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斂鋒芒,隱藏才能行跡。”——《辭海》對韜晦的解釋。
“切當韜晦,勿露圭角。”——《宋稗類鈔》載杜正賢告戒門生的話。
《淮南子·繆稱訓》提醒人們:“鐸以聲自毀,膏燭以明自鑠,虎豹之文來射,猿猱之捷來獵,故子路以勇死,萇宏以智困。能以智知,而未能以智不知也。”顯赫的名聲、聰明、漂亮、敏捷,都會招來災難;勇敢、智慧也不妙,勇敢會導致死亡,智慧能引來殺身之禍。
諺云:“樹大招風風撼樹,人為高名名喪人。”正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亦即人們長說的:“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者也。
不求銳利,求圓滑;不求名聲,求無聞;不求以智知,求以智表現為不知;不求有用,求無用——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韜晦。
因韜晦的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韜晦。有的以韜晦為手段,用以追求榮華富貴、權力地位;有的以韜晦迷惑麻痹敵人,克敵制勝終成大業;有的則以韜晦為全身養命之道——概嘆那“千古是非心”,不過是“一夕漁樵話”;沉心于“一生幾見月當頭”、“萬事不如杯在手”;欣賞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追求那“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清靜高雅——安于“無咎無譽”地了其一生。
《周易》“坤”卦是個專講以韜晦求仕進固權位的卦
《周易》之八卦,相傳是伏羲畫的,并傳說是文王作的卦辭,周公作的爻辭。馮友蘭先生認為這些傳說都缺乏根據,不可信。但《春秋左傳》中的人物對話,的確已屢屢引用《周易》中的卦辭作為格言警句了,這至少可以說明,《周易》早在《春秋左傳》成書之前,就已存在并已被人們奉為經典了。由此可見《周易》對我華夏民族意識形態影響之深之遠。
《周易》“坤”卦,是個專門告訴人們怎么做官,怎樣才能保住官位的卦。該卦卦辭開宗明義就說:“元享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周易全解》等專著,對這些天書般佶屈聱牙的卦辭作過通俗注解。
“元享利貞”四個字,本來是用來提綱挈領概括“乾”卦的,是天行健、永恒不息的意思。現在用來作“坤”的卦辭,中間卻增加了“牝馬”這個字眼,而這正是“坤”卦的“靈魂”之所在。這就是說,“坤”的地位,就是牝馬的地位,牝馬必須受牡馬(乾)的約束,順從牡馬的管轄。牡馬,也就是公馬,而公馬注定是剛健自強的;牝馬,也就是母馬,則注定應是柔弱順從的。“先迷后得主”,就是當“坤”與“乾”相處時,絕對不可以搶先,搶先越位就會迷失方向,就會失去主子的信賴,就危險!一定要時時注意跟在“乾”的后面,順從“乾”的意志,就會得到主子的信任,就吉祥;《易》認為,“西南”為陰,“東北”為陽。陰即“坤”,陽即“乾”。交朋友的時候,要跟那些像自己一樣順從“乾”的人(“西南”方面的人)交往,不要跟那些與“乾”爭統治地位的人(“東北”方面的人)交朋友。這樣,就會吉祥。反之,與反對“乾”的人接觸交往,就要大難臨頭了!
按“坤”卦原則行事,正是歷代若干著名宰相的共同特點。他們之所以能久居高位而不敗,與他們自覺不自覺地嚴格地實踐了“坤”卦的各項行為準則與處世原則,有很大關系。這種宰相,遇上所謂明君,他可以風助火勢,把事業經營得更加紅紅火火。遇上昏君,這種人一般不會干那種助紂為虐為虎作倀的勾當,并可能力求把災難減小到最低限度,但他卻不可能采取孟子所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有大過則諫,諫之不聽則易位”、“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反映著民本思想的認識與主張,斷然改變“乾”的主宰地位。因為這種人在“乾”與“坤”、君與臣的關系上,是絕對不敢、也不肯越雷池一步,突破以“乾”為先為尊這一原則的。對于這種嚴格按“坤”卦行為準則行事的人,與其說他完全是出于個人利害得失的考慮,不如說他更多的是出于其根深蒂固的傳統信念。
“坤”卦有關韜晦的闡述,熏陶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政治家,他們對政局和社會的穩定,發揮了極其關鍵的作用。但同時也由于在那“朕即國家,國家即朕”的時代,這種人所忠于的,主要是君主個人,而不是國家人民,因而他們的所作所為,對于人們追求革新追求體制變革的意愿,有意無意地起了遏制或削弱的作用。
“坤”卦所概括的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專制時代的做官學。影響是廣泛深遠的,以致在后專制時代,我們仍能感到它的頑強生命力。稍稍留心觀察一下就不難發現,學歷相同、能力差不多、又同時參加工作的人,大凡自覺不自覺能像“坤”卦說的那樣行事的人,一般“發展”都比較順利,甚至能青云直上;反之就不那么容易“進步”了。如果再有些“恃才傲上”,動不動跟“乾”對著干的“毛病”,不要說“進步”,碰上五十年代那種政治氣候,十有八九還會“弄個右派當當”!
例外也是有的。若能有幸遇上一位真正能事事以人民利益為重的好領導的話。但這種機會不多,正如人們常說的: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
狐之圖雉,必先卑身彌耳——韜晦的另一特殊功能
還有一種韜晦。
石勒(274-333),“五胡十六國”時代后趙國的建立者,上黨武鄉人,羯族,是當時眾多少數部族英雄人物中一個十分杰出的領袖人物。
石勒早期的勢力范圍,已經活動到如今的晉、陜、豫、魯等部分地區。但當時在整個河北地區還有一個龐然大物,這就是被西晉王朝正式封為博陵公、侍中、大司馬、并早已在處心積慮篡晉之位,朝思暮想當皇帝的王浚。王浚見石勒的實力一天一天強大起來,一直有降伏或消滅石勒之心。石勒自然也把王浚視為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想搬掉他。
石勒要下手之前,需先了解王浚的實力。便決定派一個心腹帶上信,以問候為名,去實地觀察一下。這封信怎么寫?石勒的謀士們展開了一番議論。有的強調高屋建瓴給以威懾;有的強調應以對等地位,不能比他矮了。謀士張賓卻說:“王浚名義上是晉國的大臣,實際上早就想篡位自立,但怕四海英雄不跟著他干,所以還沒敢動手。他現在之急于想得到將軍您的歸順,就像當年項羽之急于想得到韓信一樣。將軍如今威振天下,您卑辭厚禮折節奉戴他,還怕他信不過呢!若再跟他分庭抗禮怎么行嗎?大凡要謀取一個人,而又讓人家發覺,是很難成功的!”
石勒是個十分聰明的人,立即領會了張賓的意思,說:“好!”當即按張賓的思路寫了封信,信中說:“勒本小胡,遭饑亂,流離屯厄,竄命冀州,竊相保聚以救性命。今晉祚淪夷,中原無主,殿下州鄉貴望,四海所宗,為帝王者,非公復誰?”他勸王浚趕快“應天順人”,宣布當皇帝,說他把王浚看作“天地父母”,請王浚把他看作親兒子。同時還送去大量的珍寶,重賂收買王浚身邊的重臣。
王浚相信了,派人下書表揚了石勒,并送給石勒一把麈尾。石勒表示不敢用,恭恭敬敬地把這一麈尾用香案供起來,每天早晨一次晚上一次,對著麈尾頂禮膜拜以表忠心。自稱看見麈尾就像看見王公一樣。當王浚那邊來人時,石勒還故意選些老弱殘疾站崗放哨,用以表示自己部隊的戰斗力多么不堪一擊。王浚聽了石勒對自己種種無限忠誠無限崇拜的表現,以及其軍力薄弱情況,完全信以為真了,絲毫不再警惕了。后來,有人報告石勒在加緊練兵,他不信;有人報告石勒要出兵了,他不信;石勒的大兵過了河,殺了王浚派去的人,他還不信;兵臨城下了,他還不信,硬說是來擁戴他做皇帝的。直到石勒俘虜了他和他太太,抱著他太太審問他侮辱他,要殺他了,他才信了。
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后,甘當吳王的奴隸,回國后,臥薪嘗膽、身自耕作、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卑躬屈膝侍奉吳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滅吳稱霸,用的自然也是“鷙鳥之擊也,必匿其形”的韜晦策略。
最典型的韜晦——莊子不求有用求無用的消極避世哲學
如果說,《周易》“坤”卦中所講的韜晦,是教給人們的以退為進、以柔克剛、以消極的形式隱藏著積極內涵的話,莊子所教給人們的韜晦,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莊子·山木》篇有這樣一段話:莊子在大山中行走,看見一棵大樹,枝葉茂盛,伐木者走到這棵大樹旁,卻沒伐它。有人問,為什么不伐這棵大樹呢?回答說,這棵樹的木料沒有用處。莊子因此得出一個結論:“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
啊!有用的被殺了,沒用的反而活了下來。他通過一棵樹,對人生概括出一個“無用”才能終其天年的結論!
在《莊子·人間世》里,莊子對這一思想,有著更具體地描繪:
匠石來到齊國,抵達曲轅,見到一棵櫟社樹,樹冠大到可以遮蔽幾千頭牛,樹干有一百多尺粗,樹梢跟山一般高,光溜溜的樹干好幾丈以上才長樹枝,能挖做獨木舟的樹枝就有十幾根。來觀賞的人群像趕集一樣,可是,匠石走到樹下,看都不看一眼就走過去了。他的徒弟卻站在樹下看了個夠。然后追上師父說:“自從我拿上斧頭跟夫子學手藝,還從來沒見過這么大的樹呢,夫子您怎么看都不看一眼就走了?匠石說:“算了,別提了。那是沒用的散木。用它做船會沉,用它做棺材會爛,用它做器具很快會裂,用它做門戶不久就會流污漿,用它做房柱易被蟲蛀,這是不材之木。它為什么能有這么長久的壽命?就因為它沒有一點用處!”
莊子此文的用意是顯而易見的,正如他借夢中櫟社樹反駁匠石的話所說的:“你想拿我跟那些所謂的有用之木相比嗎?瞧那些楂梨橘柚瓜果之類,果實熟了就遭剝落、扭打,大枝斷,小枝落。這豈不是它們自己要顯露才華才招來的災難嗎?它們一個個正是因為想顯示他們的能力,才不能享盡天年而夭折,他們怎能跟我比呢?”
千百年來這種以韜晦為目的,避世絕俗與世無爭的人生態度,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士子,它不僅不被看作一種腐蝕劑,反而被認為是一種超脫于名韁利鎖的高雅情操。它使歷朝歷代不知多少本可以大有作為才智之士,雖說也避開了傾軋刑殺甚或牽連九族的滅頂之災,但同時也使自己像深山老林中的草木一樣默默無聞,自生自滅地了其一生!
這是眾多士子的悲劇,更是我整個民族的悲劇。
這門最具中國特色的韜晦學,將伴隨我們多久?
《周易》“坤”卦所提供的做官學,不是什么人主觀憑空杜撰出來的,它是當時經濟基礎與政治體制的產物。
一家一戶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一種既脆弱又頑強的經濟。為了保證這一小小的生產單位,春播夏長秋收冬藏能得以正常運轉,以及維持男耕女織、老有所養、幼有所長和勞動力再生產的需要,最重要的就是安定,就是保證適應這種一家一戶生產生活的道德觀念和政治體制的穩定性延續性。“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游遠了,正常的生產生活就得不到保障。農業生產方式幾千年不變,誰年齡大,誰的經驗就多,就是權威。在這種生產條件下,不存在知識更新與知識爆炸的客觀需要與壓力。這是形成家長制以及重老不重幼、重舊不重新等保守觀念的最根本的原因。“坤”卦所說的行為準則,為保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專制等級原則所必需。也就是說,只有君像個君的樣子,臣像個臣的樣子——所有處在“坤”位的人,心甘情愿地遵守為臣、為子、為妾的本分,封建專制政體才能鞏固,才能順利運轉,天下才能太平。
封建專制政體早已滅亡了。但其意識形態作為一種習慣勢力,還將影響我們相當長一個時期。只有包括多種經濟成分的現代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它才會逐步消亡。
只要不可調和的階級與階級、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斗爭還存在,“卑身彌耳”“鷙鳥匿形”之類的韜晦,就總會被作為戰勝敵人保存自己的手段加以運用。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需要韜晦,在我強敵弱的情況下,也需要韜晦。然而也應看到,韜晦是一把雙刃劍,在法制不健全的情況下,它也很容易被某些心術不正的人,用來對付自己人。韓愈所謂:“由來骨鯁材,喜(容易)被軟弱吞”,指的就是這種事。這是不能不加以警惕的。但經驗告訴我們: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這種現象又往往是防不勝防的事。要完全避免韜晦的濫用,只有在充分發揚民主、加強法制,徹底貫徹依法治國的情況下才有可能。
莊子消極避世的處世哲學,是當時殘酷激烈的階級斗爭與政治斗爭的反映。古人有“仕途乃蛇蝎匯聚之地”的說法。金字塔式的封建政體結構,越往上權力越大,越往上位子越少,你不下來,我上不去。做官是這種時代光宗耀祖和獲取富貴榮華的唯一途徑,同時也是惹火燒身慘遭殺身之禍的高效誘因。“避世”哲學不僅莊子有,許多思想家都有,只不過程度不同。孔子雖然是主張治國平天下的人,但也有“賢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天下有道則見(出來工作),無道則隱”,以及“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把本領收藏起來)”等說法。曹聚仁說:“這些人,有知識,有學問,但見了世亂難以挽救,便采取消極態度,不過問世事。”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多山水畫山水詩,不能不說與此有關。留傳下來的這些作品,是我們的一筆寶貴遺產,但對于那些為避世而完全沉浸于山水的作者來說,那代價也太大了!中華大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一代一代擁有多少才智之士,他們本可以將更多的精力用于創造發明、發展經濟、治理國家,卻為“避亂世”,躲傾軋,免遭殺身之禍,而不得不將寶貴年華輕拋卻!
封建專制制度統治了我們幾千年,封建專制制度下形成的某些民族性格特征也左右了我們幾千年。目前我們正處在一個歷史大轉變時期,新時期需要反映新經濟新政治新文化的新的民族性格,新的民族性格的形成,既需要繼承發揚我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健康部分,批判揚棄不健康的部分,也需要學習借鑒其他民族一切先進的部分。
當人們不再以“切當韜晦,無露圭角”為戒,而是以敢想敢說敢于競爭敢于充分發揮聰明才智之時;當人們的前途命運,不再由“乾綱獨斷”,而是由能力強弱、知識多寡、品德好壞、貢獻大小等科學的民主的人事制度決定之時,必將是我堂堂中華,以最繁榮最富強最富有活力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對全人類做出更大貢獻之時!
(責任編輯:致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