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紀明
蘇力先生的《罪犯、犯罪嫌疑人和政治正確》一文(《讀書》一九九七年第二期),提出了一個“值得中國學者認真反思的問題”,那就是“許多學者總是把語境化的概念、命題、論斷和實踐一般化、普泛化;……總是抱著自己的專業知識而忽略日常生活中的常識,認為需要對民眾啟蒙”。確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現象比比皆是,但需要進行反思的恐怕還不僅限于學界(我想有些問題的責任主要不在學界)。我舉一個計量單位的例子,如今斤、兩等單位一律不準再用了,甚至公斤都不行,統一要用“千克”,說是要與國際接軌(盡管工商管理部門打出的大標語仍是“嚴禁缺斤少兩”),不管是臺秤,還是桿秤(也正在被廢止中),能看到的單位都是“kg”。可幾年過來執行效果如何呢?除了平添了換算的麻煩和混亂之外,別無收獲。大街上扯出的橫幅“龍蝦120元/500克”,用的依然是斤的概念,在蔬菜市場、水果攤上,你要問一千克土豆多少錢或一千克西瓜多少錢,人家準以為你有病。再比如,國家明令彩電規格不能再用,要統一成“厘米”,大概也是接軌的需要吧。早已對、形成概念的老百姓似乎也不買帳。要說彩電的規格是從日本、歐洲等地傳進來的,可見人家也并沒有像我們那樣急于接軌,我們也不知道接的那門子軌。
總之,那種“并非清醒地然而卻是主動地同某種權力結合起來,不斷擴張,硬要把他們的那一部分專門知識強加給整個社會”的做法,既是霸道的做法,也是愚蠢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