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清照 編譯
編者按:
如果有人告訴你,世界上拔尖的21家軟件公司,有12家在印度,你相信嗎?也許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事實,或者說,不愿在頭腦里記住這個事實。因為,在通向信息產業的道路上擠得鬧哄哄的中國,還沒有一家這樣的企業。打開國門看世界已經20年了,我們關注的、比較的、要趕超的都是世界頂尖的國家、企業和技術。這體現了我們的勇氣和自信,但也或多或少反映了我們的閉塞和浮夸的心態。我們并非已超越了其他"二流選手",并非距離頂峰只有一步之遙。
關于印度,還有一些讓我們吃驚的事實:我們所熟悉的美國電腦"奔騰"處理器是在印度工程師參與下制作的;印度正緊鑼密鼓地準備自己制造航空母艦……當然,印度放了個"大炮仗"(原子彈)更是他們自己埋頭苦干的結果---連美國中央情報局事先都不知情。而相對于依靠制造業的亞洲"四小龍",印度更為自己經濟增長的知識含量而自豪。
印度的經典創業故事
在美國的8年期間,戴夫是煩躁不安的。這個物理學家和電腦工程師在微處理器的開發方面頗有成就,但總想著在印度干一些"有創造性的事兒"。為此,在1988年他和一位同事離開了美國的英特爾公司,在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的首府班加羅爾開設了一家半導體的設計公司。
不久,戴夫嘗到了一種由于全球經濟一潭死水而導致的挫折感,這種挫折感已經驅使不少的印度人去硅谷施展他們的才能和創新的本事。1988年初,他的阿米達公司宣稱已在芯片的設計上取得了一項突破:能夠在高度壓縮的電視信號中迅速地解讀巨大的數字錄象。這個方法能夠使新的數字電視或者現有的電視機都能夠看到十分精確的畫面。缺點呢,就是找不到市場:很多印度人甚至還沒有彩色電視機。數字電視機則更是可望不可及的東西。"大家都認為我們是傻瓜",42歲的戴夫說。
直到一家名叫"警官"的芯片公司執行總裁尼古拉斯出現,阿米達公司才轉了運氣。這家公司知道如何將壓縮的視頻圖象用于衛星和有線數字播送信號,但是沒有解決使它們減壓的技術,因此不能在電視上觀看。一年后,尼古拉斯用6700萬美元買下了戴夫的公司。"這是一個無可挑剔的交易,"尼古拉斯說,"它幫我們建立了世界上最高級的綜合性高清晰度電視的芯片。"
用智能促進經濟增長
這種由前景未卜到忽然開朗的事例在印度蓬勃成長的信息技術部門屢見不鮮。10多年來,這個窮困的、內向的國家在全球經濟的陰影中埋頭苦干,領域涉及世界級的技術和教育方法。印度的工程師大軍作為便宜的合同勞工,曾為外國的大公司諸如通用電氣公司、美國快遞等做一些枯燥乏味的事務性工作。其他成千上萬地移民美國,在實驗室里充當職員,為英特爾公司、太陽微系統公司、思科系統公司等服務。現在,印度的信息工業已經興旺起來。在幫助外國公司排除千年蟲方面大顯身手之后,印度的設計和工程公司現在幾乎能為外國公司提供所有的服務,從好萊塢的卡通片到空中汽車工業航空模擬器上使用的三維肖像,從新一代無線電話使用的瀏覽器到電子商務的網址等等。所以有今日,還真得感謝從硅谷回來的那一批人哩,他們使印度在芯片、電腦設備和無線電話方面取得一個接一個的成功。今年,印度的軟件出口總計57億美元,占今年印度經濟增長7%中的1/4。根據麥金賽公司和印度國家軟件和服務協會的估計,近年內,信息產業出口將達到500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3%,比現在增長10%。國內的信息產業年收入接近400億美元,可以創造220萬個職位,并推動印度的經濟增長率上升到兩位數,與1997年金融危機前的東亞"老虎們"并駕齊驅。為此,印度要在
涌現出來的市場發展中探索自己的新路子。自從1960年以來,亞洲的干將們都將眼睛盯在制造業的出口上。印度可能是第一個依靠智能來促進增長的國家。不但如此,信息產業還可以一俊遮百丑,遮蓋了印度不良的道路、機場和集裝箱終端等基礎設施的落后。信息產業的興旺發達"不需要太多的投資,"一個從事全球投資的企業家這么說,"印度是挺實在的。"
養奶牛的都上了網
由于印度的技術力量如此地迎合西方的需求,印度還可能成為世界上一個有相當影響力的角色。美國駐印度大使理查德·斯勒思特甚至說:"信息產業已經成為我們與新德里雙邊關系的驅動者。"當美國總統克林頓今年3月20日訪問印度時,技術上的紐帶關系無疑會是日程表中較受注目的話題。
當然,凡是對印度了解較深的人都知道她有巨大的潛力,但是也有令人惱火的種種問題,諸如辦事難、反復無常、政府腐敗、仇外情緒難以控制和公眾的暴力等,這些往往使外界對臨近起飛的印度失去信心。還有,因特網時代的經濟需要一個隨心所欲的商業環境。雖然印度歷屆政府大幅度地調整了沉悶的規章制度,很多官員還是很不情愿地放棄這種權力。這種以網絡領頭的起飛需要充足的電話裝機容量、電腦和電力。可是印度只有不到2200萬條電話線和無線電話, 100戶還攤不到一部電話。而中國每年增加的電話用戶比這還多。此外,1000多個印度人才擁有一臺電腦。供電也是長期不足。
但印度自由的體制有助于它克服自身的缺點。在電信方面,政府著手拆除妨礙外國投資與競爭的欄桿。6家財團正在建設光纖網絡。同時,衛星傳輸和電視機頂盒也會有助網絡進入千家萬戶。
顯然,政府開始插手這一進程。印度執政的人民黨自1998年上臺以來就把信息科技作為推動高經濟增長的政治承諾的基石,同時將一些國家的權力交給了跨國公司。人民黨希望通過信息產業的發展使這個在文化與經濟地區分隔的國家統一起來。地方上的政客也致力于信息產業的發展。盡管道路、供水、學校等還不能滿足要求,但在一些偏僻的鄉村里也連接上了網絡。從工藝匠到養奶牛的都有,印度的鄉下人已開始在網上出售貨物和注視著價格的變化。印度全面"觸網"主要得益于全球對電氣工程和各種軟件的巨大需求。一旦多媒體起飛,對這些服務的需求就會迅速增長。與其他領域相比,印度的公司變得更為精通芯片設計,網絡的基礎服務和電信軟件。這些技巧正是美國和歐洲所缺乏的,印度卻有的是。印度的大學每年培養出12萬個工程系畢業生,加上工業學校(大學程度)和3000所電腦培訓學院在內,每年總共將近100萬人。同時,每年又有將近100所這樣的學院建設起來。
在世界范圍有21家軟件公司控制著卡內奇·梅隆軟件工程協會的最高職位,其中有12家來自印度,包括摩托羅拉公司班加羅爾子公司,花旗集團軟件子公司等。數千名具有高技術的印度畢業生已經身處美國的高位。更重要的是,現在在印度國內也有豐富的商業機會,從美國的硅谷到華爾街,有很多印度人攜帶著他們的專門技術、關系和資金返回自己的國家。如果這些倒流的智囊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像現在的臺灣那樣形成繁榮的電子制造業基地。
在那些事業輝煌的專家中,觀念轉變往往是富有戲劇性的。拿30歲的哈文和28歲的庫度為例,當5年前在哈佛商學院當學生時,他們草擬了一個在印度投資軟件和網絡工廠的風險投資計劃,但感到印度的場地實在太原始。他們斷定這個念頭不現實,在印度無用武之地。于是他們就到紐約的高盛、摩根等投資公司工作。1998年哈文回新德里結婚時親眼見到了印度的這場信息產業的革命。于是他說服庫度與他一起回國干。
在他們離開紐約前,兩人從技術基金、微軟公司、高盛執行總裁帕森和花旗集團執行總裁、出生在印度孟買的梅尼·澤等人處籌集到了6500萬美元資金投入信息產業,果然大有成績。信息革命為大多數印度人創造了前所未見的財富。公司用股票來獎勵自己的雇員,并使股票上市,一家名為Infosys的公司(市場資本270億美元)已經造就了好幾個億萬富翁。現在,印度的信息產業中雇員持股已經成為一種慣例。印度的120只技術股票已占孟買股票交易所資本總額的30%,而一年前還只占8%。技術股票的價值成10倍地增長,達到410億美元。
印度不再是一片陰云
如此一來,印度很多城市里出現科技淘金的熱潮就不足為奇了。在班加羅爾,通街通巷都是電腦訓練班的招生廣告,五顏六色的告示板上以各種優厚的條件來誘引程序設計員與新公司簽約。
PLANETASIA是印度走向全球的一個例子。購買這家公司設備的150家大客戶的名單中包括從消費品銷售的巨人Unilever公司到新加坡為小公司提供網絡基礎服務的eComCFO。這家印度公司的服務又快又便宜,比美國的報價少40%。"它們的技術人員挺有新意,承諾也能兌現,"eComCFO的創辦人這么說,"我被迷住啦。"
在國內成長的印度公司決心更上一層樓,成為全球"食物鏈"中的一員。印度河東岸海得拉巴邦的Sankhya公司就是一例,它是世界上開發用于飛行模擬器三維卡通全套軟件的三家公司之一,通過這個軟件,巨型的噴氣式飛機駕駛員和機組成員可以在地面琢磨他們的飛行技藝并知道新的航空知識。Sankhya這個詞,在印度的梵語中就是"知識"的意思,這家成立才兩年的公司,不僅用它們的知識為歐洲空中客車飛機制造公司培訓人員,也與以色列的軟件公司共同開發虛擬實況的軟件。現在他們的產品已用不同的語言和文字發行,創建者的年收入估計在2001年會有400多萬美元,公司也即將上市,這被行家贊譽為本年度的最熱門話題。
事實上,每一個印度的信息產業公司都想著進入全球市場。BPL,印度最大的一家移動電話制造商,年銷售額10億美元,發展模擬芯片而進入電池電話和聲音郵件的系統,由日本的松下經銷。BPL還設計用于航空管制的先進的轉換系統,這由美國的哈里斯公司承銷。公司創始人今年36歲,1991年回到印度,在此之前,在英特爾公司干了6年的微處理器開發,包括奔騰的芯片。BPL成了第一家使用電池電話進入電子郵件的印度公司。這家公司立志成為無線因特網上的最高等級的競爭者。"印度不再是一片陰云了。"他說。全球性的競爭,促使印度創建了第一家主要的跨國公司。其他公司大多數已經由美國人和歐洲人運作,電腦教育學院NIIT甚至在中國和印尼開辦,并用當地語言訓練。印度最大的軟件開發公司Wipro技術公司計劃將總部從班加羅爾搬到美國加里福尼亞,因為公司的大多數客戶都在美國。自1995年以來,公司的軟件業務年增長率為59%,達到了2.2億美元。
要與亞洲四小龍并駕齊驅
這些成就為其他企業家樹立了一個樣板。去年,來登記的新公司增加了4倍,達到520家。今年估計還有1000家來登記。每個人都在想辦法啟動自己的那只創業的小蟲子。甚至那些在石油化工等大企業身居高位的執行人員也想改換門庭,嘗試一下信息產業的風險。這可是個大變化,過去印度人夢寐以求的就是進一家大公司或政府部門度過一生。
風險資金也開始蜂擁而入印度,估計每年會有30億美元進入印度。
從長遠看,技術的繁榮會極大地影響印度的國內經濟,上網人數從200萬上升到7000萬,這顯示了電子商務的光輝前景,同時也意味著老工業要進行轉變。印度最老的一家紡織廠庫瑪,花費了2.5億美元在它3萬個零售點的出口處安裝了衛星連接的因特網亭子。這個想法,是為了使這些零售點能成為上網購物的目標。"這是一種杠桿原理,我們要充分地利用網絡來展示我們的品牌。"43歲的董事長說,他是工廠創建人的兒子,畢業于哈佛。
某些印度的政客認為,信息產業的革命,預示著印度傳統的封建領地政治制度會有一個極大的變化。有一個邦正在著手其事,將政府辦公室和學校電腦化,并吸引到可觀的外來投資。其他的6個邦也任命了信息產業秘書專事吸引外來的投資。新德里的中央政府也不遺余力地在全印度推動信息產業,一位與總理瓦杰帕依關系密切的官員說:"我們最大的挑戰是創造條件讓印度人生活在物質豐富的環境中。"而對策則包括對軟件與硬件予以免稅,簡化網絡公司的上市手續。
政府最終還打破了國家壟斷電信部門的僵局,允許外國公司成立100%的獨資電信公司。外國的電信公司已經承諾投資20億美元,不過當地的官僚作風阻礙了這個進程。印度已到達了一個關鍵時刻,可與1947年從英國人那里獲得獨立相提并論。"80年代是亞洲四小龍時代,90年代是中國,而信息產業的革命則輪到印度來領頭了。"新德里的一位經濟學家這么說。這種說法似乎還為時尚早,但參與全球性的信息產業革命,利益所趨,印度將在世界的經濟舞臺上嶄露頭角。□(編輯: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