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藍
北京大學季羨林教授主編的“中國禪學叢書”首批推出黃河濤的《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任曉紅的《禪與中國園林》兩部著作。
這兩本書的共同特點,都是從各自的實際材料出發,分析禪的精神如何滲透到中國藝術中去,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
在《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一書中,作者以禪宗精神為主,上連以玄佛精神為主的魏晉時代,下連深受禪宗影響的宋明心學時代,考察了儒、道、釋三種思潮相互交融的過程及它們對中國藝術精神的影響。在論述中,作者不同意將中國的藝術精神僅僅歸結為以儒學為主或以道家學說為主。他認為中國的藝術精神并不是以某一思潮為主的靜態體系,而是儒、道、釋三家相互沖突,相互融合的產物,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表現,它是一個動態體系。從動態中去考察中國的藝術形式的演變,追尋藝術精神的建構脈絡,是作者的獨到之處。作者也正是從這點出發,指出中國藝術從先秦兩漢的自發時期到魏晉南北朝走向自覺,與佛教傳入中國并中國化的過程相關。沒有這個外因的變化條件,中國藝術精神與相應的藝術形式就不能完成自覺的飛躍,亦即不能實現魏晉時期從走向山水為特征的玄佛藝術精神,向中唐后走向內心為特征的禪宗藝術精神,以及明中時后走向世俗為特征的心學藝術精神的轉換發展。
從禪宗的美學意義出發,兩書的作者考察了它對具體藝術形式的影響。在《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一書中,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探討了禪與石窟藝術的盛衰、禪對山水畫形成的影響及禪與文人畫。在《禪與中國園林》一書中,作者從禪的精神深發開去,將禪的意趣、禪的意境、禪的精神和園林風格、形態、布局等聯系起來,揭示了禪的精神滲透到中國園林中,形成中國園林特有的藝術風格。另一方面,作者又非常細致地周旋于園林內外,將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的構造情趣描摹得淋漓盡致,禪理、禪趣、禪境盡透其中,引導人們理解禪對中國園林的影響,從而真正能從藝術精神,即美學的高度欣賞中國園林。
(《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黃河濤著,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八月版,11元;《禪與中國園林》,任曉紅著,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八月版,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