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第二中醫院(510095)
關鍵詞脊椎病變手法治療
脊椎病發病率甚高,病情表現復雜多變,加之不少臨床醫師對此類疾病欠重視,時有誤診失治,致使部分此類疾患的患者長期受到病痛困擾而未能有效解除。筆者在日常臨床工作中,常遇到一些患者轉了幾個科始終未能解決問題,經檢查確認為脊椎或其相關病后予以正脊手法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為使醫者能夠更多認識、重視脊椎病,今就拋磚引玉將筆者有關正脊手法治療脊椎病的粗淺體會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治療對象:全部病例均為1996年6月~2000年11月手法治療的門診病人,共358例。
男194例,女164例;年齡最小23歲,最大78歲,平均44歲;病程最短1天,最長20年,平均12月。其中首診112例,占31.3%;轉科就診247例,占69%。
1.2臨床表現:頸肩痛231例,頭暈43例,頭痛49例,眼花視力模糊14例,臂痛指麻75例,上肢乏力53例,背痛38例,踩棉花感4例,下肢痛56例,下肢乏力61例,腰骶痛53例,心悸47例,胸悶痛26例,呼吸脅痛12例,痛經11例,四肢麻木14例,腎下垂2例,尿潴留3例,肢冷7例,自汗12例,胃下垂3例,惡心胃脘痛15例,肝區脹痛20例。
1.3實驗室檢查:全部病例均作血、尿、大便常規,攝脊椎(取相應脊椎或全椎)的正側位片,必要時攝斜位、過伸過屈側位片、或椎管造影。視情況作抗“O”、血沉、血糖、尿酸、類風濕因子、心電圖、腦電圖等檢查,以排除糖尿病性神經病變、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冠心病、癲癇以及脊椎骨折、腫瘤、結核、脊髓空洞、中央型椎間盤突出癥以及嚴重骨質疏松癥等手法禁忌癥。入選病例中,作腰椎CT掃描43例,頸椎CT掃描12例,腰椎MRI掃描35例。
1.4試驗性診斷:對有心血管系統癥狀者,口服硝酸甘油0.5mg,癥狀未能緩解或經服抗心律失常藥物1周無效而嘗試手法治療1次,自覺癥狀改善者,列入治療對象范疇。
1.5影象學結果:頸椎骨質增生258例,胸椎骨質增生56例,腰椎骨質增生93例,腰椎間盤脫出18例(L1~L5左后側4例,L1~L5右后側3例,L5~S1左后側6例,L5~S1右后側5例),頸椎生理彎曲變直82例,頸椎間隙變窄74例,腰椎間隙變窄21例,頸椎前縱韌帶鈣化15例。
1.6心電圖結果:竇性心動過速5例,偶發房早10例,頻發房早8例,偶發室早6例,頻發室早3例,左室高電壓6例,肺型P波5例,慢性心肌缺血4例,T波低平倒置4例,左前分支傳導阻滯5例,右束支傳導阻滯7例。
1.7臨床診斷:頸椎病242例(神經根型109例,神經根加椎動脈型43例,椎動脈型38例,交感型25例,神經根加交感型27例),腰椎間盤突出17例,坐骨神經痛68例,腰椎后關節紊亂30例,胸椎后關節紊亂54例。
2治療方法
2.1找治療點:在手法治療之前,先觸診脊椎找治療點(也為錯位點),一般來說在醫者而言是尋找脊椎及椎旁的異常點,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醫者用一手拇指或中指指腹沿脊柱由上到下檢查棘突的高低移位(須上下相鄰兩椎反復比較)、韌帶的增粗、滑動感(指腹輕捫韌帶并向兩側彈撥感到纖維束在棘突上滑動)及脊旁結節、條索狀物等。而醫者用力揉按之。患者會感到該點酸麻脹痛或舒適喜按感,即找到治療點。而該點相應的椎體和(或)椎間盤即是發生錯位的病灶。找錯位點的關鍵是體會指下感覺,多練習即可掌握。2.2手法運用:首先用拇指或食中二指進行由上至下全夾脊點按揉,力量由輕漸重,約3到5遍,后重點按揉治療點。力量要深透,以患者能忍受為度,約5分鐘,后根據觸診所得錯位點及臨床診斷,選用相應正脊手法。
2.2.1頸椎旋轉正位法:患者側臥,頭部枕術者掌上,術者托患者面頰部為“動點”,術者另一手輕拿患者后項,拇指按于錯位點處作“定點”。以枕部作“支點”。將頭向上旋轉。至最大角時,托面頰之手掌以適當力度突然發力上托,定點拇指同時按壓錯位點,使錯位糾正,一般可聽到清脆響聲,表示復位成功。
2.2.2胸椎按壓正法:患者俯臥,胸部墊以軟枕,頭、手自然垂于床外,術者雙掌重疊,掌根壓在錯位脊突上,囑患者深呼吸,選擇適當時機,乘患者不備,在患者深吸氣末突然用力向前(頭部)、向下按壓,手下感到脊突移動并聽到響聲,正位成功。多個錯位點時,可由上至下重復該法。
2.2.3腰椎旋轉正位法(斜搬法):患者側臥屈上腿,伸下腿,醫者一手(肘)扶肩,一手拇指按壓錯位點。肘部固定髖關節,扭腰到最大角度,雙手同時向相反方向突然用力,可聞響聲及感脊突移位,正位成功。
最后行放松手法,即由上而下按夾脊2遍,拿捏椎旁肌肉兩遍。囑患者保持正確姿勢,枕8~10cm長圓軟枕,適當功能鍛煉。
另外,癥狀較輕的患者還可試行自我正位法:患者取立位,全身自然放松,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兩手自然外展并開始一手向前一手向后作往復甩動,同時順勢帶動腰部、臀部扭動,角度從小到大,逐漸扭動至自身可扭轉的最大角度,可聽見響聲,即正位成功。
以上手法每天1次或隔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一般作1~2個療程。
3療效分析
3.1療效標準:顯效為癥狀全部消失,半年未復發。好轉為癥狀減輕或消失2?3,剩余癥狀對生活活動無影響,或半年內復發少于2次。有效為癥狀減輕或消失1?3,剩余癥狀影響日常生活,或半年內復發2~4次者。無效為癥狀無減輕甚至加重或出現新癥狀,或半年內復發4次以上,或轉行手術治療者。
3.2臨床療效:顯效273例,占76.3%;好轉23例,占6.4%;有效12例,占3.4%;無效50例,占13.9%,其中手術6例。
復查心電圖全部有所好轉(結果略)。
4討論
結合筆者觀察及參考有關文獻報道,脊椎疾患引起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其中一些患者脊椎病變的表現不明顯,無明顯的頸肩腰背痛,而主要表現為一些內科癥狀,如胸悶、心悸、氣促、心前區疼痛、咳嗽、胃脘脅下痛或眩暈頭痛、視力改變等。體查可見血壓升高,心律不整,作心電圖可提示心肌缺血性改變或心律失常,往往會當作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療,但經常規擴冠抗心律失常治療而無效,到后來出現頸肩背痛來診才確認為脊椎病。所以,確有提高對脊椎病的認識、關注的必要。
臨床觀察,脊椎病多由脊椎(或)椎間盤錯位引起,可出現復雜多變的癥狀。大體規律如下:上頸椎C1、2錯位時易出現竇性心動過速、頭痛、失眠,C3~7錯位時易出現心動過緩、臂痛、指麻、上肢乏力,T1~3錯位時易出現室早、房早、胸痛、咳嗽,T4、5錯位時出現肝區脅部脹痛,T6~8錯位時易出現胃脘痛、胃下垂、心悸惡心,T9~L5錯位時易出現腹脹、尿潴留、尿痛、月經不調、性機能障礙、坐骨神經痛、腎下垂、下肢乏力。以上是從為數不多的病例中觀察的感性結果,尚欠精細,有待同道共同探討完善。
筆者初步考慮:脊椎病理改變一般先是脊椎間盤退變、錯位,從而引起椎體或小關節的錯位、失穩,最終導致椎體周圍的肌肉、筋膜、韌帶的無菌性炎癥、充血水腫,椎間盤突出物或椎體贅生物壓迫、刺激或水腫間接刺激神經根、血管、脊髓而出現一系列癥狀。如C4~6、T1、2錯位時,累及脊神經根,壓迫或刺激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和椎旁節,引起交感神經功能異常,導致出現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影響冠狀動脈產生緊張性痙攣,出現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律失常的癥狀體征。
以上原理有待病理研究人員進一步驗證,而運用正脊手法的目的是糾正錯位、松解肌肉痙攣、解除神經根壓迫、改善病區循環,通過神經調節解除痛苦。
雖然目前例數尚少,且只有自身對照,但也可以初步認為該法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只要掌握適應癥及操作要領,基本無不良反應,值得研究推廣。
參考文獻
[1]尹一文.二十一世紀的曙光.沈昌人體科技.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3,184~187、283
[2]王宗強主編.中國推拿妙法薈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7~30
[3]揚克勤主編.脊柱疾患的臨床與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504~669
[4]吳云定主編.實用整骨推拿手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4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