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仕(1884-1939),字檢齋,安徽歙縣人,是我國近、現(xiàn)代史上著名的經學家、古文字學家和教育家。他從一名清末的舉人,最后成為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共產黨員。
吳承仕生長在一個富有家學傳統(tǒng)的士大夫家庭,很早就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養(yǎng)和熏陶,為后來專門從事國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01年,17歲的吳承仕考中秀才。1907年,清廷舉貢會考,他以一等第一名被錄取,時年23歲。吳承仕雖然參加了清朝的科舉考試,但他的青少年時期正是舊中國逐漸衰敗和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動亂年代,目睹祖國山河破碎、民生凋蔽,他堅決擁護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亥革命,民國初年,他曾出任司法部僉事。
1927年4月28日,軍閥張作霖在北京殺害了李大釗等革命者。吳承仕聞此噩耗,極其悲憤,他迅即辭去司法部僉事之職,以表明其不與反動政府同流合污的鲆明立場。從此,他離開仕途,潛心治學執(zhí)教,歷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大學、北京大學、民國大學、東北大學等校的教授和北京師大國文系主任、中國大學國學系主任。
吳承仕對我國古代學術的研究十分廣博。在經學、小學、史學、諸子、佛學、詩文、各種筆記以及戲曲小說等方面,都有很大建樹。對于經學及小學的研究,更是成就斐然。當時,他與另一位經學大師黃侃(黃季剛)齊名海內,黃在南京執(zhí)教,吳與北平講學,時人譽為“南北兩經師”。二人都師從于章太炎,章太炎評價吳承仕“文不如季剛,而為學篤實過之”;甚至說“及吾門得辨聲音訓詁者,其惟檢齋乎!”
作為一位愛國學者,吳承仕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并不是偶然的。1930年秋,吳承仕的朋友、著名教授范文瀾因共產黨嫌疑被國民黨反動當局逮捕,后經共產黨的多方營救才得以獲釋。吳承仕感到,象范文瀾這樣勤于治學的老實人都參加共產黨,那共產黨一定有道理。于是在去看望范文瀾時,他坦率地要求范把共產黨的書籍拿給他看。范文瀾先借給他一本《共產黨宣言》??催^后,吳承仕對范文瀾說:“這本書講得很有道理,難怪你要去參加共產黨?!睆哪且院?,吳承仕不斷地從范文瀾處借閱一些革命書籍,兩位學者的思想更加接近,友誼也更加深厚了。
“九一八”事變以后,在進步學生齊燕銘、張志祥(均是吳的得意弟子)等人的幫助下,吳承仕更加廣泛系統(tǒng)地閱讀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努力尋求真理,接受新的思想。這位鉆研古籍數(shù)十年的經學大師,終于變成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從那以后,他努力以馬列主義觀點來治學。當時他任中國大學國學系主任,在他的倡導下,該系新增設了社會科學概論、新俄文學選讀、西洋文學史,近代文藝思潮和中國通史等新課程。他開始以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觀點講授經學和中國古代歷史,成為我國第一位用馬克思主義作指導從事經學研究的學者。
隨著“九一八”事變的爆發(fā),日本帝國主義企圖滅亡中國的野心昭然若揭。吳承仕以抗日救亡為已任,他說:“現(xiàn)當民族危機迫于眉睫的時候,只有集中一切力量作抗日救亡的決死戰(zhàn),才是我們的唯一出路。”1931年,他擔任北師大教授聯(lián)席會議主席,積極領導北師大文史兩系的教授對日本侵略者進行口誅筆伐,還同數(shù)十位教授聯(lián)名通電全國,要求國民黨政府立即奮起抗日。從1934年至1937年,吳承仕在北平先后創(chuàng)辦了《文史》、《盍旦》、《時代文化》等雜志。這些雜志發(fā)表的文章,大力宣傳愛國抗日,揭露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本質,同時以犀利的筆鋒,抨擊了國民黨反動派,所以都出版不長時間,即先后被反動當局查封。
1935年,北平爆發(fā)了“一二·九”運動。年近花甲的吳承仕,懷著抗日救亡的滿腔熱情,積極參了這場運動。12月9日當天,他站在中國大學學生們的行列里,去新華門前集會,又和青年們冒著軍警大刀、水龍的威脅,參加游行示威。他還聯(lián)系大學的教授,組成教育界抗日救國會,以支持學生運動。
“何梅協(xié)定”簽訂后,平津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章太炎幾次邀請吳承仕離開危城到南京中央大學和蘇州章太炎主持的國學講習所任教,但吳承仕已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于支持愛國青年抗日救亡的進步活動,因而謝絕了業(yè)師的邀請。
1937年“五四”運動18周年紀念之際,吳承仕和張友漁、張申府等進步教授發(fā)起組織“新啟蒙學會”,由吳承仕具體領導。他親自起草了學會《宣言》,提出“喚起比較多數(shù)的知識分子,成為時代革新的中心力量”;號召“把握住民主自由的原則,在反獨裁、反盲從、反迷信的一貫信念之下盡力完成我們應該做的工作,爭取當前民族解放的勝利”。該學會積極開展民主運動,得到知識界熱烈響應,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震動。
吳承仕還利用自己在教育文化界的聲望和影響,千方百計地營救了不少被國民黨反動當局逮捕的進步學生和革命志士。經過多年的鍛煉和考驗,吳承仕于1936年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吳承仕由一位清末舉人、經學大師而成為一名無產階級戰(zhàn)士,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偉大的轉變。
1937年7月7日抗戰(zhàn)爆發(fā),不久北平淪陷。日寇、漢奸到處搜捕愛國抗日人土,吳承仕的名字也被列在黑名單上。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他匆匆離開北平,避居在天津英租界。他剛剛離開北平,日本侵略者就出動軍警到吳宅去逮捕他,結果撲了空。
在天津,吳承仕的生活很不安定,先后搬過幾次家,很少與北平家中聯(lián)系,經濟也日益拮據,到后來只能靠出售藏書來維持生活。為躲避日寇和漢奸特務的搜查,他深居簡出。盡管處境危險,但他仍然在天津堅持抗日救亡活動。
1939年夏秋之交,天津鬧水災,大水漲進吳承仕的臥室,他終日斷炊,生活陷入絕境。加上英租界當局與日寇加緊勾結,在天津的許多抗日志士被捕,情況十分危急。吳承仕在天津已經無法工作,于是秘密回到北平。由于在天津動身時就身染疾病,再加上旅途勞累,吳承仕到了北平就病倒了,經診斷為傷寒癥。9月11日,家人將他送入協(xié)和醫(yī)院治療。9月21日,吳承仕不幸病逝。
黨中央一直在關懷著這位革命的老學者。在他困居津門時,毛澤東同志曾派人去天津,打算接他赴延安,后因遇到大水而末接上頭。吳承仕逝世的噩耗傳到延安后,1940年4月16日,延安各界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澤東、周恩來、吳玉章等同志都送了挽詞、挽聯(lián)。毛澤東的挽詞是“老成凋謝”;周恩來的挽聯(lián)是“孤懸敵區(qū),舍身成仁,不愧青年訓導。重整國學,努力啟蒙,足資后學楷?!?;吳玉章的挽聯(lián)是“愛祖國山河,愛民族文化,尤愛馬列主義真理,學貫中西,善識優(yōu)于蒼水;受軍閥壓迫,受同事排擠,終受敵寇毒刃摧殘,氣吞倭虜,壯烈比諸文山”。這些聯(lián)句表達了中國人民對吳承仕的深切懷念,也是對他一生的崇高評價。
(責任編輯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