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醫學院醫學系(650032)
云南省民族中專(650032)
關鍵詞小兒肌性斜頸臨床研究進展
小兒肌性斜頸是一種兒科常見病和多發病,其臨床表現以患兒頭向患側歪斜、前傾,顏面旋向健側為特點。近年來筆者在臨床上發現此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遂總結自1983年至今近17年的文獻資料,從其病因病機和臨床治療兩方面作如下綜述,以供同道參考。
1小兒肌性斜頸的病因病機
祖國醫學認為小兒肌性斜頸屬痹證范疇,多因氣滯血瘀,筋脈痹阻所致。現代醫學對其發病的原因及機制有許多說法:①認為與損傷有關。分娩時一側胸鎖乳突肌因產道或產鉗擠壓受傷出血,血腫機化形成孿縮。②認為與胎位有關。胎兒在子宮內頭部常向一側偏斜所致,或與胚胎發育異常有關,而與生產過程無關。③認為分娩時胎兒頭位不正,阻礙一側胸鎖乳突肌血運供給,引起該肌缺血性改變所致[1]。張氏認為,疼痛性淋巴結炎特別是化膿性淋巴結炎以及病毒感染,外傷所致環椎、樞椎間旋轉半脫位,或C2、C3間半脫位、眼肌麻痹、骨化性肌炎等均可引起小兒肌性斜頸,此外,還有癔病現象[2]。筆者在臨床上觀察到,有的家長在床的上方懸掛裝飾物,使孩子的頭常向一側偏斜也是引起姿勢性肌性斜頸的常見病因。咽部炎癥也是一個因素之一。此外,有的患兒發病還具有遺傳傾向。
2小兒肌性斜頸的治療
小兒肌性斜頸的治療通常可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大類。手術治療較簡單,一般只需切斷患側胸鎖乳突肌,然后頭頸部石膏固定即可。但術后的姿勢矯正仍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并且小兒處于生長發育旺盛階段,對肌體修復的能力較好,所以若無明顯脊柱畸形改變,年齡在6歲以下,常選用保守治療。因此,近年來對小兒肌性斜頸的保守治療研究較多,分述如下:2.1局部推拿治療董功田等把小兒肌性斜頸分為輕、中、重三型,采用沙袋推壓、常規推拿手法治療及矯正哺體位的方法治療45例,治愈36例,好轉9例,總有效率100%[3]。李齊炎用揉按法、擠拉法、彈撥捻轉法、拔伸旋轉法、提拿法等手法治療32例,發現6個月以下患兒療效滿意,6個月至1歲的患兒療效次之[4]。周君等用三步推拿治療46例,治愈45例,好轉1例,總有效率100%[5]。賈淑華等把小兒肌性斜頸分為淤結型、孿縮型、折疊型三類,采用一指推揉合牽矯推拿手法治療500例,治愈493例,好轉7例,總有效率100%[6]。董洪英認為治療小兒肌性斜頸既應注重患側胸鎖乳突肌局部調整,又要注意斜方肌等頸項肩部相關組織的整體調節,同時對健側也應予以適當調理,因此她采用輕敲、按揉、拿等多方位推拿治療600例,治愈549例,好轉43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1.5%[7]。陳紅蕾等運用頸部三陽經穴按摩治療37例,痊愈30例,好轉6例,有效率97.3%[8]。高維軍等用推揉合沙袋固定法治療150例,治愈145例,好轉5例,有效率100[9]。米新采用推拿牽伸、旋轉法治療200例,總有效率98.5%[10]。范興發采用擰擠手法為主治療重癥小兒肌性斜頸15例,治愈10例,基本治愈4例,好轉1例,總有效率100%[11]。郭士靜用杜氏理筋手法治療60例,均取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12]。張素芳用推、揉、捻、搖等手法為主治療50例,痊愈34例,好轉1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13]。張淑敏用點穴配合手法按摩治療33例,治愈32例,其中療程1~3個月19例,4~10個月10例,11~14個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97%[14]。2.2足底按摩加局部推拿治療喬建君等把小兒肌性斜頸患兒200例隨機分成兩組,足底按摩加推拿治療組82例,單用推拿治療組118例,結果足底按摩加推拿治療組痊愈78例,顯效3例,有效1例,愈顯率98.8%;單純推拿治療組痊愈85例,顯效23例,有效10例,愈顯率91.5%。表明足底按摩加局部推拿的療效明顯優于單用局部推拿的療效,兩組療效有顯著差異(P<0.05)。另外,他們還發現:推拿治療需要3個月~1年,若配合足底按摩,治療時間可相應縮短2~4個月[15]。2.3膏摩加推拿治療喬建士等用伸筋草膏作遞質推拿治療39例,治愈35例,好轉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9.745[16]。李冬梅用推拿配合膏摩治療60例,2~8個療程治愈38例,4~6個療程治愈16例,好轉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17]。2.4針刺加推拿治療焦紅波認為針刺與推拿交替治療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軟堅散結的作用。他采用針刺啞門、天柱、列缺、后溪、合谷等穴配合推拿治療,取得較為顯著的療效[18]。2.5超聲波加推拿治療吳文信等采用上海八廠生產的超聲波機,以石蠟油為接觸劑,選用固定法和移動法配合推拿治療小兒肌性斜頸30例,經30~50次治療后,隨訪3年,全部頸腫吸收、軟化[19]。2.6磁療加推拿治療周桂云用武漢長江科學院生產的WH-CL磁療機,將頻率調至1600~2000轉?分鐘,置磁探頭于包塊部位20分鐘后,配合推拿治療。結果21例患兒,顯效20例,無效1例,治療時間最短20天,最長5個月[20]。2.7局封加推拿治療徐淦中采用1%奴夫卡因(皮試陰性)或1%利多卡因2ml,玻璃酸酶1500單位,醋酸強的松龍注射液1ml(25mg)三藥混勻局封后加局部按捏治療,局封每周1次,局部按捏每天3~5次,每次5分鐘。結果:治療20例,均治愈。有的僅局封1次,最多6次,平均3~4次即見好轉或腫塊消失,按捏手法可適當延長以鞏固療效[21]。陳惠明將184名患兒隨機分為局部封閉加推拿治療組92例,推拿對照組92例,治療組應用2%普魯卡因(皮試陰性)1ml和醋酸確炎舒松-A注射液1ml(含10mg)混勻后注入腫塊,回抽無血后沿胸鎖乳突肌胸骨頭、鎖骨頭及乳突頭三個方向注入藥液。治療組每周局封1次,局封24小時后配合常規推拿治療;對照組則單用推拿治療。結果:治療組92例患兒顯效41例,好轉37例,無效14例;對照組92例顯效18例,好轉57例,無效17例。有效率分別為85%和82%,兩組較為接近。顯效率分別為45%和20%,兩組有非常顯著差異。(X2=24.82,P<0.01)[22]。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小兒肌性斜頸是一種多因素所致的患兒胸鎖乳突肌的病變,常表現為肌纖維細胞的增生變性、孿縮等改變。推拿手法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可引起受損部位的部分細胞蛋白分解,產生組織胺和類組織胺物質促進組織修復。同時機械能轉化為熱能,可促進局部毛細血管的擴張,增加皮膚和肌肉的營養供應,加速病變產物的吸收,使肌攣縮得以改善。被動運動類手法還可增加肌纖維的伸縮性,促進被牽拉組織的放松,有利于組織修復。針刺患兒不易接受,超聲波和磁療較為麻煩,局部封閉盡管療效較好,但患兒不易接受。因此,排除骨性及神經性斜頸后,推拿可作為治療單純性肌性斜頸的首選治療方法之一,尤其是足底按摩配合推拿治療。然而,目前人們所用的手法各不相同,療效也有所差異,特別是療程的長短各異,如何優化組合各種手法,使療效更好,療程更短,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俞大方.推拿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5
[2]張素芳.推拿治療小兒肌性斜頸50例療效觀察.
山東中醫雜志.1983;(4):18~20
[3]董功田,楊文聯,等.手法治療嬰兒先天性肌性斜頸30例.河北中醫,1998;20(3):182
[4]李齊炎.按摩治療小兒肌性斜頸32例報告.按摩與導引,1987;(3):11[5]周君,徐厚法,等.三步推拿法治療小兒肌性斜頸46例.湖南中醫雜志,1999;37~38
[6]賈淑華,顧建華,等.推拿治療小兒肌性斜頸500例臨床觀察.中醫藥學報,1998;26(1):52~53
[7]董紅英.多方位推拿治療小兒肌性斜頸600例.江蘇中醫,1997;18(8):31
[8]陳紅蕾,林應強,等.頸部三陽經穴位按摩治療小兒肌性斜頸37例臨床觀察.按摩與導引,1996;(3):8~9
[9]高維軍,孫紅林,等.手法治療嬰幼兒先天性肌性斜頸150例.河南中醫藥學刊,1998;13(4):19~20
[10]米新.推拿治療小兒肌性斜頸200例.陜西中醫,1996,17(6):274
[11]范興發.擠擰手法治療重癥小兒肌性斜頸.上海中醫藥雜志,1992;(1):16
[12]郭士靜.推拿治療嬰幼兒肌性斜頸,四川中醫,1990;(5):45
[13]張素芳.推拿治療小兒肌性斜頸50例療效觀察.山東中醫雜志,1983;(4):18~20
[14]張淑敏.點穴配合手法按摩治療小兒肌性斜頸療效觀察.天津中醫,1996;13(6):32
[15]喬建君,等.推拿及足底按摩治療小兒肌性斜頸82例.山東中醫雜志,1999;18(5):217~218
[16]喬建士,等.伸筋草膏作遞質推拿治療小兒肌性斜頸39例.中醫外治雜志,1999;8(2):24
[17]李冬梅.推拿配合膏摩治療小兒肌性斜頸60例.中國骨傷,1999;12(6):62
[18]焦紅波.針刺推拿治療小兒斜頸.河南中醫藥學刊,1998;13(1):37
[19]吳文信,等.超聲波并按摩治療先天性肌性斜頸30例.頸腰痛雜志,1998;19(2):109
[20]周桂云.按摩加磁療治療小兒肌性斜頸.中醫雜志,1997;38(5):291
[21]徐淦中.注射與按捏治療嬰幼兒斜頸20例.河北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6(2):289~290
[22]陳惠明.局部封閉加推拿治療小兒肌性斜頸92例觀察.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3;(7):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