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第五人民醫院康復科(443007)
關鍵詞岡上肌腱炎針灸治療推拿治療小針刀治療1997年4月~2000年4月間,我們采用三聯療法(針灸加推拿加小針刀)治療岡上肌腱炎,取得了較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將我在臨床中收集到的87例資料完整患者的治療情況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87例中,男26例,女61例;年齡最小者39歲,年齡最大者68歲;病程短者6個月,病程長者3年;單側患病者52例,雙側患病者35例。
2診斷依據
①患者大多為50~60歲的中老年人,體力勞動者多于腦力勞動者;②多有慢性勞損、外傷或感受風寒濕邪等病史;③肩外側疼痛,肱骨大結節處或肩峰下壓痛;④肩關節外展至60°~120°之間有疼痛感,其余動作如外旋、后伸等均不受限;⑤X線片一般無異常,或偶見岡上肌鈣化點。
3治療方法
3.1針灸:取患肩之天宗、肩逹、臂月需等手三陽經穴為主穴,輔以秉風、曲垣、曲池、阿是。取穴方法參照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經穴定位》。針刺得氣后用瀉法,接電脈沖治療儀連續治療,TDP照射,留針30分鐘。每日1次,7天為1個療程。氣滯血瘀者加拔罐,寒阻經絡者加灸法。
3.2推拿:患者取俯臥位,首先點按天宗、肩井、曲垣、肩逹等穴,每穴1分鐘,然后用小魚際由岡上肌至肩部反復揉、按、髆數次。再令患者取坐位,五指成鉗狀,由岡上肌上段至上臂反復拿捏數次,最后用搖法,使肩關節作被動外展、后伸、劃圈等動作,反復操作數次。力量由輕到重,范圍從小到大。急性期以輕柔手法為主,慢性期手法可稍重。急性期疼痛劇烈者須制動5~10天。
3.3小針刀:患者取俯臥位,暴露患肩,治療點選岡上窩壓痛點或痛性結節處,常規消毒。針體垂直于進針處刺入,患者有酸脹感伴針刀緊縮感時開始剝離,呈扇形,遇到結節時作通透切剝,有粘連者則橫行剝離。選點不宜多,下刀用力宜輕柔。術后保護創口,囑患者勿沾水。
4治療效果
4.1療效標準:臨床治愈為疼痛消失,功能完全恢復正常,疼痛弧消失;顯效為疼痛等自覺癥狀基本消失,勞累后或受涼后感肩部酸脹不適,休息或熱敷后癥狀緩解,外展活動輕微受限;無效為自覺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變。
4.2治療效果:臨床治愈38例,占43.7%;顯效41例,占47.1%;無效8例,占9.2%,總有效率為90.8%。
5典型病例
彭某某,女,53歲,1997年5月初診。主訴:兩肩部疼痛。受涼后及陰雨天加重,活動后痛減。以右側為著。日常生活中的梳頭、穿衣等均受影響。體檢:岡上窩處岡上肌附著點壓痛明顯,肩峰壓痛明顯。右肩關節外展至60°時疼痛加劇,超過120°后疼痛減輕。其他動作如前屈、后伸等均無疼痛加重現象。X線片無異常。患者先經針灸加罐及推拿治療,取穴天宗、曲垣、肩髈、肩貞,7天后行小針刀,畢術術令患者外展右肩關節,即感疼痛弧消失。術后5天患者所有自覺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
6討論
岡上肌腱炎多因肩關節活動頻繁、勞累、感受風寒濕邪、外傷等導致。岡上肌是組成肩袖的一部分,起于肩胛岡上窩,其肌腱在喙突肩峰處通過,止于肱骨大結節上部。肩峰與岡上肌之間有肩峰下滑囊相隔。當肩關節外展至90°時,肩峰下滑囊完全縮進肩峰下,岡上肌與肩峰摩擦,引起岡上肌腱損傷、炎癥變性。
針刺加電可改善血液循環,松解肌肉粘連,解除肌肉痙攣,TDP照射可增強局部熱效應,進一步增加針刺效果,減輕無菌性炎癥。推拿手法可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改善血供,新陳代謝加快,利于病變組織的修復;可促使淋巴流動加快,降低周圍血管阻力,加強水腫吸收,對滲出起治療作用,有利局部炎癥的吸收;可松解局部肌肉粘連,解除肌肉痙攣;還可促使體內止痛物質內啡肽含量增加,使致痛物質單胺類排泄減少,恢復細胞膜巰基及鉀離子通道結構穩定性,從而緩解疼痛;按摩對神經系統可產生抑制調節作用,起到鎮痛效應。小針刀治療可直接松解粘連,又可激發及調整局部經氣,疏通經絡。三聯療法操作簡便,創傷小,痛苦輕,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國家技術監督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經穴定位(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
[2]韋貴康.軟組織損傷與脊柱相關疾病.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