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先生(1874—1961)生于福建省同安縣集美社(現屬廈門市)的一個華僑世家。他17歲到南洋謀生,經過多年艱苦奮斗,成為舉世聞名的大實業家。陳先生又是著名的愛國僑領,曾為孫中山先生籌款資助辛亥革命。民國期間,他捐資助學,回國籌辦廈門大學等數十所院校。七七事變后,他在國外被選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的主席,領導南洋800萬華僑,以財力、人力、物力支援祖國抗戰,毛澤東主席曾題詞稱贊他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陳嘉庚先生曾兩次到陜西謁祭黃帝陵。
1940年3月,陳嘉庚先生親率南僑慰勞團回國,在訪問當時國民政府陪都重慶之后,為全面了解抗戰救國情況,不顧當局一再阻撓,堅持要親到延安慰勞考察。在赴延安途中謁祭黃帝陵。此次祭陵觀感,被編入二戰后新加坡出版的《南僑回憶錄》一書。
據該書記述,陳嘉庚先生率南僑慰勞團部分團員到西安后,即往七賢莊訪第十八集團軍辦事處,聯系到延安去。1940年5月30日晨,陳先生一行和護兵分乘三輛汽車,由西安出發,第二天早八時到中部縣(即今黃陵縣)。事先曾電告中部縣縣長預備祭陵物事,并雇照相館攝影。屆時縣長已在城外山下等候。陳先生遙見“山坡上樹木茂盛,異于其他諸山”。在縣長陪同下,先登山到達黃帝陵,他見到陵冢“系土堆,略作圓形,面積不過二千方尺,高約二十尺”。“陵前建一亭約二丈方,高一丈余,標‘軒轅橋陵’,無石刻物等項”。那天縣長組織學生百余人來陪同陳先生祭陵。陵前香案上排列果品等物,陳先生焚香行最敬禮,同時攝影留念。他應邀立亭階上演說,大意謂:“南僑慰勞團代表南洋千萬華僑,回國慰勞考察,鼓勵抗戰民氣,要把獲得的國內軍民社會的好印象,帶到海外去作為宣傳材料,以便爭取更多的金錢外匯支援祖國抗戰。”隨后陳先生一行登漢武帝求仙臺觀賞陵景。據縣長介紹,陵區古柏樹合計六萬一千余株,枯則補栽。游畢下山至祠堂(即今軒轅廟)前停車。陳先生記述說:“該祠堂,即黃帝祠。”祠內他們見到“有一樹圓三十余尺,據云自古時代迄今”;又一樹旁立一碑寫著“漢武掛甲樹”,“傳漢武帝征匈奴回,曾卸甲于該樹”。嘉庚先生對黃帝陵之“風水”頗為贊賞,他寫道:“由橋陵觀之,豈三代以上黃帝時代,便有篤信風水者,不然如橋陵后方有高山起伏形勢,其左右前后復有水流環抱,近代迷信風水者所言之吉地,誠無出其右也。”
陳嘉庚先生一行拜謁黃帝陵后,驅車登程,于當天傍晚抵達延安。在延安慰勞考察的七天期間,同毛澤東、朱德、任弼時及其他黨政領導人多次會晤,陳先生根據所見所聞,斷定“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陳嘉庚先生第二次拜謁黃帝陵是在他歸國定居后的1955年8月,當時他擔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在莊明理、張楚琨等同志陪同下,在赴延安途中再謁黃帝陵,見到由于年久失修,陵園荒廢,廟宇殘破,陳嘉庚先生認為他有責任向毛主席反映。同年10月9日,他在寫給毛主席的信中說:“我此次訪問西北,于9月中旬再訪延安。途經黃陵縣時,順便拜謁黃帝陵和軒轅廟。院中歷代碑石猶在,千年古柏森森。惟廟宇木料多已腐壞,勢將傾塌,庭中草地,多為農民耕種,陵山多數私墳如鱗。曾查詢縣長,據說自解放后至今未派人看管。保護山林標語雖有,但徒有其名。黃帝陵乃我國民族歷史遺跡,解放后人民政府對歷史文物及各處寺廟尚且保護修飾,而黃帝陵竟任其荒廢,抑或中央主管部門因偏僻未暇顧及。”毛主席接信后即在原信上批示:“周總理:此件閱后,請批交有關機關處理。我看陳先生的提議是有道理的。”
1955年后,黃帝陵曾多次修葺,在原有基礎上有所增建。80年代以來,每年前來瞻拜者數以萬計,且與年俱增。經國家批準,大規模整修黃帝陵工程已于1992年4月4日奠基啟動,同年8月25日正式開工建設,1999年已完成第一期廟前區工程。其總體規劃設計吸收了海內外專家的意見,將體現“雄偉、莊嚴、肅穆、古樸”的風格。建成有日,嘉庚先生泉下有知,亦當含笑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