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經濟中,中小企業的成長過程可以描述為這樣的軌跡:中小企業首先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然后根據環境的變化,積極地調整自己的產品結構、技術結構、資本結構、各種要素的結構。依靠自我調整機制,使競爭力迅速提高,從而在眾多的企業中脫穎而出,成為優勢企業;在內部成長的基礎上,優勢企業通過組織結構的調整,利用外部途徑進一步兼并自己的競爭對手和劣勢企業,成為大型企業。
一、中小企業成長的必要條件:通過結構調整成為優勢企業
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立足以后,中小企業為了謀求進一步的發展,必須努力使自己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成為優勢企業。根據外在環境的變化,通過有效的結構調整,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產品結構、技術結構、資本結構和各要素結構,使競爭力迅速提高,中小企業才可能崛起、成為優勢企業。
(一)資本結構調整:先導還是結果?一般地,資本結構隨著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和組織結構的調整得到改善和優化,被認為是企業結構調整的結果。然而,在企業結構調整之初,資本結構調整便成為首要環節,不解決它,其他結構調整難以進行。它成為企業結構調整的先導。
資本結構不僅是企業負債與總資產比例關系的靜態反映,而且是企業負債結構、產權結構和資產結構的動態反映。當企業資本結構發生問題時,往往是負債結構、資產結構、產權結構等矛盾的顯化,并與不合理的產品結構、技術結構、組織結構和低效的治理結構密切相關。一般來說,由于中小企業往往被認為是對一國經濟的補充,對其重視程度不夠,所以融資渠道單一,并且由于信息溝通較差,很難順利的從資本市場中得到資金,很多中小企業便以借貸資金作為最主要的資金來源,這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最為明顯。如根據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的一項調查,我國中小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平均為65%,負債的絕大部分是金融機構的貸款(而國際上公認的資產負債率為50%)(國家計委財金司調查組1998)。資金不足當然是困擾中小企業的一個重要問題,但在既有資金基礎上的結構合理與否更是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小企業的成長(C·巴羅,1998)。在中小企業資產負債普遍偏高的情況下,許多中小企業實際上陷入無法運轉的困境中,它們只能借新債還舊債,或者舊債還不了,新債越來越多,根本無力顧及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和組織結構調整,因此,調整資本結構,是企業結構調整的當務之急,只有這一步先行好、啟動好,其他結構才能循序調整。
怎樣調整資本結構?產權結構調整應先行。有研究表明,產權的激勵作用跟企業的規模有很大的關系,在中小企業中,產權激勵的作用正如現代產權經濟學家所推崇的那樣,起著決定性作用。如美國經濟學家瑪格麗特·布萊爾從美國公司治理結構的演變中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證券公開交易的大公司與封閉的小公司之間有著根本的區別,小型公司最接近產權學派的理論假定,產權激勵也最有效。產權激勵在中小企業中能夠有效地影響公司治理結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進而對企業的資產負債結構、資本結構產生重要的影響。在資本結構的眾多結構組成中,產權結構從根本上決定了其他的諸如資產負債結構、資本結構和所有者權益結構等,因此資本結構調整是其他結構調整的先導,而產權結構調整更是資本結構調整的先導。其次,在產權結構作了有效的結構調整以后,中小企業必須積極進行資產重組和開展資本經營。因為,企業只有通過有效的資產重組(包括業務重組、債務重組、資產重組和股權重組、職工重組和管理制度重組)才能實行集約化經營,提高經營效率。一旦企業資本結構得到改善,產生了資本的高度效率,企業就可以進行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和組織結構調整,并把資金集中用于能產生高效益的項目上。
(二)中小企業的生命線:優化產品結構,發展核心產品企業與消費者最直接的接觸是企業生產的最終產品。但根據現代的核心競爭能力理論,在核心產品層次上的競爭,從根本上決定了企業的產品競爭,是企業賴以生存的生命線。有關的研究表明,現代企業在3個不同層次上展開競爭:核心競爭能力、核心產品和最終產品(韓經綸,1998)。核心產品是核心能力的載體,它是一種或幾種核心競爭能力的物質體現,同時也是核心競爭能力的市場體現。核心產品是最終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聯系核心能力與最終產品的紐帶。有人打了一個比方說明核心能力、核心產品與最終產品的關系。企業好比一棵大樹,樹干和大樹枝是企業的核心產品,小樹枝是各業務單位,樹葉、花和果是最終產品,而提供營養的根系便是核心能力。中小企業緊盯著幾種社會緊需品,短期內可能會取得極大的成功,這事實上也是許多中小企業迅速成功的\"秘密\",但是市場變化是復雜的,以中小企業的自身有限力量,很難長期盯準市場需求變化。不致力于修煉內功,培養自身的核心產品,盲目上馬、跟風,長期內保持競爭優勢是不可能實現的,回想一下我國曾經轟轟烈烈的彩電大戰、VCD惡性戰爭,不就是這樣的反面的例子嗎?總之,在市場競爭日趨復雜的當今社會,任何旨在贏得長期競爭優勢的企業都必須從傳統的市場影響中解脫出來,\"顧客需要什么,我們就生產什么\",只不過是一種簡單的\"防御\"思想。按照這種指導思想,物力和人力不足的中小企業,只能疲于跟風,忙于應付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中國古代兵書云:最有效的防御便是進攻。市場應該是創造而不是消極的追隨,中小企業必須從各市場的空隙中尋找新的商機,生產某種顧客需要但是從來沒料到的產品,以引導顧客的消費需求,中小企業必須目光長遠,不斷調整和優化產品結構,放棄將全副身心投放于最終產品上的競爭,轉向持之以恒在核心產品層次上的競爭,開創新的企業獨享的市場空間,這才是優勢企業成長的生命線。
(三)技術結構調整的原則在現代社會,中小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成長為優勢企業,如何根據外在變化進行技術升級及技術結構調整,比任何一個時代都更顯得重要。
1正確理解技術的內涵。我們所講的技術不僅包括一般意義上的科學技術,還包括管理、組織以及營銷方面的技能;是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的技術群體。企業是以贏利為目的組織,如果沒有市場營銷與市場預測等其他能力的有效支持,高科技的發展可能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也不可能被有效的推向市場,轉化為現實的市場競爭優勢。1994年,國際互聯網崛起之初,微軟公司沒有準確地預測到網絡技術及其產品的巨大前景,仍然埋頭于WINDOWS95及WINNT的研究開發工作。而名不見經傳的網景卻利用僅有的技術力量投進網絡開發,當微軟發現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互聯網用戶,網絡技術開始成為領導行業潮流的新趨向時,網景公司已在網絡瀏覽器市場占據了80%的份額,成為行業巨頭,而微軟處于被淘汰的邊緣(當然,后來微軟奮起直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才與網景大打了平手)。可以說,網景的崛起是中小企業對技術正確理解的典范。
2持續的技術創新。美國學者W.J.阿伯樂斯和日本學者提出了技術創新三階段的設想,以此來分析大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中不同的機會優勢。研究表明,在第一階段,技術創新具有不穩定、高風險等特點。這種特點制約了大企業的創新動力,相反卻給中小企業以很大的創新空間和市場;第二、第三階段的技術創新需要較大的投入,這種投入通常是大企業的強項,在當今金融體系日趨完善、金融工具日趨多樣化的今天,中小企業也可以取長補短,通過外部獲得創新所需要的投入。再次,技術創新往往和創新者在整個創新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積極性有很大的關系,無數的事實證明,讓創新者在前期獲得較大比例的股份及收益有助于創新的最終實現,例如,當前很多創新成果中發明者占較大比例股份。中小企業靈活的內部企業制度設定往往能較好地滿足創新者這一心理需求,為創新的實現創造條件。
(四)要素結構調整:在動態調整中發展核心競爭能力決定一個企業能否成長為優勢企業的根本在于這個企業能否創造并保持競爭優勢,而一個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源在于核心競爭能力。直觀地說,核心競爭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根本的部分,其作用可以通過向外輻射,影響其他能力的發揮和效果。核心競爭能力同時也是組織中的積累性知識,特別是某一組織內部一系列互補的技能和知識的組合,它能使一項或多項業務達到世界水平,\"是一組技術的和諧組合\"。核心競爭能力并不決定于企業擁有的技術水平、資本、勞動、組織和管理水平等要素的多少或水平高低,而是取決于這些因素的組合方式、組合結構。核心競爭能力沒有有無之分,只有利用開發和利用高低之分。作為一個競爭實體存在的任何企業,都有其特有的優勢,只不過有些優勢尚未形成現實的核心競爭能力,僅僅處于形成的初級階段而已。一些人持有錯誤的想法,認為中小企業由于結構簡單,人員素質不高,管理機制不完善,不具備所謂的核心競爭能力。事實上這只不過是忽視了它的存在而已。中小企業成長為優勢企業是一個動態過程,各種要素在不斷變換之中,只有在這些動態的結構調整中,不斷的協調形成核心競爭能力,企業才可能具備別的企業所不具備的競爭優勢,成長為優勢企業。
二、中小企業成長的必經途徑:組織結構調整
在具備核心競爭能力,成為優勢企業后,中小企業便進入了組織結構調整階段。這也是中小企業成長的必經途徑。現實中,中小企業普遍達不到規模經濟要求,從而影響了其競爭力。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可分為兩個層次的調整:一是企業內部組織結構調整,應根據企業經營策略、管理體制、信息溝通、環境變化和技術特點即按照產品結構、技術結構調整的要求進行;二是企業通過外部途徑的組織重構。如通過聯合、兼并,以優勢企業為核心將相關企業按照規模經濟要求和專業化協作要求,重新組織起來,形成具有一定競爭實力的企業集團。
企業通過兼并其競爭對手成為巨型企業是現代經濟史上的一個突出現象。中小企業要想成長為企業巨人,只有通過外部兼并方式,才能迅速的成長起來,這才完成了一個中小企業的成長歷程。
三、對我國中小企業成長的啟示
1當今我國對中小企業的研究很多,但許多人只強調國家如何利用財政、資本市場對其進行扶持。從上面的分析可知,創造一個有利于中小企業創新的環境,充分發揮中小企業的主觀能動性,加強中小企業的內部建設,才是根本。對我國而言,大量的大中型企業同樣需要資本市場的扶持,企求把更多的資金投向中小企業是不現實的;政府的扶持也是有限度的。推進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在于創造一個環境讓中小企業成為學習型的組織,增強其競爭力,促使其充分利用現有的資金,甚至利用國際資本市場。因此,加強新的經營理念的宣傳,建立一系列諸如投資咨詢服務公司的中介結構,為中小企業提供\"軟服務\";國家加強對中小企業員工的培訓,提高人力資源的水平,為中小企業學習提供\"場所\",為中小企業的創新提供保護、加以激勵,才是明智之舉。
2從上面的分析發現,與大中型企業相比,產權激勵對中小企業更加有效,因此我們有必要從新審視一下我國資本市場的功能定位,應為中小企業留有更多的融資空間;同時,我國目前的產權改革把重點放在大中型企業,對中小企業(主要是中小國有企業)重視不夠,其主要表現為,股票市場給予中小企業上市的機會不多,這就堵塞了中小企業通過股票市場融資,進行產權交易的渠道;同時,在已有的產權交易市場中,中小企業也沒有什么機會;而且銀行也出現了對中小企業\"惜貸\"的現象。
3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小企業傾向于盲目跟風,特別這幾年盛行所謂的\"多元化經營\",從上面的分析可看出,中小企業要想成長為優勢企業,必須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核心產品\"的競爭上,盲目的\"多元化經營\"并不可取。
4中小企業成長的有效途徑是兼并、收購等資本運營,但所有這一切都是基于在中小企業已經成長為優勢企業之后,是一種在經濟規律指導下的水到渠成的擴張。當前,我國許多中小企業爭相進行資本擴張,而許多兼并方并不是行業中的優勢企業。筆者認為很多的兼并行為都是違背了中小企業成長的規律。目前,對我國大多數的中小企業而言,堅持把有限的資本用于核心產品的競爭,用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核心競爭能力的培養才是根本。只有當企業真正具備核心競爭能力,成長為優勢企業后,才可考慮資本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