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圖是50多年前臺灣《文化交流》雜志的封面。圖上寫有“臺灣”字樣的幼兒,正撲向張開雙臂迎接他的祖國“母親”的懷抱,形象地表達出日本投降、臺灣回歸祖國時,兩岸同胞那種深厚的血緣深情。
用母子親情形容臺灣與祖國的關系,是老一輩臺胞常加引用的比喻。在日本統治臺灣時期,文化革命前輩黃呈聰先生,就不畏強權在1923年1月號《臺灣》雜志中寫道:“中國就是我們的祖國……若就文化而論,中國是母,我們是子。母子生活關系情濃,不待我多說,大家的心里已經明白了。”
《文化交流》雜志創刊于臺中市,第一輯于1947年1月15日出版,為不定期刊物,發行人蘭更與(遠澄),主編楊逵、王思翔(張禹)。楊逵(1905——1985),臺灣臺南人,早在日本占領時期即為臺灣進步作家和社會活動家,一生歷經坎坷,但具有強烈愛國主義,被譽為“壓不扁的玫瑰花”。臺灣光復之初,他提出“重整旗鼓”,以便“在祖國新文學領域里,開出臺灣新文學的一朵燦爛的花”!以后又多次發表文章,“疾言反對臺灣獨立和臺灣托管論”。后雖因反對蔣介石的反動統治,坐牢達12年之久,但其熱愛祖國,切盼國家統一、富強之志終生不變。
現正妄圖斬斷臺海兩岸親情關系、進行分裂國家的那些人,重讀這幅圖畫,難道不為自己的數典忘祖而愧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