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鐵勇
老年聾現象日益明顯
老年聾是指與年齡有關、不存在其他病因的感音神經性耳聾,其發展速度與發生年齡因人而異。一般40歲以后即可能出現無任何原因的進行性聽力下降。以后約每隔10歲,聽力減退的比率要增加2~3倍。近年發現中老年人聽力損害的現象越發明顯。據調查,自1965年至1977年的12年中,美國人聽力損害的人數增加了近l倍。我國一些大城市也有類似情況。但令人驚羨的是,非洲梅巴恩部落的人們卻幸免罹患,那里70歲老人與美國20歲年輕人的聽力竟然沒有什么差異。
梅巴恩人聽力不衰的奧秘
據研究,非洲這個部落的人聽力之所以經久不衰,主要得益于安靜無噪聲的生活環境和低脂的膳食習慣。我們知道,外界的聲波通過耳膜和聽骨鏈的傳導、增強后,抵達內耳的毛狀細胞。毛狀細胞能將聲波轉化為電信號,由聽神經傳入大腦的聽覺中樞,于是人們便能感受到聲音。毛狀細胞和聽覺細胞需要充足的氧氣和營養供給,而滋養它們的血管卻極為微細,紅細胞必須以折疊或扭曲變形的形態才得以通過。如果紅細胞變形能力差或血管彈性不足,都極易發生局部供血不足。而噪聲會減少流至聽覺器官的血流量;高脂飲食能導致血管硬化、狹窄,甚至閉塞。日積月累,聽力的衰退就變得明顯了。梅巴恩人很少受到噪聲的干擾,血管硬化程度較輕,故而聽力能保持良好狀態。
推遲老年聾發生的原則
老年聾盡管是一種生理現象,是人體器官老化、功能衰退的表現,但人類完全有可能減緩衰退的程度,推遲老年聾的來臨。梅巴恩人是一個極好的例證,我國農村老人的聽力較城市老人為好,也證實了這一點。推遲老年聾發生的基本原則是:①積極防治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如能獲得控制,老年聾的發生必然會相應推遲。②盡量避免噪聲的影響,比如電視機、收錄機的音量不宜過大,戴耳機時尤需注意。無法避開噪聲源時,應該使用耳塞。要特別強調的是,從年青時起就要注意避免噪聲對耳朵的損害。③注意膳食結構的合理化,脂肪類食物應該吃,但切勿過多,一般控制在總熱量的30%以下。
老人緣何多耳鳴
耳鳴是指在無相應聲源的環境中,自覺耳內有高頻聲音的現象。中老年人耳鳴多屬高頻性質,似蟬鳴、蚊叫、鈴聲等,而且經常與眩暈同時存在。
中老年人耳鳴較年輕人多見,原因之一是全身性疾病的影響,如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貧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原因之二是聽覺器官老化。一般地說,耳鳴如屬單側時多為局部原因(耳朵本身疾患所致),如為雙側則常是全身原因引起。
困擾老人的眩暈
由于不同原因而產生的一種運動性或位置性的錯覺,稱為眩暈。講得通俗些,眩暈是感到自身在旋轉、搖晃的一種幻覺。有的有平衡障礙,不能站立,同時伴有惡心、嘔吐;有的感到周圍物體圍繞自己作一定方向的轉動;有的則僅有頭昏眼花、頭重腳輕、搖晃不穩的感覺。
中老年人眩暈較多見,其原因與基底動脈硬化、高血壓、低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顱內病變、耳毒性藥物的應用及平衡器官的退行性變等有關。腦血管硬化造成的眩暈多見于50歲以上的人,有些人同時伴有肢體麻木、視物模糊、后腦部疼痛、記憶衰退等。
生活節奏過快,周圍各種刺激、包括信息數量的迅速增加,是老年人眩暈的另一原因。中老年人的平衡器官已處于老化狀態,如果超負荷運轉便可出現一系列的癥狀,眩暈便是其中之一。
總之,老年聾、耳鳴、眩暈不完全與增齡相關,正確的生活方式可以推遲它們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