把愉快扔在一邊,只去要錢了。夢想著要大把大把的錢,只要比別人的錢多就行。只要周圍有比我們富的人,我們就會覺得自己是“窮人”,就會為“窮”而不愉快。
富無止境,“窮”也無止境。貧窮與富有的區別,就在這樣的一念之差中:
“你要是按照自然來造就你的生活,你就決不會貧窮;要是按照人們的觀念來造就你的生活,你就決不會富有。”
古代一位大哲學家的這句名言,該是我們對待自己錢包的基本胸襟。事實明擺著:人在自然上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在觀念上的需求則是無限的。自然的需求,即使將來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了,仍然所需有限—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個身體;但觀念上的需求,是要用許許多多的東西來填充的。人的欲望,是一匹總也找不著驛站的野馬。你,管得了它嗎?世代流傳的《伊索寓言》里面,有一句精辟的警告:“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伊索說的是真話,多少年來,人們一直相信他寓言里面的哲理。
有一個建議說給你聽:不要輕視自己的錢包,只要它使你夠用,你就該為此而心存寧靜。持有這樣的念頭,幸福也就離你不遠了。就像那個因為看見了一個沒有腳的人,便不再為自己沒有美麗的鞋子而哭泣的小女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