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民
維也納的一個餐館里,一對情侶點的菜剛端上來,有個提琴手到他們面前獻藝。拉了一會,不但沒使他們滿意,二人反而皺起眉頭來。這時侍者走過來,奪過獻藝者的提琴就拉起來。一曲美妙的音樂之后,不僅這對情侶眉開眼笑,還贏得了滿堂喝采,原來這個跑堂的本來是音樂學院的高材生,來餐廳打工后發現收入還不錯,就不再回學校去學那沒有“錢”途的音樂了。這個故事據說歐洲到處在傳。
您相信不同的音樂會使人吃東西的習慣改變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發現,放搖滾樂會使人們吃得快、吃得多,放古典音樂特別是緩慢的弦樂,人們則會吃得少、吃得慢。基于這種理論,速食店應該放輕松、活潑、節奏比較快的音樂,可以鼓勵消費者趕快用餐,吃完就離開,達到他們門庭若市的目的。所以餐廳要根據它們的菜式、客人族群、用餐形態來做音樂的選擇,甚至不同的時段也應該放不同的音樂。當然,現場演奏或彈唱,甚至讓顧客點唱,都是現代餐廳更廣泛運用音樂的模式,無一不是希望客人把對音樂的樂趣用來提高用餐的情趣,即便菜稍微差一點也不去注意了。
就臨床上最常見病人的癥狀之一就是胃腸不適、消化不良。除了一部分是器官的原因之外,大部分我們稱之為“功能性消化障礙”,包括習慣性脹氣、惡心或打隔、大腸敏感,使人經常會排氣或跑廁所,或者習慣性便秘,腹部脹疼,更引起食欲不佳,這些都跟生活情緒有極大的關聯,也有很大可能是用餐習慣不良。所以我們也常聽說,一個人如果三餐不定時,不定量,隨便吃吃,容易引起胃潰瘍、胃酸過多。古人所說“吃飯皇帝大”有它的道理。那為什么不在這重要的時刻讓自己放松呢!
一個人可以刻意為自己的三餐營造最美好的條件,除了選擇食物之外,還應用合適的音樂來放松自己、調整腸胃,所以音樂能治療胃痛,音樂能治療頑固的消化不良;其實就是用聽覺去影響迷走神經,讓胃腸道的分泌更正常,又能穩定焦躁的精神狀態。在臨床上這些都是治療胃病和胃潰瘍的處方,沒有潛在器官疾病的患者也可以嘗試一下。
如果能在晨曦中享用一頓早餐的話,那么古典音樂是最好的餐桌音樂,莫札特的小夜曲和諧謔曲,本來就是專為用餐和宴會所寫的。音樂小品或室內樂也都可以在早餐中使我們開啟惺忪的睡眼,活躍我們的心靈,展開一天的生氣和希望。在倉促的午餐中也許要聽一些輕音樂或爵士音樂。而在大部分人最重視的晚餐,更可以依個人的喜好,做更細心的安排,餐前輕快的音樂就像餐前酒或前菜一樣開胃,如果是燭光晚餐,那么可能要情歌不斷,餐后的華爾茲或許會讓一對情侶有興致翩翩起舞當做消化運動吧!
讓音樂進入生活,就從今天開始。為自己設計餐點的音樂,你會發現音樂的效果意想不到,不但讓三餐更可口,生活和工作的腳步也會更輕快。
[摘自臺灣《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