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國發展起來,使中華民族立于世界強大民族之林,是鄧小平終身追求的理想和畢生奮斗的目標。晚年他在南方談話中把它凝聚為一句話:“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個貫穿在鄧小平整個理論之中的重要命題,具有豐富的內涵。
1、鄧小平站在時代的高度,通過對戰后時代主題轉換的敏銳把握和對時代特征的科學分析,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的科學論斷。鄧小平認為,在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中,和平是發展的條件,沒有一個和平國際環境就難以集中心思發展經濟;而發展是實現和平的根本出路,“越發展和平力量越大”,因此發展問題或者說經濟問題是核心。
鄧小平把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和平與穩定聯系起來,指出第三世界國家中人口最多的中國,是世界和平力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從政治角度來說,中國的發展對世界、對亞太地區的和平和穩定都是有利的。……等到中國發展起來了,制約戰爭的和平力量將會大大增強。”這就是說,中國加快發展起來,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大貢獻。鄧小平清醒地看到,中國是一個大國,它應該起更多的作用,但現在力量有限,名不副實。如果我們國家發展了,更加興旺發達了,我們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就會更大。鄧小平滿懷信心地認為,中國只要實現了自己的發展目標,就會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可見,“發展才是硬道理”是一個帶時代性和國際性的命題。
應當看到,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至今一個也沒有解決,特別是最近的科索沃事件表明,國際上自恃實力優勢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舊猖獗,世界并不太平。但是,世界要和平,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經濟要繁榮,生活要改善,已是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要求,不能因為霸權主義的挑釁而對當今時代主題產生不正確的判斷,干擾我們的中心工作。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只有更加奮發圖強,發展自己,增強綜合國力,才能有力地回應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挑戰。
2、以開放的眼光,從比較中充分認識到中國同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發展差距,清醒意識到我們搞的社會主義是“不夠格”的社會主義,是鄧小平下定決心實施改革開放,提出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理論的歷史起點。
鄧小平復出工作后,從1975年到1979年五年間,先后出訪了法國、日本、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等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親身體驗了歐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和我們周邊幾個中等發達國家的發展狀況,在比較中對中國的落后狀況有了更清醒、更深切的認識,從而更加增強了加快我國發展的緊迫感。
1978年5月,鄧小平在談到他準備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內容時說:“我們的腦子里還都是些老東西,不會研究現在的問題,不從現在的實際出發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天天講四個現代化,講來講去都會是空的。”
1978年9月12日,鄧小平在朝鮮訪問時對金日成說:“我們一定要以國際上先進的技術作為我們搞現代化的出發點。最近我們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們落后。什么叫現代化?五十年代一個樣,六十年代不一樣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樣了。”
1978年10月22日到29日,鄧小平應邀訪問日本。訪日期間,鄧小平參觀了豐田、松下等現代化企業,也走進了普通的日本工人家庭,親身感受了日本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和日本國民的富裕生活,并對之贊嘆不已。日產汽車工廠每名工人一年生產94輛汽車,而我國最先進的長春汽車廠,平均每名工人卻只能生產1輛汽車。鄧小平說:“我懂得什么是現代化了。”
在鄧小平出訪前后,一個又一個被派往西歐發達國家的中國高層考察團收集了大量的新信息,打開了新思路。年底,中央和鄧小平最后下定了對外開放的決心,并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直到1992年初南巡談話時,鄧小平還諄諄告訴:“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現在,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比我們快,如果我們不發展或發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較就有問題了。”只有發展起來了,人民才能從內心里擁護社會主義,才能說服那些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們相信社會主義。
中國面臨的問題千頭萬緒,對外要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對內要盡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還要實現國家統一。解決所有這些問題的關鍵都要靠自己發展起來。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和蘇聯及東歐劇變過后,鄧小平在總結經驗教訓時得出的一個主要結論就是:不解決好發展問題,社會主義就堅持不住。中國如果沒有十年高速經濟發展的成果,人民沒有從發展中得到實惠,“六·四”這個關我們就闖不過。世界上一些國家發生問題,從根本上說,都是因為經濟發展上不去,長期過緊日子。“人民現在為什么擁護我們?就是這十年有發展,發展很明顯。……這不只是經濟問題,實際上是個政治問題。”
3、1979年11月,鄧小平在與我國學者的一次談話中曾講到:“中國六十年代初期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這十一二年,我們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60年代后中國與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經濟差距逐漸拉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國家和地區抓住了戰后西方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帶來的發展機遇,果斷實施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在很短的時間里實現了經濟起飛。而中國由于種種原因,沒有能夠把握住這次歷史機遇。從70年代末才抓住發達國家新一輪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果斷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使經濟走上了高速發展的軌道。
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鄧小平再次反復強調要利用機遇,把握機遇,不可錯過機遇,以實現發展。當蘇聯、東歐國家發生劇烈動蕩,國內一些人或者產生了悲觀情緒,或者覺得事態嚴重,想要收縮對外開放的范圍的時候,鄧小平以其遠大的目光和深邃的歷史洞察力,預見到世界發生大轉折就是個機遇。1990年3月,他在一次談話中說:“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剛剛暴露出來。我們可以利用的矛盾存在著,對我們有利的條件存在著,機遇存在著,問題是要善于把握。”現在世界發生大轉折,就是個機遇。人們都在說‘亞洲太平洋世紀’,我們站的是什么位置?……我們不抓住機會使經濟上一個臺階,別人會跳得比我們快得多,我們就落在后面了。要研究一下,我總覺得有這么一個問題。機會難得呀!”鄧小平一再向中央建議,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廣東等條件較好的地區還要爭取用十年左右的時間趕上亞洲“四小龍”。在南方談話中,他還在強調:我就擔心喪失機會。不抓住機會,時間一晃就過去了。發展機遇稍縱即逝,喪失時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我們又站在了新世紀的門檻前。“世紀”本來純粹是一個計算年代的單位,但世紀轉換往往成為歷史轉折的重要關頭。現在,20、21世紀之交正好又面臨著歷史的重大變革: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網絡化滾滾而來。這一變革對每個經濟體參與全球競爭以提升自己賦予了難得的機遇,也提出了尖銳的挑戰,如果掌握不住“沖浪”的本事,就會被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所淹沒。(責任編輯:劉家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