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藥大學針推學院(200029)
關鍵詞內功推拿操作常規方法
內功推拿是以自我鍛煉配合整體推拿治療來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推拿療法。是在鍛煉“少林內功”以強身健體和武術鍛煉之后進行整復活動的基礎上,再加上對內外傷的治療經驗,經過歷代輾轉相傳,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馬萬起(1884~1941)師從山東濟寧李樹嘉,20世紀20年代就以內功推拿行醫于上海,以后馬萬龍、鄧德峰、李錫九等進一步發揚光大了內功推拿。其在臨床上以擦法作為主要的操作手法。
1方法
1.1頭面部:1.1.1五指抓頭頂:患者正坐,兩眼平視。術者站于患者側方,左手穩住前額,右手五指分別放于頭部五經(中指放督脈,食指、無名指放于膀胱經,拇指、小指放于膽經),而后同時屈曲各指骨間關節,由前向后腦移動至頸結節,分兩側三指拿向下至頸部。3~5次。
1.1.2拿頸部:接上勢,繼而術者用三指拿法輕快地分別捏拿斜方肌的上部和左右胸鎖乳突肌。
1.1.3推橋弓:繼上勢,術者拇指與其余四指分開成八字形,四指置于頸部后側起穩定作用,拇指由翳風穴向下沿胸鎖乳突肌后緣作單方向抹至缺盆穴,成一直線。左右交替進行,各3~5次。
1.1.4掃散法:繼而術者一手扶頭側部,另一手拇指與其余四指分開成八字形,并自然屈曲成90°,用拇指偏峰放于率谷穴處,四指放于后腦的腦空與風池穴處,然后作耳上由前向后下單方向直線推動,以酸脹為度。左右交替約各30次左右。1.1.5分法:術者用兩側拇指與其余四指分一,四指放于頭部兩側以穩定頭部,兩拇指由正中線向兩側分別抹前額、眉弓、上眼眶、眼球、下眼眶、迎香、人中、承漿穴。
1.1.6合法:術者用兩掌根由前向后抹于后腦兩側,然后內旋前臂,用小魚際→掌根→大魚際緊貼后腦向下轉動,抹至兩側頸部。
1.2軀干部:
1.2.1擦前胸:術者站于患者左側,用手掌擦于胸前上部,由上而下至腹部(男女有別)。
1.2.2擦背部:繼上勢,術者轉用右手擦于背部,由上而下至腰部,再轉用右手掌擦背部,由上而下至腰部(重點大椎、命門、腰陽關以及八逷等)。
1.2.3用右手擦于胸前部,由上而下。1.2.4擦兩肺尖:術者站于患者后方,用四指擦兩側肺尖,同時點揉膻中、中府、云門等穴,以酸脹為度。
1.2.5擦胃脘部:繼而術者取坐位,手指并攏微屈,用手掌橫擦胃脘部,以溫熱為度。
1.2.6擦脅肋部:術者站于其后,用雙手擦兩側脅肋部,以溫熱為度。
1.3上肢部:1.3.1拿上肢:接上勢,用三指拿施于三角肌(內、外、后三束)、上臂(肱二、三頭肌)、前臂(伸肌群、屈肌群)。
1.3.2點揉極泉、小海、曲池、手三里、郗門、內關、合谷等穴。
1.3.3擦三陰三陽:掌擦法施于手臂內側(三陰)、手臂外側(三陽),以熱為度。
1.3.4理手背;勒手指;劈指縫;振拳面;捻手指。
1.3.5運肩關節;搓抖肩與上肢。
左右上肢交替進行,繼而重復頭面部操作。
1.3.6振頭頂(囟門穴);振大椎。
1.3.7振命門、腰陽關、八逷等。
1.3.8拿肩井;搓背部。
1.4下肢部:患者取坐勢,一側下肢伸直置于術者大腿上。
1.4.1拿下肢提拿大腿肌肉,內(內收肌)、前(股四頭肌)、后內(半腱肌、半膜肌)、后外(股二頭肌);小腿肌肉(小腿三頭肌)。
1.4.2點揉髀關、梁丘、風市、血海、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委中、承山、三陰交穴。
1.4.3擦下肢:擦大腿(前、內、外側)、小腿(外、內側)。
1.4.4搖髖、膝關節。1.4.5叩擊兩下肢(掌根、手掌、虎口、拳心等)由上往下,以酸脹為度。
1.4.6搓兩下肢;抖兩下肢。
常規手法注意事項:①擦法(或掌平推法)擦前胸時男女有別。②手法操作須根據疾病虛實,辨證施治。③操作時患者取正坐位,頭頂平,兩目前視。④術者須呼吸自然,不可屏氣。⑤操作時用力柔和、均勻、持久,輕而不浮,重而不滯,防止沖擊而破皮。⑥胃脘部擦法,術者稍偏后,手掌微曲呈抱著狀。⑦拿法操作時,須用羅紋面,不可用爪甲內扣,動作連貫靈活、輕快柔和。⑧取穴準確,點揉準確,快速而靈活。2討論與體會營衛氣血學說是本流派理論基礎,臨床上通過“四診”、“八綱”以辨明疾病,審因求證,運用剛柔相濟之功,循經絡,揉穴道等手法施治于患者,達到祛邪治病之目的。
內功推拿流派的特點,強調整體觀念,扶正強身,并要求患者練習“少林內功”的有關功式,結合整體推拿治療,達到扶正祛邪的功效。內功推拿流派以作用面積大和溫通疏導經絡作用較強的“擦法”,又稱為“掌平推法”為主要代表手法,這一手法的特點在于取得溫熱深透的效果。擦法操作時一般均加用冬青油膏或其他的遞質等,其一有利于手法的操作;二防止皮膚破裂;三可提高手法的效應。同時結合其他一些手法,在中醫整體觀念理論的指導下,形成一套常規操作方法。內功推拿常用手法有:擦法、拿法(五指抓、捏拿)、點法(包括肘壓法)、分法、合法、掃散法、理法、劈法、抖法、搓法、運法、牽伸法、擊法(掌擊、拳擊、小魚際擊法以及棒擊法)等。在人體上按一定的程序進行治療的一組常用的操作方法。具有平肝健脾、和胃安神、溫補胃陽的作用,以達到扶正達邪,解除疾痛的目的,適用于勞倦內傷、胸脅屏傷、頭痛失眠、高血壓、神衰以及部分呼吸道、消化道的疾病。
內功推拿常規操作從頭面到腰骶,涉及十二經和奇經八脈,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調整臟腑之功效。手法輕重,因人而異。體弱者,手法輕柔,體壯者,手法可略重,臨床應用時根據不同疾病適當改變。治療范圍不僅包括傷骨科方面的疾病,還廣泛應用于內科的虛勞雜病及婦科經、帶諸癥。