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熟悉歷史的人,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他是從世界一開始就生活著的人,而一個熟悉智慧史的人,可以說他是從世界一開始就明智地生活著的人。因為人生時所缺的東西,長大以后所需的東西,惟智慧而已。
說起智慧,就使人想起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古希臘。一提到古希臘,就會引出神話、史詩、寓言、哲學、藝術、……。凡是豐富我們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有價值、有光輝的東西,大都是從古希臘直接或間接傳來的。
古希臘智慧散布在浩若煙海的典籍中,十年來,含辛茹苦,才收集到兩千多條。這些條目,思想深刻,文辭典雅,處處都閃爍著哲理的光輝。現整理出千余條,每則配以短小精悍相得益彰的闡釋文字和內容逼真形式優美的插圖,加上精編精印,設計考究,堪稱圖文并茂。它是了解西方人的智慧的一個很好的窗口,更是我們真正跨進“成年人之門”的一把寶貴的鑰匙,可讀性強,更值得收藏。
一卷智慧的書應是假丑惡的墳墓,真善美的搖籃。因此在收集資料時,重點放在了哲理上,尤其是勸人求真,勸人行善,勸人愛美的言行。真、善、美,可以說是這卷書的主題,我的主要任務就是把真、善、美變化成不同的篇章。
為了準確而全面地收集到有關的資料,圖書館成了我精神的家園。我在那里一再羈留,直到精疲力盡。在那里,我集中精力營造的精神作坊像一座廢墟,隨處可見一本本東倒西歪的書,一張張寫飽了的紙。我喜歡就這樣在灰塵中隱逸。在匱乏與焦慮時期,圖書館資料庫是我充實的落腳點。痛飲一壺鴆酒的平靜流轉到二十世紀末葉的我手上,低緩為一頁一頁翻書的聲響。就這樣,摘錄、譯述的素材不經意已有一人多高。
在整理這些資料時,基本上是以人為單元進行的,每個單元前有引言,后有結語。引言闡述此人的生平,結語總結此人的思想,中間則是此人生平和思想的具體展現。為了使這些展現盡可能凝練,我刪去了一切無關緊要的上下文,留下來的,從形式上看,要么是單句,要么是對話,要么是段落,從內容上看,它們分別是反映某一哲理的格言、妙對和故事。
古希臘智慧博大精深,為了盡量做到雅俗共賞,做了兩種闡釋,一是文字的,一是圖畫的。文字闡釋既沒有采用“我注六經”,也沒有采用“六經注我”,而是“經中有我,我中有經”。這種互補注釋法,致力于使原文與闡釋相互補充,相映成輝。
闡釋最忌畫蛇添足、簡單重復和斷章取義,一個好的闡釋應該是透過有字文,看到無字理,并將無字理釋成(與原文互補的)有字文,起到畫龍點睛、舉一反三和相得益彰的效果。
文字有了雛形后,我意識到該找一位合適的插圖畫家了。什么樣的文字,搭配什么樣的畫面,是十分重要的。而文字與畫面完美的結合,應該像男人與女人的結合一樣,密不可分,相輔相成。這要求畫家必須心靈手巧,既熟悉古希臘文化,又熟諳繪畫語言。換句話說,必須手上的“活兒”與腦子里的“活兒”都棒,方能心溯手追,觸毫而出,自臻化境。
我開始四處尋找,從群英薈萃的楚江流域,到人才濟濟的大江南北,先后有不少人試著畫過。但是我總覺缺了什么。是的,缺了古典藝術的那種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而這恰恰是古希臘哲理漫畫的靈魂。
我去了北京,寄希望于北京的藝術家朋友。他們搖頭弗如。我很失望,決定第二天打道回府。下午,我去劉彥那兒告別。劉彥看了一眼我遞上的紙片,說,有個人能畫。“此人何在?”“他在哈爾濱救死扶傷。”鑒于過去的教訓,我這次特別謹慎,因為曾經多少內行人都敗下陣來,何況這位遠在天邊的門外漢。
回南京后,我又試著跟一些挺不錯的畫家合作,結果仍不理想。于是我又一次去了北京。劉彥說,你把東西擱這兒,過兩天有朋友回哈爾濱,捎去給爾喬。
沒多久,一封特快專遞敲響了我沉寂的辦公室。在八大頁洋洋灑灑的信紙后面出現了三十多幅有關希臘賢哲阿里斯提卜的插圖。這是連續在一張張紙上的眺望:奧林匹斯山渾穆屹立。蘇格拉底與日月同輝,身帶快樂之書,手采自然之果的阿里斯提卜飄然出現。不遠處,就是一把椅子,他隨時準備坐下來,跟你暢談快樂之道,湛藍的天空,望無邊。這是爾喬提供的視線,在一張張紙上,一條條哲理,幻化疊印,成為我們歆羨的經典。它的氛圍,性情,生氣,靈魂,甚至繁復花哨的外文字母,不由分說地告訴我,這就是古希臘。
爾喬采用了他所擅長的獨幅漫畫,而不是連環畫,在每一段原文與注釋下面配了一幅極具概括力的插圖。這些插圖,通過綽約的線,含蘊了豐富的內容,加之古雅的構圖,于方寸之間曲盡風致,而這都來自于一夜揮灑。我的大哪,太絕了,咚咚咚……
這種經郵票符號呈現的儀式充滿寓意,我們的名字就這樣排在了一起。真不可思議,大自然一高興,把我倆的腦子像兩根弦一樣調得如此和諧,我們始終將為交換靈魂而生活在對方的存在里。我更加相信命中得與同性朋友緣一說了。
面對一幅插圖,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它直接呈現給我們的東西——人的眼睛、面孔、手指、破頹圓柱、橄欖樹、陶罐乃至整個畫面,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蘊或內容。前一個因素——即外在的因素——對于我們之所以有價值,并非由于它所直接呈現的;我們假定它里面還有一種內在的東西,一種灌注哲理于外在形狀的意蘊。那外在形狀的用處就在指引到這意蘊。因為一種可以指引到某一意蘊的現象并不只是代表它自己,不只是代表那外在形狀,而是代表另一種東西,就像符號那樣。真正的藝術作品應該具有意蘊,它不只是用了點、線、面、文字乃至于其它媒介,就算盡了它的能事,而是要顯現出一種內在的精神。這意味著,一幅哲理插圖畫得好壞,首先要看它的意蘊是否與原文所反映的哲理相符,換句話說,它是否達到了內容上的真。
要達到內容上的真,畫家所用的畫筆應當預先浸潤著悟性,換句話說,畫家首先必須吃透文字所蘊含的哲理,因為絕妙的技巧拯救不了平庸的悟性。爾喬的生活,可以說是在與別人思想的神交中度過的。人文的一切,對他來說都不陌生。他總是在文學,電影,歷史,音樂,服飾,建筑,宗教,美食,愛情等玄機里翻掘覓食,以致他那滿身的書卷氣,聞來直令人口鼻生香。隨時的頓悟狀態說明他擁有過人的理解力和驚人的知識儲備。當他說他是在畫修養時,至少說對了一半。當我讀到爾喬那具有深度精神內涵的精致文化時,我得由衷感謝未名時代的斗方名士的那些日子。
確實,你不理解的東西就無法畫。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理解了的東西你就能畫出來,還得有創意才行。比如說,用總是低垂著眼睛象征“謙虛”;用一直合掌于胸前象征“虔誠”;用利爪般的手指緊緊抓著鼓鼓囊囊的錢包象征“貪婪”;用捧著一只碩大無朋的盤子象征“饕餮”等等。爾喬在這方面可謂才華橫溢,看看信手拈來的這幅插圖,當你咂摸到那畫中的真味時,就會明白,灌注給藝術形象以意蘊的不只是尋常的靈魂,這不僅要求畫家思路敏捷,想象豐富,全神貫注,關鍵要有召喚靈感,使它活躍起來,長大起來的本領。
我們知道,哲理就是普遍性,這種普遍性就含在它自己的特殊事例里,這些事例原則上有無窮多,要憑極大的想象力才能找到其中最典型的事例。所謂最典型的事例,即最簡單的事例。簡者簡于象,非簡于意,簡之至者,則洗盡塵滓,獨存孤迥。插圖藝術的本質就在于通過典型事例還原到具有心靈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現象符合心靈,成為心靈的表現,成為思想的外化。換句話說,插圖藝術的任務在于用典型的感性形象來表現理念,以供直接觀照。因此,藝術表現所達到的高度,首先取決于理念與形象能互相融合而成為一體的程度。
一幅插圖僅僅具備內容上的真還不夠,還得進一步達到藝術上的美,給藝術作品通體灌注生氣,使畫面上的每一點都化成靈魂的眼睛。這要求畫家必須具備熟練的繪畫語言。在這里,爾喬的獨到,在于用了獨特的人體語言。這種變幻莫測的人體語言,包容了人心,滲透了不見痕跡的技巧,從多樣中求統一,從變化中求效果,處處都活潑潑地表現著哲理。另外,為了使畫面既帶一種古風的韻致而又不失輕松活潑,爾喬多少借鑒了古希臘瓶畫中先賢的造型,并在畫面上加些并無實際意義的“外文”——拉丁文里雜些希臘字母,這樣做的目的一來是服從構圖的需要,二來也是為了融書法與插圖為一體,使畫面更加美觀。
總之,插圖藝術的最高原則是意蘊,而成功的藝術處理的最高成就是美。藝術只有在它和哲學處在同一境界,成為認識和表現人類的最深刻的旨趣以及心靈的最深廣的真理的一種方式和手段時,藝術才算盡了它的最高職責。
記得我跟爾喬初次見面時,由于在一群熟識朋友中并坐不語,被大家稱之為“一卷打開的書”。當我寫完哲理,爾喬配完漫畫時,我倆竟真的合成了一卷打開的書(《西方哲理漫畫》)供大家參閱。這卷關于智慧的書,經過一群熱愛智慧的人的手,終于流轉到亟需智慧的生活空間。至于她能否經得起滄桑,“妙極了”最后是否來到了“累極了”的門前,就去問歲月的書簽吧!
一九九七年三月
(《西方哲理漫畫》古希臘卷(三冊),王玉北、韋爾喬著,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