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五民
身體發育體形變化
2~3歲兒由于骨盆向前傾,腹肌又弱,因此他們只能腆著肚子,叉開兩腿站著。這是因為比起頭和軀干來,腿短而無力,難以支撐身體的緣故。這時期腳掌肉變厚,有點像平足,這樣才得以更好的支撐上半身。
到4~5歲時,孩子的下肢肌肉發達起來,慢慢地能把兩個膝蓋并在一起站起來了。因為腹肌有了勁兒,肚子能收回去了,腳掌心也長得結實了。這時,長時間行走也不會覺得累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體形逐漸接近大人。到了5~6歲,腿長到全身的一半。因此,孩子到了5歲時會突然改變原有的體態,給人以身體長高了的感覺。
(人的體形比例:新生兒身長是頭的4倍,2歲兒身長是頭的5倍,6歲兒身長是頭的6倍,往后漸漸接近大人,身長是頭的8倍。)
運動技能有了驚人的進步
孩子4~5歲時在運動方面有驚人的進步。就跑步而言,3歲兒聽到“預備”時不會采取準備動作,聽到“跑”時能立刻跑出去的孩子很少,而到了5歲,大部分孩子聽到“跑”的命令馬上就能跑出去。
投球也一樣。3歲兒只會往上拋,球進不進籃里全然不顧。而4~5歲兒能向目標投球,也會追趕下落的球,還能做些細活,復雜一些的動作也能準確地做出來。
畫畫也很不一樣。這和智力發展有關系。隨著手藝的長進,不光畫粗線條,連小點也能畫出來。同一個孩子在3歲時畫的畫和5歲時畫的畫一比較,就能看出差別來。
給孩子動手操作時間
不管男孩兒女孩兒,都應給他們動手操作時間,因為這個時期是孩子的手腳技能發展的時期。
尤其是男孩兒,正是長體力的時期,所以愛跑步,愛往上爬,愛蹦蹦跳跳。他們很不愿意坐在屋里輕手輕腳地做事。但有些室內游戲他們也條,連小點也能畫出來。同一個孩子在3歲時畫的畫和5歲時畫的畫一比較,就能看出差別來。
給孩子動手操作時間
不管男孩兒女孩兒,都應給他們動手操作時間,因為這個時期是孩子的手腳技能發展的時期。
尤其是男孩兒,正是長體力的時期,所以愛跑步,愛往上爬,愛蹦蹦跳跳。他們很不愿意坐在屋里輕手輕腳地做事。但有些室內游戲他們也
孩子是以事物的色彩、形狀和大小等來認識它們的。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其認識的方法也周密起來。
根據試驗,只靠色彩認識事物的年齡到4歲半為頂點,以后迅速下降;靠形狀認識事物的能力3
歲開始增加;把色彩和形狀兩個并行起來認識事物的孩子在4歲半以前一個也沒有。到了4歲半后才有10%,而后隨著年齡不斷增長,到6歲半后開始迅速增加。
這一結果得出如下結論:孩子小的時候不管色彩也好,形狀也好,只靠眼熟的特征來認識東西,其他就不注意。
而到了4歲半以后,能同時注意色彩和形狀兩個方面,通過它們來判斷這個東西是什么。
對數字的理解
把10個以內的圍棋子兒擺到兩邊后,叫3~5歲的孩子分出“哪邊的更多”時,4歲半以內孩子答對的概率較低,4歲半~5歲半的孩子稍好些,而5歲半后的孩子回答的正確率就很高了。
在4歲半~5歲半的孩子群里開始出現一些會數圍棋子的人。他們會一邊數著“1、2、3……”,一邊說出這邊有6個,那邊有8個,但卻不知哪邊的更多。一般來說,到了5歲半時孩子才能知道數數結果的多與少,能正確地說出大數來。
這個時期的注意事項
讓孩子正確理解概念
4~5歲時期通常被認為是孩子的第二個語言獲得時期。孩子對以往不懂的事情會繼續提出“這是什么”的問題,
對已經知道的東西,便不再提問了。“為什么”的提問也逐步轉到實質性內容方面,對概念的分類也開始感興趣。
這一時期,要注意讓孩子掌握正確的概念。做畫本是一個好辦法。比如,做鳥的畫本時,在書皮貼上畫好的鳥后,讓孩子往里面貼各種鳥的圖案。媽媽要經常檢查,如果發現孩子把蝙蝠等不是鳥的圖畫也貼進去時,應告訴孩子,蝙蝠雖然會飛但不是鳥的道理。另外,像鯨魚也一樣,叫孩子
解鯨魚雖然形狀像魚,但它是哺乳類動物,因此也不能算做魚類。這時領孩子去動物園認識各種動物是必要的。
知識性提問期
如果說2歲前后的提問期為第一期的話,4~5歲即為第二個提問期。他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隨口問“為什么”,而是變成知識性提問。比如,孩子先記住抽象的語言之后,再問什么意思。
詞匯的增加速度在4歲時也許會放慢一點,但這是理解已經會說的詞匯的意思并學習靈活應用的時期。所以,對孩子的提問應盡量具體、準確地加以說明。孩子在5歲時的詞匯量又會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上下左右的位置關系
5歲的孩子能理解上下、左右的關系,但要理解模糊的和相對的左右還需要一些時間。也就是說,5歲的孩子雖然知道自己的左右,但很難理解對面人的左右與自己左右相反這個道理。

集體游戲和規則分配角色
4歲以后,孩子有了親密的朋友。他們會根據游戲內容增減游戲人數。有組織能力的孩子出來統率集體,自發地玩著角色分明的協同游戲,并且玩的時間也比以往更長。“我是媽媽”、“我是姐姐”之類的互相承認角色的游戲多起來,他們還會商量著在游戲當中互換角色玩。
孩子在4歲前,自己擔任的角色離現實較遠。如扮爸爸的孩子做不出像爸爸的動作也能行得通。而到了5歲時,再那樣做,下次就不能扮這個角色了。所以,在實際生活中,5歲孩子會努力學習爸爸的樣子。
輸贏規則
能遵守簡單的規則。5歲的孩子們愛玩有規則的游戲。像石頭、剪刀、布的游戲,3歲兒會無條件地總認為自己贏了,而到了4歲后,會知道輸贏的規則。
演戲
孩子能把自己拉進想像的世界中。所以,他們很樂意演戲。聽說有的幼兒園演戲之前讓每個孩子先定好自己想扮的角色后再編劇本。因為公主和王子太多,“戲”實在沒啥可看的,但孩子們自己卻很活躍、很高興。因為孩子們當上了自己所盼望的角色,當然高興了。
學會忍耐
演戲或“過家家”游戲因為各有角色,孩子們有時不得不扮演自己所不愿意扮演的角色。而如果不干就會被排斥。孩子通過這樣的過程才能學會忍耐,這是很寶貴的經驗。
比競爭更重要的是協作精神
孩子的競爭意識一般在這個時候開始萌芽。但有的人認為,如果老是用“看看誰做得快,誰做得好”等話來鼓勵孩子的競爭意識,對提高孩子的智力活動也許會有效果,但其弊病也會隨之而來。因此,他們認為,在幼兒期里要兄弟吵架孩子之間,特別是兄弟之間由于意見分歧打起來是極其自然的事,用不著操心。大部分沖突由他們自己解決,從中他們會學習一些社會性的原則。這時不管責備哥哥,或者罵弟弟,兄弟兩人都會認為父母的判斷不公平而表示不滿。所以,不干涉為上策。
不過,對大孩子企圖用力氣贏小孩子,以強凌弱的打架,必須叫他們立刻停止
競爭意識是人類的本能,這個本能對孩子也起作用。孩子到了5歲就會想當頭頭,或者關心其他孩子的結果如何。這是很自然的。即使想方設法營造不競爭的環境,孩子之間也會自然而然產生出競爭的問題。
即使不從幼兒期著力開始培養競爭意識,孩子也會很快學會競爭,所以先讓孩子牢記協作、共存精神是可取的。
還要讓孩子懂得盡最大的努力比結果的勝負更重要的道理,告訴孩子,人的能力會有所不同,但盡力做好一件事是誰都能辦得到的。給孩子養成“盡力”的意識是這個時期更重要的一個功課。
遵守幼兒園的守則和自己定的守則也是讓孩子適應社會的必要手段。
在讓孩子適應集體的過程中,發揚協作精神,把孩子固執的一面加以引導,并讓他們學會自我控制,是他們成長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